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大事件模板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考作文大事件篇一
徐海慧老师认为,一篇好的作文需要分层次按序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表达明确、清晰、顺眼
2.有略超他人的一点新见解
3.局部用点“煽情或炫技”的语言
面对必不可少的“应试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更受老师青睐,如何在每个老师一天500篇的作文批阅量中脱颖而出?参与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向南都周刊表示:“考场上被判定为高分的作文一定具有其特质,这样的作文是可以拿来作为范文的。(高中语文的作文写作)应具备审题的能力、合理布局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思想深度和广度等。”
阅卷中,老师往往更加欣赏入题快、审题到位、语言优美且论证清晰思辨力强、论据不泛化、书写端正的作品。
此次“高考满分作文”引起热烈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它暴露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谈及当前的高中文学教育和高考作文评价模式,傅元峰教授直言“它导致文学院的大一学习变成了‘高四和大学预科”。片面求量的“博览群书”是一个读书的误区,在800字的文章里掉书袋则是十足的恶习。在每一届大一的文学导读课上,他都告诉学生,丢掉高中语文的那些奇技淫巧,寻找一个在阅读与写作中自由自在的“真我”。
在每一届大一的文学导读课上,他都告诉学生,丢掉高中语文的那些奇技淫巧,寻找一个在阅读与写作中自由自在的“真我”。他认为,写作在高中阶段必须呼唤个性与格调,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听从分值的写作者。现在的评分标准缺少为写作者作为一个有个性的语言个体的整体考量;而一个健康的、良好的评价导向,应该呼应课程标准中的反复强调的“立人”理念。
正如北大教授陆扬在微博上所写,读书不求甚解,对语言表达的精确缺乏基本的追求,这种情况最终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语言表达。
“在这个意义上高考作文应该是一道必须守住的关口。”
高考作文大事件篇四
对于这篇“满分作文”,不少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资深传媒人朱学东在微博上称赞这篇作文是“跳出高考作文常规要求”的异类,文章体现出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许多大学人文学科的老师也未必有。他称,“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学,但是,出现了,罕见,更应该鼓励。这个意义上,给满分,我也不反对。”
一位曾多次参与阅卷的广东高考作文组阅卷专家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表示,如果由自己对这篇文章进行评分,“给满分有些高了”,但是依然会将该文归到一档文的行列。“就算是满分作文,由于考场上的时间比较紧,也有可能存在毛病。”专家认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面较广,有围绕着题目要求进行书写,但语言晦涩,文章的中心、思路并没有非常清晰,语句也有不通顺的地方。文章的缺陷比较明显。“我认为不值得高中生效仿。我更提倡语言简明、思想深刻的文章。”
徐海慧老师是浙江省湖州中学的一位教龄超过30年的一线语文教师,她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表示,现在评论分化的场景和《清平乐》中欧阳修点评苏轼卷子的那段有点相似。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巨匠,一向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反对用华丽的辞藻和隐涩难懂的语言写文章。在那次科举评卷时,几位考官将卖弄典故、力求险僻的太学体文章一概黜落,苏轼质朴晓畅、务实评议的文章由此脱颖而出。但此举引起了轩然大波,以刘几为首的太学体拥护者当街与欧阳修和苏轼为科举结果争论了起来。
谈及这篇作文得高分的原因,徐老师认为:“有可能类似健康的、制作便捷的家常菜,吃多了,审美疲劳,并不是因此认为不好;但看到颜值不同、制作非常态的创意菜,说不定就给了高分。”
作家马伯庸则在微博上用“辞不配位”来概括这篇作文,他认为很难用“满分好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文章中夺人眼球的生僻词、生僻典故和生僻表达都用对了地方,这说明考生本人的知识面和阅读量,确实远超同侪。
但“问题在于,没这个必要”。里要表达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实、朴素的词句来组织,信息一点不会损失。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深度和论证过程,也完全用不着跩这些大词儿。他表示,“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
“一篇立意极为普通,而文字却狗屁不通的文章。”和马伯庸不同,曾师从季羡林先生的北京大学陆扬教授,在微博上质疑这位考生其实并不懂自己引用的那些名人名句。他举例指出了文中多处曲解式的引用以及语义含混的句子。
“真正的问题,出在阅卷老师身上。”评论家曹林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对这篇“满分作文”的批评同样毫不留情。在他看来,满分作文,更应该有文字和思想的通透性,应该是让人一口气读完产生触电感的深度好文,既有酣畅的阅读快感又能回味无穷,在思想深度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可这堆佶屈聱牙、让人痛苦地读几遍也不知道说什么的东西,凭什么满分呢?” 给这一堆胡话打满分的人,也是“一团浆糊”。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在朋友圈用一个“0”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向南都周刊表示,这是一篇“小冰”作文,在这样的ai写作中,主体是冰冷的,没有灵魂。这与许多网友吐槽的这篇“满分作文”是一份“高级版狗屁不通文章生成器作品”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傅教授看来,高考作文考场上,零分作文应该首先判给那些已经在应试教育中失去魂魄的行尸走肉们。所有写作,都不能压榨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比如个性、创造性等等,否则,写作者就会沦为工具性语言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