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安徽黄山市屯溪六中
张新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策略: 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多形式朗读。2.结合学生的学习经历,体会文中道理。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
一、由课文出处导入
本文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五经”之一。同时,“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也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同学们应该不陌生。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发言)那么,这篇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
1.先请学生个别读。注意让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及停顿上的错误。2.投影字音: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3.学生提出须注意朗读的节奏。
其中强调“其此之谓乎”一句的节奏停顿,明确:句首语气词后应有停顿。4.学生自读课文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并注意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三、读懂意思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引导学生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3.逐句投影简要译文。
要求:学生逐句回忆、试背诵对应的原文。
四、读出味道
(一)读出对称之美。
1.将文中对偶句的前后半句设成两种颜色后投影。2.师生对读后思考:读出了本文句式上的什么特点? 明确:宽式对偶。
3.思考:本文采用对偶句式有什么好处? 分男女生对读体会。
明确:句式工整、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等。(二)读出情味之妙。1.首句。
教师引导:如果有一份美食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吃它。有一种极好的道理放在你面前,你没有去学它。这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或言惋惜、可惜、遗憾等。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别朗读。朗读指导:重音落在“弗”“不知”等词上,读出一种遗憾之情。2.第二句。
教师引导:不学就不知不足,不教就不知困。可见,学了教了才自知。知道自己差得很远,知道不懂的还很多,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或言难过、惭愧、羞愧等。
学生自读体会后,请学生个别朗读。朗读指导:语速渐慢,表达出一种沉重的心情。重音可落在“不足”“困”上。
3.第三句。
教师提问:这句强调什么? 学生明确:自反、自强。
教师引导:想象他如何反省自己,如何勉励自己。他会对自己说什么话呢? 让学生反复自读该句,揣摩其中的心情。生或言激励、振作、发奋等,并朗读该句。朗读指导:重音落在“自反”“自强”上,读出一种振奋之感。4.第四五句。
教师引导:一个人的学习经历了一波三折之后,这最后两句可作怎样理解呢? 学生自读末两句体会。
明确:感悟出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朗读指导:语速稍慢,读出一种恍然大悟之感。5.教师小结。
把每句背后蕴含的情感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情味。我们要从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中品味出古代学子求学的心路历程。我们今天的学子读这篇文章难道不是与古人心心相通吗?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本文蕴含的味道。
五、读出体会
1.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体会。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没有教别人的时候?当时是怎样一种情形? 生自由发言。
2.谈谈从文中得到的启示。生自由发言,如:以教促学等。3.投影:学习金字塔理论图表。
要求:概括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与本文内容做比较。教师补充点拨: 这是美国学者1946年提出的理论。但是,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礼记学记》中这么简洁、精辞地阐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与自豪。
这也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情味吧。文言文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怎么可能仅仅
是那些生僻拗口的文字呢?我们与古人是一脉相承的啊!4.齐诵全文。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南京市伯乐中学 李艳华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
1、2 【教学思路】“言”→ “文”,“文字”→“文本”。【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省 ——读读 写写
师:这个演讲给我们的启发是,工作着是幸福的。没错儿,萧伯纳的幸福是工作,是创作。其实,学习着也是幸福的。你看,《论语》中的颜回学习起来快乐不?
生:快乐。
师生(齐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师: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论语十二章》,我们知道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可以想见,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四书外,你可能也知道另一部儒家经典—— 生:《礼记》。
师:正是。今天,让我们走进《礼记》中的《学记》,探寻其独特之美。
板书课题 虽有佳肴(ppt展示,本课学习目标)生:读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成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生:齐读课题一遍、两遍、三遍 师:有没有问题?
生:老师“嘉肴”的“嘉”字,不是“上好佳”的“佳”,应该是“王嘉婧”的“嘉”(众笑)。
师:呵呵,你看书很仔细。这是读书的好习惯。可以写一写吗? 生:一笔一划写“嘉肴”二字。
师:写得时候,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嘉”字,上边“一横“长,下一横短;“嘉肴”两字都是上下结构,注意结构要匀称(师示范)。谁能试着讲讲课题“虽有嘉肴”的字面意思? 生:虽然有好的饭菜?
