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银杏树三年级4篇(精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银杏树三年级篇一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1.读通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读熟词语。
[1] [2] [3] [4] 下一页
这是第一册中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 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小壁虎借尾巴》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用处的词、句,并了解它们尾巴的功能。
教学难点:
读准、读懂、读好课文,理解“挣、拨、摇、甩、摆”的意思。
教具准备:
课件、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小壁虎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叫什么名字吗?
师:对。它叫壁虎,大家看看它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生:它有四条腿。
生:它还有一条长长的小尾巴。
师:对!小壁虎生来就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可有只小壁虎却要去借尾巴,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到《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师;(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师:(看课件,听录音,思考: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它都向谁借尾巴了,借到尾巴没有?)
师: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呢,它的尾巴哪儿去了?
生:小壁虎的尾巴被一条蛇咬断了。
生:是小壁虎自己挣断的。
师:说对了。(板书:挣断)“挣”是什么意思?
生:不知道。
师用一张纸条示范表演。
师:如果小壁虎的尾巴挣不断有生什么后果?
生:会被蛇吃掉。
生:不好看。
师:小壁虎没有尾巴了,于是它就要去——(师指课题)
生(齐):借尾巴。
师: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呢?
师:(课件)请用“先……然后……最后……”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小壁虎先找小鱼姐姐借,然后找老牛借,最后找燕子借尾巴。
师;(板书:小鱼 老牛 燕子)
生:分别在课文第3、4、5自然段。
师: 对,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3、4、5自然段。
1、以扶为主,领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课件展示: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片段)
师:小壁虎爬到了什么地方?
生: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师:书上说小壁虎是怎样来到小河边的。请你用书上的原话来答。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比较这两句话,哪句具体?(出示: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
师:”爬呀爬”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小壁虎爬得很累。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好长时间,爬到尾巴都出血了,很痛。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也仿照这种句式来练习说话。
生:小燕子飞呀飞,飞到南方去。
生:运动员跑呀跑,跑到终点。
生:我们爬呀爬,爬到山顶。
师:说得真好。请小朋友齐读第一句,注意把小壁虎爬得累很艰难的语气读出来。(生齐读)
师:小壁虎看见谁在干什么?
生: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板书:“摇”):“摇”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摇摇头。(生摇头)
师:谁能用手势模仿鱼摇尾巴?(生模仿)
师:小壁虎说什么?小鱼怎么回答的?
生: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师板书:拨水)
师:如果小壁虎这么说:(课件展示:“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比较的真仔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小壁虎是非常有礼貌的。而小鱼也不是不讲理的,她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
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
师:下面老师引,小朋友接,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
生:(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
总结学法:
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这几道思考题的引导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课件出示学法指导)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先看第四自然段,请××大组读。(师出示课件)
2、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小壁虎爬到什么地方?
生:它爬到了大树下。
师:它看见谁在干什么?
生:它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吃草。
师(板书“甩”):小朋友,平时你们洗完手后,把手上的水甩掉,是怎么做的?(生上台演示)
师:小壁虎和老牛分别说了什么?
师:什么叫“蝇子”。
生:就是苍蝇。
生(齐):被赶走了。
师:你们说:“老牛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生说,师板书:赶蝇子)
师:同学们,你们能象刚才读第三段那样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吗?(生读)
3、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与前面两段一样,小朋友,你们自学这一段,好吗?(生自学)
师:谁来接刚才的顺序说说你从这一段中学会了什么?
生:拨水。
师:老牛的尾巴是用来——
生:赶蝇子
师:燕子的尾巴是用来——
生:掌握方向。
师: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四、扩散思维。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把今天学到的讲给爸爸妈妈听。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17、小壁虎借尾巴
挣断——→借——→新尾巴
(尾 巴)
掌
拨 赶 握
水 蝇 方
子 向
鱼 老牛 燕子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长征》歌曲)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长征》,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学生:毛泽东是我国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教师:对,毛泽东不仅是伟大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杰出诗人。《长征》诗是他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教师板书:1935年10月 毛泽东)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吗?知道长征是什么人?知道长征经过了那些地方吗?知道长征的路有多长吗?知道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师:(音)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教师:在我们了解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那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学生看书,听教师激情朗诵了全诗。)
教师:听老师朗诵后,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作者对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二、巧用电教,培养自学、表达能力,细读激情。
学生:“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只等闲”,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教师板书:万水千山 只等闲)教师:这两位同学很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中心句中的疑难词语,那谁来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学生主动抢答)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这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师: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做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使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红军战士的敬仰之情。] 学生: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把那无数的艰难困苦都当作了平平常常的事,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那种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师:刚才我们共同学习了诗的前两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习的步骤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并用大屏幕出示“四字学习法”: 一、译 找出诗句中每一个疑难词语,并加以注释。
二、连 把每个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组成一句意思明白的话 三、悟 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诵 声情并茂地朗诵全诗。)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四字学习法”,前后桌四人自动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余下的诗句。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互说互述,互相检验,总结概括,如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学生讨论学习)[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教师:请同学们坐好,让我们来交流各学习小组是如何学习的。学生:(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我们小组在自学过程中遇到了“五岭、逶迤、细浪、泥丸”四个词语不理解,然后我们查字典讨论后是这样解释的——(组员解释词义)“五岭”,是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间。“腾细浪”就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走泥丸”是指滚动着的小泥丸。(教师板书: 五岭 浪 乌蒙 丸)
学生:“逶迤、磅礴”两个词语是写乌蒙山和五岭山的高大雄伟。“泥丸、细浪”是指高大雄伟的五岭山脉和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细小波浪、滚动的泥丸一样渺小。
