2023年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模板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通过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的经验,规划自己的未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篇一
褒禅山位于湖北襄阳市,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山,也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而《游褒禅山记》则是唐代韩愈所写的游记,描绘了他对褒禅山的游览和感悟。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对褒禅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以下是我对《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
首先,褒禅山的壮丽景色令人惊叹。韩愈在文章中写道:“山势临空,翠而不深;势叠波涛,错落有致。巍巍之峰,如聚如萃;窈窈之壑,骇人魄。”这些形容词真实地描绘了褒禅山的景观。褒禅山山势险峻,峰峦起伏,给人一种仰望的感觉。当我登上山顶,俯视群山,视野豁然开朗,壮观的景色令我心醉神迷。在这里,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与壮美。
其次,褒禅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韩愈在文章中写到: “余从北斗至轩辕, 迨至阊阖之际, 未尝闻土地之有山川禅观者也。”这表明褒禅山在古代就有着很高的地位。褒禅山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例如,褒禅寺是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东晋时期,曾经是佛教方丈道元禅师的禅宗道场。踏入寺庙,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感受到了宁静和庄严。此外,褒禅山还有许多古代文人留下的题字和诗歌,这些文化遗迹都是褒禅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中还提到了褒禅山的饮食文化。韩愈在文章中写到:“ 鱼食之均细。 加以如鲫、 鲤、 鲢、 鲪、 鰌、 鲮、 鲦、 鲿、 鳢, 尚多不为, 则食之而已。”这些介绍了褒禅山的鱼类资源之丰富。褒禅山位于江汉平原和汉水湖泊交汇之处,这里的鱼类资源丰富,以鳙鱼最为有名。我在游览期间品尝了当地的传统菜肴,鳙鱼的肉质鲜嫩,口感十分独特,令人回味无穷。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也是褒禅山特色之一,给游客带来了美食的享受。
最后一点,读完《游褒禅山记》,我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章中充分展示了褒禅山的壮美景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表达了韩愈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写道:“山川之险,非一朝之造;神人之居,非一代之富。”这句话表明了褒禅山美丽景色背后的自然力量和漫长的历史。在褒禅山的游览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山水,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总之,《游褒禅山记》让我对褒禅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褒禅山的壮丽景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和谐共生的自然环境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希望有一天能够亲自踏足褒禅山,亲身体验其壮丽和神秘之处,感受那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
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篇二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篇三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描写了他游览褒禅山的心境和感悟。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山水之美、人文之奇和心灵之静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在我阅读这篇作品后,我深受触动,体会到了许多道理,下面我将从游览褒禅山的美景、山中道人的人文风采以及山中寂静对我心灵的安抚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
首先,游褒禅山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美景印象。文中描绘了周围的山岭起伏、峰回路转,以及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松树。这些景色恢宏壮丽、秀丽绝伦,让人如痴如醉。我仿佛也登上了这座山,看到了这些绝美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而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了他的“游尽精神”和“婉约高逸”的诗意表达,给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间,使我想象到了那美丽的山水之中。
其次,文中还描写了褒禅山中的道士和文人,展示了山中人文风采的瑰丽。比如文中提到的李白、陶渊明等名家的足迹,以及山中的道人们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他们专心修道、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些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让我对山中生活有了更深的体验,也启示我要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自由。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深感人生的真谛并产生了向往之情。
最后,我最被深深触动的是文中对寂静的讴歌。在褒禅山的寂静中,作者感受到了一种超越浮躁的宁静。他借“破屋”、“烟波”等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心灵受到山中宁静的沐浴。这种宁静并非死寂,而是一种内心的安抚与超越。我想,人生中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宁静,停下来,回归内心,寻找自己的灵魂深处。褒禅山的静谧让我觉得心灵得到了真正的宽慰,仿佛能够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总的来说,游褒禅山记给了我很多的心灵启迪。它不仅仅是一篇描写山水风光的游记,更是作者通过山水景致、人文风采和心灵安抚等多方面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从中,我学到了追求心灵的宁静、追寻内心的自由以及品味人生的真谛。这样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使我对这篇作品倍感珍视,也激励着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地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篇四
2.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3.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 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5.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6. 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7.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8. 传之以心,受之以意,切问近思,而资所学,以施于世。
9.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1. 文本与生活思考并回答:我是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是人云亦云,不太爱深思;也经常随大流,不愿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举例说明。
1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1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5.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6. 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
17.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8.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19.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0. 省略“焉”后的“而未至”;后一“而”,表并列,并且。
21. 有所不为,为无不果。有所不学,学无不成。
2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4.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5.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26.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
27.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28.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
29.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30.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3. 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34.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5.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36.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37.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38.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
39.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40.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1.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42. 标题解读我这样理解本文的标题:
43.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5. 形式审美你觉得本文写得漂亮么?为什么?
