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忆往昔农村岁月作文450字 回忆农村生活的文章通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忆往昔农村岁月回忆农村生活的文章篇一
穿越悠久的历史烟云,历经改革的风雨洗礼,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她100岁的华诞。九十年前,在那风雨如磐的旧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她象一盏明灯冲破了漫漫长夜的黑暗,象初升的朝阳给沉睡的大地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追忆100载,毛泽东挥手之间,一次次拨正革命的航向,引导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终于推倒了“三座大山”,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追忆100载,邓小平抬手之间,绘就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中国人民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敲响了新时代的锣鼓。追忆100载,_举手之间,高擎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圣火。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世贸。追忆100载,举手之间,三严三实规范国民,科学发展指引方向,北京奥运圆满成功,上海世博举世瞩目。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100年来,是她,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光辉诗篇;是她,领导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走上了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开创了亘古未有的宏图伟业;是她,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迎难而上,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我们的党是富于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不断与时俱进的党;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勇于在困难和挫折中奋进的党;是忠实实践“以人为本”,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奋斗不息的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此而感到无上的光荣和无比的自豪。
今天我们在此庆祝党的华诞,既要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更要时刻牢记团干部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清醒认识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当今社会正处于大变革、大转折和大发展的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复杂多变,信仰缺失严重,荣辱观错位。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团组织服务青年的本领,是时代发展对共青团的必然要求。历经100年的风雨征程,我们党正进入一个更加辉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团的事业也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拿出团干部的青春朝气,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忆往昔农村岁月回忆农村生活的文章篇二
寒风凛冽的清晨,我从朦胧的梦中醒来,我是很不愿意早早起床的,那是因为我的心都是冷的。
但寒冷依然在四季中轮回,年年岁岁,从不停歇,从不偷懒,而我,依然宿命孑然一身的守候着,亦如迁徙的候鸟,孤独的翱翔于天际,只为等待下一个季节的更替。
有人说,错过的人,都住在时光里,只要念念不忘,有一天还会相随,当算着时光的轮盘,又不禁感叹光阴无情,岁月相牵,有时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这世上也许真的没有什么,可以陪你一辈子。
当一些经历,一些心情,只有亲身感受,才懂得嘴上逞强,心却没那么坚强,就好像在秋天里等春天一样,明知道等来的是令人心寒的冬天,却依旧相信熬过寒冬就会春暖花开,而我,却一直相信着,然后,在追逐的沿途,荆棘布满,却一直从未低头。
因为有了你,其他人都已经成为了将就,感情的事,不去论对与错,只有真不真。如果,所有的真心都能够换来真意,所有的相信都能够坚持,所有的情感都能够完美该多好,可是真的只是如果。
有些人,舍与不舍都是无法忘怀,情感就是这样,或近或远,或相聚或别离,有些东西越想忘记,却越在心里,时光不能永恒,而情却可以至始至终。
忆往昔农村岁月回忆农村生活的文章篇三
敬爱的党组织:
桌上摆放着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红色的封面,镰刀铁锤的标志在灯光的映射下熠熠发光。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朴实得却深深打动人心,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一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未有过豪言壮语,却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人民群众的前列。
1921年,在南湖一支画船上,中国共产党一大秘密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那个列强侵略,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进行各项革命、改革,试图挽救甚至改变中国的命运,但都以失败告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技术到制度,都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实。“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赶走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战争,中国已面目全非。面对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再一次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在战争年代,历史上有许多经典案例可以借鉴,世界上有许多盟国友军援助。但是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只能凭借自身的力量,步步探索。道路是曲折的,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确实走过不少弯路,但是,前途是光明的,经过不断努力,我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再一次实践。如今,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日趋重要。中国,东方的雄鸡正昂首阔步,走向更光明的明天!
