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精选(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一
课改后初中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1.美术学习要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 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
所以光有一个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之间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即心灵的沟通。
2.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自己做哪些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二
早在1984年,我就开始了在中小学美术学科开展绘画日记的图文综合艺术实验探索,在实践过程中,我采取了如下几种课程形式。
儿童绘画日记课程。绘画日记又分为美术日记、日记画、日记组画,是将绘画与日记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以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绘画默写造型能力。
美术日记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表达儿童对事物理解和自身感受。日记画是用图画配合文字,反映生活中所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融写生、记忆、想象、创作为一体,可以主观地、艺术化地反映现实生活。日记画是用日记格式进行绘画,可以融入儿童想像因素,渗透儿童创造意识。日记组画是用组合或连环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两天或三天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它可以促进学生对事物表现的计划性、条理性和连续性,锻炼学生的绘画和画面构图能力,使学生从生活中有主题地选择和组合画面。
漫画日记课程。将讽刺、幽默、夸张的漫画表现方法与日记相结合,加入诙谐、风趣的情感因素,体现出比喻、象征的作品寓意。这种形式的综合训练,适合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
速写日记课程。用迅速、简练而概括的线条画出对象的动态和神情,并用日记文字记录小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对事物的感觉,从而培养细致的观察力以及快捷描绘事物的能力。速写日记的训练主要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和具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学生。
美术作文课程。从文章中选择最佳意境与情景,配以相适宜的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作文,我称之谓美术作文,其实质是绘画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与方法。
小学低年级图画通信课程。这种图画通信既有画画又有写字,使低年级学生在边画边写的快乐中寻求自己的空间,遇到不会写的文字用图画形象来代替。
低年级看图写话、读文配画课程。看图写话就是通过一幅画面,(包括电视画面)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读文配画就是借助一段精美的文章,画出文中所叙述的人和事及文中所表达的情与境。
小学生班级绘画日记与班级美术作文课程。如何在绘画日记和美术作文的美术综合艺术活动中,培养和渗透团队合作精神?我设计了小学生班级绘画日记和小学生班级美术作文,即每班发一个速写本,每周有两位同学参加,一个擅长绘画,一个擅长写作;两人通过讨论交流,确定题材、内容、画面结构以及表达形式,经过实验与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插图、故事画、连环画课程。为自己喜爱的小说、散文以及自己满意的作文画上插图,这种形式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综合艺术练习。故事画,就是根据别人讲述或叙述的故事,或者自己创作编写的故事,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连环画就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地表达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它是通过图文互相配合的形式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些表达形式都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综合艺术训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图文综合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趋势,必将要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发展。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三
一、引言与背景
我们都知道教师在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就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备学生则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齡、现有知识储备及兴趣点、理解能力等等很多方面;备教法则需要结合前两点制定适合学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我个人认为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备学生是最难的。不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及接受能力,以一个成人化的眼光来完成一堂课,其教学效果和“填鸭式”差别不大。有时花再多的时间去备教案不如利用一个课间的时间来了解学生。这个观点是在前几天学校教学评比中经历惨痛失败得来的。
二、教学设计
