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实用中药配伍应用 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汇总
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一
;【摘要】 中药阿胶临床应用分析及药理作用。综合多年来的治疗资料发现, 中药阿胶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发广泛, 对治疗资料进行分类发现, 中药阿胶曾用于治疗贫血、肺炎、便秘等多种疾病, 且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借助现代化工具查阅相关资料发现, 其病理作用均得到验证。中药阿胶作为中医药的一种, 临床应用潜能较高, 医学工作者应当加强对中药阿胶的研究, 将其药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更好的服务于医学事业。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 中医阿胶作为一种重要的中医药, 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阿胶又被成为驴皮胶、盆覆胶等, 清朝时期, 阿胶被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 其具有补肾健骨、利尿消肿的作用, 得到古人的一致推崇。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阿胶能够促进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等行使功能, 从而加强人体的造血功能[1], 除此之外, 长期服用还可以加强身体免疫能力, 在眩晕心悸、肌痿无力等多种临床病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回顾近些年来本院的临床资料, 对阿胶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药理作用进行总结, 希望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1 中药阿胶的病理作用
1. 1 中药阿胶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目前已经得到证实的就是中药阿胶促进各种血细胞行使功能的作用,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体的造血能力。李瑞奇[1]就中药阿胶提升造血功能的作用展开研究, 选择犬作为研究对象, 使用放血法来使其贫血, 通过给予中药阿胶并对比不同时期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等增长情况, 最终证实了阿胶的补血功能, 将中药阿胶与铁剂进行比较, 中药阿胶的补血功能明显较强。邓一聪[2]选择部分接受化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选取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骨髓抑制病症, 通过给予患者阿胶药物治疗, 患者的骨髓外造血功能大大提升, 由化疗所造成的血细胞严重损伤问题得到解决, 也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应用阿胶减轻副作用提供了证据。从中药阿胶的组成成分来看, 其中含有异源诱导物特性, 这种物质类似于胚胎的组成成分, 进入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干细胞微环境物质, 从而发挥调节血微环境、补血养气的作用。随后国内学者孙叙敏也选择小白鼠作为研究对象, 给予小白鼠复方阿胶浆, 通过对比发现, 用药前后小白鼠外周血象下降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进一步验证了中药阿胶在提升造血功能, 调节血液系统方面的作用效果。
1. 2 中药阿胶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中药阿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在众多研究中得到证实, 刘谷全等[3]选择了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给予小鼠中药阿胶发现, 阿胶溶液的服用让小鼠脾脏的重量明显增加, 与之相反, 阿胶溶液在小鼠中的应用让胸腺的质量明显降低, 通过对小鼠进行免疫功能检测发现, 阿胶溶液用药前后, 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阿胶溶液用药后的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要明显高于阿胶溶液用药后。随后的几年间, 李志[4]选择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阿胶口服液在改善免疫功能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阿胶口服液的应用让小鼠的细胞免疫能力和体液免疫能力大大提升, 进一步验证了中药阿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正向调节作用, 也为中药阿胶在临床应用提供了证据。
1. 3 中药阿胶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中药阿胶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及血管壁通畅度, 血液粘稠度过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因此中药阿胶的应用能够降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程孝慈曾使用阿胶治疗兔耳烫伤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小白兔, 在研究中, 通过使用中药阿胶, 烫伤性渗漏的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从而避免了油酸所致肺损伤的出现。
1. 4 中药阿胶对骨组织、钙代谢的作用 中药阿胶在促进钙元素代谢, 维持机体钙元素平衡, 提高骨组织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佟艳霞[5]选择犬作为研究对象, 将抽取的犬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使用常规饲料喂养, 另一组则在饲料中增加阿胶, 将两组研究对象血液中的钙元素浓度进行对比, 发现饲料中搭配阿胶组研究对象血液中钙元素浓度明显较高, 但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阿胶的应用促进了钙元素的代谢, 能够将机体的钙元素调节至平衡状态。随后常德有选用大鼠成骨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使用中药阿胶发现, 阿胶可以促使大鼠成骨细胞分化成熟, 对于骨成型, 提升骨折愈合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1. 5 中药阿胶的抗疲劳作用 中药阿胶能够提升机体的能力储备, 降低运动时的能量消耗, 练美莲使用复方阿胶浆来治疗小鼠, 通过用药前后小鼠的各项指标对比来总结中药阿胶的抗疲劳作用。在研究中, 复方阿胶浆作用下小鼠的肝糖原储备量大大提升, 小鼠在运动结束后, 体内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喂养状态下的小鼠, 表明中药阿胶浆的应用让小鼠运动期间的含氮代谢物分泌量減少, 也验证了中药阿胶的抗疲劳作用。
1. 6 中药阿胶的其他药理作用 中药阿胶除了上述的药理作用外, 还有部分研究指出其具有促使子宫内膜生长的作用, 坚持用药可以增强孕妇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对于胚胎着床具有积极影响。
2 中药阿胶的临床应用分析
从中药阿胶改善造血功能的病例作用入手, 可将其用于多种出血病症的临床治疗, 加之其补肾益气的作用, 中药阿胶在阴虚证、血虚证等出血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临床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33%的中药阿胶被用于益气补血, 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中药阿胶治疗血尿、血枯等病症的研究, 经常搭配的中药有熟地黄、当归等, 综合应用效果显著。董立杰[6]曾使用归脾汤加阿胶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研究中总计选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0例, 经治疗后病症得到有效改善的患者有19例, 综合治疗有效率为95.00%, 表明归脾汤联合阿胶方的应用能够提升患者的造血功能, 从改善贫血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赵新年等[7]选用血虚模型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来验证阿胶补血口服液的补血功能,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通过给药血虚模型小鼠的血红蛋白指标、白细胞指标均明显升高, 机体免疫能力和造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中药阿胶在改善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能够增强机体抵抗力, 从而促使各项临床病症得到改善。曾庆华选择了部分因灌肠给药所致的失血性贫血小鼠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损伤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阿胶补血膏用药下的小鼠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明显回升, 失血性贫血症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随后调查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发现, 小鼠接受灌肠给阿胶补血膏后, 非特异性功能损伤问题得到改善, 对外界因素的抵御能力大大提升。白细胞人体免疫系统中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常伴随免疫功能损伤问题, 复方阿胶浆在化疗所致白细胞缺少症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钟兴继曾选取100余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最终研究结果显示, 中药阿胶可以改善92.9%患者的白细胞缺少问题, 对于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也可以作为化疗期间减少副作用的药物使用[8]。
中药阿胶在通便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最为常见的就是阿胶通便散, 王建勇等[9]曾就阿胶通便散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 研究中总计抽取便秘患者200例, 经过阿胶通便散的治疗, 最终疗效评定结果为痊愈的患者有178例, 占总患者的89.00%, 疗效评定结果为好转的患者有19例, 占总患者的9.50%, 疗效评定结果为无效的患者有3例, 占据总选取患者的1.50%, 证明了阿胶通便散在治疗便秘中的应用效果, 也为中药阿胶的通便性能提供了证据。
综上所述, 来源于驴皮的阿胶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之一, 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 在贫血、肺炎、咳嗽、免疫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作为医学工作者, 应当充分发掘中药阿胶的药理作用, 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让中药阿胶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二
一、选择题
(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a.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b.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c.减毒作用
d.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答案:a
答案分析: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主药的功效。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故答案应选a.