师:你是说“虽”的意思是“虽然”? 生:“即使”。
师:对。“即使”更契合文意。
生:合起来意思是“即使有美味的菜。”
师:之前同学们,都作了预习,请介绍一下作家作品。生:读课文下注①
师:结合下注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知识,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好习惯。有人说,读书的妙处在于“把厚书读薄”,同时也能“把薄书读厚”。哪位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虽有佳肴》出自《学记》,《学记》出自《礼记》。师:谢谢。你梳理了三者的关系,且准确清晰。
生: 我补充一下《学记》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生:据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生:《学记》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师:好。你们预习充分,值得全体同学学习。那么,我们怎样“读懂”、“读厚”《虽有嘉肴》呢?这节课后,便可知晓。ppt展示:读的三个要求 读清楚 读得好听 读得有味
(6个同学范读文,每人一句话)
师:读清楚,就是要读准确,看看下面字音,你能都读对吗? 生:4位同学分别板书,错一,自强的“强”错为二声调。明确:嘉肴 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â 学学半xiào 师:这样,我们可以更好的读课文了。要“读得好听”。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的美感。
师:注意停顿自然、适当
(此环节:结合课后练习“一”,意在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古文的韵律之美)生:(边读边做记号)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二、学习交流——比比 说说记记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一起疏通一下文章的意思。生:先逐句翻译课文。再梳理字词: 生:分组演示,明确: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
a 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 不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c 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 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3.词类活用
a 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 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4.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音 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三、思考 总结 拓展——诵读 深思 生:自由朗读、熟读课文。
师:呵呵,这是咱班同学的墨迹,想看吗?有横幅,有立轴。为了同学更好的学习古文,他们花了功夫呢。他们一人挥毫一句话,只是李老师打乱了顺序。你能排除正确的顺序不?
生:6位同学各自展示自己的作品。
同学排序。背诵课文
师: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呀,效果也不错。仔细请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生:意思是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师:对。道理很清楚。这是课文的第4句话吧。文章总共6句话,言简意赅。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道理“抛”给读者呢?或者说,我们共同探讨下,本文说理的艺术。
生:(分4人小组讨论、交流)
生: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
师:哦。是的。结合具体的语句,你能说得再详细些吗? 生: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 引出下文。师:引出下文什么?
生: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师:事.或者说,由 “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生:“类比推理”
师:好的。咱们回到文本的思路上。
1、2句“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第3句教与学的关系的具体阐述,再得出第4句所言的„„ 生:“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嗯,确切的说,是结论。细心的同学就会有发现了,这个说理,不只是“类比”,推理也很讲究,一句废话也没有。生:层层推进。生:1到4句.师:你很敏锐。我再追问一句:既然是结论,文章至第4句可矣。那么,何来5、6句的赘言呢?也请全体同学深入思考思考。
(学生陷入思考,这个,对初一学生,确实有难度。但,这个班是千里马班。)生:(若有所思)不是赘言。
师:那么,它的作用是?
生:第5、6句用傅说的例子证明,前面的话。师:傅说的例子,哪里来的? 生:《尚书》
师:准确地说是:引用论证,补充说理。使说理更缜密。让我们理一理,课文说理的艺术:
生:类比推理、层层推进、补充印证。
师:是的。如此说理艺术,如此章法,也不过是为了让我们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再来看,行文语言的艺术吧。生:语言简洁
生:对偶句,结构整齐。师:出示ppt 生:理解体会明确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师: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生:(悄悄地)对,《论语》中告诉我们要“学而时习之”嘛。
师:很好。你们能把今天学习的方法与昔日的相互勾连,加以理解运用。那么,我们学习的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以上环节老师和同学们重点学习思考的是“文”的理趣)
生:谢谢老师。讲到“言”的艺术,我还有一个问题——关于文题,想起来了,记得我们小组,提出了:题目《虽有嘉肴》有什么内涵。生:即使有好的菜„„老师,前面同学讲过了。师:呵呵,不急,不急。我们听他把话讲完
生:之前早自习的时候,课代表傅渝舒同学,收集整理了咱班同学提出的12个问题。我归为三类:一是关于题目的,二是关于内容的,字音词义、句意以及文章讲了什么道理的。三是标点符号的,第6句怎么就是一个问号。现在,第二个问题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还有些不甚明白,第三个问题求教老师同学。谢谢!师:谢谢你!提问题条理清楚,而且实事求是,很有勇气。刚才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为什么以“虽有嘉肴”为题,这个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生:嗯
师:我们先来看看:
ppt展示 “名曰《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
——汉代的郑玄对篇名《学记》的解释
生:这是对题目的直接解释。刚才我们也对《虽有嘉肴》做了这样的解释了呀。师:那,我们不妨试着在“字理”上做些推敲。也有些意思呢。边讲解边板书: 生:边听边记边体会(不少同学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嘉”:形容词。形声。《说文》,美也。从壴(zhù),从加,加亦声。“加”意为“用呐喊声助力”。“壴”为“鼓”省。本义:呐喊声伴随鼓声。引申义:齐心协力,结局完美。《尔雅》,善也。
(2)“肴”:名词。从乂(yì),从有,有亦声。“有”为“以手持肉”之形,意为“生鲜肉食”。“乂”即“又(右手)”。本义:做熟的鱼肉和猪牛羊肉。《说文》肴,啖也。《广雅》,肴,肉也。
