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养课教学工作总结汇报 公民素养班评模板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公民素养课教学工作总结汇报 公民素养班评篇一
四年三班
柏松杨
少年儿童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从长远看,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然而,中小学生公民素质的发展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尤其是在自理能力、节俭习惯、与人交流、互助合作、集体意识等方面表现较差,并且容易导致孤僻、唯我独尊的心理。因此,在小学开展公民素养养课,显得迫在眉睫。
一:指导思想
以弘扬社会主义公民价值为依据,培养学生尊重,责任,公正,关怀,诚信,理性,和谐等基本品格,力图具体而生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总目标
针对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研究”课题,通过研究达到以下3个目标。
1、建立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及低中高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评价办法,探索形成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2、进行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3、积极探索,构建“三位一体”合作型小学生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机制。
三、学校目标
1、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创新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强化记忆和学会思考。
(2)指导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3)指导学生选择、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收集、选择、整理信息,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神。(5)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6)组织学生开展小发明、创造等活动。
2、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审美
(1)学做文明人,待人有礼貌,会讲普通话,会使用礼貌用语。(2)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3)热爱集体,诚实守信,助人为乐。(4)注意个人形象,能分辨丑与美。
(5)爱好音乐、美术,会制作简单的工艺制品,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3、培养学生学会生活
(1)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培养学生养成讲卫生的习惯。(2)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积极参加家务活动、公益活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五:具体实施过程 1:实施对象:四年级 2:授课时间:星期五
3:实施步骤:(1)确认问题;(2)选择问题;
(3)研究问题;(4)制定方案(5)模拟听证;(6)总结反思。
4:主题活动的四个步骤:(1)确定主题;(2)制定计划;
(3)组织实施;(4)效果评价。
六:具体要求
组织实施公民素养教育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即:课题和主题活动选择要围绕“四个关系”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提炼。二是实现“两个延伸”,即:把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延伸到学生的学科学习中,延伸到学生参与的一切活动中。三是做到“三个纳入”,即:纳入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系列;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四是达到“四个确定”即:确定活动的具体时间、确定合适的活动内容、确定规范的活动程序。五是做到“五有”即:每个活动要有计划、有记载、有实践、有成果、有实效。达到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彼此间的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审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知、悟、意、行协调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公民素养养成教育坚持一下立场: 1:回归生活,让儿童乐在其中;2:育人为本,让儿童学会做人3:尊重生命,让儿童全面成长4:重在创造,让儿童主动构建 5:开放对话:让儿童面向世界
每一个国家都希望用各种途径来培养其公民,中国更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作为以“礼仪之邦”而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为使每公民都具有“良好公民”的特性,提高公民素质方面更是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与卓著的贡献。但“良好公民”特性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从小抓起,由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担负责任,而其中学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计划的进行者。因此,如何透过学校教育以培养理想公民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公民素养课教学工作总结汇报 公民素养班评篇二
《公民素养课程》教学汇报
几年来我们的《公民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采取“激情、明理、导行、”等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能力。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教学我们把“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全面把握目标,通过教学交流、联系自己、社会调查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激情、明理、导行,让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回归生活。
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我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
我把学习明理作为公民素养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在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我采用“辩析导行”方法。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学生的道德存在于生活行为之中,他们的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学生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我特别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需要为根本。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尊重团体规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