2. 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答案:b
答案分析: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使,故答案应选b.
3.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答案:e
答案分析:相恶是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功效,故答案应选e.
4. 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杀
e.相恶
答案:c
答案分析: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故答案应选c.
5. 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e.相杀
答案:d
答案分析:人参恶莱菔子,是指人参与莱菔子配伍同用,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恶,故答案应选d.
(二)b型题(a、b、c、d、e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1. 麻黄与桂枝配伍属于:
2. 生姜与半夏配伍属于:
答案:1.a 2.d
答案分析:麻黄和桂枝配伍同用,可以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须,故第1题答案应选a;生姜与半夏配伍同用,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杀,故第2题答案应选d.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反
e.相恶
3. 全蝎与蜈蚣配伍属于:
4. 枸杞子与菊花配伍属于:
答案:3.a 4.b
答案分析: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须,故第3题答案应选a;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使,故第4题答案应选b.
(三)c型题(由一组备选答案与两个问题组形成的题干。如这道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答案选择a.只与b有关,则答案选择b.与ab都有关,则答案选择c.如与ab都无关,则答案选择d.)[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
a.相须
b.相使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1. 临床应用时应充分利用的配伍关系是:
2. 临床应用时应避免应用的配伍关系是:
答案:1.c 2.d
答案分析: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临床应充分应用,故第1题答案应选c;相恶和相反是临床应用时应避免应用的配伍关系,故第2题答案应选d.
a.相恶
b.相使
c.二者均是
d.二者均不是
3. 表示减效的配伍关系是:
4. 表示增效的配伍关系是:
答案:1.a 2.b
答案分析:相恶,即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起到减效作用,故第3题答案应选a;相使,即两药合用,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起到增效作用,故第4题答案应选b.
(四)x型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为2-5个,必须将其全部选中,少选、多选或错选者,均不得分。)
1. 中药配伍的`目的是:
a.增强疗效
b.减轻毒性
c.扩大治疗范围
d.适应复杂病情
e.改变药物的味
答案:abcd
答案分析:中药配伍应用能适应复杂病情,增强疗效,减轻毒性,扩大治疗范围,但不能改变药物的味,故答案应选abcd.
2. 使用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考虑的配伍方法是: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反
答案:cd
答案分析: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确保用药安全,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故答案应选cd.
3. 属于相杀的配伍关系是:
a.金钱草与雷公藤
b.绿豆与巴豆
c.生姜与黄芩
d.黄连与木香
e.麝香与杏仁
答案:abe
答案分析:金钱草可杀雷公藤毒、麝香可杀杏仁毒、绿豆可杀巴豆毒,故属于相杀的配伍关系,而生姜配黄芩,黄芩能消弱生姜的温胃止呕的作用,属于相恶的配伍关系,黄连与木香配伍,木香能增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属于相使的配伍关系,故答案应选abe.
考试频道小编收集整理职称考试资料,免费提供给大家交流参考。
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三
;[摘要]中藥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组分中药; 方剂配伍; 效应配伍; 中药现代化
理论的发展源于实践的需求,并在应用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中医药学理论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与现代医学一样,中医药学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医药学在传承固有理论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医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为我所用,既加深了对中医药学科学内涵的诠释,又丰富完善了中医药学理论,同时也推动了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当前,以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病为代表的复杂性疾病成为疾病谱的主体。以成分、单靶点为主的化学药物的局限性受到关注,具有综合干预效应的复方药物逐步被世界医药学界重视,成为21世纪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中药方剂是复方药物的典型代表,蕴含了丰富的临床和药学经验,为复方药物发展可提供原创思维和理论借鉴。
几千年来,中药饮片配伍配比组成的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通常包括湯剂及丸散膏丹等剂型。根据临床治则治法,遵循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然而,“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由于中药复杂的化学成分和复方用药,其作用途径和机制又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研究难度大,研究思路和方法都充满挑战。中药方剂起效的物质是什么?起作用的机制是什么?组方配伍是否合理? 配比是否适当?如何进行配伍配比优化设计?这些问题都是方剂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催生组分中药理论形成的内在动力。
1组分中药的研究历程
方剂配伍主要是药味构成和剂量比例。药味配伍的原则是君臣佐使、七情和合、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实现方证相应、增效减毒。总体上看,方剂配伍理论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方剂是复杂体系,人体也是复杂体系,方剂服用后与人体发生作用,发生物质变化和转化,产生针对机体功能的整合调节作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有理论上优势,但科学研究基础薄弱。中药饮片中所含的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与相互作用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
传统方剂配伍理论研究与发展主要依赖临床经验总结和医家的感悟,对科学内涵的诠释和规律的揭示相对薄弱。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方剂相关理论开展基础研究,对传统经方、类方、药理活性及机制、化学成分及代谢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和探索。组分中药是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和现代中药创制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组分中药的产生体现的是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组分中药理论源于方剂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药在临床应用的基本形式是方剂,传统方剂多为饮片配伍,所含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如何分离、鉴定活性成分,分析药理作用及体内过程,优化配伍配比,评价配伍作用变化规律都是方剂配伍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面对复杂的研究对象,需要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突破。1999年科技部立项支持中医药行业首个“973”计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g1999054400),先后由王永炎和张伯礼为首席科学家,项目的一项主要成果是初步阐释了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提出了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念,建立了相关技术方法。后续以张伯礼为首席科学家的团队先后承担完成了“方剂配伍规律研究”(2005cb523400)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有效方剂组分配规律研究”(2012cb518401)项目,进一步发展构建了组分中药研制的技术体系,诠释了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发展了组分中药和配伍相关理论,建立了中药组分库及筛选系统,研发了多个组分中药。实现了以药效物质、作用机制相对清楚的临床有效小复方为基础,建立了“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效应组分中药研发模式;提出“强化主效应,兼顾次效应,减少副效应”的配伍策略;建立了中药多组分体内过程、“七情和合”的相互作用、网络调控机制研究等关键技术;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为现代中药研制、二次开发及产业技术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13]。