师:再有一个,关于文章的题目,你们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也是文章的第一句话。
师:然也。正是这样。就是古文常以第一句话为文题。在以后三年的古文学习中,我们会慢慢发现更多的例证。生:像《陈太丘与友期》 生:像《学而》 „„..7 师:谢谢,同学们。时间关系,正确与否,以后再做深入讨论吧。这里,推荐同学们看些相关的书:
ppt展示
1.《学记》全文,摘抄名言。2.《礼记,观其大略。》
3.了解《尚书 兑命》及傅说其人。生:(朗读)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古今异义,指儒家之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2.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坚强的意志)而不反,谓之大成。
——《学记 名言》
(以上环节重点是借“嘉肴”字理解析,引发拓展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初步感知“言”的理趣。)
师:同学们,作为初中生,我们未必对每一个汉字,都要知之甚深。同样,我们一节课,我们也不可能穷尽每一个问题。但是,学习古文,了解汉字,热爱汉字,古 为今用,汲取母语文化的精华,提升我们思维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读书、质疑、思辨、明晰——这样,教学相长,我们学习的 语文,就是“活的语文”,真正的有用的语文。以文明之,文以化之。不亦乐乎?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能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的1、2两项。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补充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虽有嘉肴》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之《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听读,听后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自读,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预设: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 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巩固积累
1、全班齐读,小组竟读课文。
2、对照原文,译读巩固课文。
六、课堂总结
1、文化常识:“四书”“五经”
2、《礼记·学记》间隔号前为书名,后为篇名。
3、熟读课文,力求能诵。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得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教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二、学习注解一,了解《礼记》和《学记》的`关系及内容。
2、二读明节奏,读出韵味(上黑板划节奏、明节奏、齐读)
3、三读理解字词,并疏通全文(学生默读课文,同时根据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不能解释的字词句子做上记号,然后个别提出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意
5、尝试背诵
6、完成课堂练习并检查
2、联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呢?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1、2
【学习方法】
朗读法、交流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明确:“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书法欣赏:老师创作的书法《虽有嘉肴》内容就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红字注音: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即使)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困(不通 理解不了)是故(所以)自强(自我勉励)
自反(自我反省)故曰: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3、《礼记》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学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其中“教学相长”就出自本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7、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6)长:促进。(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五、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明确: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板书:
嘉肴 食 旨 学 知不足 自反
学习重要性 教学相长 学 学半
至道 学 善 教 知 困 自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备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
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与《课时特训》。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与对美好人生的礼赞,前面几篇文章分别利用叙事或抒情的方式阐述了人生感悟,这篇文章从学习的角度理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文章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讨论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运用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实词的含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探究教与学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难点:在生活中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朗读领悟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预习学案(见后面附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先跟大家讲个故事:上帝让人带蜗牛去散步,并规定人与蜗牛要并肩行走,人觉得这事不难,就一口答应了。人带着蜗牛散步在林中小道,可是没走几步就犯难了,蜗牛与人的步伐总是不一致,人总是昂首阔步地走,蜗牛被远远甩在了后面。人觉得不耐烦了,跑去和上帝抱怨说:“蜗牛实在太慢了,我无法和它一起散步。”上帝回答说:“你试着以蜗牛的速度行走,看看这样与人的行走有什么不一样。”人接受了上帝的建议,改变了以往的速度,与蜗牛一起慢条斯理地走着,他发现,平时由于走得太快,没怎么留意沿途的风景,原来路边的小树长高了,长出了嫩芽,小花灿烂地绽放着,还有小鸟轻快地歌唱„„这事都是人紧绷神经松弛下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人发现:其实不是我在牵着蜗牛散步,而是蜗牛带着我散步。
这个故事里到底是人带着蜗牛,还是蜗牛带着人呢?