1956年,完成了轰轰烈烈的“三大改造”后,中国共产党八届全国代表大会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总路线,比较正确的指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但由于过于激进,造成了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论”,使中国社会的经济遭遇了“大风暴”。但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为这样的重大失误而畏葸不前,他们始终在摸索着前进的方向,终于在1978年12月18日,召开了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革命性的转折点。以邓--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理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xx大的召开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了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以为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而如今的xx届五中全会已经召开,它制定的规划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战。
最近几年,我经常听到身边的爷爷奶奶们这样说:“真得要感谢中国共产党啊!”退休工人的工资逐年上涨,这是带给他们最实际的幸福,也是他们发出这样由衷感慨的原因。自从胡温政府上台后,中央采取各项措施改善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通过近几年我家的生活水平的变化,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前看到同学寒暑假和父母一起出去度假,心里十分羡慕。
当时,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出去旅游该多好!”如今,这已不再是一个梦想,从江南到塞北,从水乡到荒漠,我亲眼目睹和切身感受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6个民族的不同风情,感受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以前我只是一名共青团员,对党的认识并不十分全面,也很少主动关心国家大事。上大学后,通过党课培训,我系统地学习了与党有关的知识,加深了对党的理解,发现自己以前的思想是多么的无知和浅薄。如今,我已是一名预备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利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随着对党的认识加深,我越来越感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其先进性是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比拟的。
构成中国共产党这个光辉而伟大的组织的个人也是伟大的。孔繁森、焦裕禄、沈浩、关凌,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兢兢业业,使得当地队伍日益壮大,影响力日益加深。如果说签名提到的名字离我们太遥远的话,我们身边也存在着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学生。无论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始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履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弹指一挥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有过辛酸,也有过幸福;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无论过去怎样,我们都坚信: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中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全体中华儿女将会团结在镰刀铁锤的旗帜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过去,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汇报人:
忆往昔农村岁月回忆农村生活的文章篇四
时光荏苒,转眼十七岁的暑假即将来临。小升初、中考、高考,都要在这个暑假前拉开帷幕。
初中三年里,初一初二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大波澜。到初三时,因为两校的合并,我们又重新分了一次班。还记得刚进班时,您望着我们一张张陌生的脸;有些局促不安,表情淡淡的、似欣喜、又似慌张。等我们做齐了,您开始所有班主任都惯用的开场白自我介绍;带着颤音,还稍有点结巴。不过,我很喜欢您。
军训的第一天教官就给了我们个下马威——我们绕着400多米的操场跑了十来圈,教官才姗姗而来。炙热的太阳下我们流着汗水默默的训练,这是您总会过来对教官说:“别让孩子们累着了。”是啊,在您的眼里,我们都是您的孩子。
军训结束没几天,就开家长会了。您要求我们各组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办黑板报。有几个组的人都跑了,我们组留下三个人办报。您给我们剩下在教室里的几人都安排了任务,就出去了。您给我安排的那个黑板有些高,我踩着凳子才够得到。我用小组长的职位“欺负”我们组那个高个子同学,试图让他来办这个黑板报。您正好在这个时候进来了,您说:“做人要有担当,一个没有勇气担当的`人不会有大成就。”您当时接近冰冷的声音惊醒了我的心,让我永远记住您的这句话。