2组分中药相关概念
组分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遵循方剂配伍理论与原则,吸收现代药物研制方法和技术,由有效组分配伍而成的现代中药,是创新中药研究的一种途径。组分中药的特点是“两个相对清楚”: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相对清楚。具有相对满足现代药物质量可控,安全性、有效性证据较充分的特征。组分中药的作用机制是基于组效关系的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网络整合调节,既保持了中药方剂的优势,又提高了中药制剂质控水平[1,45]。
与组分中药相关的概念有中药成分、部位、组分、标准组分、组分配伍、组效关系等。中药成分是指来源于中药材、饮片或方剂中的化学物质的总称,其中能够通过药效学实验证明其对某种疾病模型具有治疗作用时,则被称之为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根据其化学成分属性可分为具有相似理化性质和活性的成分群,称为有效部位,如皂苷类、黄酮类、酚酸类。中药组分是组分配伍的基本单元。中药组分来源于有效部位或部位群,是具有较高同质性的成分群或具有一定比例的组合物,其化学成分可识别,且各成分比例相对固定。其活性一般可表征并可重复。标准组分是有系统化学和药理活性表征的组分,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相对清楚,有稳定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可重复制得[12]。
方剂配伍是指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2种或2种以上的中药材配合使用,这种配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互补性,配伍的终极目的是满足临床治疗需要,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组分配伍优化设计是研制组分中药的关键技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配伍的原则,引进现代药物设计的理念和方法,针对具体适应病证,以组效关系为基础,将若干中药标准组分按照强化主效应、兼顾弱效应、减少副效应的效应配伍原则,进行活性导向下的配伍配比优化设计过程,其技术核心是不同层次实验研究和综合寻优算法。组效关系是指不同组分具有不同的效应,组分与效应的相应关系及不同组分配伍后产生效应关系的变化,是组分配伍配比优化的基础[12]。
3组分中药研发技术及进展
组分中药研制的关键是标准组分的制备和配伍配比的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提取、分离、浓缩、活性评价、優化筛选及计算方法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相关技术在实验室和工业化生产中都得到了推广应用,为开展组分中药相关研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31组分制备高效率、规范化、可重复的中药标准组分提取分离技术,是研制组分中药的关键步骤。标准组分制备工艺及参数优化需要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同时必须考虑到满足生产实际需要,从实验室到工业生产的转化过程,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近20年来,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方法迅速发展,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涌现出许多提取分离效率更高的新技术。如提取方法从煎煮法、渗漉法、浸渍法、升华法、回流提取法、蒸馏法等发展到酶解法、组织破碎提取法、超声辅助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半仿生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分离方法也从溶剂分离、沉淀、分馏、升华、结晶等技术方法发展到膜分离、液液萃取、柱色谱技术、高速逆流色谱、制备型加压液相色谱等新技术方法。干燥方法也不断发展,包括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等技术均在生产中应用。不同的提取分离方法的应用需根据中药组分的特点和需求选取适合的方法,传感器件、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使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可实现了中药制药的在线监控和自动化生产[6]。
32组效关系评价中药组分活性及组效关系评价方法不仅用于表征组分的功效,也用于组分配伍配比的优化过程。中药药理学研究新技术方法有体液(血液、脑脊液、组织液、淋巴液等)药理学、细胞药理学、分子药理学、网络药理学、系统药理学,肠道内生菌群网络调节、机体内源性网络功能状态评价技术、动态可视化技术等。结合现代生物医学的方法技术,建立了系列动物模型,包括自发性疾病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传染病、药物诱导和手术动物模型,模式生物模型等,以及各种人、哺乳动物来源细胞模型和分子模型。从实验伦理学和效率性价比来看,组分活性评价更适宜采用细胞药理学进行研究,也有更好的早期导向作用,当然这需要对所治疗疾病机制有较明确的认识[2,6]。
33配伍综合寻优方法组分配伍配比的优化方法也在不断发展。除了传统的正交设计、均匀设计、析因设计等方法外,还发展了适合组分配伍优化评价的基线等比增减设计、ednmmo三联法、单目标组分配伍优化方法等,还发展了基于整体观的“等效成分群”研究方法、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方法、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加权多目标优化方法、基于“失和/求和”网络建模方法和基于含量加权网络建模法等[12,78]。新技术方法超越了单靶点思想的束缚,从多靶点的整合调节综合效应研究策略出发,开拓了整合效应分析和多目标作用综合优化的研究途径。
34药代动力学技术中药药代动力学是新开拓的研究领域,由于中药化学组成复杂,微量成分多的特点,需探索内容颇多,组分中药更适宜开展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具体说是从中药活性成分能否被机体有效利用的角度出发,研究中药组分在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及药代效应特点。适合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技术方法,包括脉冲梯度色谱技术、微量物质富集方法、多向药代动力学方法、反向药代动力学方法、药代markers、多组分整合药代动力学、细胞药代动力学及药代和谐等新理念和新方法得当应用,有助于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6,910]。
35安全性评价技术安全性评价是研制组分中药的重要内容,将为临床用量和疗程提供重要信息。组分中药的安全性和成药性需要通过系统毒理学研究。目前风险信号早期发现、评估、控制、预警等技术体系取得显著进展,如液质联用技术、基因组学及芯片技术、代谢组学、药物代谢酶评价等中药配伍安全性研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一些适合中药特点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或模式生物模型得到应用,并用于配伍增效减毒的评价中,有助于安全性问题的早发现、早决断,提高组分中药新药成药性[6,11]。
4组分中药理论的应用
组分中药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并在中医药科学内涵诠释、现代中药新药研制、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和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领域发挥着理论指导和方法学支撑作用。
41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诠释为了科学阐释中药基础理论的深刻内涵,中医药研究者开始寻求与化学、生物信息、数学、计算机等科学工作者进行跨学科合作,特别是借助系统科学、复杂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加速对中药核心理论的科学诠释与创新发展。组分中药理论和方法,不仅运用于研究方剂配伍关键科学问题,同时为其他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诠释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借鉴。目前应用涉及到的包括药性理论、炮制理论、毒性理论、配伍理论、辨证论治复方作用机制等。由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相对清楚,更好地适应了中药和人体两个复杂体系,适用降阶、降维的思路和“复杂简单复杂”的研究策略。
