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烟湘西去凤凰 湘西风云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烟湘西去凤凰 湘西风云篇一
到达凤凰是一个薄雾未散的清晨。刚下过一场雨,天灰蒙欲低,青石板路如洗。深巷仿佛有脚步敲打,挑一肩杏花叫卖。我踌躇在久违的门前,看见门框上的朱漆已斑驳成卷,衔门环的兽头模糊了轮廓。
良久,木门“吱呀”打开,晨霭在门后逐渐散去,我的视线却开始模糊:如蛛网辐射开去的窗格前是否坐着一个“乡下人”?他淡淡笑着,我移步走近,他却退身消失在黑暗中。仿佛知道每个人都在寻访他,却无法走进他的世界。
风火山墙的一角无声地指向天空,瓦当中生出一蓬杂草,散落在瓦间,随屋檐漏下几滴残雨。也许那才是他吧!一丝清冷,几许寂寥,繁华本就与他无关,无论身处偏远边城,还是喧嚣都市,无论曾经的青春风发,还是后来的命运多舛。就像眼前墙壁上长长短短的头衔,还有如我这般拥挤熙攘的来往者,都与他无关。
走出门来,见几个嬉戏的学童叫嚷着跑过,想起他也曾这般,偷藏了书包,与山间的黄麂追逐,与小河的鱼虾为伴,要不就驻足在针铺、伞铺、皮靴店、豆粉作坊、铁匠铺子前,在另一个天然野地里认识世界。也许那个世界,比他后来经历的更宏大、真挚且干净,得以定格他的精神图谱,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丝丝点点地渗透出来,成了他文字的唯美和些些忧伤,以及骨髓里对于本真的呐喊。
此时,天色已变得明亮,阳光从云层中投射出来,灰砖墙面和古旧屋檐都染成了金色,远处高耸的飞檐,在清空划出一个优美的弧度,也拨落了我心中尘世的蓑衣。走到沱江边,顿时豁然开朗,青山斜抱,一湾碧水缓缓流淌,两岸是梦中的吊脚楼。
小城如沉息静卧的鸾凤,守护着一方天然璞玉,青石板路是它的骨,碧玉江水是它的纱,吊脚楼娉婷而立,就是它风姿绰约的微笑了。吊脚楼临水而建,一半凌空挑出,用木头柱子随性支撑,如斜倚翠波的醉柳,又如飞身江面的奔螭。古旧成烟黑色的楼身,屋顶的飞檐小角刷成白色,调皮灵动地翘首,岁月晕染的黑与鲜活素描的白之间,缠绕着美的执着。
吊脚楼密密匝匝却各个不同,像旋律明快的协奏曲,从古城楼缘起,层叠了无数层的重檐,回环了无数回的咏叹,一直演奏到夺翠楼的高潮,奏出重重高音c,却不让人喘一口气,紧接着霸占一切感官的虹桥,再以一个管弦和鸣的高音d穿透灵魂。在乐章的余韵中,我已然在彩虹之上,放任着“川平风精,皓魄当空,清光满漾,近则两岸烟林,远则千山云林”的绚烂想象。
我的腿就这样带着有些痴痴傻傻的我,蹚过轻滑脚背的溪流,走过将影子投射进水草间的白塔,安然在日光下人世的静好,一步步找寻着失落的记忆和曾经的纯美,如捧从文书卷在手,品甘饴在唇,只觉欢喜心生。
到处都明晃晃的,恍惚着像是迷了路,我这是到了哪里?被潮涌般的背篓挤压包围着,满眼都是盛装的苗族妇人。她们如同定做好似的,同样的矮小干练,身着宽大的青色或深蓝色布衣,袖口和裤脚精细地绣着五彩花鸟纹,头上缠着黑布包头。
我茫然地转着圈,睁大了眼睛打量她们。而她们却全然不顾这外乡人的存在,带着主人的淡然,随手拿起衣裳在肩上对比着,与摊主计算价格,或灵巧地挪挪背带,将一块糖塞到背篓上哭闹的小嘴里。这不是记载于书上的旧梦吗?其实一切都还在行进着。
无数的银光在眼前晃动,那黑缠头里的发髻别着银发钗,耳旁摇曳着银坠子,颈上萦绕着银项圈,手上的银手链随着身体的节奏叮叮作响。我在一处小摊儿停了下来,年轻的苗族妇人将一块青布铺在地上,同样颜色的布袋里放了土生的糯米、生姜和不知名的草药。
