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树的成长作文150字 树的成长作文500字(七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一
;摘要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形式与叙事特点论述了德国成长小说和英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哲学等视角分析了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原因。进而阐明,成长小说的魅力不会减退,它已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关键词:比较 英国成长小说 德国成长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成长小说的概念源自德国,数百年的悠久传统使其成为西方文学史中重要的小说形式。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1795)标志着一个模式的确立,它对以后的小说发展产生了既深刻又深远的影响。甚至有人把成长小说定义为是在该作品模式之下进行的创作。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是以一个幼稚无知的主人公为叙事起点,展开论述他在成长历程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和磨难,尤其是精神上的危机,最终得到思想和性格上的发展成熟,认识并确定自身在社会人生中的位置与作用。成长小说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发展,并彼此借鉴,后又传至美国。下文将从成长小说的起源、主题和发展等方面探讨英德成长小说的异同,以及对中国成长小说的意义。
一 起源
德国18世纪的狂飙运动受到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崛起,人们呼唤民族文学,想要在其中表达对德国统一和向现代化迈进的愿望。在这个时期,德国的教育家歌德、席勒和洪堡等大力提倡成长教育的理念。他们认为要拯救社会、改造社会只能通过对人们修养的改造、个性的改造来完成。德国自古重视教育,对人的改造只能通过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成长小说,也决定了它的主要特征。德国成长小说的鼻祖首推歌德,他的经典作品《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上部是威廉的学习时代,下部则是威廉的漫游时代,这是一个人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部作品带有歌德自己的人生见解和经历,歌德要向读者表达的是:青年人要成长必须多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成熟,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英国文学中的成长主题的源头比德国还早,但在当时没有成长小说的一个背景,所以没有被纳为成长小说,但现在很多学者也将其当作成长小说来对待,如《鲁滨逊漂流记》(1719),因此也有人把成长小说看作是流浪汉小说,这是英国成长小说的传统。在它之前的《天路历程》(1678)也有成长小说的印记。它既是宗教文学又属于民间文学,还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传奇文学。英国小说自古有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传统,这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对儿童社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启蒙运动也大大影响了小说的创作。19世纪末随着文坛大量成长小说的出现,这一小说形式逐渐传到美国并在那里发展创新。
二 主题
人们关注成长,因此引发了对成长的思考和关于成长的文学创作。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决定了英国小说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并把它提升成为一个文学主题。芮渝萍认为“对个人成长体验的普遍关注”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并从客体的角度来说明主体个人经历的发展。与此看法截然不同的是杨武能。杨武能认为,成长小说之所以是关于成长,就在于小说主人公“通过种种的迷误而走上正途,认识并且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这里,杨武能把成长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实现人生和自我的价值”是与作品内容一致的。这也是与欧洲和德国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完全相符的论断。
《鲁滨逊漂流记》(1719)描述的是一个现实中的普通人通过不断地认识和思考来学习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经常困惑、卤莽,犯各种错误。他的错误往往促使他重新理解、不断调整,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进步。小说《汤姆·琼斯》(1749)描述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由此产生的人性特征。作者菲尔丁认为小说必须广泛透视人性,深刻认识事物本质。
德国成长小说中的青年充满了幻想和自由理念,他们踌躇满志地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但却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他们的理想幻灭、沉沦或被社会异化了。而英国成长小说中强调的教育过程就是要学会与社会妥协和融合,青年要掌握有用的技能和实践的能力,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因此小说中自强又有文化认同的青年形象被建构出来。这种经验主义的教育观是英国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它强调了对乡绅子女的教育。