42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以靶点为导向的单成分化学药物研发模式不能适应复杂疾病的需求,全球新药研发模式也在改变,复方药物研发成为新药研发的重点领域。国际上以固定比例的组合化学为基础、以网络药理学为支撑筛选药物组合物,研制针对复杂疾病的药物快速发展。研制复方药物,中药有优势,有望在国际创新药物市场占一席之地[4,12]。
组分中药是创新中药的一种研发范式,为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创新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标准组分库是组分中药创制的基础,也是筛选发现中药新药候选药物的源泉。中药标准组分库可以快速、高效、系统、可重复地提供大量中药组分,推动共建共享,避免组分中药研究过程中的重复工作和不一致性。目前,一些中药组分库已经建立并不断丰富。如,天津组分中药工程中心建成了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常用中药和方剂的组分库。目前制备得到标准组分4万多个、单体化合物300余个,涵盖200余首中医经典方剂,可为组分中药研制提供支撑[5]。依托数字化中药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开展计算机辅助新药设计和虚拟筛选,产生候选组分中药。同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高通量筛选、网络药理学评价和多目标优化,对组分配伍配比进行优化,提高中药新药研发的成功率。运用组分中药新药发现技术,已研发芪参益气滴丸、首乌丹参滴丸、加参片、脂肝清、三叶糖脂清片等组分中药新药,有的已经获批上市[6]。
43中成药二次开发与大品种培育由于历史原因,上市中成药品种多,但市场份额小。主要原因是产品科技含量低,药效物质、作用机制不明,质控水平低,市场定位不准。将组分中药研制相关技术成果转化應用,较好解决了相关问题。找准品种的临床优势定位,围绕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两个相对清楚,以组分化学为基础,开展系统的药学研究,优化工艺,提高质控水平。针对影响中药品种做大做强的共性问题,从临床定位、质量控制、制剂工艺优化、药效与机制研究、临床优势再评价等方面形成了中药二次开发程序和规范,建立了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系列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研究成果已经在全国推广应用,不但提高了中成药科技水平,也造就了中药大品种群,目前过亿元品种已达500余个,过10亿元品种50余个,是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的范例[56,13]。
44中药制药技术升级目前,我国中药工业产值达到8 0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但总体上看,我国中药工业水平还比较落后,普遍处于工业20水平。如何用不稳定的中药材原料生产出批次间一致性好的中成药,是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个瓶颈问题[14]。组分中药研制模式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以标准组分为基础,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药效物质在生产中的波动,为连续制药技术的实现提供可能。国内已建成的多条数字化制药生产线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目前,在线与旁线相结合的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技术,成功用于投料、提取、醇沉、浓缩、色谱及脱色等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实现了中成药生产过程关键节点质控指标的监控,为中药制药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组分中药新药更符合国际药品注册管理要求,有助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药质量标准,实现在发达国家进行药品注册,促进我国中药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医药市场。
5小结
中药方剂作用特点是多靶点、多途径整合调节,符合现代疾病治疗的发展趋势。然而,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不清,中药如何治病目前仍是一个“黑箱”,导致中药复方发挥疗效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
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紧紧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突破了千百年来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引进了设计的理念,建立了在用药经验基础上,明确组效关系,以效应配伍为基础,进行配伍配比优化设计的组分中药研发策略和途径,为现代中药研制开拓了新的范式和领域。
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为诠释中医药学科学内涵、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传统制药技术升级换代奠定了基础,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需求。
组分中药研制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现代中药研发的一种方法,也是中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重要途径,对中药产业发展、国际化及中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组分中药只是现代中药研究的一个方向,更不能取代传统药物研发模式。未来组分中药理论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在政策管理和方法技术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15]。
[致谢]该文参考引用了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总结报告相关内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张燕]
相关热词搜索:;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四
;摘 要:健康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旦发生头疼脑热多半就会采取药物治疗,西药的引进促进了其应用发展,但是中药一直是人们选择药物治疗的手段之一。中药包含中药材、中成药等,在临床研究上很有作用,中药的发展源远流长,是我国古代医者智慧的结晶,一直传承至今,到今天都有广泛的应用,受到一部分人的喜爱。但是全球中草药的贸易额我国的占比极低,这就需要有关人员加以反思,研究中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打破我国中草药现在面临的困境,争取走出去,加速占领这块的全球化市场。为此,本文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中药;应用;全球化;现代化
中药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从上古的神农尝百草到现在的中医疗法,都是中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然而,在目前中药的发展现状上来看,还具有很大问题,中药的很多药用价值没有发挥出来,甚至于国际市场上有些国家不承认这种治疗手段的存在,这就对中药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就要求我们挖掘出中药中的价值,对于不足之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合理化改进,促进中药的发展及应用,进而加大在市场中的投入力度,使得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1、中药发展现状
(1)中药资源与相对丰富
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面对如此丰富的中药资源,对于医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是个可喜的数字。 为我国中药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2)中药产业发展可喜
目前为止,全国建有中医医院2500余所,高等中医药院校30余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0多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以上。近几年来,国家又建设一批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所,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形成高校和企业的有效连接,形成了中药研发、生产相结合的体系。这些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动力。
2、中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产品水平有待提高