那是一次学校的教学评比活动,我们美术教研组推选我上课。由于我自己是上五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限制让我感到很难上得生动活泼。于是我就借了一个二年级的班级来上《神奇的色彩》。事先这个班的学生我并没有接触过,只是讲了课前准备工作。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一、让学生了解三原色、三间色的知识,并能用其中的两种原色调出三间色。二、让学生对色彩感兴趣,乐于运用丰富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质作画。三、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美丽色彩,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创美的愿望。
在教学设计中,我先是准备了一个小魔术,希望学生能从魔术中发现三原色相融、变化的效果,产生对色彩的好奇,激发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做实验来了解三间色是怎样调出来的,继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牙刷、海绵、小梳子、水粉笔等等材料来做调色练习,掌握调色知识。然后添添画画,一起合作将刚才“试笔”的纸添画几笔变成一幅较完整的作品,让学生从意外中体会创作的快乐。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将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并欣赏美丽的动物、装饰物的图片及风景图片。
在我的设计中自认为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体验色彩、感受色彩的美。可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我这个不了解学生的美术教师着实地意外了几回。
三、教学过程
意外一:
在第一个环节变魔术时,我事先准备了三个鸡蛋,将里面的蛋黄抽掉换成了三原色。表演时煞有介事,还让两个学生一齐参与,将三个蛋打到同一张铅画纸上,让学生们来观察三原色交融的变化。这个戏法倒是引起了所有学生的极大兴趣,此时的我暗自得意。
“看来大家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你能说说你的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问:“老师,我发现鸡蛋里会跑出颜色。” 又一个学生:“老师,鸡蛋里是怎么跑出颜色的?”这是我意料中的问题。我说:“你是一个善于提问的同学,这是魔术的秘密,一会下课我偷偷的告诉你,好不好?” “鸡蛋不会破吗?老师,你是怎么让鸡蛋不破的?”接连几个学生都绕着问题问啊问,始终回不到色彩变化的问题上。显然我的确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可是却不是那个我想要的“点”。如果一直这样问下去,是永远也无法导入正题了。
解决:
情急之下,我只要把下一个实验的环节提上来。“刚才很多同学都发现了这个魔术的神奇之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观察到颜色到纸上的变化呢?没看清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好——”
我取出调好三原色的透明纸杯,把其中两种原色加入一只空杯中,让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当学生清楚地看到颜色在杯中慢慢变化,形成间色时,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地惊奇之声。“终于感受到色彩的神奇了。”我长吁一口气。虽然让之前的导入变得冗长,但总算是引回了课题。
反思:
究其原因,我想是过于想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求教学设计的新与异,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注意力的问题。究竟是鸡蛋创造的神奇吸引人还是色彩本身的变化吸引人呢?作为成人,一定是前者。对于孩子,其实也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果达到的效应不能紧紧扣住教学内容,那么此设计是无效的,甚至是损伤学科教学的。所谓的求新求异也是无用的。这个意外给我一个不小的启示: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多考虑:学生可能会想……这个意外就可以避免,可以为学生的创作环节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课总算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了,可是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
意外二:
讲完了三原色调和三间色的方法,该小组合作利用多种工具材料练习调出三间色了,我在教学设计中预想的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几个问题:1、你们能用海绵将红和黄变成橙色吗?2、你们能用水粉笔将红和蓝变成紫色吗?3、你们能用牙刷将黄和蓝变成绿色吗?
提出问题后,每个小组都经过了小声讨论,然后动手去试验。可是出我意料的:当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很多孩子拿着海绵不知如何是好,讨论的结果竟然是用笔将颜色涂在海绵上变成橙色。那张为每一组准备的四开大的纸只好静静地躺在一边了。
于是,我只好一组组地指导。当然,那张纸是涂不满了,我的设计又失败了。
接下来添添画画的环节也只能以草草以“我的添画”而告终。
反思:
追其根本问题,我想应该是高估了二年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岁的儿童。在这个年龄段,形象思维是他们思维的主要形式,这些零散的事物:颜料、海绵、梳子、牙刷……在思维中还是互相孤立的,还没有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一个系统内综合起来的能力。如果完全是通过自己或小组讨论将这些零散的材料“变”成绘画的工具似乎太困难了。
如果事前能考虑到这些,也许可以采取先进行示范、大家一起练习、再小组合作运用多种材料将三原色和三间色涂在纸上的办法,既可以达到认识材质的目的,又可以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的效果。
而最让我意外的事还在后面。
意外三:
在“找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美丽的色彩”这一环节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色彩是神奇而美丽的,你在生活中或是大自然中找到美丽的色彩了吗?”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这个问题多么简单啊!随便就能在身边找到:漂亮的衣服上的花纹、色彩丰富的书包、孩子们的书本中……从窗子望去,一切都沉浸在大自然的无限春色之中,美不胜收。不管怎么每个人也能说出几个来吧,可是——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再问:“你们平时会觉得哪些地方很美?”
