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命如歌作文字 生命如歌作文字(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命如歌作文字 生命如歌作文字篇一
生命如歌,品味陶渊明的清高自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美好的景象,唯有陶渊明抛开世俗,抛开官司利去用心品味这些。此时的陶渊明不畏艰难,即使穷困潦倒也抵挡不住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向往自然,崇尚自然所以才从内心真正勾勒出桃花源那片圣人的地方。“狗吠深巷中、鸡鸣粲树颤。”宽敞舒适的田间音乐,他可以读懂,他想象着“屋舍俨然”他描绘着“桃李罗堂前”一句“久在樊篱里,复得返自然”道出了他们心声。那黑暗混恶的官场又怎样禁锢住清高自傲的陶渊明呢?
生命如歌,品味李白的狂傲不羁。
豪放派的李白,纵然豪放,每天饮酒乐在却能写下流传至今的好篇章。他生在盛唐时期,这就造了他的性格,贵妃磨砚,力士脱靴,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他都依然享受,即便是皇帝也不可多说,说他是“酒鬼”都能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友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如此豪迈的诗句,说他“清醒”却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这就是让后人瞻仰和佩服的诗人。他的生命,他的思想全部都融入到他的诗句中,像一首歌一样流传至今,令人感叹!
生命如歌,品味李清照的婉约忧伤!
“薄雾浓云愁永昼”推开窗户,仰望天空,却不见那一轮明月。内心不禁悲伤。“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只有一个人默默承受这悲凉却找不到人倾诉。即使有“三杯两盏淡酒”也抵不过那“晚来风急。”飞燕过后,却只是独自伤心,感伤只是“旧时相识”。憔悴如己的花落满一地,却“有谁堪摘”只得自己伸出削葱玉指将它拾起。这样如此让自己内心悲凉的情景,怎能以一个简单的“愁”字了结。李清照的生命奏响了悲凉的歌,也多了只恐双溪作艋舟,载不住许多愁。
生命如歌,有时清高自傲,有时狂傲不羁,有时又婉转悲伤。
这篇散文,炫丽清新,颇有韵味。流利贴切,描写佳妙。“滚滚历史大河,悠久流长,充满韵味,恰似一杯香茶一样越品越浓,越品越烈。”叙事抒情,均颇贴切。淋漓尽致,颇切题意。
生命如歌作文字 生命如歌作文字篇二
一个灿烂的午后,我手捧香茗,细细品读着生命……
抚今追夕,头脑中悠悠的思绪不绝如缕。14年前的一个秋天,我降临于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小城——太仓。在父母及家人们悉心的照料下,我渐渐长成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一路上,感谢父母、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意,是你们给予我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因而使我茁壮成长。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带着求知欲与好奇心步入一所设备先进、师资良好的小学——朱棣文小学。在老师辛勤的培育下,在同学伙伴的相处中,我将智慧发现、将梦想挥洒、将友谊珍藏、将师恩铭记……
旅途中,我结交了一个大姐姐、好向导——她告诉我活着必须得有一个目标,只有不畏攀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生命才将取得成功。我的未来?我不知道,但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梦,就是把无尽的暖与爱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要实现这个理想,我就必须学习,必须努力,从小懂得关爱他人,感恩他人。我认识了一位文联的大作家,他义务指导我如何写作,在一个个困难面前,他为我指点迷津,在一个个事例当中,他为我挖掘写作素材,在一次次实践中,他为我培养兴趣……
旅途真的是美妙的,即使是路人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也会带给我温暖;即使像他们的一个不寻常的举动,一个不禁意行为,亦会带给我瞬间的感动与永恒的信念……
旅途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必须面对他们,因为即使是人们刻薄的讽刺,尖酸的讥笑亦能带给我们启发,教育我们做一个更臻完美的人。
亦许,从前的我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而如今,我懂得关心他人,关爱弱者。
一次,我与母亲在街上看到一位残疾人。他一面用拐杖撑起沉重的身体,一面动情地唱着歌曲。我一下就被他的歌声感染了,竟情不自禁走上前去。只见那位残疾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他虽不是什么大牌歌星,却用格外美妙的歌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他们虽也不是富人,虽穿着平平,却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纷纷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残疾人献爱心。在场,我还看见了一位5、6岁的小妹妹,她的脸上洋溢着天真与烂漫,用一个纯真的微笑递给了残疾人,然后又把手中一张5元人民币放入残疾人手中。残疾人微微一笑,双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感激……我也走上前去,用我的零花钱给残疾人献上了一份爱心。
午后,阳光洒在我的脸上,光斑在我脸上跳舞;耳畔,传来一阵遥远的歌声,这歌声传自何方?我寻找亦寻找,我终于发现,这歌声就起源于生命。
生命如歌,生命充满爱意。今后的日子,我不知道,但那美妙的歌声早已将爱传递,将暖播种!
生命如歌作文字 生命如歌作文字篇三
古朴的巷子,如今冷清了许多。仲秋,这里落叶纷纷,繁华落尽,就像生命如歌。
小时候,一到暑假,我就去外公家避暑。外公住的海州,春有柳树,夏有荷花,秋有枫叶,冬有梅花,总是一片繁华景象。街上有许多店铺,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何善堂”。每当我路过的时候,总是看见一位留着一撮白胡子的老爷爷,看着一本书面泛黄的古书。
何善堂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中药铺,只要我去外公家避暑就一定会来玩儿。店主姓何,我就称他“何爷爷”。何爷爷常穿着一件长长的褂子,古朴雅致。假期的每个下午,大约四点来钟,太阳已经温柔了许多,我总会到何善堂去玩耍,一来二去,我和何爷爷就像是爷孙俩。
何爷爷总是在看一本古老的药书,药书的纸张早已发黄,里面的文字是竖版的,蓝色的封面,蓝地恍若被擦过的蓝宝石,让人不相信这是真的。书脊在右边,似乎已经修补了好多次了,仿若轻轻一翻就会散架。
这药铺前一个普普通通的柜台,放着一把精致的黄铜小称,因为经常使用,所以黄铜小镇的表面已经被磨的油光蹭亮。四周的墙上都是架子。架子上的无数个小抽屉中,放着不同的中药,每个抽屉上都贴着写着中药名的纸条。那些泛黄的纸条如时间一样,转瞬即黄。
我喜欢站在架子前一个一个认上面的中药名,“麦冬、白芷、松脂、京墨、七星草、天葵子、六和曲、半枝莲……”可我常常会读错字,比如将“黄芩”读成了“黄今”,何爷爷都会笑着帮我纠正。
不时会有一些买药的人走进店里,何爷爷麻利地接过药方,扫了一眼,就从背后上百个小抽屉里准确地找出六七味药,用那把油光蹭亮的黄铜小秤一称,再迅速地把几味药放到一张桑皮纸上,用麻绳捆好递给顾客。
去年暑假,我再去看,何善堂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饭店。我感到很奇怪,去问店老板:“老板,原先这里的药店呢?”“哦,去年,我到这儿的时候,这个店铺正准备要卖,我就买下来开了饭店。”“可何爷爷为什么要把店卖掉啊?”“现在哪还有人去中药店买药啊,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一单生意,关门是迟早的事情,听说老人回他儿子家养老了”。
何善堂和它的主人一样,老了,走不动了,不能卖药了,就这样一天天被世人遗忘。
那一刻,我局促地站着,抿着唇。待视线不再模糊,听岁月的檐雨滴声,我知道那一份淡淡的悠然,从未走远,就像生命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