在实际的中药发展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中药行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的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的发展,其中在中药产品的制作上就有问题,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是由于中药的原材料种类杂多,不同的产地汇聚而来,而且储存方式也不知有没有疏漏之处,在日照、水分等方面都不能进行保证,所以这就造成了中药厂商扰乱中药市场的现象,不惜以次充好为牟取暴利,根本不在乎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没有责任心,使得中药市场混乱不堪,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和手段。其次,制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造成中药的残留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形成污染,进而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另外,中药加工过程中,工艺的劣质导致产品的质量也有问题,中药的规格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因此,生产能力和水平都有待提高。
(2)中药现代化科技投入需要加大
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落后,一般是从中药中提取、分离出如有效成分,使其成为符合西药标准的化学药物,此法必将中药西药化,势必将丢掉中药的灵魂与优势。所以,必须把现代科学方法引入到中药研究过程中,与传统中医药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重视复方物质的基础研究,制定完善的标准规范,建设现代评价体系,使中药规范化、标准化。以新产品带动经济效益,获得较好的利润回报,增强经济实力,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百分比,以科学技术带动中药现代化发展。
4、 实现现代化的思路与途径
4.1中药发展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发展
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越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越要重视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中药的发展过程是长远的,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路程是曲折的,中药作為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政府的指导方针大大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继承与发杨优良传统,发掘经典古方,发展中医药现代理论,丰富中药药理学分支,利用全新理念打开中药应用新的领域,要运用中医药理论去深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药物对它们作用的影响,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进步,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保障。
4.2中药发展需要现代科学技术
技术是永远不会过时的研究,这对于一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科学化进程。其中中医行业的发展就离不开技术的运用。我国中药的发展已经具有很久远的历史,历史厚重感浓厚,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其中医疗技术的不断演化促进了中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中药方面的技术还不完善,这就要求医疗科研人员加大研究力度,做到充分发挥中药中的药物价值,使得价值能够有所体现,为人们的健康增添保障,减轻疾病带给人们的痛苦,与此同时,也为国家的科研技术做出贡献,加快医疗建设,使得中药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增加出口量,为国家的gdp做出贡献,实现稳步增长。
4.3关键是人才
我国中药的发展其实关键之处还在于人上,人才是任何一个行业都缺少的因素,中药方面也不例外,只有具有专业的人才,才能推进中药的发展进程,才能具有动力,进而积极的开拓中药的现代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药的价值体现在各个领域,包含生产、基因以及信息工程建设等方面,因此,发展的核心就是人才,而且必须是专业的人才。这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很高,不能随便聘用人员,对于人才的要求应该严格化,这就要对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专业性的教育,对专业技术性人才加以培养,提高整体中药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且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外培训和讲座,同时实践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中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中药行业以及国家培养出建设性人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人才,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中药行业的整体发展和中药制药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建设增添一份保障。
5 结论
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促使我们具有使命感,这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祖先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发扬光大。但是我国的中药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在理论上、制药技术上以及应用上都客观存在。这就需要有关医疗科研人员进行加紧药物创新及改进工作,同时中药制备手段上也不能落后,要结合以往有关人员的经验,加大开发力度,实现中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以促进中药行业的稳步前行。使得我国中药行业的贸易比在全球市场中可以提升,进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凝聚力,促进我国发展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五
;【摘 要】 中药谱效学系研究中药指纹图谱与其质量疗效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与以往方法相比,其在中药质量评价领域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本文通过查阅近年有关中药谱效学的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药谱效学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为发展更全面的中药质量评价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谱效学;指纹图谱;质量评价
随着传统医药在世界医药领域的地位日益提升,中医药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药的质量评价是中药现代研究的重要部分,其作为保证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在中药研究、生产以及临床应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多数中药的组成成分体系复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发挥药效,故无法仅凭单一或几个化学成分的定量检测对中药进行质量评价。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评价手段成为了当前中药研究现代化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近年来,经过国内学者的不断探索,中药谱效学逐渐展现出其在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优势,为中药的质量和药效评价标准提供了具有规律性的科学依据。
从中国药典(2015版)可以看出,中药的质量评价可分为两个层次,药材的真伪鉴别和质量优劣评估[1]。确认药材为正品后,则进行对药材质量优劣的评估,包括检查、含量测定和浸出物等项目,从而评价中药及中药产品的纯度、有效成分以及品质优良度[2]。我国现行的中药质量评价基本是参照国外植物药的质量评价方法,然而中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相当一部分中药材不适用于这样的质量评价体系,如五灵脂、水半夏、败酱草等,使得药品质量无法从宏观上立体地评价,也就无法满足临床要求。
中药指纹图谱作为一种传统中药质量评价模式,在国内外接受了较为广泛认可,为解决现有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问题提供了可能[3]。李戎等[4]在中药指纹图谱的基础上,以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为依据,最早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中药谱效学”这一概念,通过数学方法将中药指纹图谱与药效学建立联系,对谱效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全面、立体地评价中药质量[5-6]。
2 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模式