……
等了很久。终于,一个男生慢慢举起手。我用鼓励地眼光示意他大胆回答。他站了起来,顿了顿,说:“垃圾筒。”
那一瞬间我真的呆住了。
解决:
过了一会,我只好艰难地说:“是垃圾美吗?你是不是认为垃圾筒里的包装纸花花绿绿的很美吧,那就是说我们的食品的包装袋上的颜色很漂亮。”
“其实像这种美丽的色彩在生活中有很多,老师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色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话题再谈下去也无益,只能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来感受色彩的美了。
课结束之前,我额外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小朋友们回去找找身边有哪些美丽的色彩,来告诉我。
反思:
提到这个意外,只能是一声叹息。
一年级的孩子看到日落、花开、新叶、霓虹……都会发出啧啧之声,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却说不出来,不能不感到遗憾。也许班级间也有差异,同一个问题在其它班级中提出也许就不会这样。不过这个现象却是现在孩子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其实留意生活中的美并不是仅仅在美术教学中的任务,寻找与发现美、用语言表达美是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家庭教育的责任均有。我们现在常强调学科综合,在美术学科中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每周仅仅一两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更多是延伸到课外、家庭中。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习惯,才能让孩子的生活更丰富起来。
这节课的意外太多了,有些是我事先的准备不够,有的是教学环节设计的问题,但我认为根本是出在备学生上。对学生太不了解了。
从心理学角度讲,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分析概括能力是不一样的,而这些只有通过平时的观察和接触才能比较出来。如果一个教师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把握好教学的难度,更不能设计出与之相应的教学环节,何谈教法了。
其实不要说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就算是相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效果也会不同。我的确不了解这一班的学生。在上课之前我还自认为自己周六在上一二年级的兴趣课,对于学生应该比较了解,而且用魔术、多种材料也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如期达到教学效果。可是就这堂课来看,有的在意料之外,有的甚至在情理之外。这不得不让我好好反思了。
一个教育者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上好课,所需的时间是课堂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对于我来说,比起备好教学内容,更需要关注的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是一个时时变化着的对象。这一点是我从这一节课中最深刻的体会。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四
经常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羡慕地跟我说,“你们的美术课最好上啦,学生上课积极性很高,上课轻松。”哎!我想想,如果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就好了。那真可以说明这位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很强。
上好美术课,是每个美术教师的追求,也是每个学生的期望。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课堂既活泼又生动呢?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一节课要充分利用好,又要学生兴趣能提高,就须让精彩纷呈的艺术有机的与课堂教学互相利用,使各类艺术互相渗化,保持课堂内容的新鲜感,如;预备年级的《可爱的吉祥物》,刚开始两节课,他们贴贴很有意思,兴趣也很高,但是这个作业花费的时间很多,要想很好的完成这幅画,需要三至四课时的时间完成,到后面他们就开始有情绪了。中学生对美术还处在简单的认知性审美上。美术学科也有技巧学习,要在审美与兴趣上提高还需有一些方式方法,对此我曾作过以下尝试:
一、美术的相关课外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
如在上七年级欣赏课课,欣赏课课的重点是教雕塑的用途,材料,以及如何制作圆雕。为了使学生在学之前能对该课产生兴趣,第一节课我用多媒体展示并介绍了“中国雕塑与外国雕塑”让学生参与,通过欣赏,分析说明不同时代的雕塑的不同之处,再比较得出结论。课堂上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他们对老师出示的一些从来没有看到过的雕塑很感兴趣,学生的问题很多,有关心作者的,有关心年代的,甚至还有同学对它现在的处境很关心,整节课气氛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我觉得像这样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它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实物写生将提高学生兴趣。
也是七年级《画当年》一课,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关键,让学生知道写生是怎么回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校园写生观察花草植物,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写生的取景构图。最后从学生中找出几位结构特征较明显的同学出来当模特,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提起来了,给模特摆好坐姿,坐好后,以真人为例讲解绘画要点,这时学生的兴趣明显上升,作业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三、欣赏与技法相结合。
