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元宵节的习俗(十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的习俗篇一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元宵节的习俗篇二
咱们中国人春节的习俗就是贴对联,吃饺子。这作为中国的一份子,不会包饺子怎么行呢?所以这次,我就去问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无所不知"的妈妈,让妈妈手把手的教我!
"包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特别是北方居民更是热衷于饺子这种食品。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妈妈的话如滔滔黄河般滔滔不绝。
"诶妈妈,这不是百科上的吗?你怎么背得如此顺溜?看来这次做了不少功夫啊!嗯哼~"我打断妈妈的话,而且三言两语就拆穿了她。看着妈妈那种无言以对的无奈的表情,我"救场"地说道,"好了好了,快点开始吧!"这个小插曲并没有让我对学习包饺子的心情弱下来,而是让我更期待着这次学习。
只见妈妈弄了温开水一杯,水里放少许盐,面粉里放了鸡蛋一个。水要慢慢倒入盆中,筷子不停搅动,感觉没有干面粉,都成面疙瘩的时候,就下手揉了,妈妈揉面很用力,妈妈说揉到面的表面很光滑就好了,这时面光盆光手是最佳境界。
饺子馅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是鸡蛋韭菜馅儿的。这下就只剩包饺子了!
妈妈把怎样包的方法告诉我,然后又让我试着包了一个,不过他奇形怪状的,我也认不出他是什么。然后我又试着包了几个,不过还是畸形的,只不过和刚才包得第一个相比委实要好上很多。包完后一看,妈妈包得一个个胖鼓鼓的,跟大将军似的;而我的却耷拉着,像个瘦老头儿一样。但我没有轻言放弃,在我的不断努力和思考下,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包的终于像人样了!
简单的一件事,却蕴含着无数哲理,在这里我想说,其实第一次就是为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只要你勇敢地迈出步伐,就会有成功的可能!
元宵节的习俗篇三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
在古代,帝王继位,是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春节一共是十五天,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春节的习俗也有很多,比如像吃年夜饭、守岁、贴春联、放烟火等等。
吃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守岁——除夕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贴春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
春节的习俗就是那么有趣,就是那么有意义。
元宵节的习俗篇四
街上的人行色匆匆,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提,小贩们也挂出了红红的春联和福字。过年前夕,许多人都十分忙。许多去外地打工的人都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向家走去。
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就在厨房做着香喷喷的年夜饭。而我却守候着电视机前,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
我喜爱的春晚终于开始了,妈妈的饭菜也准备的差不多了。哇!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立刻开始吃饭了。我先夹了一个白菜馅的饺子,特别好吃,接着妈妈给我夹了一个海鲜味的,我摇摇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味道!”妈妈非让我吃,还笑着说:“这个饺子最甜!”我咬了一口,见一块水果糖在口中,酸甜可口,好吃极了!原来如果吃到了带糖的饺子,这一年都会幸福甜蜜的。在不知不觉中新年到了,我们欢呼起来。
初一的一大早我就被鞭炮声吵醒了。 鞭炮四响,礼花冲天,大家的欢声笑语增添了过年的气氛,这本是热闹的街道变得冷清,传统的春节就这样年复一年,一代人传一代人的延续着……
最值得我高兴的不仅仅是在过年的时候能穿新衣,玩鞭炮,最为重要的是能够收到家人给的压岁钱,而收压岁钱也可以说是收红包,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灯火通明的居民区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请来了门神和财神以求全家人幸福安康,也寄予了新年的希望。
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热闹、喜庆而祥和。
春节的前几天,是大人们最忙的时候,张罗这张罗那,但是,却是我们小孩子最憧憬的时候。然后爸爸妈妈给买了许多好吃的,而卧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便急切地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除夕那一天晚上,当然也是我家最开心的时候,全家三口人一齐静静地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偶尔外面传来几声鞭炮声,也会觉得特别有趣。电视里搞笑的小品,优美的舞蹈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这笑声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显得气氛愈加欢乐。
