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原图 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翻译汇总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原图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翻译篇一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柳永词二首》是高中语文课本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三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柳永词的主要风格是婉约含蓄,我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学习的《蝶恋花》就是这一词风,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有柳永的《望海潮》,另外还增加了一首课外词《八声甘州》,《八声甘州》、《雨霖铃》是柳永次婉约词风代表作,《望海潮》是柳永豪放词风的代表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对柳永词有个整体的认识、对其艺术风格有进一步了解,也可以学习如何进行词的比较阅读,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品味柳永词的美之所在。
2、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柳永词婉约中所包含的豪放气息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难点:把握情景交融、铺叙点染手法的运用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方向
2.读讲结合(诵读法、讲授法和比较法),诵读是诗词学习的必经过程,讲授则是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学生认识以外的知识点,比较是为了归纳出差别。
(一)采用回顾知识和置疑的.方式作为导入
问题:词中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整体把握一首词的内容。
词的鉴赏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即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
(二)鉴赏《望海潮》
1.用提问的方式:词中所描绘了什么景物,有何特点。
由景物特点来理解杭州之美,进而理解对杭州地方长官的歌颂之情。
采用提问方式,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引起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和思考。
在梳理词的内容过程中将所运用到的表现手法也点明。对于互文、动静结合简单带过,在内容理解后对主要手法进行概括解说。
2.词中主要运用铺叙和点染的手法.
用讲授和提问的方法。
1)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作品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反映城市生活的词作,唐五代以来为数甚多,但生活面很窄,角度很片面,绝大多数都是限于樽前檀板的歌酒生活。至于城市的繁荣面貌,在词这个文学领域,并未涉及。而这首词却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
2)善于点染,是其特色之二。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嗽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3.小结:根据内容整理词中描写的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感,来体会《望海潮》这首词中意境的豪放气息。
(三)进入《八声甘州》的学习:
1.齐读,再读。播放音频材料,反复播放,提示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或者自由跟读。
3.形成书面文字。
4.所写的收上来,在课后检查。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布置作业:背诵《望海潮》《八声甘州》。
(五)板书:
《望海潮》
参差 人家
绕 卷
形胜 繁华 列 盈 竞 好景——凤池夸
湖 山 桂子 荷花
羌管 菱歌
不足之处: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对内容理解花费的时间比较多。
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原图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翻译篇二
8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重于泰山:比。
86、楺以为轮,其曲中规──正中下怀:符和。
87、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一暴十寒:晒。
88、使之然也──大谬不然:这样。
8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反躬自省:检查。
90、而闻者彰──罪恶昭彰、相得益彰:明显。
91、假御马者,非利足也──假公济私:借助。
9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心不在焉:在这里。
9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舍近求远:放弃。
9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心刻骨:雕刻。
9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青出于蓝、锲而不舍。
96、是故无贵无贱──有教无类:无论。
97、而耻学于师──不耻下问:以为耻。
98、是故圣益圣──精益求精、老当益壮:更加。
99、不耻相师──事不师古:学习,效法。
100、位卑则足羞──卑之无甚高论、登高自卑:低。按,登高自卑意即登上高处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0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心自用:以为师。
102、不拘于时,学于余──问道于盲:向。
问说
103、《书》不云乎──尽信书不如无书:《尚书》(又称《书经》)。谓完全相信《书经》不如没有《书经》。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104、刍荛之微,先民询之──人微言轻:地位低。
105、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闻名遐(远)迩:近。
106、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不倦:勤勉。
107、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
108、理有未安,妄以臆度──轻举妄动、妄下雌黄:胡乱。
109、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大快人心:使愉快。
110、问之人以穷其短──追本穷源:深入探索。
11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之以法:前一绳谓约束,后一绳引申为制裁。
112、明告鬻梅者──卖官鬻爵:卖。
113、锄其直,遏其生气──响遏行云:遏止,阻止。
114、毁其盆,悉埋于地──铢两悉称(相当):都。
115、解其棕缚──作茧自缚:束缚。
116、安得使余多暇日──席不暇暖、目不暇接、自顾不暇:空闲。
117、穷余生之光阴以疗病梅也哉──穷形尽相:尽。
11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死靡它:到。
119、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背信弃义:违背。
120、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攻起不备:料想。
12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出其不意:料想。
122、范增数目项王──数见不鲜:屡次。
123、哙曰此迫矣!──迫不及待:急迫。