她的手在布袋上忙碌着,手上戴满了各色戒指,有镂空出来的喜鹊,有尽情绽放的山花,还有绞丝花样下垂着的小小铃铛。这般美丽的手,也只有龙朱那样的美男子才能握住,才能在吹拂着花香的夜晚为她唱歌。见我总是傻傻盯着,她抿着嘴偷偷笑了,从身边口袋里掏出一个大橘子递给我。等我回过神来,便只见到了她远远的背影,似乎还有隐约的银铃之声传来。
是夜,虹桥下,夺翠楼旁,借宿“沱江人家”。执意要那间靠水近的吊脚楼,房东奶奶引着我走下吱呀的木梯,悠悠地说着,“睡在水上是不好的,惹风湿,但年轻人喜欢那个味道。”
推开吊脚楼的小窗,凭栏,幽思。小城静默于夜的深沉,少女沉醉在暗夜的忧伤,远处两三点红灯笼,点缀着若有似无的心事。近处的屋檐挂着几尾蜡黄的干鱼,间或从屋子里伸出的竹竿上,还挂着碎花的衣裳。年轮的胶片在一个个木窗前缓缓上映,交替着过去和未来的悲喜。曾有多少黑发少女在窗口羞怯地张望,等待着未知的喜悦。又有多少白头妇人在窗口痴坐,看着岁月随江水缓缓流去。
地板缝里透着哗哗的水声,然后这床就变成一片浮萍,载着我顺水而流,闭着眼睛不知道方向。也许会循着歌声化为一缕清风,托了翠翠去寻虎耳草。也许变成一条鱼,游弋在三三透明的眸子里。或者就直接飘去那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地方去。
我从沅水之畔而来,如同当年,他坐着行船顺沅水而下走出大山,以一种反向叠加的方式在不同的时空相遇,延展着各自的道路。沅水依旧清澈,岸边仍然生长着香草芷兰,这香味,曾经抚慰过颔首孤吟的屈原大夫,也曾让沈从文动容低叹,踌躇着将要去向的繁华的前方。
我从这里出发,回到他出发的地方。我踏上这片土地,走过他曾行过的桥,欣赏他所看过的满月,品尝他喝过的美酒,才突然明白,其实他的文他的心他的魂从未离开。
清晨,早起的浣女挤满江边岸阶,木槌棒棒敲打着青石,凉亭里有闲人吹起晨笛,石凳上枯坐着对弈的老人,久久举着棋子,把自己也思考成了风景。我顺着流水向下走,寻了一小朵黄色雏菊,来到“听涛”山前。他拥山而卧,枕涛而眠。如果只是偶尔经过,没有人会把那块石头当成墓碑,也许他只愿做一块愚石,消失在这片依眷的山水。
人们说,他的文字里满满是对乡土的眷恋,然而,我看到更多的是对生命的赞美,是对纯粹的追求。其实他早已勘破了故土的界限,将笔锋划入我们的灵魂,告诉我们心灵的原乡本该是什么模样。故乡不过是我们途中偶尔停下的驿站,而原乡,则是每个人精神灵位永久安放的墓园。
所以对于“星斗”或“赤子”的赞美,我想,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伟大就在于他成为了自己,也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不过就是他而已。石上写着他的一句话,“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其实又何须“思索”,站在他面前两两相看就好。他就是那泓清涧,你在他面前,能看见水的透明,就能看到自己,看到天上飘浮的那朵云,看到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看到了世界本就一片寂静澄明。
我将雏菊放在他身旁,有一朵云停下来。我坐在那里,仰头看着那云,突然想起他书里的一句话来,“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