终于要正式过年了,拜年就是我们一家首要的任务了而。每到一家,我都要说上一句吉祥话,如:“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等,而爸爸妈妈则送上一份拜年时必备的礼品,主人则会拿出一个红包递给我,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了,于是心里盘算着这钱该怎么用,买些零食?或是文具?买点玩的也不错,谁知一回到家就被“无情”的妈妈给收了去,我只好无奈地把这些个幻想的泡泡给吹灭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就到处做客,丰盛的饭菜,炫丽的灯光,大人们喝酒时的祝福包围住了我,而我呢?则和哥哥一人拿来一大瓶饮料,东东快快地喝了个够,哪晓得一会儿我的肚子便疼的厉害,难受极了,后悔埃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已经上学了,新学年的开始,将意味着春节的结束,但在这一天,我们家还是要吃元宵的,过年的气氛丝毫没有减弱,照旧的笑声,照旧的喜庆,照旧的开心。
就这样,快乐的春节过去了,每当细细回想是,总会不禁笑出声来……
元宵节的习俗篇五
“爆竹声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的气氛就是如此,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惠来的春节习俗吧。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此时家家都忙着大扫除,打扫去这一年的灰尘,寓意着“辞旧迎新”大扫除完后,家家户户都去置购年货,预备过年的东西。在除夕前,在外的游子都准备回家,马路上也因此车水马龙,街道人山人海。大街小巷都是洋溢着热闹的气氛。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赶忙做起了年菜,贴上了红红的对联,穿上了漂亮的新衣,处处是一片万象更新的情景。年菜做好后,家家都去自家的祖祠祭拜祖先,而小孩子们则与同伴在空旷的地方放鞭炮,噼里啪啦,与这浓厚的过节气氛融在一起,到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情景。除夕晚上,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吃年夜饭,听着窗外噼啪作响的鞭炮,看着窗外绚丽多彩的烟花,欢声笑语,在屋子传开,呈现出一幅团圆温馨的情景。吃完年夜饭。打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正月初一,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可以收到父母给予的压岁钱。而在这一天,人们也要走街串巷,到亲戚朋友家拜年,也得给亲戚家朋友家小孩红包。这一天,大街上人来人往,各家商店都挂上了象征性的“红色”,到处是一片喜庆的情景。
正月十五元宵节,店铺都挂出各式各样的灯笼,在各各的彩旗的点缀下,更加绚丽多彩,人们在这一天都是要吃元宵,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晚上的时候,大家走出家门,走到那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可以去店铺里猜灯谜,各种各样的灯谜让人冥思苦想,在得出结果的一刹那的乐趣,也使人颇有成就感。
元宵过后,春节就算真正结束了,大家也投入到新的工作,新的生活。
元宵节的习俗篇六
王安石在《元日》中说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写的就是春节。
一说到春节,我就想到了贴春联、贴福字、放鞭炮、挂灯笼和吃年夜饭以及发压岁钱。
对于春节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习俗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怪兽,它经常在除夕夜上岸吃人。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老头,他说他能防“年”兽。人们不信,全部都跑到了山上。到了除夕夜,“年”兽上来搞破坏,看到一家门口贴着春联,挂着灯笼。当它靠近那一家时,院子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兽直接被吓得跑到海里。第二天,人们见村子安然无恙,就学了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都在除夕夜挂灯笼、贴春联和放鞭炮。
除夕前,家里的老一辈都会在院子的大门上贴门神。因为老一辈的人们相信,在门神的守卫下,能够家和万事兴。
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团坐成一圈,吃丰盛的年夜饭和美味的饺子。吃年夜饭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饺子预示包住福气、喜气,在新的一年交上好运。有些人家还会在饺子里包上不同的馅,芹菜馅代表着“情深似海”,肉馅代表着“团团圆圆”。每次到了这个时候,我都会吃许许多多的好吃的。
人们吃年夜饭后还会守岁。要熬到春节早晨,因为守岁代表着人们对旧年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盼望。传说人们守岁是为了防一个叫“祟”的妖精,那个妖怪摸过的孩子都会发烧。直到有个姓管的人家,他们把铜钱放在自己孩子的床边,“祟”就不敢来了。从此以后,过年人们都养成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习俗。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的一些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篇七