经过数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中药谱效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研究模式,包括建立药效评价模型、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和建立谱-效模型等。
21 药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对中药谱效学的研究,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建立合适、恰当、公认的药效评价模型,获得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的药效学数据,从而与中药指纹图谱相关联进行研究。一般采用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的方法获取药效学原始数据。
在体实验以保持机体的完整性为特点,使用正常或人工复制成的病理模型动物,同时保持机体与外界的有机联系,可获得较为系统的药效学结论[7]。离体实验则采用离体脏器,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在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的水平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药理研究。建立药效评价模型时,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因素以及具体实验条件等决定,选择客观性、特异性、重现性、敏感性较高的观测指标[8],得到最可靠的药效学数据。
22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是中药谱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药指纹图谱指某中药材或中药复方制剂中共同含有的一种或数种化学成分的光谱或色谱图[9]。优化样品处理方法和检测条件,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对指纹峰进行成分分析,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确定指纹峰作为谱效关系研究的基础,是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主要步骤。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有多种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色谱法和光谱法。光谱法最常用的是红外光谱(ir),色谱法常用的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色谱法(tlc)和毛细管电泳法(ce),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hplc[10]。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和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在定性指纹峰鉴定中也有着较多的应用[11]。针对化学组成复杂的中药,可采用多维谱效关系的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分析方法获取化学特征图谱信息[12],从而更加全面地辨析中药多维谱效关系。
23 谱-效模型的建立 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并获得较为稳定的药效学数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将指纹峰与药效数据相联系,通过数学方法进行线性或非线性处理,建立谱-效模型,从而确定与药效相关的化合物群,更为客观合理地阐述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13-14]。
预测各成分与药效间关联度,一般采用灰关联度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和双变量相关分析等方法,判断药效指标与色谱峰的关联性,预测有效成分[15-16];阐明各成分对药效贡献率,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17];主成分分析法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能简化数据结构,便于寻找主要活性成分[18]。在谱效关系的研究中,利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中药指纹图谱信息和变量多而复杂的特点,更有利于数据拟合。
3 中药谱效学的应用范围
谱-效关系能较为全面地反应中药质量,利用中药谱效学的数据结果可以客观评价中药材、中药复方和中药制剂的质量。具体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31 有效成分的确定 利用中药谱效学研究某种中药材或某复方中不同成分对药效的贡献度,寻找指纹图谱中药效相关、无关和负相关组分,可明确发挥药理作用的一种或多种成分。孟庆刚等[19]通过干酵母造大鼠发热模型,给予黄芩提取物,测得药效学数据。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黄芩hplc指纹图谱不同分峰的峰面积和解热药效数据相关联,建立数学模型,明确hplc图谱与药效的相关性,确定黄芩苷与解热作用有最大的关联度。潘学强等[20]利用大鼠模型,获取不同种吴茱萸汤的吸收样品,以hplc法测定样品和吴茱萸汤中成分含量并进行对比。同时建立小鼠偏头痛模型并测定指标,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将药效指标与hplc结果相关联进行分析,发现吸收成分中的柠檬黄素-3-o-β-d-葡萄糖苷、人参皂苷和吴茱萸碱等可能是吴茱萸汤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成分。
32 有效部位的筛选 同种中药或方剂有多种提取部位选择,寻找药效最佳的有效部位,可利用中药谱效学筛选。耿媛媛等[21]使用番泻叶造小鼠急性腹泻模型,给予不同提取部位的二神丸提取物,同时建立不同提取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比较各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止泻药效的贡献大小,表明不同提取部位的指纹图谱与其止泻药效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李喜凤等[22]采用小鼠耳肿胀试验研究禹州漏芦五个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初步筛选后建立抗炎有效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将峰面积和抗炎药效相关联进行建模,用后退法进行多元线性分析,拟合回归方程。研究表明禹州漏芦三氯甲烷部位的抗炎作用最显著,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是α-三联噻吩。
33 药用来源的选择 同一种中药材的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可通过谱效关系的研究确定药材的最佳药用部位。赵玉珑[23]将通过uplc得到的不同来源的三七提取物的化学指纹图谱,与其抗凝血的药效相结合,确定其抗凝血的主要成分,同时对从根和叶中分离的不同皂苷成分抗凝血活性进行量效关系分析,阐明了三七不同部位的抗凝血活性,结论表明三七的花和叶抗凝血活性强于根。
34 炮制方法的对比 中药炮制后的临床应用疗效发生改变,说明炮制改变了中药某些成分,这种改变可能是量变或质变[24],故中药炮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药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引起药效变化的相关性。中药谱效学可通过指纹图谱的对比,与药效结合,直观反映这种相关性[25],弥补化学指纹图谱控制中药炮制质量时与药效脱节的缺陷,是研究的有效方法。
郭延生等[26]用hplc法建立当归炮制品酒当归、油当归、土当归和当归的指纹图谱,鉴定出11个共有峰,采用fenton法[27]产生羟自由基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氧自由基模型,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不同的炮制品中化学成分与清除自由基之间的关系,得出z-丁烯基酞内酯、阿魏酸等以及某峰代表的未知化合物是当归炮制品清除自由基的药效物质基础的结论。朱诗塔等[28]用hplc法建立掌叶大黄不同炮制品水提取物的指纹图谱,确定特征峰,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法联合谱效数据,初步确定不同方法炮制后的掌叶大黄所含成分与其止血作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谱效学同样可运用于民族药的质量评价中。与中药相比,民族药的药效成分尚不明确,评价标准相对模糊,采用谱效学的研究方法,能在药效方面为民族药的质量评价奠定更有利的基础。例如藏药波棱瓜子具有清热的功效,其抗免疫性肝损伤的物质基础通过谱效学得到了进一步完整的分析[29],为民族药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4 思考与展望
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模式以药物的治疗效果作为前提,将已建立的指纹图谱进行化学成分与疗效相关的研究,得到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相关的指纹图谱,更全面地反映了中药质量,弥补中药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与中药质量分析的传统模式相比,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法直接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引入生物活性分析,使评价方式同时具备化学与生物学的特点,使分析同时具备整体性和个体性。中药谱效学将色谱分离与活性分析相结合,从而实现“峰”与“效”的对应。同时,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研究中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可以利用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也可以与化学信息整合后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成分”-“峰”-“效”的对应表现形式,直观体现化学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从而全面实现中药质量的评价。
