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口令 42式太极拳慢动作分解教学模板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口令 42式太极拳慢动作分解教学篇一
- 《7的分解组成》大班教案 推荐度:
- 太极拳进校园启动仪式讲话稿 推荐度:
- 教学反思 推荐度:
- 教育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社戏》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42式太极拳的分解教学,以供参考。
第一段
1、起势 2、右揽雀尾 3、左单鞭 4、提手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撇身捶
8、捋挤势 9、进步搬拦捶 10、如封似闭
第二段
11、开合手 12、右单鞭 13、肘底捶 14、转身推掌
42式太极拳
15、玉女穿梭 # 16、左右蹬脚
17、掩手肱捶 18、野马分鬃
第三段
19、云手 20、 独立打虎 21、右分脚
22、双峰贯耳 23、左分脚 24、转身拍脚
25、进步栽捶 #26、斜飞势 27、单鞭下势
28、金鸡独立 29、退步穿掌
第四段
30、虚步压掌 31、独立托掌 32、马步靠
33、转身大捋 34、歇步擒打 35、穿掌下势
36、上步七星 37、退步跨虎 38、转身摆莲
39、弯弓射虎 40、左揽雀尾 41、十字手 42、收势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是以杨式太极拳为基调,吸收了陈、吴、孙式太极拳的动作,继承了传统太极拳连绵不断,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动作特点,充分突出了太极拳意领身随,刚柔相济的技术要求,有一定难度、强度和运动量。 作为竞赛套路,动作规格十分规范。运动中手法、步法清晰、准确;身法表现动作(即身体带动四肢协调运动)非常明确;过渡动作路线清楚,方向、高低固定;眼神与上肢的配合顺遂,手到、眼到、身法到,动作完整合一。定势时手型、步型、动作姿势的高低、大小、角度方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杨式太极拳动作为基调,选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动作,吴式太极拳细腻的手法变化,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法及灵活的步法变化,是一套综合性的太极拳练习套路。在动作编排上,它既包括一些简单的基础动作,又加入了一些复杂的难度动作,如掩手肱捶、分腿、蹬腿等;既有劲力沉稳、充实的动作,又有轻柔、活泼、连贯性强的动作;有平衡、有转身、有独立的高势,有较低的仆步下势。而且在技术编排上,难度动作均采用左右势对称的'形式。整个套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动静结合,轻重衬托,技术表现全面、综合。
42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在动作的选择及组合变化上很有特点。如第二段中的玉女穿梭,上肢动作吸取了吴式太极拳动作中圆托细腻多变的手法,是平圆转换;下肢动作吸取了孙式太极拳动作中的上步跟步的灵活步法,最后达至舒展大方的弓步架推掌定势,动作选择、组合得很巧妙。再如,在一个高姿、潇洒的平衡腿法后,紧接一个扎实、沉稳的马步,同时配以劲力沉实、抖放的掩手肱捶,然后以柔缓、圆滑的过渡,相接以沉着稳健的野马分鬃动作。这些组合既突出了太极拳连贯、细腻、协调、灵活、轻柔活泼的技术风格,又体现了太极拳潇洒、奔放、劲力沉实的健美特色,演练中给人以美的愉悦。