德国的成长小说大都是讲富裕家庭的子弟出去接受社会教育然后成长的。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成长小说则大部分讲的是贫寒子弟的成长经历。19世纪另一位探讨成长问题的重要作家狄更斯写了三部堪称经典的成长小说:《奥列弗·退斯特》(183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这三部小说都以社会下层的孤儿为主人公,通过他们的磨难和成长过程揭露了19世纪英国社会的各种黑暗面以及富人和穷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反差,也歌颂了中、下层人民勤劳、互助、乐观的美德。
从传统上看,成长小说讨论的是男性主体,男主人公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利用女性,甚至在迈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抛弃女性。女性成长小说对主人公只能是男性的这种说法提出了异议。英国成长小说对女性成长的关注值得一提。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出现了几个很有影响的作家,如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1813)、夏洛蒂·勃朗特(《简·爱》,1847)、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1860)。在她们的作品中,女主角像男性一样表达着她们独立的思想,寻找着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有的时候,寻找伴侣和她们的成长混在一起,她们一结婚就结束了其成长的历程。德国成长小说中少有对女性成长问题的探讨,现代德语文学作家普雷斯勒发表于1980年的《苦味巧克力》可以算作一部优秀的女性成长小说。
三 形式与叙事特点
从形式上看,德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类别之间的界限非常严格;但在英国文学中,类别的划分却很自由。成长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包容性更强。依照巴克利在他的《青春的季节》一书中的解释,英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从广义上说,是青春小说或者是学徒小说的同义词”,它包含的内容更广。成长小说在英国文学中有着深厚的传统,对德国成长小说的创作也有影响,如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临摹了英国女性成长小说《帕美拉》(1740)的书信体形式。由此可见英德成长小说的相互借鉴。
从叙事来看,成长小说可以看作是一部编年史,也可以说是对主人公成长过程中主要事件的记录。成长小说一般会按时间顺序记录主人公的成长状况。主人公和命运、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矛盾都是成长小说记录成熟过程的一部分。由于反映了真实生活的经历,各种冲突对于成长小说来说都是可信的。同时由于成长小说集中描写的是人物,情节和叙事相对于主要人物的活动来说是次要的。所以运用对话来传递故事是成长小说的又一特点,因为它能使读者感到情景的真实可信。主人公通过和别人谈话了解到的事情读者也会知道,因而事情一发生读者就会和主人公有同样的见解。
成长小说一般想要表达的是:年青人必须接触生活,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长大成人。小说往往会以正面语调结尾,但也有一些成长小说会以主人公的死亡作为结尾,留下未被实践的对生命的承诺。这些是成长小说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英德成长小说会发现德国成长小说的叙述往往有开放式的结尾,不对主人公的未来作预先安排,它只为主人公的成熟和未来生活做准备,但不会继续描写那种生活。如维廉·麦斯特发奋学习,但到头来却一无所成,只是证明了他没有艺术才能。英国成长小说往往将结局处理成一个融合的结果。如代表英国中产乡绅和城市资产阶级的伊丽莎白改变了自己的尖刻和偏见,而达西也去掉了自己贵族的傲慢。通过学习双方都修正了自己原来的特性,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为成长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此外,英国的小说家一般重在描写主人公与外在自我相冲突从而确立起他的个人身份。德国小说家则特别专注于刻画主人公内心的斗争。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可以看作是对有意义生活的一种追求,也可以被看作是作者用来表达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一种手段。德国成长小说具有一贯的宏大叙事传统,从来都重视对重大题材的书写和对重大命题的开掘。如现代小说《朗读者》就秉承并超越了这一传统,主人公米夏的成长心路历程被由内而外的加以塑造。凭借这一人物形象,作者重新审视了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反思人性,从而达到成长的目的。
四 发展
启蒙运动前的德国成长小说重在人物内在道德的塑造,缺乏外在情节及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描写。如《痴儿历险记》通过一个痴呆儿童的眼光来揭露战争暴行以及人性的邪恶。它把士兵的残暴行径与基督教义相比,希望读者思辨,实现了基督教义对人的内在塑造。这种文学传统的基础是德国哲学中的超验说和唯意志论,即认为人是意识和认知的主体,人的所见所闻是被动的,知识的来源不是外部经验而只能在内心寻求答案。这种哲学的思辨性深深地影响着早期的成长小说。启蒙运动后的德国成长小说开始注重人物教育,从内在塑造转向外在经验,强调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和人格完善,希望通过人物的社会化来消除人与社会的矛盾。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歌德把一个源于个人的体验扩张到一个时代,一个年轻的生命最终走向社会,从天真走向成熟。《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主人公向往广阔天地,为实现自我理想而不断努力,最终走上了积极的人生道路。