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春联吗?就让我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只叫“年”的怪兽,它特别凶猛,它的舌头可以伸到肥肥胖胖的肚皮上,它的牙齿可以碰到下巴。“年”等到除夕的时候就会出来吃人,可是这次它来到人间,“年”发现气氛不对,一看,家家户户贴上了春联,挂上了灯笼。突然,一位老伯伯家的门打开了,里面有个人穿着红色的衣裳指着“年”哈哈大笑,“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就飞快地溜走了。
就这样,家家户户过年时挂上了灯笼,贴了春联,放了鞭炮,成了一种习俗。
除了贴春联、放鞭炮,还有剪窗花。我的妹妹都是剪小白兔、小花猫、小猪皮皮……这些东西,而我却不是,我要剪的是妈妈亲手教给我的一手艺:首先要折好成一个扇形,扁扁的扇形;第二步,在剪好的扇形上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第三步,沿着我画的图形剪下来;第四步,作品完成了,这就是剪纸的步骤。
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吃年夜饭,当我从房间里走出来,总会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那就是黄瓜鱼的味道,可香了!全部的饭和菜都齐了,我就开始大口大口地吃起鱼肉来。我还发现,家里墙上多了一幅画,一个小男孩坐在一片茶叶上,旁边有着朵朵莲花,男孩手里抱着一条大鲤鱼,妈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要贴这幅画吗?”我说:“妈妈,我不知道。”“那好,妈妈来和你讲讲,首先,是“年年有余”,余同鱼谐音,所以我们过年的时候要吃鱼,你是不是看到门上有挂蝙蝠?”“是的。”我回答。“因为蝠同福谐音。所以门上可挂蝙蝠,要是挂一百个蝙蝠,就说明是百福,长命百岁的。还有把福倒过来,寓意福到了,说明幸福的时光到来了。”
再说说我的压岁钱,每年我都会收到很多压岁钱,比如妈妈给我的,干妈给我的,姥姥给我的……现在我的压岁钱都快超过三千了呢!
我喜欢春节!因为可以放鞭炮,挂蝙蝠,还有压岁钱……真想每天都是春节,钱拿多多的,我爱春节。
元宵节的习俗篇八
在我的家乡湖南,过年有着许多风俗习惯,与北方有着些许不同。
在我们这里,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小吃—团子,而不是北方的年糕或饺子。这是一道用面粉制成的美食,面团中夹杂着胡萝卜丁、干豆腐、猪肉等,包好之后放火上蒸,不多久,香喷喷、热腾腾地一笼团长就出炉了。光看那白嫩的外皮,就馋得人口水直流,咬上一口更让人赞不绝口,唇齿留香。团子不仅可以蒸着吃,还可以煎着吃。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在这天,街上比以往都要热闹。家家都在准备年货,而小孩子们也在为过年做准备,买爆竹,买小玩意儿。
过了小年,人们更忙碌了,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给家中的大小物品“洗个澡”,将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眨眼就到了。家家户户贴对联、贴年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上,鞭炮声络绎不绝,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一家人围着在一起边看着联欢晚会边吃着年夜饭,不知不觉就迎来了新的一年。在除夕夜,大人、小孩是要守岁的,长辈们会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寄托着“岁岁平安”的美好祝福。
初一这一天很讲究。早上一般都煮面条吃,寓意着长长久久。在这一天人们通常都闭门不出,各自在家休息。春节的假期也就基本上从初一至初六,过了初六,人们就陆陆续续上班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放花灯、猜灯谜在这里是不流行的,只是煮煮汤圆吃而已,所以相对于北方的元宵节,就不那么热闹了。汤圆有各种各样的`,有芝麻馅儿、花生馅儿、奶黄馅儿……如玉盘珍珠,惹人喜爱。
过了十五,年就算过完了,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大家伙儿又开始了一年的忙碌。
元宵节的习俗篇九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暑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革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见此,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穷成功,心中忐忑不安。他万分惧怕万年因创建历法而得宠,国君会怪罪自己提出祭把天神的主意。于是,他阴谋策划,派了一个刺客去除掉万年。刺客攀上日月阁,见万年正在阁上观察星斗,便张弓搭箭,准备射死他。谁知,刺客被卫士发现,被当场缉拿。祖乙得知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 ,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的。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岁时之事,先要由岁首说起;而岁首之事,则先应由岁前说起。
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城镇乡村,一般腊月过一半,就开始有年终的气息了,人们开始筹办“迎春”的年货。各地年前的市场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年货店摊上,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有打上红戳的“年糕”,还有年画春联、烟花香烛等喜庆用品。年前的市场是一年中最为丰富齐全的,男女老少都争相购买一些称心如意的商品。尤其是孩童们,每当买到鞭炮后,往往等不到过年,便开始零散着燃放,更增加了新年将至的气氛。
