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作文400字汇总(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静夜思篇一
1、认识10个字,会写4个字。认识偏旁“扌”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课文挂图、小黑板、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
一课时
1、交流观察晴朗夜空的内容和感受。
2、引入课题:静夜思(板书)
1、指名读古诗。
2、齐读古诗
3、指名背古诗
1、学生在文中找出生字,作上记号,读一读。
2、认读生字。
⑴ 开火车认读
⑵ 游戏:运西瓜
西瓜丰收了,让我们帮忙把西瓜搬上车,运到城里去吧!不过,每个西瓜后面都有一个生字,搬瓜者要想办法记住它。可以用组词,说一句话,找相近的字进行比较等办法。
1、分四人组诗古诗,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请同学来扮演李白,做一回诗人,背背这首古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
2、指导学生说一说,再书写。
3、学生在课本田字格中书写后展示、评议。
1、学生交流各自会背的古诗:
2、学生去收集有关李白的诗。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篇二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静夜思》。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即为什么这样设计、达成效果如何、课后的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1、通过学生自学、同桌互学,教师点拨等方式认识10个生字,会写生字“目、耳、头、米”,认识新偏旁“攵”。
2、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通过教师范读,教师指导,学生展示等方式,能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
这节课的基本流程是:
一、复习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三、创设情境,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指导,熟读成诵
五、书写指导
六、内省反思
每个环节的设计理念是:
复习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请学生自己背诵展示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产生成就感,从而学习古诗的兴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出示自学导航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独立自学,和同位互学。学生借助自学导航,明确了学习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自学和同学互学,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游戏巩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预设了你还有哪些不认识的字?谁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这样一个环节,目的在于借助兵交兵和教师的精要点拨引导学生巩固识字,抽取展示小组的环节目的在于体现公平平等的原则。
朗读指导,熟读成诵这个环节,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动作朗读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书写指导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起笔和手笔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书写笔画的注意事项,同时关注学生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力求突出两个方面:1、学会学习提前自学、交流互学、习得方法并运用;2、学科本义——课前的古诗积累,识字写字的指导,引导学生相像画面。
静夜思篇三
在这个大千世界的许多美景中,有人喜欢连绵起伏的高山,也有人喜欢奔腾汹涌的江河,但是,我更喜欢那月儿照耀下的静夜,因为那使人沉醉。有那么一片温馨,有那么一些宁静,有那么一点诗情画意的朦胧。
夜深了,整个村庄都安静起来,我打开门,默默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欣赏这月儿照耀下的静夜。
蓝蓝的天空像是被哪一个顽皮的孩子涂了一层墨水似的,漆黑漆黑的,不见一点明朗的色调。天上的星星还眨呀眨的,调皮地朝我眨着眼睛。天空中静得出奇,小鸟和蝉这时候也不动了,他们或许在休息,在睡觉,也或许和我一样,静静地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我又来到了小河边。他还是像白天那样涓涓细流着,只不过被月光一挥洒,河面上波光粼粼,整条河流像一条银带一样,还闪呀闪的,也许他感受到了这夜的静态美,便舞动着腰肢,跳起不歇的舞,甚是耀眼。在小河的旁边有一个方形的河塘,我来到河塘边,观赏一株荷花。月儿弯弯的,像一个香蕉,月光挥洒着河塘,把河塘照得像白天一样。这株荷花已经开花,粉白的花瓣下面有长长的莲梗衬饰,真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荷叶是碧绿的,翠绿的,真的是浓翠欲滴,像一把大伞一样。上面还散镶着几滴水珠。“啪”!一滴露珠像落叶归根一样回到了河塘的怀抱。突然,在一片莲叶上的一个东西突然跳到了水中,溅起了朵朵水花,把我吓了一大跳。“呱,呱……”呵,原来是只小青蛙啊!几条小鱼也过来凑凑热闹,钻到了莲叶下面,睁着好奇的眼睛张望着。这时候,小珠活了,莲叶活了,荷花也活了,一切都活跃了起来。在月光的照耀下,一切都是那么地安静、闲适。我想,“荷塘月色”大概也就是这样吧!
