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新人教版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六年级六单元新人教版六年级同步第六单元篇一
()()()
()()()
一丝不()钟鸣()食
戛然而()鳞次栉()
1、黎明傍晚中午时间()
2、鳊鱼木鱼鲫鱼黄鱼()
3、足球篮球排球铁球()
4、蔬菜青菜白菜黄瓜()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2、宁信度,无自信也。
3、守而勿失也。
1、《小学生报》和《作文大王》是我最爱看的两种报纸。
2、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成语。
3、公园里,到处可见盛开的鲜花和悦耳的鸟叫。
4、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杭州的三大名胜之一。
1、博学之,,慎思之,,。
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3、鼎在远古的时候,是中国先民使用的一种,后来又发展成为一种 ,象征着 。
4、《矛与盾》的寓意是 。
(一)马价十倍
有个卖马的人,牵着马在市场上一连站了三天,竟没有一个人看得上他的马。
伯乐一听,很同情他。就真的踱在市场上,经过他那匹马旁边,瞟了几眼,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下。买马的人听说了,立即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马价霎时间提高了十倍。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蜂拥:霎时间:
2、 买马的人为什么会蜂拥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2分)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分)
(二)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假山,以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茶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豁”字不知道读音,查字典应用查字法,先查,再查。(3分)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2分)
秋高气爽:①明朗②率直③愉快()
修竹繁茂:①茂盛②丰富③精美()
3、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扬州个园的?请填空。(3分)
步入大门—→—→—→
4、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扬州个园的特点?(2分)
5、照样子写句子。(8分)
⑴仿写一个比喻句。
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
⑵仿写一句话,用上成语“草长莺飞”。
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写一处景物。
提示:1、学习本篇短文的写法,按游览顺序写一处景物。
2、重点突出,写出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不少于400字。
1、从下列成语中各选一个字,组成一首孟浩然的诗。
满面春风猫鼠同眠漠不关心先知先觉家喻户晓
大处落墨泰然处之闻鸡起舞啼笑皆非鸟语花香
夜以继日古往今来闻风而动雨过天晴有声有色
昙花一现叶落归根不知所措多此一举少见多怪
,。
,。
2、下面有一组童话全是安徒生写的( )。
a.《鳄鱼的眼泪》《白雪公主》《睡美人》
b.《渔夫和他的妻子》《小红帽》《穷人和富人》
c.《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年级六单元新人教版六年级同步第六单元篇二
1、使学生掌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准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 圆柱的体积 》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知识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具体研究,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历和体验中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善于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2)讨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2、创设问题情境。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该与它的高有关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配合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想:我们要解决圆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讨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3)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 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用教具进行演示。
(4)概括板书: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对错。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乘高。( )
(2)圆柱的高越大,圆柱的体积就越大。( )
(3)如果两个圆柱的体积相等,则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
[设计意图:加深对刚学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2、计算下面各圆柱的体积。
(1)底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长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实践练习。
提供在创设情景中圆柱形接水容器的内底面直径和高。
这个圆柱形容器,内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课堂作业。
四、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根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从生活的实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从学数学的角度,注意了数学知识的特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经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解决新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课件演示将圆和圆柱有机的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想象合理、联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过想象和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较抽象的理论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强了实践与知识的联系,并创造性的补充了一些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六单元新人教版六年级同步第六单元篇三
1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 )
a.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 美洲板块
解析: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西海岸,濒临太平洋,容易被混淆成与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这里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挤压碰撞的结果。
答案:d
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 )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
解析:板块名称虽然与大洲名称相似,但并不表示其位置关系就完全一致。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印度洋板块。
答案:b
3不属于板块学说中的六大板块的是( )
a.太平洋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南极洲板块
解析:海洋板块有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陆地板块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中没有大西洋板块。
答案:b
4读图2.8,两大板块交界处为b区域,此处分布着高大的山系,关于此图说明正确的是( )
图2.8
解析: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相对活跃,火山地震频繁。板块相互挤压形成高山,张裂形成裂谷。b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的结果,火山地震最为频繁,a、c位于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答案:c
5喜马拉雅山还在长高,说明( )
a.喜马拉雅山上的积雪在增厚 b.板块在不断运动、碰撞、挤压
c.地球在不断膨胀 d.地球公转造成的
解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印度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下面,导致亚欧板块在此抬升形成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b
综合应用创新
6下列自然灾害成因与众不同的是( )
a.日本多火山地震 b.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
c.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 d.年菲律宾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解析: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多是因为两国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频繁,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是因为海底地震导致的,这些都是因为板块运动的结果。而菲律宾的泥石流灾害是因为森林被破坏,再加上本地区降水较多,导致泥石流灾害,与板块运动无关。
答案:d
7下列现象与板块运动有直接关系的是( )
c.欧洲曾经有过一段非常寒冷的时期 d.南极洲地下发现煤炭资源
解析:黄土高原的沙土来自北方戈壁沙漠地区,是风吹来的,与板块运动无关;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人为砍伐森林严重导致的。欧洲有过寒冷时期是地球气候变化造成的。
答案:d
8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1960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这里地震灾害多的原因是( )
a.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b.位于高大山系附近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d.因为国家轮廓过于狭长
解析:智利位于南美洲西海岸,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板块在此碰撞挤压导致地震。
答案:a
9读图2.9,完成下列各题。
图2.9 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
由图可知,世界有两大主要山系:一是横穿 大陆南北的巨大山系,
主要有 山脉和 山脉及其他高大山系组成;二是纵贯 大陆
和 大陆的巨大山系,主要由 山脉和 山脉组成。
解析:山系往往是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处形成一系列高大山脉。
答案:亚欧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北美洲南美洲落基安第斯
10根据下面提供的文字信息,用恰当的文字,按因果关系将它们连接成文段,必须涵盖下面列出的全部词语,可以增加词汇,但必须完整的表达地理原理。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地震 火山 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 裂谷 山脉
解析: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有碰撞挤压和张裂拉伸两种状态,并因此导致了不同的地质变化,根据这种因果关系组织词语反应这一规律。
答案:提示:只要所有词汇都涵盖,且反映的地理规律或现象正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