但由于中药谱效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有诸多研究不完善之处,如大多数研究中只采取一种指纹图谱的获取方式,缺乏立体的成分展现方式;药效学数据的表达方式大多采用西医理论,缺乏和中医理论的结合,无法完整呈现中药治疗的特点;数据处理方法多样,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处理系统等。中药谱效学的研究方法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如应用多种液质联用等更先进的分析技术,获得更准确的指纹图谱;尽可能选用整体动物进行试验,同时选择更为客观、更有针对性的药效学指标;在建立方程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可多次建模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到最优的谱效关系方程,使用更为合理的数据分析方法等。
中药谱效学在中药质量分析的应用十分广泛,在中药的研究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完善,形成完整的体系,从而推动中药的现代化研究。
参考文献
(编辑:陶希睿)
相关热词搜索:;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六
中药学习中有的药物经常固定搭配使用,以期获得特定的治疗作用,这些在后期方剂学的.学习中也是配伍的考察的重点内容,今天应届毕业生小编就梳理其中一部分,帮助大家巩固记忆。
1.良姜香附:温胃理气止痛,治肝郁胃寒脘腹冷痛,相使。
2.青蒿鳖甲:清虚热,除伏邪,治血虚热伏之骨蒸潮热,相使。
3.苍术黄柏:清湿热,治湿热痹证,相使。
4.厚朴杏仁:宣肺下气,气顺痰自消,消痰平喘,痰去喘自止,治气逆喘咳,相使。
5.草果常山:除痰湿截疟,治疟疾反复发作,相使。
6.茯苓半夏:化痰止呕,治胃中停饮之呕吐,相须。
7.茯苓猪苓:水湿内停之水之水肿,相须。
8.茵陈干姜:温散脾胃寒湿退黄,治阳黄,相须。
9.茵陈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治阳黄,相须。
10.滑石甘草:清暑利湿,治伤暑身热等证,相使。
11.薏苡仁麻黄:祛风除湿,治风湿身疼痛,相使。
12.扁蓄瞿麦:清热利湿通淋,治疗热淋,血淋,相须。
13.海金砂金钱草:清热利尿同淋排石,石淋血淋,相须。
14.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相使。
15.大黄附子:散寒通便,寒积便秘,相使。
16.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气分实热,相须。
17.黄柏煅石膏:清热躁湿,敛疮,治疗痒火伤湿疹,相使。
18.知母黄柏:泻火坚阴,阴虚潮热骨蒸盗汗,相须。
19.栀子豆豉:清热除烦,热扰胸膈之心烦懊恼。
20.大青叶板兰根:清热解毒利咽,治营气两燔之发斑及咽喉肿痛。
21.犀角羚羊角:安神止痉,治疗温病高热神昏抽搐。
22.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消痈肿,治疗乳痈,疔疮等一切阳性疮痒。
23.丹皮桂枝:活血去淤,调经止痛,血淤之经闭,痛经。
24.黄连木香:清热躁湿,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
25.黄连肉桂:交通心肾,治疗肾阴虚,心火亢,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
26.半夏陈皮:躁湿化痰,寒痰湿痰诸证。
27.半夏黄连:辛开苦降,降逆消痞,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滞。
28.半夏瓜蒌:宽胸散结,降逆化痰,治痰热互结于胸中之胸脘痞满。
29.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化痰,痰浊中阻之心下痞满噫气呃逆。
30.枳壳桔梗:清热利咽,治疗咽喉肿痛。
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七
中药配伍禁忌包括:中药材、中药注射液及中西合用,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九畏"歌诀,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因此,对歌诀所记述的药对,必须采取慎重态度,避免盲目配合使用。
调剂人员还必须掌握药典和局、部颁标准的相关规定,以其作为判断是否配伍禁忌的法定依据。
若病情需要,必须经医师重新签字后才能调配。
1."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八反列述了3组相反药,分别是: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2."十九畏"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滥炙煿莫相依。
十九畏列述了9 组19 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芒硝(包括玄明粉),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包括巴豆霜)畏牵牛子(包括黑丑、白丑),丁香(包括母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包括附子)畏犀角,芒硝(包括玄明粉)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十九畏"也可以根据病情灵活应用。如《金匮要略》中的'甘遂甘草汤,将甘遂与甘草同用,治痰饮留结;《医宗金鉴》中的海藻玉壶汤,将海藻与甘草同用,治瘿瘤;《本草纲目》中曾有人参与五灵脂同用的记载,等等。但为保证用药安全,还应慎重。如遇处方有合用者,应请医师在药名旁重复签字,以示其必须合用。
(2)甘草不宜与京大戟、甘遂、芫花
(3)藜芦不宜与人参、人参叶、西洋参、党参、苦参、丹参、玄参、南沙参、北沙参及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4)巴豆、巴豆霜不宜与牵牛子同用。
(5)丁香不与郁金同用。
(6)芒硝不与三棱同用
(7)肉桂不与赤石脂同用
(8)狼毒不与密陀僧同用。
区别:硫磺与朴硝、甘草与海藻、人参与五灵脂未做不宜同用的规定。
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有致畸作用,甚至造成堕胎的中药为妊娠禁忌用药。妇女在怀孕期间应避免或慎用。
妊娠禁忌药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缓之别,对胎儿及母体影响程度也有差别。据此,现在药典规定有禁用、忌用药与慎用药三大类。
妊娠禁用药为毒性中药,凡禁用的中药绝对不能使用。
妊娠忌用药多为毒性较强或性能峻猛的中药,应避免使用。
妊娠慎用药一般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类的中药,慎用的中药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酎情使用。但没有特殊需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
1. 妊娠禁用药马钱子
关白附、干蟾、菊三七。
1、硫酸小檗碱注射液与莪术油、夏天无、通痹1 号、健心灵、祛风湿等在5 小时内无变化,与其他注射液即时发生沉淀。
2、复方柴胡油、鱼腥草、柴胡注射液与硫酸小檗碱有禁忌,其余在5小时内无变化。
3、盐酸麻黄碱注射液与硫酸小檗碱有禁忌,与丹参注射液产生沉淀,与紫花丹参在1~5 小时内产生浑浊。
4、川芎注射液与硫酸小檗碱有禁忌,还与农吉利、紫花丹参、复方丹参、通痹ⅱ号、桑寄生、当归寄生有沉淀或浑浊。
5、农吉利与硫酸小檗碱、川芎嗪有禁忌,与夏天无注射液即时沉淀。
6、苦参注射液与硫酸小檗碱有禁忌,还与丹参、复方丹参生成沉淀
7、夏天无与农吉利、苦参、紫花丹参有禁忌,并于桑寄生、丹参、大青叶、丁公腾、通痹ⅱ号、复方丹参、当归寄生、冠舒等即时沉淀,与红花、多红、健心灵1~5小时发生浑浊。
8、复方桑寄生与硫酸小檗碱、川芎嗪、苦参、夏天无有禁忌。
9、红花注射液与硫酸小檗碱、夏天无有禁忌,与丹参、复方丹参有沉淀。
10、丹参与盐酸麻黄碱、川芎嗪、苦参、夏天无、红花注射液有禁忌。
11、大青叶、丁公腾、多红分别与硫酸小檗碱、夏天无有禁忌。
12、通痹ⅱ号与硫酸小檗碱、川芎嗪、夏天无有禁忌。
13、健心灵与夏天无有禁忌,与复方丹参有沉淀。
14、莪术油、当归、通痹ⅱ号、祛风湿四种注射液与其它注射液配伍,在5小时内均无变化。
1、含有大量鞣质的中药,如:地榆、儿茶、五倍子、虎杖、拳参、石榴皮、老鹳草、大黄等,与vb1 合用,可与b1 永久结合使其从体内排出;与酶制剂发生作用,降低疗效;与重金属盐及生物碱产生沉淀;与蛋白质产生鞣酸蛋白。
2、含有多量黄酮药,如黄芩、槐米、芫花、忍冬叶、橘皮、旋复花,尤其含有槲皮素、酚羟基黄酮,与铝、镁、钙药物合用,可生成金属络合物改变其性质。
3、甘草、鹿茸长期与水杨酸衍生物合用,能使消化道溃疡的发生率增加。
4、糖尿病患者口服甲苯磺丁脲、降糖灵时,与甘草、鹿茸合用,可降低降糖药物的效果。
5、牛黄解毒片与四环素合用,降低四环素药效。含有石膏的中药方,如白虎汤、大青龙汤、越婢加术汤等及某些矿物药亦可与四环素形成难溶性络合物。
6、含朱砂的中药制剂,如朱砂安神、七厘散、磁朱丸、归神丹、辰砂丸等,不可与含溴化物、碘化物的制剂合用。易生成刺激性很强的碘化汞或溴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医源性肠炎。
7、含有机酸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含磺胺类及碱性西药(碳酸氢钠、胃舒平、氨茶碱)同服。