学练42式太极拳,从总体上把握其风格特点有益于个别动作的学习,以上这些特点希望学练者能悉心体会,在演练中把握住该套路的实质,以便把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1、坐腿转腰胯。重心自右脚涌泉穴略后移至右脚跟,腰右转,收右胯,撇右脚,渐渐坐实右腿(重心100%在右脚),右膝与右脚尖上下相应,臀部与脚跟齐平。
2、一动无有不动。当以右脚跟为轴外撇时,合左胯;当右脚掌一着地,左脚跟应随之离地外展,以便身法、步法相随,动作顺达。
3、肩胯相合。腰右转时,肩在转,胯也应同时右转。如果腰肩转而胯不转,则成了扭腰,因此说转腰胯比转腰更为确切。
4、内劲潜转。腰胯右转时产生的内劲,经腿、膝至脚跟,象钻头似的右旋入地,右腿稳固了,迈左步方能做到轻灵、稳健。
5、两肩齐平。腰胯右转时,不应出现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以免破坏立身中正。
6、点起点落。提左脚不要蹬地而起,不要擦地拖起,也不要全脚掌同时离地;而是脚跟外侧先离地,然后脚掌内侧离地,犹如从泥浆中轻轻地、慢慢地将腿拔起。点起点落是迈太极步的规律之一。
7、旋踝转腿。提右脚时,左腿(膝)应内旋;左脚前伸时,左腿(膝)要外旋。当然,其旋转的幅度,要比旋腕转臂小得多,不要做得太明显。
8、以腰带脚。腰胯略右转(约15度),带动左脚提起,以利于移动腿松柔、自然。
9、提脚莫高。左脚不要提得过高,以免牵动自身的重心,离地不宜超过一拳,但也不可拖地,脚尖自然下垂。
10、虚腿放松。提脚伸腿,均以大腿带小腿,左踝关节、膝关节和左腿肌肉应放松、自然。
11、脚走弧形。左脚提起后,不要直向前迈,应略近(不是靠拢)右踝旁前伸,呈弧线状;但也不要做作,使弧度太大。
12、轻轻出步。右膝微屈,以最小的力使左脚前伸。
13、敛臀。左脚前伸时应敛臀,切切不可突臀或扭臀,以影响身法中正。
14、松胯。左脚前伸应与腰胯左转同时开始。左胯松开,使胯关节周围较紧的韧带松弛,腿膝则灵活,迈步会轻灵;另外,松胯后又可以使迈步开阔,以确保左弓步两脚的横向距离。
15、实腿送虚腿。右腿坐实,重心稳定,但左脚前迈时,右腿微微下蹲(当然不能太过,以免造成起伏),送左脚软着地。
16、脚趾引领。出左脚时,宜用脚趾将腿领出去,有拉长动作的意念,而不是向前跨出去。
17、边伸边落。左脚前迈时,应边伸边落,当左腿伸直(非挺直)时,脚跟正好着地,切莫在空中伸直后再慢慢着地。
18、自然伸直。左腿伸直时,不可呈笔直状态,关节应略为弯曲,以免大腿肌肉紧张和影响腰胯转换。
19、脚尖莫翘高。当左脚跟着地时,脚尖不可翘得太高,以免“三紧”,即踝紧、膝紧、胯紧。
20、分清虚实。左脚跟着地要轻,如履薄冰,不要全脚掌同时着地,也不要如同打夯一样落地有声;另外,在着地的一刹那,其重心仍在右脚,不要前移。
21、方向准确。左脚前伸后的方向要正(除搬拦锤等少数动作外),不要外撇,以免影响左弓步的步型和向前的劲力。
22、平实踏地。左脚跟先着地,然后脚掌和脚尖着地,待全脚踏平后,再蹬右腿,这样容易扎地生根和弓到手到;反之,如果左脚跟一着地就蹬右腿,则不利于右蹬左撑和劲力透达,而且易患最为常见的上下不相随的弊病。
23、步幅自然。迈步的幅度,以左脚跟随着地的距离为准。拳架高,步幅小,易分清虚实,但运动量较小;拳架太低,步幅过大,其运动量虽大,但易患换步不灵、起伏和断劲等毛病。总之,步幅应根据每人的体质和技艺而定。
24、速度均匀。在迈步过程中,提脚和前伸应连续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在右踝旁停顿。
25、身体莫起伏。在提脚前伸的整个过程中,拳架要始终如一,不要有忽高忽低的起伏现象。
26、随遇平衡。左脚踏平后,重心才徐徐前移。其过程如同太极阴阳图慢慢地、均匀地转变,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70%,直到100%(坐实左腿),随遇平衡是正确调整重心的方法。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