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松鼠作文200字实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松鼠小松鼠篇一
大办公室 主持人:
孙强 主题:
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 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模式 三案六环节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六环节”主要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和迁移应用等六个环节。实施“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要经过按步实施、完善巩固和创新升华等三个阶段,涉及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等领域。
模式内容 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 六环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自学质疑环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问题、点拨学习方法。
交流展示环节:预设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方案。
互动探究环节:预设生成问题的互动探究方案。
精讲点拨环节:准备教学重点突出的方案和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案。
矫正反馈环节:设计反馈途径、反馈问题。
迁移应用环节:精选习题,要设计部分联系实际的习题。
学习心得:
小松鼠小松鼠篇二
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
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
琴声长伴读书人。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性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直入本题。句中的 “一双”,点明题目中 的 “二小松 ”。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 ,不同凡响 。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或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使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颖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 ,和李贺的 “远望齐州九点烟 ”的“点” 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 ”,切中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 松 ”。首二句 ,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 ,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 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嚣的天籁,如储光羲《 石子松 》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 》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 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 ”,李 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迪,但又别开生面 。庭院里的两株小松 ,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 ,在小 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独特之声,仍然紧扣题旨,而且与“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 。“琴声 长伴读书人”,结句的“ 琴声 ”紧承第三句的“ 细 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 既充分地抒 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连贯,句连意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 ,容易写得落套 ,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特的体验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底了。
小松鼠小松鼠篇三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①时人:指普通的人。②凌云:直冲云霄。③始道:才说。
1、请结合第一、二句诗中的关键字,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第二句中“出蓬蒿”的“出”字,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表现了小松蓬勃的生命力。
从整体上看,本诗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
诗人以小松自喻,借以表现自己出身低微但不甘埋没的精神,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 “时人”目光短浅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