学生:“逶迤”和“磅礴”两个词语使我体会到了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难困苦。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师:红军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豪迈气概。(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范读)[在解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教师:你知道这首诗的第五六句讲述了红军长征中的哪两次战役么? 学生: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教师:请同学们看巧渡金沙江的电影片段。
学生: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教师板书:金沙 暖)
教师:请同学们观看《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断。
教学目的要求:
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投影片及其它音像材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秀丽遮挡增添千姿百态
缠绕笼罩变幻流连忘返
二,新课
一默读第一段
1,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2,看图读文,说说这段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神秘)
3,体会秀丽一词,想想我们什么时候能用到,你能造个句子吗
4,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1,轻声朗读二,三自然段,分别找出两段的中心句.(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提问第二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呢(千姿百态)
⑴作者是如何写它的千姿百态的(总分结构式)
⑵主要写了云雾的哪些特点(根据地点不同写出了云雾的各种各样的姿态)
三,作业指导
1,形近字组词
2,仿照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板书设计
小学
题目:9,母亲的恩情
执教者:石桥镇东温庄小学于学花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四册第9课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游子吟》;
1,背诵《游子吟》,会用"看到,忙着"造句;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读词语,投影出示词语
游子望着忘怀针脚
恩情抚摸注视著名
二,结合看图,细读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其余学生思考这一自然段有几句第一,二两句写了什么他母亲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第三,四句写了什么(生答)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⑶看图,谈体会
⑷小结:第2自然段写孟郊上路时,母亲送他的情景.⑸齐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体会
师作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孟郊上路时所见所感
共同解决以上问题
三,总结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游子吟》讲给家里大人听
板书设计:
9,母亲的恩情
出远门
孟郊抚摸注视心里想
母亲的恩情永远不忘恩情
母亲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
送到挂念早点
关于于学花教师第15课《鸟语》的评课意见
评课意见:
语文银杏树三年级篇二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教学媒体准备使用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习作指导
一、谈话引入,捕捉内容
自由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都观察了哪些景物?
二、小组交流,拓展思路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在小组内说一说:
1、观察过什么事物?怎么观察的?;
2、观察的时候,你发现了哪些新奇的事情?
3、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有兴趣?
听的同学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1、指名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⑴其他同学根据这位同学讲的内容取一个题目。
⑵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如何使内容写得具体、准确。
⑶可以建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
⑴把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清楚。
⑵不拘形式地写,可自己拟题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日记形式选几则满意的日记,进行修改加工写《观察日记几则》。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学法指导】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1、学生打草稿,教师巡回检查。也可选典型的某一片断进行作中交流,共同评议修改。
2、学生边起草,边修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语文银杏树三年级篇三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 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中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 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教学策略: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背景音乐,配乐。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且使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既有雄才武略,又有出众才华。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感受。【设计意图】整体感受诗歌的风格、气势。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1)注意押韵(2)注意:停顿、节奏、重音、感情(打出幻灯片)
生: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歌朗读技巧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意境的体会和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师: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生:了解词作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师教学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句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几个词。 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
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朗读。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4.小结下阕。
5.男女合作读下阕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感悟诗词情感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生:有感情地齐读词作。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此处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词作品,并将其写景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写品析文章。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至少5 首),写读后感。【设计意图】:1.加深对《沁园春·雪》写景抒情手法的体会。
2.进一步了解伟人的诗词艺术及人格魅力。 教学后记:
教学亮点: 1.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虽然有限,但却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2.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问题设计切中了作品的要害。3.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使课堂在对话教学中成功实现互动。
存在问题: 1.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改进方法: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再教的设想:应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语文银杏树三年级篇四
似乎是上天的精心安排,当人类神奇地诞生时,语言便如一份极美好的礼物赋予在他们身上。这真是一种力量,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人们依赖着它互相团结着与自然斗争着,艰难地活下去。或许是因为一时的灵光突现,万年前的一天,我们的一位智者,用石块刻下优美的字形,宣告着文明的诞生。文字、语言终于合为一体--深深烙印在千万年的岁月中。
我们的华夏先祖,在那个数理化枯竭的年代,凭着自己天才的创想与泉涌的文思,开创出一个绚烂伟大的时代。
屈原--汨罗江边的长者,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吟诵着精准的散文体,精灵般的语句在寰宇间响彻着,内心的悲痛化作理性的思绪拷问着天地,一问千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在他身上是浪漫着的,情思泛滥在天地之中,一种全新的文风应运而生。
汉字是世上最高贵的文字,正是有着书法的相称。试想,如果拜伦的诗配上王羲之的行书该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不伦不类。但是,那语言甚至不及拜伦的《兰亭集序》配上了王右军那“矫若经龙”的字,便被外国人惊呼为鬼斧神工了。可见,中国的语文离不开的是飘逸的书法。
但是,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光有这绚丽的外表是不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精髓的,所以,老庄的出现把中国的语文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同样是逍遥的文人,他们所追求的是用文字来教育国人,“清净无为”的思想是对人类疲惫不堪的身心的最好安抚,以退谋进,被视为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与他们同时代的孔孟,则是用自己高超的文学素养上书君王,为百姓谋取福利。正是有了这一批批的哲人,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语文,在他们身上是人格高度的体现。
然而,含义丰富的语文,在当今社会似乎只被当作一门应试学科而重视。其实,语文应该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学问,它不仅是一时愉快脱口而出的令人叫绝的话语,也不仅是妙手偶得之的美文,在我们这个富有文明素养的国家,语文更应该是一泓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清泉,能够滋润着心灵,这是一种力量,一种教育的力量,一种团结的力量,一种建设伟大国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