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 中医内科学体会优秀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篇一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应届毕业生考试网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心悸,欢迎大家阅读。
一、心悸的概念及源流
1.心悸的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2.心悸的源流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 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
二、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心悸的常见病因
内因:体质素虚,饮食劳倦,七情所伤,药食不当。
外因:感受外邪。
二、心悸的主要病机及虚实的不同特点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
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
三、虚、痰、瘀与心悸的关系
本病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阳虚衰,阴血亏虚。其标有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等。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一、心悸的诊断要点
1.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二、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三、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一、心悸的辨证要点
心悸的辨证应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
二、心悸的治疗原则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
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1.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常用药:朱砂、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2.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3.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代表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附片、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
4.水饮凌心证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 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 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加减。
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
5.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 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 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
6.瘀阻心脉证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代表方: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心血不足证,若五心烦热,血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阴虚火旺证,若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若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单用天王补心丹。
水饮凌心证,若见因心功能不全而致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喘或端坐呼吸者,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如真武汤。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篇二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为了方便考生更好的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欢迎阅读。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篇三
a1
1.导致感冒的主因是
a.寒邪b.热邪c.风邪d.湿邪e.暑邪答案:c
2.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是内伤咳嗽的`常见病因
3.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
4.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是虚喘的特有症状
5.肺胀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是
6.痰饮的治疗原则是
a.宣肺b.健脾c.温化d.补肾e.发汗答案:c
7.治疗尿血肾气不固者,应首选
8.胸痹的病机,总属
9.厥证的基本病机是
10.治疗郁证日久,阴虚火旺者,应首选
11.治疗狂证火盛伤阴者,应首选
a.二至丸b.六磨汤c.温胆汤d.二阴煎e.养心汤答案:d
12.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13.呃逆的基本治法是
14.治疗久泻不止,不宜过用
a.健脾b.补肾c.升提d.固涩e.分利答案:e
15.疫毒痢的治法是
16.腹痛的基本病机是d
17.治疗腹痛饮食积滞重证,应首选
18.黄疸最具特征的表现是
a.面黄b.目黄c.小便黄d.恶心纳呆e.腹胀呕吐答案:b
19.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的鉴别要点是
20.与水肿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21.与石淋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病机是
22.癃闭的病位虽在膀胱,但与本病关系密切的脏腑还有
23.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是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
a.燥热b.气虚c.阴虚d.血瘀e.水停答案:e
24.治疗行痹,应首选
25.治疗阴虚发热,应首选
26.治疗虚劳脾胃阴虚者,应首选
27.治疗虚劳心阳虚者,应首选
a2
a.初期b.成痈期c.溃脓期d.恢复期e.慢性期答案:c
a.肺痨b.肺痿c.咳血d.虚劳e.肺胀答案:a
43.患者痰多胸闷,心烦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
a.定痫丸b.导痰汤c.二阴煎d.涤痰汤e.控涎丹答案:a
a.通幽汤b.涤痰汤c.温胆汤d.玉枢丹e.启膈散答案:e
a.肝阳b.痰浊c.血虚d.肾虚e.瘀血答案:e
a.中经络b.阳闭证c.阴闭证d.脱证e.后遗症答案:d
a.八正散b.小蓟饮子c.导赤散d.石苇散e.茜根散答案:a
a.八正散b.导赤散c.沉香散d,代抵当丸e.清肺饮答案:e
a.寒湿b.风寒c.瘀血d.湿热e.肾虚答案:a
a.肺气虚b.脾气虚c.肺阴虚d.脾阳虚e.肾气虚答案:a
b1
a.桑杏汤b.杏苏散c.沙参麦冬汤d.麦门冬汤e.百合固金汤
a.桑杏汤b.杏苏散c.沙参麦冬汤d.麦门冬汤e.百合固金汤
a.桑白皮汤b.麻杏石甘汤c.苏子降气汤d.定喘汤e.泻白散
75.治疗热哮发作期,应首选答案:d
a.桑白皮汤b.麻杏石甘汤c.苏子降气汤d.定喘汤e.泻白散
76.治疗喘证痰热郁肺证,应首选答案:a
a.热证b.表证c.实证d.虚证e.寒证
77.惊悸,临床上多见于答案:c
78.怔忡,临床上多见于答案:d
a.癫证b.狂证c.痫证d.痉证e.中风
79.患者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其诊断是答案:b
80.患者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其诊断是答案:a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