46. 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47.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48.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9. 文本与文本阅读下面的信息,并回答问题。
50.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51.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52.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53.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4. 教化比雨露,名法方风霜。
55. 精良止如留,疏恶去如摈。
5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7.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见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8.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60.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62.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63.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6.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67.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8. 咎,埋怨;悔其,后悔自己;极,尽享。
69.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70. 主旨确证通过以上理解分析,本文的主旨,可以这样综合、概括:
7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73.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74. 人生乐在相知心。
76.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77. 侧,名作状,从旁边;所谓前洞也,判断句。.
78. 批注理解请给本文作批注式的理解。
79.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80.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81.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82. 非常,不同寻常;险远,形作名,艰险而遥远的地方。
83. 初步感知朗读之后,合上书,在此书写:读完本文,我感知到作者在借登山的事引出关于成功的条件的思考。
84.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85. 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能,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
86. 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87.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8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8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90. 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92.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93.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94. 嘻,技亦灵怪矣哉!
95. 而表转折,但;见,动作名,见到的东西,看到的景象。
96.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97. 于,对;得,动作名,心得。..
98. 内容审美你觉得本文所表现的内容美在哪里?
99. 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100. 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10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10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担(宾语)
103.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4.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10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06.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107. 妙句品仿
109. 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110.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11.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2. 因循二字,误尽一生;鼓舞精神。
113. 判断句;所以,。。。。。。的原因。
游褒禅山记的心得体会篇五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之一,记录了他对于褒禅山的游览体验和用心感受。这篇诗以其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和深意深深地震撼了我。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对于这篇诗给予我的启示和感悟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诗中对人生追求的反思是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诗中提到“看万山如画”、“思家思乡心更远”,揭示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在这喧嚣繁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忙于各种琐事,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对比之下,登山游览给予我们一个放松心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静心思考,明确自己对于人生的追求和意义。正如诗中所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褒禅山的山巅云雾缭绕,让人有种超脱尘世、洞彻人生的感悟。
其次,在观赏山水的过程中,诗中所蕴含的笔墨和情感给予了我极大的触动。王之涣运用了众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描写,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将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他还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之情,将这种敬畏融入到诗的写作之中。“山木含阴合,郁郁不可闻”,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诗人通过自己对于褒禅山美景的观赏和思考,唤醒了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人类只是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诗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也给予了我极大的启示。王之涣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思念家乡的情感。“思家思乡心更远”,这种思念的情感穿透了时空的限制,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在异地工作、求学的时候的情感波动。我们时常被忙碌的人生所压迫,忽略了与亲人朋友之间的交流和陪伴,忘记了重要的情感触动,从而错过了人生中的美好回忆。诗人给予我们以警示,让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时刻保持对亲情友情的关注和投入。
最后,诗中的禅意也给予了我思考人生的一种全新视角。褒禅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与禅修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王之涣在诗中不断提到山水和心,显露了对于精神修养和内心宁静的追求。“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给予了我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如何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真我、保持内心的宁静,是我思考的问题。通过内心的禅修和反思,我们可以活得更加自在、从容和满足。
综上所述,《游褒禅山记》是一部兼具诗意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于人生价值、自然景观、人际关系和内心修养的深入思考,诗人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感悟。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注重内心的沉淀和独立思考,不仅追求个人的成功,也保持对亲情友情的珍视,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灵,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