19世纪是成长小说最流行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欧洲战争不断,革命带来了社会的革新。中产阶级逐渐控制生产方式,他们想过一种稳定的生活,需要文学的指导和启迪。而以展现中产阶级标准著称的成长小说满足了这种需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常常由低层的工人阶级成为受人尊敬的绅士。主人公通常认定稳定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而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作家更倾向于现实主义。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标准被悲观主义替代。
英国的成长小说到了20世纪产生了流变。在《人性的枷锁》(1915)中,毛姆描写了个人经历挫折后对成长产生的一种怀疑,而那种解脱不了的枷锁就是人内心的挣扎,毛姆将其比喻为魔鬼与天使之间的较量。小说主要通过主人公与四位女性的交往来体现主人公的内心斗争和人性枷锁下人的痛苦。乔伊斯《一位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也不同与经典的成长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艺术成长过程,讨论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作者在作品中以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成长各个时期的思想感情,主张超越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提出通过对生活细节进行加工,把读者引入精神感悟的境界,进而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效果。乔伊斯的这些观点对以后的英美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极大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创作。
五 结论
经典意义上的成长小说,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和特征,充满了浪漫的理想色彩和人文主义的创作气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矛盾的出现和小说理论的不断发展,成长小说也以多种姿态呈现。除了女性成长小说、黑人成长小说、族裔成长小说、战争成长小说、科幻成长小说等分支外,经典成长小说审美的教育性被淡化了,现实的残酷性被暴露出来。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成长小说也相应地具备了自我修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并在自身成长的道路上一步步迈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杨武能:《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逃避庸俗》,《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3] 大卫·莫那翰:《简·奥斯丁和妇女地位问题》,朱虹选编:《奥斯丁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版。
[5] 巴赫金:《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历史中的意义》,白春仁、晓河译:《巴赫金著作集: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董清,女,1977—,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工作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二
成长路上你总要明白,人总归要放弃一些东西。
——题记
那些人总是说坚持总会成功,但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弃。考场上写字沙沙声在耳边划过,看到题目想起了当初的我。
那时候我和她还是好朋友,尽管不分在一个班,我们俩很亲密,但这却需要彼此花费学习时间来找对方。
那次考试后母亲皱着眉看到我的试卷在我苍白的脸颊也没有多说就这样到了深夜晚上躺着睡觉旁边念叨说:“今年你不是没和a分一班吗?”我没吭声,挪挪被子。母亲又说:“你俩就别玩了,影响学习,你看你就知道......”没等她说完我语气坚定的说不可能,我不会放弃这段友情。
事情就这样告一段落,可是,在下次月考中谢谢鲜红的分数打击了我彻底击破了我那颗心。
那天雨下的很大我问她:“说以后打算做什么呀。”她没有回答我,从那眼神中看出她在犹豫。我在雨中愤怒的奔跑。雨砸在在我的身上狠狠的冲刷着我却不能洗净我那颗伤痕的心。
后来我默默退出她的生活,很早之前她就告诉我,我开始学习,不在打听有关的消息,见面也不会说话只是看见qq上灰色的头像内心有点悲伤。
跟别人说她不上学了,我明白我的内心还是舍不得这段友谊,我只能回味,只能去回忆。今天我才明白,所谓的成长就是学会放弃,那些曾经视为生命的东西。
如果你看见故事中的女孩,并告诉她,对不起,我最好的朋友,没有能陪伴你,可是现在。我需要去的未来需要放弃这段旅程。
也许未来我会后悔这个决定但是现在成长中的我学会了放弃才可以获得。
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三
悄悄地,悄悄地,我已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少年。回首成长路上的脚印,记录的酸甜苦辣。
去年的春天,我们去水库钓鱼,我早早的把三个个鱼杆、一桶鱼食、一个大桶子都准备好了。
天刚刚亮,我就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大声叫着:“走,我们去钓鱼。”等一下,这么早,等吃完早饭再去,爸爸说道。
我们跑到水库,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绿绿的小草从地里下冒了出来,花儿争奇斗艳,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的唱歌。