初中美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主。审美能力的提高仅仅靠学生技巧的提高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只有将欣赏放在技能的前面,让学生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思维,分辩美与丑。按照顺序每节课在黑板上展示范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其技法的运用。通过以上的学习最后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完成一张创作画,学以致用。
四、教师给学生的课堂作业给予鼓励和肯定。
美术作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教师在教学时一方面要下讲台对学生个别指导、指点。对学生的作业,给予一些赞扬,对绘画中有创造性的学生给予肯定,这对提高学生的兴趣起到一定的帮助。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的教学反思,谈及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讨研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好每一堂美术课。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五
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应该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以学习美术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加入了更多人文性质的内涵,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美术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而这,与我对美术课美术教师的期望正好吻合。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
在思考的同时,我在一次次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
思考一:美术课前的准备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迷彩服》这一课里,教具收集大量图片,制作几件动物的迷彩服。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播放了一段flash音乐欣赏,在学生自主表现的时我准备了典雅和温柔的歌,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思考二: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而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思考三:美术作业的评价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课程标准是新的,儿童是新的,在教学中肯定会有更多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思路值得我们去思考,这确实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六
一、我对教研公开课的看法
有些老师可能认为,有准备的公开课很假,因为是老师不断的演练而出的精品,就跟平常的课一样即可,不需要那么做作。“平常怎么可能这样上啊,简直太假了!”以前我也有过同感,可是经过不断的学习,我并不认同,教师的自我成长途径之一就是能够把自己的一堂课做精,精到超越自己以前的任何水平,这是就是一种飞跃性的进步,以及针对这堂课的一个完整的,比较经典的课件。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连公开课都上得那么随意,那么他平时的常态课可想而知。一次美术研讨活动的组织是不容易的,教研员的活动策划、承办学校的支持和材料准备、开课教师的努力以及听课教师的来回奔波……为了这样的学习交流的机会,大家都付出了努力,如果开课人随随便便,听课人又得不到成长,这样的活动就流于形式,浪费了教育局的资源。
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角度出发,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经历过磨课的过程,他就一定不能从多方面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容易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开设的一堂课给别人留下的不一定是完美的印象,但是至少在某个点或某个片段给听课人带来心灵的震撼或者是某种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一种研讨课的交流与碰撞,能给开课的人或者听课的人都有所进步和收获。
二、我的遗憾
本次课最大的遗憾是准备时间比较仓促。虽然已经提前一个多月告知要开课,可是我确实是个比较追求完美的人,必须要一件事情处理完才能做另外一件事情。9月份就刚交流到小池中心小学,因为一开学除了做教学常规的计划和教案的撰写外,还接到两个美术比赛通知——科幻画和科普画比赛;而十月份这段时间在做美术专用教室的文化建设工作和学校橱窗的美术作品展览更换;十一月份则要负责运动会的相关事务,还要汇编美术研讨活动的材料、人员安排等筹备工作,对于一节课的准备时间略微不足。因为一节课看似40分钟,备课却要做到方方面面,包括课件制作、音乐剪辑、教案撰写、教具制作等等,这些环节都需要无数次的推想和再确立的过程。如果有多一周的时间,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这节课《指偶剧场》虽然教具和课件上有所准备,可是在课的衔接和环节上,我没有考虑周全,没有试上,是本次最大的遗憾,而这些都需要通过空讲和试上来发现问题的所在。这次的课,我心理还是比较没有压力的,我就抱着常态课的心去让大家提出建议和看法,从而进行集体备课和磨课,通过我的抛砖引玉,从而让听课老师提出他们各自的想法和建议,汲取集体的知识和力量促进我个人的提升和成长。
三、从综合探索要素方面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