突然,天空中下起了雨。雨很小,小得让你忽视他的存在,一切又都安静起来了,好像这雨声是一首绝佳的催眠曲。月光也变得黯淡了,又恢复到以前的静夜。一切又都朦胧起来了,有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好像这不是在人间,而是在天堂。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超脱了一切。在这里,我可以逗着花,捻着草,追着风,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我已经与这里融为一体了。
真想再次回到那个地方,回到那个村庄,寻觅那片天空,寻觅那条小河,寻觅那方河塘,寻觅那片永远流逝的时光。直到现在,我还深深陶醉在那静夜里——那月儿照耀下的静夜。
静夜思篇四
夜有多长?一个人装着太重心思的时候,在夜里独自辗转,睡了醒,醒了睡,如是反复无数。窗外的“明月别枝惊鹊”之景不知,“清风半夜鸣蝉”之境不觉。半梦半醒是一把尺,把夜幕扯开来,拉平、抻直,从头量到尾,一直量到东方鱼肚既白。漫漫长夜有如神话传说中的魔幻“天上才一日,世间却三载”。
夜有多深?夜幕垂下来的时候,遮星闭月,昏天黑地。夜像一个巨大的黑盖子,紧紧地扣住四野。夜色里的人不见星光,不见天际,犹如漂浮在一江茫茫的水面,任意东西,孤单而又无助,没有尽头。
夜有多静?华灯次第升起的时候,车声、人声鼎沸,热闹的声音弥散在昏黄的灯光里,夜就有了“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的感觉,夜味渐渐地浓起来。夜未央,人声已阒,车声亦绝,依稀却觉两耳虫声唧唧,不绝如缕,造化里再也没有别的声音,掉根针在地上,也会感觉是一声轰然巨响。
无边的夜里,不眠人的思绪辽远,穿越时空。两位古人走了进来:一位是飘飘何所似的天地一沙鸥,一位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影。他们在夜里独自徘徊,顾影自怜,友谊、亲情、理想、家国与他们渐行渐远。在漫漫长夜里,他们胸怀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就像一根风中的蓬草,掉落在历史的天空,瞬间就飘远了。悲剧注定是由心灵孤傲的人来主演,他们没有等来天亮。在后人的一声声叹息中,他们最后沉淀在凝重、华美的文字里。
可是,无论夜有多长、多深、多静,黑夜总是要过去的。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冲破厚厚的夜幕,一轮初升的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时,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迎来阳光和温暖,一定会充满着欢乐和希望。
静夜思篇五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认识偏旁部首;朗读、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知识能力检测:请把诗句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前明______________,
疑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举头望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低头思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教材分析:本课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该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的拨动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情操
教具设计:生字卡、多媒体
教法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情景探索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有没有学过古诗?你能够背诵几首古诗给大家听一听吗?学生交流老师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学生背诵。
二、激发阅读兴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主探索着学习古诗,老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习困难惑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重视学生的拼音识字方法的运用。
3、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a、老师刚才听到有个小朋友把这首古诗都读下来了声音真好听、一个字也没有读错,大家想不想听听他读读?(走到学生面前)老师刚才听到你读得真好,真想再听你读一读,你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朗读)怎么样?(学生评价)
b、我知道还有的小朋友读的也不错,想不想读一读?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接着往下读。看来这首古诗特别有意思很受大家的欢迎,读的真不错!还想不想再读一读?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多读几遍课文,达到读通顺)
c、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纠正说错的学习伙伴。老师巡视检查并知道每个小组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生字、文本紧密结合,精读儿歌、感悟儿歌
1、交流生字。
老师刚才看到有的小朋友一直都没有读书,可能是因为文中的生字有的不认识,在读的过程中起了阻挡的作用,没关系,说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通过刚才的读书你都还有哪些生字没有记住呢?(学生交流:把认识的生字一个一个的进行交流。老师将这些生字一一写到黑板上)
2、多种形式认识生字
(1)集体看黑板,借助儿歌中生字头上的拼音来识记生字。
(2)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集体朗读。
(3)小组之间利用生字卡片合作学习
3、多读多悟,理解儿歌(老师点击课件)
(1)请看多媒体课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说完整的句子。
(2)老师引导学生再结合古诗,说说图画中还有什么?