124、则以一生彘肩──狗彘不如:猪。
125、樊哙覆其盾于地──覆盆之冤:翻转过来。
126、天下皆叛之──众叛亲离:背叛。
127、沛公则置东骑──置若罔闻:放到一边,放弃。
128、沛公不胜 ──不胜其烦:禁得起。
129、出自本文的成语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130、去今之墓而葬焉──相去无几:距。
13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记忆犹新:还。
132、众不能堪──疲惫不堪:经得起,忍受。
133、中丞匿于溷藩以免──销声匿迹、匿影藏行:隐藏。
13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不易之论、改弦易辙:改变。
135、素不闻诗书之训──安之若素、我行我素:平常。
136、蹈死不顾──赴汤蹈火、重蹈覆辙:踏。
13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猝不及防:突然。
138、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 ──过犹不及、言犹在耳:如同、好象。
139、先生有所陈奏──先斩后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
140、君径造袁所寓法华寺──登峰造极:到去。
141、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熟语投案自首:控告。
142、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寡不敌众:抵挡。
143、疾驰入仆营──手疾眼快:急速。
144、时八月处三夜,漏三下矣──漏尽更深: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
145、家书一箧托焉──倾箱倒箧:箱子。
146、春秋三十有三──春秋鼎盛:指年龄。
147、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未竟之志:完毕,完成。
14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推及。
149、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弱不禁风:受得住。
150、使之肖我──惟妙惟肖、神情毕肖:像,似。
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原图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翻译篇三
1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氓》)
首句以桑叶未落时的美丽起兴,又把这美丽比作女子年轻的容颜;后两句把女子沉醉于爱情比作鸠鸟贪食桑椹,形象地表现了这一行为的悲剧性与危险性。
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
以鸠鸟在河畔欢快地鸣叫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恋。
3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
以采摘荇菜起兴。并把获得女子芳心、与心爱女子交好,比作采摘荇菜一样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用蒹葭之状起兴,营造了一种苍凉迷茫的氛围,引起下文对芳踪飘忽的伊人的追寻。
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乐景写哀,用春色的美丽反衬征人内心的离别之痛;今日回家“雨雪霏霏”之景更和昔日出征之景对照鲜明,反映战争带来的伤痛。
6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眦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香草,比喻高尚的品德;用采摘佩戴这些香草的行为,比喻诗人加强自身的修养。
7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踏。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用赋的手法,极力铺陈渲染了兰芝辞行之前梳妆的场面,表现她的美丽与自尊。
8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以鸟兽依恋故园的画面比喻游子对家人的依恋,也暗含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9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诗人如高山大海般宽广的胸怀,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自我期许,表现诗人礼贤下士、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
10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以笼中鸟依恋旧林、池中鱼思念故渊自比,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1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时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用五岳、赤城、天台这些高大的事物,从侧面衬托出天姥山的高峻巍峨。
12 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呼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对“悲鸟”、“子规”等意象的描绘,渲染孤身攀登蜀道的凄凉氛围,为主旋律的再次响起做铺垫。
1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用黄河东流不回比喻韶华易逝,以黄河水流的壮阔永恒反衬自己生命的渺小短暂。
14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写残缺的“山中月”、破碎的“水中影”,寓情于景,抒发自己对故人的眷恋之情和想见而不得的遗憾。
15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各城闻笛》)
作者在客居洛阳的夜里,听到具有惜别怀远之意的“折柳”曲,触景生情,引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16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月”、“捣衣声”、“秋风”三者交织成立体的秋夜图,使主人公触景生情,引发怀念远在玉关的征人的深情。
17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诗人不写自己身困长安、生死未卜的处境,也不说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神驰千里,虚笔推想妻子望月思人忧心忡忡,伉俪深情感人肺腑。
18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双照”既感伤“今夜”的“独看”,又回忆往昔的“同看”,更虚笔预想未来的团聚,“何时”流露出热切期望。
19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因国破而悲怆感伤,移情于景,设置了花似溅泪、鸟若惊心的哀伤画面。
20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描写庭院草色碧绿、黄鹂隔叶啼鸣的欢快场景,“自”、“空”中透出悲情,以乐景写哀,反衬诗人内心的感伤及武侯身后的寂寞。
21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描绘江碧鸟白、山青花红的美好春光,以乐景写哀,反衬思归不得的伤感。
22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描写微风吹拂的江岸细草和孤独停泊的月夜小舟,寓情于景,暗喻诗人渺小无助的境况,传达孤苦寂寞的情怀。
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原图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翻译篇四
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这里“志”是表达意象的,即“托物言志”,“假象见意”之意(皎然《诗评》)。“物”、“象”就是诗意的载体。
