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课文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模板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课文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在课堂上这两种方法运用得很巧妙,学生的反应较好。文中有一个用诗编成的故事,故事学生都喜欢,利用这一点,我就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并要求他们想象故事中的美丽画面,结果我发现同学们的表现和作者的表现是一样的,我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到田老师的教学有方。
而后,再让学生读,自然而然学生就读出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在课堂上,读的方式很多有学生自我朗读,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这堂课无需我的谆谆教诲,学生从读中出情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课文 师恩难忘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著名作家、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文章叙述平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在刘先生的悠悠回忆中,爱讲故事、善讲故事的田老师的形象便悄然立在我们面前。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作了如下思考。
我读这篇文章,读出了一个词--感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田老师恩情的感激之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引领着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读这篇课文呢?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在短暂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承蒙了太多的`师爱,老师的教诲之恩对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这种体验大量地沉淀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如果将其激活,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有了很多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就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何激活?是否可以和习作1联系起来,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来写一写教过他们的老师,表一表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本文题为“师恩难忘”,那么“恩”在哪里?作者“难忘”的又是什么呢?我认为“难忘”有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是田老师四年里讲了上千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层次的是田老师在作者“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这点也正是“恩”之所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同班这么多学生,也同样听了上千个故事,但有他那样的文学造诣的有几人?正是因为有了田老师播散下的这些“种子”,才引领着作者走进了文学殿堂,取得了累累硕果!作者原题为“老师领进门”恐怕意即在此。也正因为如此,作者对田老师也就格外感激,对这份恩情也就格外难忘。这也是课后第三题所要探究的,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刘绍棠先生,特别是要了解刘先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知人论世”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在感受、理解方面难度不大。因此,我以为没有必要逐段讲读,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如: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勾勒出田老师绘声绘色讲故事的情景,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词语,感悟其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感情。
课后的最后三段是作者回忆田老师上课情景后的感想,语言浅显却耐人寻味,从不同的侧面抒发了对田老师感激、敬佩、赞美之情。第七节写出了田老师像一个辛勤的播种者,播下又多(上千个故事)又好(引人入胜)的种子,为作者开出绚丽的文学之花奠定了基础。第八节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了作者对田老师敬重。第九节倾吐出作者对田老师浓浓的敬意,“百年树人”是对老师工作艰辛的赞美,是对老师工作伟大的赞美。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在静悄悄的阅读中去体会品味。
本文的写法也颇具特色:
1、抓住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例来写;
2、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而作者只具体写出了其中一个故事,没有面面俱到,通过这一个故事就能感受到田老师的精彩,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叫“点面结合”、“以少胜多”。
3、除了通过“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等词句直接写出田老师讲故事的精彩,还通过我沉醉其中的反应来衬托,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些不正是写人文章的一般写法吗?需要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基本的表达方法,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方法迁移到对课前作文的修改中,活学活用,及时巩固。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但扎实了一篇课文的学习,又可顺带着完成习作,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句:这次习作可让学生作为教师节的礼物,送给所写的老师,让习作作而有用,走出“代人立言”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