8、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定喘丸等,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利特灵、优降宁、异烟肼、苯乙肼等同用。因为麻黄碱可促进单胺氧化酶大量释放,而产生副作用。
实用中药配伍应用中药配伍总结一览表篇八
专家认为,吃中药不但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还要注意服药次数和服药温度,这样才会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服用中药的禁忌以及配伍等相关的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单行就是指用单味药治病。病情比较单纯,选用一种针对性强的药物即能获得疗效,但若病情较为复杂,单味药难以实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顾的治疗要求时,便需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与药之间就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进或减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性和烈性,有的则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会增加原来的药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地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相使就是只两种药物共同作用,但是一种药物只主要药物,而一种药物而辅助药物,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清热泻火的黄芩与攻下泻热的大黄配合时,大黄能提高黄芩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相畏就是只如果有一种药物存在毒性,那么和另一种药物共同作用就会减轻毒性,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比如生的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就能够被生姜给消除或者减轻,因此说生半夏和生南星都怕生姜。
相杀的远离和相畏原理比较相似,是指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者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两种药物放在一种共同作用的话,会使药效降低,那么两种药物就是相恶的,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两种药物如果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毒性的话,那么我们就说两种药物是相反的,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见“用药禁忌)。
上面就是关于中药配伍的一些小知识,我们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给我们的开药方,切不可盲目的服用,另外服用中药的禁忌和一些剂量也都需要准确,这样才可以达到更好的药效。
1.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2.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3.辨证用药不当,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4.中药煎煮不当,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5.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作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
6.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
7.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8.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
9.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10.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
11.外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
12.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
13.用药时间过长,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14.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不良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
15.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
《神农本草经》称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赞之“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枸杞子有类似人参的“适应原样”作用,且能抗动脉硬化、降低血糖、促进肝细胞新生等作用,服之有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之功效。冬天四肢不温的可以每天嚼食十五粒枸杞。黑枸杞和红枸杞都可以长期服用!
枸杞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钙、铁等健康眼睛的必需营养物质,故有明目之功,俗称“明眼子”。历代医家**肝血不足、肾阴亏虚引起的视物昏化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并且,枸杞子从诗经“集于苞杞”时起,便用于医药,迄今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自古就有晋朝葛洪单用枸杞子捣汁滴目,治愈眼科疾患的故事。枸杞子之名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
《中华本草》:“归肝肾经。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肝肾不足和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本草纲目》记载“桑葚能补五脏,利关节,通血气,安神定志,明目乌发。”做成桑葚汁味道好又补肾。
何首乌,为常用的滋补强壮药。以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入药,味苦、甘、涩,性微温,若生用,功在润肠通便;若制用,功在补肝肾、益精血。另有白首乌,是以萝摩科植物大根中皮消的块茎入药,虽功同赤首乌,但补力较弱。由于何首乌有促进红细胞发育,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硬化和轻泻等多种药理作用,故为重要的抗衰老药物之一。它不仅为滋补强壮佳品,亦为乌发、悦颜、润泽肌肤之要药。年迈体弱者常服则大有裨益。
本品味甘、性平,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等作用,为历代喜用的滋补珍品。《水经注》即有“岁常煮胶,以贡天府”的记载,故有贡胶之称。《本草纲目》更是称其为“圣药”,它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的“三宝”。据研究,阿胶主要是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合成的,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生成,并能改善动物体内的钙平衡,使血钙升高。此外,阿胶还有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的作用。气血不足的女性可以用来做成固元膏食用。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认为黄芪“益元气而补三焦”,清代的黄宫绣称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气虚的人可以拿黄芪泡水喝。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说:“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有相似之处。其人参总皂甙含量超过人参。三七可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参有明显的优势。坚持服用三七还可以美容淡斑。
当归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主产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要药。因而,它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经,又能活络。凡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衰弱贫血,子宫出血,产后瘀血,例经(月经来潮时,出现口鼻流血)等妇女的常见病,都可以用当归。
是由于地黄加黄酒拌和蒸制而成。其味甘、性微温,功能滋阴补血。《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的记载。《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现代研究证明:地黄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特别是对衰弱的心脏,其作用更明显。如果有血热的症状可以把熟地黄换成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