上课、锻炼、补课,日复一日的进行着。您会在我们都很困的时候给我们放首歌,让我们睡上三五分钟;您也会在闲暇之余给我们念有同学写的好的作文(我一直都记得您念我写的《我想握住你的手》时的情形,让我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您也曾让我们每人都写篇送别诗,还装订成册,叫《柳芽》;那正是个柳树抽芽的季节,也喻示着我们正是成长的青春年代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些时光依然历历在目,那些年代的爱恨交织依然在我心中泛起涟漪。很高兴,当我把回忆道完,是的是掌心,而不是眼睛。
在这青春的年代,谢谢您包容我们的不羁。——后记
忆往昔农村岁月回忆农村生活的文章篇五
;[摘 要] 《建国大业》借演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来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由。该片采纳“一个篱笆三个桩”的聚拢模式展开叙事,刻画人物。《建党伟业》则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串起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召开这三个重要历史事件,通过“三段式剧情”的连缀,诠释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两部影片均采用了“捕捉每个人物最精彩的一两笔”的手法,完成了对人物群像的塑造;两部作品的“故事性”均为建党、建国的历史叙述带来了巨大的传播空间。
[关键词]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选题;结构;人物;风格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身为共和国的公民,我们理应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如何建立的,自己的执政党是如何在数百个政党中脱颖而出,继而接受历史的选择的。2009年的《建国大业》与2011年的《建党伟业》为我们再现了建国与建党历史的波澜壮阔,两部影片前后相继,且同出自“黄金搭档”韩三平与黄建新之手,二者之间有许多值得我们分析比较与总结归纳的地方。
一、选题:1件事& 3件事
《建国大业》演绎的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前的中国历史。由于当时全国尚处于战争状态,全国政协的成立恰在新中国建立的前夕,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直接催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所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编剧王兴东选择了这一视角切入——借演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来表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之由。
毛泽东的建国思想,始于1948年在城南庄发出的“五一口号”——“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晋察冀日报》将口号公诸于世,一项建国大计由此生成。这意味着要建立新的国家,必须召开一个有“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参加的全国性的政治协商会议。而口号一经公布,立即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拥护,“五一口号”成为召开人民政协会议的动员令,极大地加快了共和国的建国步伐。
由此我们说《建国大业》的选题就是“政协会议”,会议是故事的核心,与建国至关重要,影片演绎的就是人民政协成立的经过——讲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袖是如何开成开好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一届政协会,接生一个新中国”——整个故事从“五一口号”的提出,围绕“军事南下、政治北上”的战略方针展开;影片有意避开三大战役的详述,一切都紧紧抓住“开会”这个核心事件,国共两党展开了大联合与大阻截、大团结与大暗杀的激烈冲突和生死较量。
《建党伟业》展现的则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峥嵘岁月。1921年7月,一个名叫“中国共产党”的新型政党在上海悄然成立。当时这个政党在全国范围内只有57名党员,它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总共只有13名代表参加,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9岁。
对于一个这样的政党的成立,《建党伟业》采用了三大段落,用三大历史事件把故事结构起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召开,从乱象纷纭到上下求索再到热血青春,影片诠释了整个过程,内核直指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黄建新导演说,最好看的就是历史事件,它的真实感是编剧编不出来的,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很动人。
二、结构:聚焦式&连缀式
由以上论及两部影片选题的1件事与3件事,我们不难推测,两部影片采取的叙事结构分别为聚焦式和连缀式。《建国大业》围绕开会,采纳“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聚拢模式——以毛泽东为主,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位非中共领袖为辅,展开叙事。
毛泽东作为中共主席,倘如“五一口号”所言,实现多党合作、成立联合政府,就必须请来宋、李、张这三位非中共领袖——因为宋庆龄不仅代表了一直坚持革命立场的国民党左派,更代表了孙中山;李济深代表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张澜代表了中国民主同盟。而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的6位人民政府副主席中有3位为党外人士,这3位即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