我们开始钓鱼,我从袋子里抽出鱼杆,挂上鱼饵,一下子甩了出去,我耐心的等着,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我一条鱼都没钓到,我换了个地方,过了十分钟,又没钓到,于是我等不住了。我生气地说:“不钓了,不钓了,不好玩。”妈妈走过来说:“你要有耐心,要忍耐,才能钓出大鱼。”妈妈的话刚说完,鱼杆动了,妈妈跑过去钓起来的是一条大草鱼。我用羡慕的眼神望着妈妈,我又重新坐了下去,不到50分钟,我的鱼杆动了,我使劲一拉,一条大鲤鱼被我钓了起来。再看爸爸一条都没钓到,但他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这件事告诉我:做人要有耐心,有耐心才能反事情做好。
往事如惜,脚印串串。那次次的成功,陪我成长,催我奋进,伴我成功。
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四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不已。
那是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放学回家都是我自己回家,自己做作业,自己睡觉。可是这次却不同。
一天早晨,外婆把饭盒放好,走出了厨房,我趁机从外婆包里拿出了10元钱放入自己的书包里,留着晚上回家买零食吃。外婆送我去学校,就去买菜了,我走进校门不知有多开心。
放学时间到了,我飞快地跑出校门,正想穿过马路,去超市购物,我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我,原来是外婆,我走过去,问外婆:“外婆,你不是说让我一个人回家吗?”“囡囡,我是答应了,但是我想问你,你有没有看见我包里的10元钱?”那时刻,心里不知有多着急,我吞吞吐吐地说:“没……有……”外婆似信非信,因为她知道家里人不会向她拿钱,那她想只有我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了一个道理: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
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五
我6岁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小屋,虽然它很小,只有10平方米左右,但它完完全全是属于我的。
记得我自己度过的第一个晚上,关灯以后,竟有一种莫名的寂变和恐惧在我心底涌出。我不敢闭上眼睛,因为我怕黑;更不敢睁开眼睛,因为我怕一切能发光和反射光的东西。于是,我第一次学会了失眠。
第二天大清早,我穿着睡衣冲人爸妈的卧室,想尽快跑出那黑暗与恐惧。就是那天早上,我和爸妈签订了一份约定:每个晚上,他们都要坐在我的床头,等我睡熟了再走。
日子懒洋洋地书写着每一天,就这样的一份约定陪我度过了730个夜晚,直到懂得了光可以从一切透明的物体传播的道理后我就不再让爸妈陪了。打那儿以后,每晚睡觉以前,我总会主动打开爸妈卧室的灯,让那一束柔和的蓝色的光透过我屋子门上那块大玻璃射进来。只有在这一束光的照射下我才会安然人睡。于是,每次与爸妈道过“晚安”之后,我总是捎带一句:“等我睡熟了再关灯。”而那一盏灯,也总是很守时的等我熟睡以后才熄灭。
在那样一种蓝色的氛围中,我一直睡得很香很熟,也很甜。听妈说,时常听见我梦里还带着笑呢。上了中学以后,课业增多,每天我要睡觉的时候,都已经是深夜了,爸妈也都会陪我到深夜。忽然有一天,妈让我试着一个人在黑暗中人睡。我试着去做,努力不去想那些可怕的东西,但还是在勉强睡着后被噩梦惊醒。我实在忍受不了这种痛苦的折磨,向爸妈提出了抗议。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那盏灯总有一天会熄灭的,我们不能陪你到永远,你要试着自己长大,懂吗?”我虽对这样一个答复极不满意,但还是不情愿地点了头。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希望我勇敢起来。
那一盏灯曾经亮过,然后又灭了。于是,在我的日记本中出现了关于那一盏灯的故事。辛酸却饱含了温馨,也许这样的过程就该叫“成长”吧!
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六
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从小到大,经过酸甜苦辣,默默地把我们磨练,使我们长成一个成熟、稳重的男子汉,能承担责任的一个“大人”。
然而能被磨练成一个真正的“人”并不容易,有人在成长的时候就已经退出了,而这些已经退出的人,却在抱怨世界不公平,还企图骚扰“正在成长”的人,这些人便被我们认为成“坏人”。
别人的成长过程也许可以叫作酸甜苦辣了。有时是事事顺心,有时却是事事碰壁,有时被给予嘉奖,有时却鞭在身上……情况不同,父母对待的态度也不同。可是我的成长却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我自己有自己的主见,即使是这个主见不怎么好,但是它却是我自立的一个“证明”。
一个人如果自立了,那么他(她)就已经长大了。不用依靠别人,不用父母照顾,不用别人的帮助,自立。就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立是每一个“人”所都要经历的。
树的成长树的成长篇七
人生犹如一条长河,你我不停地向前奔去,尽管我们平凡但江河海洋都始终离不开我们,因此我们的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只要我们肯认真对待属于我们的每一天,我们就会勇敢地面对困难,走向属于自己的辉煌。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壁是坚硬的,而我们要敢于碰壁,不要因为疼痛而怯于碰壁,疼痛是在梦醒的时候,也就是你进步的时候,你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步子也会越来越矫健!
想放弃,想逃脱,可能吗?生活并不像琼瑶笔下的故事那般浪漫,不要因高山独吞了希望的太阳而哭泣,我们有双手,就结合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双手赶走乌云,搬走高山。
让我们展开双翅翱翔于蔚蓝的天空,别管我们是潇洒还是轻狂,别管我们是失落还是痛楚,也许会乘风破浪,也许还会碰壁,但我们甘愿直面成长的沉重与沧桑,慢慢地咀嚼生活,读懂人生,慢慢地体悟世界,拥抱明天。可太多的祝福已压满了我们的船舶,太多的爱已使我们的营养失调,太多的约束会使我们的翅膀退化,太多的呵护会割断我们对蓝天的向往。
所以,为了成长,为了未来,我们需要挫折,需要这样的朋友。
请不要埋怨成长太不容易,也不要怨恨伤痕太难忘记,因为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成功还要靠自己的努力,如果你还沉湎于回忆,那已毫无意义,今天的你只有学会坚强,才能够拥有明天的美丽。
就让我们与挫折这位最好的朋友握紧双手,定下对未来一生的承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