爱情诗在诗歌艺术的苑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歌咏。阿里斯托芬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说,人原来是一体,上帝要惩罚他的罪过,就把他截为两半,才有男有女,所谓“爱情”就是这已经割开的两半要求会合还原为一体。爱情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最高尚的情感。因此作为爱情诗的意象也必然是经过诗人反复锤炼的,也是最耐咀嚼的。
新教材第三册高密度的集中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篇,其中直接描写爱情的就有《我愿意是急流》、《邶风 静女》、《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一剪梅》等共六篇,涉及爱情的还有《卫风 氓》、《孔雀东南飞》等。要赏析这些诗歌,首先得赏析它们的意象,《我愿意是急流》中裴多菲作为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倾诉,愿意是“山里的急流”、是“河边的荒林”、是“山岩上的废墟”、是“山谷底的草屋”,只要如同“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般的爱人能活得很快乐幸福,而且在诗节的末尾,为衬托已成长为“珊瑚似的夕阳”的爱人的辉煌,他愿意是“云朵”、是“破旗”,在诗里作者有意把抒情意象设计得非同寻常的破败、贫瘠、荒凉,可是正是这样的意象却收到了比华美、富饶的意象更能打动人心的效果,这样的甘于奉献、牺牲,让哪一个怀春的女子不为之所动?所以三个月后,尤丽亚就和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了。这样的情感意象表达不光感动了尤丽亚,其实也感动了所有读这首诗的人。这就是意象的妙用,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也曾说过,“诗人应该选择有‘特征’的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的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
《邶风 静女》中作者以客观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古老的爱情的美丽及魅力,在第一章,用了动作意象“搔首踟躇”再现了一个焦急不安的,幸福紧张的痴情小伙儿,同时一个可爱美丽的女孩形象也跃然纸上。接着在第二第三章又通过小伙回忆“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让我们感到了诗人“写神写形之妙”,按常理,彤管肯定比荑草贵重,但是作为表达爱情的信物的“荑”毕竟是她亲自跋涉远郊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礼轻情意重,如果说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悦(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有着特定内容的真情的理解与珍视,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进入了追求内心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且初生的白茅也将长成茂盛的草丛,预示着爱情将会被进行到底。诗歌的最后两句的独白揭示爱茅草其实是爱屋及乌,却也别具真诚、率直的纯朴美。对这样一位痴情的男子的一腔真情,我们能说什么呢?唯有感动罢了。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离情比较出色的诗篇,在中国关于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在《诗经》里已经提到,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在曹植的《九咏》里“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已经明确他们是夫妇了。而此诗比曹诗略早,意象也定为天上的这一对,其实作者更想表达的应该是地上的无数双。织女的素手抚弄着机杼,却泪如雨下,这些动作意象传神的刻画了一个因相思而无法劳作的女子形象,那阻隔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两人相隔并不遥远,虽只一水相隔却相视不得语。于是这既“清且浅”的水就成了阻碍天下眷属们团圆的不可逆的势力,是专制,是卫道士的象征。“盈盈、脉脉”两句又把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刻画的逼真又生动。
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词作之所以被千载传诵甚至被人奉为至爱,其意象的成功运用确是功不可没。
《鹊桥仙》是又一首以牵牛与织女为题材的作品,“纤云”“飞星”这两个物象在词作者眼里一开始就具有人情味儿,纤云弄巧为的是展示织女织造云锦的巧手,飞星也为传递他们的离愁别恨而飞驰长空。接下来的相会场面更是惊心动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露之夜,在盈盈的银河之畔相会了。“金风玉露”代表冰清玉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尚纯洁的爱情自然胜过人间无数。“柔情似水”,那如水一般斩割不断的柔情,在一年一度只此一次的七夕相聚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只好把心头的相思愁绪化作一掬清泪洒在这迢迢银河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为结句,使全篇为之一振,是它把凄凄艾艾的别情点化到神奇高尚的精神境界。因而使得此词的境界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同类作品。
《一剪梅》也是相思怀人之作,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两个意象“香残的红藕”、“玉簟”,表明了季节,烘托了心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感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独上”二字含义颇丰,点明了处境也揭示了离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雁”、“月”是古人常用的意象,鸿雁传书,凭月抒怀,词人在这里同样也是望断天涯,神驰象外,她也是盼云中锦书以至于望穿秋水。下片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写的是落花流水之景,而所喻的则是人生、年华、爱情等,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自己的愁苦之时,还推己及人,可见两心之相印,足以证明双方爱之笃,情之深。也正因如此,人各两地,心笼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如此缠绵婉转的情感表达,除了作者有自己亲身感受的原因之外,使用意象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诗歌,其中涉及到爱情的《孔雀东南飞》中也使用了两个很典型的意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诗句用“蒲苇”、“磐石”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只可惜在强大的阻力面前这种对爱情的表白最后化作一曲悲歌。
把优美的爱情诗歌选进高中教材也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作为文化遗产或文化传承中的精华,当代中学生理应汲取,而不是回避,高中生心理、生理虽未完全成熟,但对于越来越低龄化的“早恋”现象的耳闻目睹,使得他们早就认识接触到这类个人情感的敏感话题,为避免社会不良文化、庸俗文化对他们的误导、诱惑,语文学科勇敢地站出来肩负倡导健康、高尚的情感的使命,通过文学艺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心灵世界的豁达与开阔,人类情感世界的美好与高尚,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原图琵琶行原文高中语文课本翻译篇五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课文边城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边城》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