人物关系理清之后,《建国大业》聚焦式的叙事结构就非常明朗了。为着第一届政协会议的顺利召开,毛泽东因发布“五一口号”涉险被炸——城南庄轰炸是冲着“五一口号”来的,蒋介石妄图从摇篮里斩断人民政协会议,从根本上扼杀新中国的诞生。
为了控制李济深北上参加政协会议,反动派特务收买了李的秘书张序,随时准备暗杀李济深。李济深在香港面对多方政治势力的争夺,何香凝劝其冒险北上。最后,李济深乔装成商人从香港北上,在海上漂泊了9天,一路风险到达大连。张澜则在上海险遭反动派特务绑架暗杀,在地下党的全力营救下才得以北上开会。地下党虎口营救张澜的场面惊心动魄。
而本应第一个到达解放区的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冯玉祥将军,在接到毛泽东的邀请后,为参加政协会议,离开美国途经黑海,却在船上被大火烧死。杨杰将军马上就要进京开会了,却在香港寓所里被特务们杀害。
国民党高级官员——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团长张治中,在蒋介石企图划江而治的阴谋下,毅然选择了人民的阵营。他本作为国民党代表团团长前来谈判,却在毛泽东等人的精诚感动下,整个代表团留在了北平,并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
对宋庆龄,毛泽东三番四次地诚挚力邀,前有书信、后有使者,用邓颖超对宋庆龄的话说,“我来只是打个前站,我说不服您,恩来就会来;他也说不服您,毛主席亲自来;毛主席说如果我们大家都说不服您,就在政协会议上提个议案,做个决议,派个代表团来。”宋庆龄考虑再三,最终与邓颖超一同踏上了奔赴北平的列车。
由此可见,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历经了种种艰险、遭遇了重重阻力,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从五湖四海的不同角落出发,披荆斩棘,直奔北平,使得第一届政协会议得以胜利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影片真切地表现了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位非共产党副主席,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情谊。
《建党伟业》则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串起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召开,影片通过“三段式剧情”,全景式地把建党之前10年的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说清楚了。对应片方发布的三大图谱——乱象纷纭、上下求索和热血青春,我们不难发现,《建党伟业》的层次感相当清晰,说得更确切些,这部影片的形态并非一以贯之、完全统一。
黄建新导演曾在一次采访中阐述,《建党伟业》的确是分成三段的。第一段北洋历史采用的是史诗剧的方式,第二段“五四”新文化运动采用的是叙事加史诗的方式,第三段中共一大召开采用的是戏剧化的叙事方式。韩三平总导演则总结得更直白——第一段是讲当时的中国怎么不行,第二段是探索怎么才行,第三段是解决了怎么才行的问题。
论演员,影片第一段以中老年演员为主,给人一种清王朝垂垂老矣的感觉;第二段以中年演员为主,他们风头正劲,正好和彼时呼之欲出的革命风潮相呼应;第三段则以青年演员为主,展示了最富青春和激情的一代。
论感观,影片第一段是比较黑暗的,甚至是肮脏的,有一种“黑帮片”的感觉;第二段是开放的、积极的,充满碰撞的,带有“政论片”的色彩;第三段13个“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19岁,最大的也就40多岁,这样一群人建立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政党,有点“青春片”的意味。
三、人物:群像纷呈,笔笔点睛
用导演韩三平的话说,其实一个人的一辈子能有一两笔精彩之处就不错了,我们选择表现的就是每个人物最精彩的一两笔。不需要过多笔墨,一两处细节就能把人物刻画得很生动。
譬如对中共领袖,在淮海战役大获全胜之后,毛主席先是如释重负地感慨断言,“长江以北从此再无大战”;之后,根据地举行了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庆祝,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袖们酣畅淋漓地饮酒,毛主席醉倒在柱子边,笑意盈盈,周恩来则喝得面红耳赤,揽着朱德等人高唱国际歌。这种领袖醉酒忘形的场面生动质朴,在大银幕上十分鲜见。
此外,当中共领袖获悉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之一冯玉祥,因受中共之邀回国参加第一届人民政协,却在归国途中遭国民党迫害致死时,毛主席踢翻了脚盆,周恩来则怒发冲冠、歇斯底里,严厉谴责中共地下党员,这也是大银幕上十分少见的领袖形象。
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南下入关。因夜色漆黑,部队已兵临北平城下,却浑然不觉。王宝强饰演的士兵向葛优饰演的团长报告:“报告团长,前面有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手榴弹都炸不开,请炮兵支援吧。”葛优示意放照明弹看看。结果一照,发现这个“地主大院”竟是北平城门。两位喜剧演员充满喜感的对白,顿时让农民出身的士兵形象显得淳朴而生动有趣。
至西苑阅兵一场,全片迎来了最为重要的一场戏,也迎来了情感的高潮。毛主席第一次在北京检阅自己的军队,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在目睹阅兵式的恢弘场面时,均纷纷为这支革命队伍的发展速度感到震惊。刘烨饰演的红二十八团幸存老兵情感颇具爆发力,“我代表活着的、死了的红军老战士,向毛委员敬礼!向前向前向前……”让毛泽东不禁回忆起红军长征、艰苦抗战等情景以及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激动又伤感,热泪盈眶,将全片蓄积的情感推至高潮。