(1)综合探索的活动目标为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或以造型游戏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和展示。
在本课中,我设置教学是美术与戏剧、语文等学科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进行有主题的创作、展示活动。学生感觉很新奇,很兴奋,很喜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综合探索的学习活动建议为利用各种媒材,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想象,创作美术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根据儿歌、童话或故事,创作头饰或面具等,进行游戏或表演;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境,用各种媒材制作小道具,开展模拟或表演活动;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品展览或美化教室。
在课本中我在导入部分,运用了学生所喜欢的卡通人物米老鼠和《小兔乖乖》的指偶,创设童趣的氛围,旨在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因此在作品欣赏环节中我主要采用直观的实物展示形式,刺激学生的眼球,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
在指偶的制作流程这一环节,是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构思。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生制作这一环节,是通过小组分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而不至于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让课堂成为人人参与的学习园地。
在作品展示这个环节,是通过表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指偶的了解,从观察他人的作品中得到知识,从表演中体会指偶制作的乐趣。
最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创设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3)综合探索的评价要点是积极参与造型游戏活动;能够结合儿歌、童话或故事,运用媒材进行创作与展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学生作业展示环节,我鼓励学生大胆地上台操作指偶,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剧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上课的导入阶段,我通过自制的精美教具“指偶剧场”,直观展现,带给学生们强烈的视觉冲力,并用《小兔乖乖》的指偶故事表演导入,激发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制作阶段,我也放置了精美的指偶视频课件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同学们在评价环节都积极地举手展示自己的作品,想让所有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课堂气氛很活跃。
四、从实际教学的现场效果对本节课进行的反思
从综合探索领域的评价要点来看,本节课设想和教学目标基本上都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是从一堂展示课的要求来看,每个环节的点都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1)环节衔接设置不够严谨
因为教师对于自身教案的不熟悉,而导致预设的环节和现场的环节有所脱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这一环节原本是为了解决学生操作的难点问题,可是因为不熟悉环节,而导致知识点没有讲透,部分学生还是产生操作上的困难。
(2)学生备得不够
首先,从课程的单元设置上看,《指偶剧场》这一课是二年级的第19课,相当于本学期课程的一个总结,是对学生本学期美术技能与知识的一个全方位考量,而教师提前半学期上,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为很多美术的技能技巧并不熟练掌握,在作品表现上,自然比较欠缺。
其次,从学生本身的素质上看,小池中心小学属于农村小学,所执教的二(1)班在一年级阶段并没有美术专任教师,缺乏美术技能技巧的专业指导,因此普遍绘画和造型技巧相对城区学校来说相差很大。而综合探索的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更是难度加大。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容量上看,教学任务要求较多,编剧本、制作角色形象、制作指偶、背台词、同表演,这里的每个要求对农村没有经过一定练习的学生来说,每个环节都可以做一个专题来学习,而全部浓缩在一节课里,确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为难,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也比较困难,尤其是编剧本、台词和表演方面,他们简直就是一片空白。
从这几个方面看,教师在选课上,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期望过大,可以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技能技巧专项练习的课型,如“造型表现”或“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如《染色游戏》、《蜻蜓飞飞》等,则相对学生来说,难度降低,教师和学生也就配合得更好。
五、小结
这次课所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味按自己的想法给学生灌输知识,因为学生本身的美术素养还未达到所要求的程度,而给孩子们过大的压力和容量,从而个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反应比较迟缓,而教师在环节设置上也不够谨慎,因此提出几个建议:
(1)增强学生的常规教学要求,如,纪律、卫生的更细化的要求,这一点江山中心小学刘乐老师做得很好,要学习。
(2)在学期结束时,可以在二年级的其他班级再次尝试上《指偶剧场》,重新检验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根据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的现状,可多讲解美术技法,以拉近城乡学生的技能表现差距。
(4)在常规课堂上,让学生更多“说”的机会,学习美术专用词汇,丰富评价性的美术语言。
(5)备课要有所重点,不要追求面面俱到。
初中美术课教学反思 美术课教学反思篇七
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把过去从未正视过的“儿童画”纳入美术课堂教学,步入了用最具有创造性的,把对人类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启蒙教育功能的“儿童画”正式作为美术启蒙教学的途径。二是开始注意美术与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配合,特别是进行了把音乐和美术合二为一的“艺术”课的教学改革实验。三是尤其可喜的是,出现了以专家参与编写中、小学的“美术”和“艺术”教材,指导教学改革实验的新局面。专家介入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他们就有了直接参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理论建设和指导教学改革实验的契机,站得高就能望得远,这给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但是,因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不但是美术专业教学培养美术专业人才的基础课程,它还是培养各行各业,各门学科,各类人才启蒙教育的必修科目,所以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不仅需要美术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们的参与,当然还需要社会各学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历史上就有著名学者和美术家达.芬奇和哲学家卢梭等人,关注过美术教学改革的先例。作为倡导美术教学改革的领导部门,为了确保美术教学改革的权威性,应该广泛组织这样的学术研讨。
最近我有机会在小学看到了两种版本的美术教学实验教材及其实验课,还在网上见到有关改革实验的议论,特别是从山东儿童中心李力加同志的“实验调研”和“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实验报导文章中,看到了实验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问题我也曾经经历和思考过,联想到自己在二十年前指导“发展式”美术教学改革实验的经历,我认为美术教学改革方案在没有得到美术老师的认同和理解时,他们提出上述问题是很正常的。可是,作为已经承担实验改革的一线老师如果还存有这些不解的疑虑,实验教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受过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的美术教学训练的美术教师,接受新的发展“儿童画”的美术教学改革的理念,摆脱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学的常规,需要经过一个从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所以我认为,改革小学美术教学,必须首先改革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建树改革美术教育教学的科学的、艺术的、系统的理论。改革美术教学的实验,需要实验教师理解与掌握改革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美术教学改革要在启蒙教学中,通过发展“儿童”,达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首先用美术教学改革的理论,把受传统的、成人化的、模仿性教育束缚的美术教师“解放”出来。
改革美术教学的理论建设,首先必须要有由启蒙——基础——专业美术教学整体的改革理论的构想设计,进行改革美术教学选择最佳教学途径的理论指导。在实验教师掌握了改革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之后,才可能调动与发挥出一般人并不具备,只有启蒙美术教师才可能具有的艺术教育教学的职业素养,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教学的改革。
其次,把“儿童画”纳入美术教学之后,要对“儿童画”自由表现的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特别是对终止“儿童画”自由表现的所谓“危险”阶段的普遍规律,对儿童艺术表现与心理发展的过程和对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提出科学的教学方略和改革设想。要在“儿童画”长期被封杀的美术教学中开辟发展“儿童画”的教学途径,改革成人化的教学模式,“理论”建设尤其重要。当前在小学进行的美术教学改革实验中的“美术”和“艺术”等不同实验版本的“儿童画”教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回生”,走模仿性常规教学的老路;二是“自由化”,受“无辅导”或“随意性”教学的误导,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的教学引导。这两种倾向的出现,都是美术教学理论建设匮乏的必然结果。
再者,在儿童画的基础上向写生画和记忆、想象创作画等基础教学的引导、过渡和教学发展的途径,还有美术与音乐等其他学科配合的“度”和“量”等等,也都是必须认真进行科学的理论研讨的新课题。
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教学改革实验只能要求成功不能允许失败。任何改革设想和实验方案都应该先进行广泛的科学研讨,再进行比较验证和可行性的教学试验。进行改革实验需要选择有改革要求的实验教师,启发他们灵活运用改革美术教学的理论要求,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教学的实践探索。指导改革实验必须进行跟踪指导,指导的方式要以创造性的、启发式的“引导”和“建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