4、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1)老师示范朗读:
(2)学生跟随老师练习朗读
(3)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自己试着朗读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试着带着动作进行朗读
(5)集体展示自己小组的作品。大家进行评价
四、括展延伸练习
1、跟随音乐,大家一起进行朗读古诗。
2、 说说看,课文中的反义词,你知道那些说给大家听一听。
五、课堂小反馈
我会说: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一听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有趣的古诗,希望大家在学校里能够幸福的生活、快乐的成长。
七、开放性作业
课后,自己自学一首古诗
八、板书设计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同开始学习写字,高兴吗?说说看你都认识那些字?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看来大家认识的字可真不少那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二、认识基本笔画,学习写字
(一) 巩固生字的认识
1、老师出示字卡,大家共同说出字卡中写的是什么?读出它们的读音。大家共同来评价。
2、小组之间通过字卡,合作交流学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小朋友共同来评价。
(二)合作学习生字的书写
2、谈一谈。学生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共同来学习,看看谁的方法最好,就作为典范,我们共同来学习记忆。
3、描一描,写一写。在书中描一描,注意要正确的书写生字的笔顺,尤其是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然后照着样子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生字的书写。
4、评一评。以小组为单位评一评学生的书写,好的字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上记号,写的不是很好的字请你给他指出不足。老师适时指导。
5、改一改。按照刚才小组的小朋友给你提出的不足,进行修改。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再请教一下。虚心接受小朋友的合理化建议。
6、再进行评一评。把刚才书写的生字小组内再进行评一评,争取让每一个生字都得上小红花。
7、练习给这几个生字娃娃分别组几个词语,并会用词语说一句话。大家共同来交流,共同来学习。
三、拓展延伸练习 (作品展示)
今天学习写的生字,你和以往相比,有没有发觉自己有所进步呢?学生交流,老师出示收集的有关二年级学生的铅笔字作品,请同学们欣赏,看完之后再说说,你觉得这些字写得怎么样?学生交流,老师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写字的习惯和热情。
四、课堂小反馈
我会背诵儿歌:小组之间进行评价:你真棒!继续加油!
五、课堂小结
六、实践性作业
课后继续发现身边的拼音朋友。
七、板书设计:
mu er tou mi guang chuang
目 耳 头 米 光 床
静夜思篇六
这是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
这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我们现在熟知的‘举头望明月’版本是在明代确定下来的”。莫砺锋在《百家讲坛》进行唐诗普及时,选取的也是大家熟知的版本,“所谓的‘篡改’不是一个人任意妄为的,而是长久以来的集体选择。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万百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近年来有关版本争议源于对李白诗歌版本众多这一常识普及不够。因此,有学者表示,国人对文史知识的缺失应引起深思,要意识到普及文史知识的必要,对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存有敬畏之心。
静夜思篇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 “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 “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静夜思篇八
1. 学习朗诵诗句,说出诗句的大概意思。
2. 体会诗中作者思乡的感情。
3. 喜欢学习古诗。
1. 打印的古诗一首,《静夜思》图片两张
2. 刚过了中秋节,幼儿知道中秋节有团圆的意思
师;小朋友们,谁会朗诵古诗,请你来为大家朗诵一首。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称叫什么?作者是谁?
2.理解古诗
(1)逐句欣赏
一边看古诗,一边听老师逐句朗诵。
教师解释句中“疑”、“举”的意思。
(2)说说自己听了诗后有什么感觉?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床前洒满了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球上铺了一层银白色的寒霜。抬起头,遥望天边的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离别的故乡。
(4)看图片,想象诗中的意境,并说一说使人会想到故乡的什么?
(5)迁移经验,联想中秋节的含义。
师:中秋节有什么意义?中秋节家家都要团圆,可有很多人在外地工作或上学不能回家,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图片中的月亮很明亮,李白在外地做客的那一天正好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诗人看见月亮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请幼儿大胆地上台朗诵古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反思:
《静夜思》的歌词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但它采用的昆曲的音调,演唱时要求的戏曲的行腔韵味等,又不是我们现代的孩子能轻易把握好的。
整堂课通过划船律动──熄灯欣赏──演唱歌曲──绘画表现《静夜思》,都一直在引导学生寻找思念的感觉。音乐在渲染着气氛,我的语言柔和,表情虽然亲切但不带微笑,学生们很安静,他们在想象身边的亲人和朋友都离开很远时,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心情。这种生活中的体验丰富了她们演唱时的情感,也进一步地拓展了课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