北京有一首歌唱年终的民谣: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作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宰鸡;
二十八,白面发;
二十九,满香斗;
三十日,黑夜坐一宵;
大年初一出来热一热。
歌词描绘了人们在年终的忙碌情形。内容与此相似的民谣,在中国各地方普遍流行。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元宵节的习俗篇十
我国有许多传统文化,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今天我就来说说春节吧!
每年阴历一月一日就是春节。春节里人们有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对联的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怪兽,它经常坑害百姓。有一年春节夕又来坑害百姓了!一位老人请出了灶炉神,让他去请一位神仙来除掉“夕”这只怪兽。灶炉神到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报了“夕”在人间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年”到了人间找到了“夕”,经过一番恶斗,年终于战胜了“夕”。“年”高兴的对村里的人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们每年的一月一日只要放鞭炮、贴窗花贴门神、贴红色的对联……就可以驱赶像夕这种怪兽了。”村里的人们高兴的异口同声说:“太好了”
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呀!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元宵节的习俗篇十一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23或24,它是庆祝整个春节活动的开始和伏笔,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23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24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每家每户黎明升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行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当时先民驱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就是一扫而光陈旧的东西,这既指庭院里的陈年老垢,也指旧岁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了控制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历二月六日),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旧岁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禳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达旦不眠。传说,远古时侯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不过,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包素馅的饺子,这是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着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着长寿。
注意,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凡此种种,都是人们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节 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义的春节的正节,各种民俗节庆活动在这五天中充分表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分几个方面来介绍。看看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个什么样子,有什么沿革和掌故。
饮食习惯
春节的饮食却实很有讲究,北方民谚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饼卷鸡蛋”之说。饺子是春节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腊月的最后一天)吃饺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饺子,但这三天吃饺子的讲法就大不一样了。除夕吃的饺子必是素馅,取来年平安,素素净净之意,而且饺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饺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没煮完剩下的,取吉庆有余之意;初五吃饺子则一定要做成“花边形”,俗称“捏小人嘴”,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小人拨弄是非,图个吉利。
春节的另一种传统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多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故吃粘糕即包含着年年高,即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变成了年糕。