其实,学习有时是相互的,你在教会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这就是教和学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更加详细地探讨一下教与学的关系。【设计意图】利用故事导入,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文言文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
(二)读清句读
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读通句读,虽然文章已经有了标点,不过有些句子之间还需要再次停顿,请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设计意图】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朗读可以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体会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刚刚开始教文言文朗读要教会学生拉长语调,将停顿的地方表现出来。
(三)解读文本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旨:甘美 善:好处 虽:即使
翻译句子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作者采用同一句式从嘉肴到至道,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我们刚才的仿写就是将类比拓展开来,这么做可以将道理形象化,人们对至道难以理解,但对嘉肴这类常见事物非常熟悉,将深奥的道理赋予简单的生活现象当中。【设计意图】仿写句子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白地了解类比的妙处,直接讲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如果学会了仿写,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结合学案理解词句 解释重点实词 困:不通 反:反省 强:勉励 长:促进
翻译句子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请大家完成下面的填空,用箭头表示“教”与“学”的促进方向。学习让我们发现自己不足,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反”,“自反”指反省自己,反省自己之后呢?对,坚持学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又该怎么办呢?对,还是回到学习中去。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说说自己身边“教”和“学”的故事。教师分享故事:
事例
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平时教你们知识,不过有时候同学们的精妙回答也会提醒老师,让老师拓宽思路,这就是老师在教你们的同时也学到了方法。事例
二、老师平常为了教好大家,上课之前要进行备课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读懂要教的内容,老师查阅大量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吸取营养,所以当我教遇到困惑的时候,我还是回到学习中去,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完成教的任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学习的难点,所以设置两个活动来强化,第一个活动是理论上的理解,用直观的方式画出“教”与“学”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将这种关系生活化,带到自己身边来,通过列举事例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教”与“学”的关系。分享的事例分别从一个人和两个人的角度来阐释“教”与“学”,具有代表性。3.《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结合预学案明确第一个学的读音(xiào)、含义(教),明确“其„„乎?”的意思(大概„„吧?“
(2)翻译句子:《兑命》说:教别人也是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学”(xiào)与“学(xuė)”其实就是一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下面两个字——。比较这两个字的不同。
明确:这是《说文解字》中“教”与“学”的写法。前面这个是“教”,后面这个是“学”,不难发现这两个字的写法非常相似。其中表示算筹,指的是孩童,表示手持鞭子、棍杖。学字多了几个形状:像爪一样,表示的是手,突出“手把手”教的含义,即庐,表示房屋。
其实教与学在古文中属于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是一个字的两种写法。也就是说,教与学原本在古文中意思是一样的。大家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我在教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所以教是学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教与学的理解,通过构字来讲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古文知识。指导背诵
本文主要讲述“教”与“学”的关系,从什么地方开始引入的呢?(嘉肴)对于嘉肴美味,我们首先要吃,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请背诵第一句。
学习是为了懂得更多的道理,跟吃美食一样,要懂得最好的道理,必须要学习。背第二句。学习有了体会,就要与人分享,这就是教。学习有了困惑,就要学会反省,然后继续学习;教别人遇到了困难,要学会自我勉励,然后也要继续学习。所以说教学相长。背诵第三、四、五句。
文章最后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学相长的道理,应用了《兑命》中的一句话,请背诵这句话。【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当堂落实文言阅读背诵问题,梳理文脉。尤其是从至道的学习如何转到“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是学习之后的一种分享过程。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根据《虽有嘉肴》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自由讨论)【设计意图】引入陶行知先生的话是希望将古今的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陶先生的话是对“教学相长”的一个有力佐证。
结束语: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少年是学习的大好时光,我们要静下心来,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作业布置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名句,背诵其中自己认为感悟最深的五句。板书设计
附录:
《虽有嘉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旨”、“困”、“反”、“强”、“长”、“学”的含义; 2.理解句式“虽有„„”“其„„乎?”;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4.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二、相关链接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学记》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际训练相结合,既要扩大知识领域,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书中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教”与“学”的辩证关系。重视启发式教学(“开而弗达则思”),重视教学的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重视因材施教。主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并且提出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即要在学生不良的行为没有发生前,引导他们向善的方面发展。并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提出严师和尊师的思想。预习作业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兑命()学学半()
自强()教学相长()
(二)正确使用词语
1、通假字 兑命通
2、古今异义 ①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②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解释下列的词语。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四)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五)寻找生活中自己经历的或者听过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事例,将它写下来。
学校: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姓名:宋登水
《虽有嘉肴》教学实录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20、虽有嘉肴【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建构,分享积累
1、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
选集。相传为西汉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
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认读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嘉yáo()弗食()
不知其zhǐ()兑命()学学半()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我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虽.有佳肴..
虽:
佳:
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乎.
其:
此之谓乎:
4、翻译课文。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三、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美味)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
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
1、解释下列句中粗体的词。(l)虽有嘉 肴.
()()()(2)虽有 至道
至()
至道()(3)不知其善也
()(4)教然后知困.
()(5)故 曰:教学相长也()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4、你同意本文的观点吗?谈谈看法。
四、评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