《建党伟业》中,除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之外,接受了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和青年学生们也在对中国未来的出路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们当中,有李大钊、陈独秀这样的知名学者,有蔡锷、朱德这样的仁人志士,也有毛泽东、周恩来、张国焘、邓中夏这样的青年学生。正是这样一群人,领导了中国第一次有工人阶级参与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也正是这样一群人,建立了中国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
影片对这一人群的塑造,沿袭了《建国大业》的手法,即捕捉“每个人物最精彩的一两笔”。譬如陈独秀,他是学者,是演说家,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缔造者,他是个饱含激情和理想主义的人。为此,片中专门为他安排了几场铿锵有力、荡气回肠的演讲。相对而言,李大钊则显得内敛而深沉,“建立我们自己的政党”,这句话是从李大钊嘴里说出来的。
共产国际的维经斯基要中国建立共产国际的远东支部,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人不同意,他们要求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这充分体现了两人对共产国际既合作又独立的精神。如果不是陈、李二人碰面商量要建立全国性的共产主义小组,那么散布全国的各个共产主义小组在横向上是没有联系的。
又如蔡锷,面对袁世凯的称帝美梦,他在一旁心不在焉地斗蟋蟀以示嘲笑和反抗。年轻的朱德则被塑造成了一名神枪手,影片直接将其放至战斗场景中,真枪实弹骑马挎刀,朱德的3分钟战争戏拍了500多个镜头,一个骁勇善战的形象跃然银幕。
再如张勋,他就像个小丑,在自己的辫子上缠住风筝奔跑着放飞,以讨古惑仔造型的小皇帝欢心。风筝飞着飞着,空中忽然出现两架帝国主义的飞机呼啸而来,把紫禁城炸得稀里哗啦。这场戏虽说是虚构的闹剧,却寓意深刻——封闭的紫禁城已危机四伏,天子王公却掩耳盗铃、肆意嬉闹,中国需要振聋发聩的呐喊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唤醒和拯救苍生。
四、风格:商业因子,日渐浓稠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的编剧导演一致地强调了两部作品的“好看”与“故事性”,也即他们在努力地用商业电影的方式制作政治电影,这种模式为建党、建国的历史叙述带来了巨大的传播空间。具体而言,两部电影一致地采纳了华丽的明星阵容与导演阵容,拍摄方式亦相当商业化。同时,《建国大业》中诸代表北上开会的危机感、城南庄轰炸的谍战感以及共产党阵营“开黑会”等轻松幽默的桥段,均透出浓浓的商业色彩;《建党伟业》则类型杂糅,刺杀戏、爱情戏、战争戏、殉情戏烩成一锅,编导对很多情节都做了戏剧化处理,商业意味更为浓重。
两部影片参与演出的明星均有170多位,最终得以亮相大银幕的分别有80余位和108位。据两位导演介绍,《建国大业》最初只是因为时间来不及,所以要求一定要由好演员来担纲角色,这样就不会出现很大失误。最初计划也就十几个,后来明星越来越多,到七八十个的时候,就成了引人注目的社会话题。陈可辛和尔东升导演向黄建新导演表达了强烈的“嫉妒之情”:“我们一辈子想拍的明星,给你一部戏都拍完啦!”也正因为两部影片的明星太多,开拍时根本不可能先拿出一个完整的拍摄计划,所有的拍摄都必须以演员为中心,谁来了拍谁。
两部影片不光在演员上亮出了强劲的明星阵容,连导演阵容都星光璀璨——除韩三平和黄建新外,《建国大业》还请来了陈凯歌、冯小刚和陈可辛,《建党伟业》邀请了李少红、沈东和陆川。陈可辛导演了与他非常熟悉的演员黎明的两场戏,陈凯歌则因拍过《大阅兵》而担纲了重头戏“西苑阅兵”的导演。李少红负责拍摄了《建党伟业》在俄罗斯取景的部分,八一厂导演沈东则负责拍摄了朱德领导的战争戏,陆川负责拍摄了陈独秀演讲的戏份。
此外,两部影片的拍摄节奏都非常快,节奏快亦为商业电影的一大特征。一般类似表现建党、建国题材的电影都仅有700多个镜头,《建国大业》却有1 500个镜头,《建党伟业》更有2 400多个镜头,比《变形金刚》还多200个。《建党伟业》还大量使用了双机三次运动拍摄,一个动作会有好几个镜头,一个镜头就有6个景别,影片90%都是运动镜头。这样,整部影片看下来,就会予人大气磅礴、行云流水一般酣畅。
《建国大业》的编剧王兴东说,从一开始他就提出要给每个主要人物找到危机——民主人士北上开会很不容易——有了危机,戏才好看。在深入研究史料之后,编导们发现,历史已经提供了理想的素材。包括城南庄轰炸,几乎还有几分谍战的意味;片中间或穿插的轻松幽默桥段,亦为影片增色不少。
譬如片中有一场戏是说蒋介石挑起内战,我党实施战略转移。其间中共领导要开会,可资源紧张,毛主席说反正是开会,大家看不着也能开,他晚上还要给新华社写社论呢,就把蜡烛一口吹灭了拢到怀里。任弼时不干了:“咱们这不成开黑会了吗?”大家顿时忍俊不禁。
还有西柏坡会议的一段,演绎得质朴而诙谐,让人久久回味。《建国大业》对此次会议的演绎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包括人物的入场顺序、跟谁一起入场以及各种动作表情等。中共的与会代表们伴着“嘟哩嘟哩”的诙谐音乐陆续步入简陋而气氛热烈的会场,形态各异。贺龙入场时,竟然一直朝着摄影机方向往前走,过了会议室的门还不自知,发现之后,自己边笑边不好意思地往回走,让人感觉特别温暖。
《建党伟业》最大的商业特性则体现在,将历史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处理成戏剧节点——大史实不变,基本观点也不变,在一些情节处理上有戏剧化创作。所以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作品就像一个类型电影的拼盘——有催泪的刺杀戏(宋教仁)、抢眼的战争戏(朱德)、清新感人的爱情戏(蔡锷和小凤仙)、紧张刺激的谍战戏(开“一大”)和悬念笑点并重的殉情戏(反衬陈公博胆小)。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分别投资了3 000万和7 000万,均收获了4亿上下的票房。两部影片的献礼目标明确、选材角度准确,宣传力度做得很大,引爆了全民的爱国与爱党热情。这样一种对于政治电影的全新拍摄尝试,是电影制作领域的巨大突破,也为电影传播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志敏(1982— ),女,广西桂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史论与批评。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