居室部置
传统上,春节的居室布置要四贴,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
贴春联
起源于民间为驱鬼避邪而在门两侧悬挂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有驱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节张贴对联歌颂天下统一国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记载了历最早的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新春"
贴年画
从内容上看,多迎合广大群众的求吉庆心理,以丰收,多子,多福,多寿为题材常见的有"麻姑献寿","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钟馗卫福"等。我国的年画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北武强,山东潍坊等地。
贴福字
俗称迎春贴福,是祈求新的一年丰调雨顺,人寿年丰,贴福字时还要把福字倒过来,谐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贴窗花
窗花来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门笺","墙花","灯花"等,形状不一,创作自由,其题材也十分丰富,常见的有"肥猪拱门""老鼠娶亲","连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却十分统一,大红纸配少量金铂,彩光纸,此俗在广大农村历经百代,至今不衰……
春节的团拜活动
按传统习惯春节的团拜有一定时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邻居或自家亲戚之间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携带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则是姑表亲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对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难于见面的亲朋故旧,还可以寄送贺年片,此俗起于汉代,至清康熙年间定制,称"年贴,年片",上写节日祝词,寄送亲朋,以增进友谊。亲朋之间相互走动时,长靠对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还要给压岁钱,通常压岁钱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
元宵节的习俗篇十二
1月30日除夕,晚上妈妈包饺子。当饺子一个个出锅时,春节联欢晚会正好开始了。
今年是20猪年,在此我也祝大家猪年如意、马到成功、马上发财、猪年快乐。
今年是央视春晚举办的第32个年头,从1983年开始,中国人每到春节都过地热热闹闹的,春晚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烙下了一个很深的烙印。
今年的春晚很壮观,舞台也包装的很华丽。而且今年的春晚也很给力,邀请了韩国人气最火的男星李敏镐和出生于法国的yif。网上的人都黑yif穿帮很多次,但是你们的速度有他快吗?还有人说庾澄庆站在李敏镐身边显得又矮又丑,可是他在歌坛和影视方面都很有地位,你们有吗?
小品《扶不扶》讲述了我们现实中的一个问题,但是主人公还是把老奶奶扶了起来。我最喜欢他最后说的那句话: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
这个春节联欢晚会即给了我们带来了欢笑,又给了我们很多温暖。期待下一年的春晚吧!!
元宵节的习俗篇十三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元宵节的习俗篇十四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七夕节、中秋节和春节,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
春节快到了,家家户户就会开始进行大扫除,也就是除尘。除尘的时候,每个角落都得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样做的意思是为了把一年的倒霉运气扫掉,新的一年就会顺顺当当了。
春节一到,大街上就会有很多卖年画的,各种各样的年画非常精致,也很美丽。
每年春节,我都吃年夜饭,全家人围在一起很热闹,在年夜饭上都会上一道鲜嫩多汁的大鱼,非常好吃。那为什么年夜饭上总会有鱼呢?因为有个词叫年年有余,它是个吉利的词,“余”和“鱼”又是谐音字,所以年夜饭上有鱼。
春节一到,家家都会贴春联,贴门神,春联的图案有的是“福”字,有的画一条鱼。有些人会把“福”字贴倒了,寓意“福”到你家了,贴“鱼”就是年年有余的意思。贴门神则是有个传说的:从前有个国王,他每天都会做噩梦,后来,有位画家来了,他说:“我有办法让你做美梦,只要您等几天,然后贴幅画就行。”几天后,画家真的来贴画了,国王说:“只是个将军的画啊,有用吗?”画家说有用。自从贴了这个将军的画,他再也没做噩梦了。不过将军的这个名字最后改为了门神。
春节一到,我都会有好多压岁钱,因为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会给我压岁钱。这个压岁钱也有一个故事,从前有只怪兽叫祟,每到十一月初三都会出来摸小孩子的头,一摸就生病,后来有个农民让孩子拿着铜钱睡觉,那个孩子拿了一个红袋子把铜钱放进去再拿出来,放进去再拿出来,这样玩着玩着,他玩累了就睡着了,这时候祟出来了,他要摸那个孩子的时候发现有个红袋子,就吓得逃跑了。从此,过年的时候,给小孩子发压岁钱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春节真是个好节日,我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