a.温药b.凉药c.血药d.气药e.寒药
83.痢下赤多者,应重用答案:c
84.痢下白多者,应重用答案:d
85.治疗太阳经头痛的引经药是答案:c
86.治疗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是答案:d
87.治疗正疟,应首选答案:a
88.治疗劳疟,应首选答案:e
a.风水泛滥b.湿毒浸淫c.水湿浸渍d.湿热壅盛e.脾阳虚衰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篇四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气郁、食滞、痰饮 等。
1.干呕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嗳气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辨证首当辨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 ,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篇五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今天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感冒,欢迎大家阅读。
一、感冒的概念及源流
1.感冒的概念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感冒的源流
感冒病名则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
二、感冒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感冒的常见病因 ——以风邪为主, 可兼寒热暑湿等。
二、感冒的病机及转化
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一、感冒的诊断要点
二、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
三、感冒与风温病早期的鉴别
一、感冒的辨证要点
二、感冒的治疗原则
感冒的治疗原则为解表达邪。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风寒束表证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 咽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
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 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欲饮, 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代表方: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竹叶、芦根、牛蒡子、桔梗、甘草。
3.暑湿伤表证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 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 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香薷、厚朴、扁豆。
四、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气虚感冒
主症:恶寒较甚,发热,无汗, 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 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陈皮、枳壳、桔梗。
2.阴虚感冒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 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甘草、大枣、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白薇。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风寒束表证,若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用羌活胜湿汤 加减。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字篇六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笔记:肺痨,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
1.肺痨的概念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肺痨的常见病因
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肺痨的病位在肺。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一、肺痨的诊断要点
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3.初期病人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二、肺痨与虚劳的鉴别
肺痨(痨瘵)具有传染特点,是一个独立的慢性传染性疾患,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虚劳病缘于内伤亏损,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肺痨病位主要在肺,不同于虚劳的五脏并重,以肾为主;肺痨的'病理主在阴虚,不同于虚劳的阴阳并重 。但合而言之,肺痨后期表现虚劳重证者,也可按照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原则施治。
一、肺痨的辨证要点
对于本病的辨证,当辨病变脏器及病理性质。其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 。久则损及脾肾两脏,肺损及脾,以气阴两伤为主;肺肾两虚,则见阴虚火旺之象;甚则由气虚而致阳虚,表现阴阳两虚之候。同时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他兼证,辨其证候所属。
二、肺痨的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治疗大法以滋阴为主。 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
【须牢记的架构图】
1.肺阴亏损证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黏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 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2.虚火灼肺证
主症: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或吐痰黄稠量多,时时咯血、血色鲜红、混有泡沫痰涎,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 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肋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益消瘦。舌干而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常用药:南沙参、北沙参、大麦冬、玉竹、百合、百部、白及、生地、五味子、玄参、阿胶、龟板、冬虫夏草。
3.气阴耗伤证
主症:咳嗽无力,气短声低, 咳痰清稀色白、量较多、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风、怕冷,自汗与盗汗可并见, 纳少神疲,便溏,面白,颧红,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代表方: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北沙参、川百合、麦冬、地黄、阿胶、五味子、冬虫夏草、白及、百合、紫菀、款冬花、苏子。
4.阴阳虚损证
主症: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有沫,或夹血丝,血色暗淡,潮热,自汗,盗汗, 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遗精阳痿,女子经闭。苔黄而剥,舌质光淡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代表方:补天大造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山药、麦冬、生地、五味子、阿胶、当归、枸杞、山萸肉、龟板、鹿角胶、紫河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