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猴王出世》缩写300字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猴王出世缩写篇一
1、学习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感受孙悟空最初的形象,体会石猴的特点,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难懂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示课题
1、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猴王出世》
3、课题质疑
二、初读(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最难读懂的句子。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朗读方法。
例2:“石猴喜不自胜,忽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
三、再读(快速浏览)课文,整体了解
1、再读课文,思考:猴王是怎样出世的?
2、反馈交流
四、三读(跳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2、反馈交流
例: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身手不凡……)
3、小结
五、四读(美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请同学自己选择其中最喜欢的句子与同桌交流。
2、学生自由读,师巡回指导。
3、赏读,指名读。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
六、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口语交际?习作五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3.热爱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学。
教学重点:
1.演一演课本剧,学习课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
2.进一步学习、了解名著,激发学生热爱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阅读名著。
教学过程
一、交流
1.你喜欢本组的哪一篇课文或者课文中的哪一个片段。
2.小组商量,要演一部课本剧,你们小组选择哪一篇课文或者哪一个片段。
二、出谋划策,设计剧本
1.所选的课文或片段中,有哪些人物?
2.怎样把叙述语言改变成人物的对话?
3.表演时可以加上哪些表情或动作?
4.需要设计怎样的服装、道具、背景音乐等?
5.怎样上下场?
三、编写剧本,照本排练
1.选出代表编写剧本,划定角色。
2.排练
3.请同学、老师、家长等提出意见,选择性修改。
四、班级演出
1.班级表演,评出奖项若干(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剧本奖、最佳音乐奖……)
第二课时(习作缩写训练)
写作要求:
把《草船借箭》或《金色的鱼钩》这两篇课文进行缩写。要求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语言要简练。字数不要超过四百字。
写作指导:
1.仔细阅读原文,想想文章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把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内容筛选出来,进行缩写,重要的内容可以多说,次要的内容要一笔带过。
3.语句要通顺,上下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要求。
1.今天我们进行一次缩写作文的练习,请同学阅读习作要求。
2.指名说一说缩写的要求。
①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
②语言要简练。
二、指导方法。
怎样缩写呢?讨论后板书:
三、读例文,对比了解缩写的特点。
1.读《景阳冈》原文。
2.读缩写后的《景阳冈》,对比缩写后的文章有什么区别。
四、读课文,分主次。
1.《草船借箭》和《金色的鱼钩》这两课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2.讨论:主要内容。
次要内容:其他介绍
五、尝试缩写几个自然段。
1.如缩写第一自然段。
①把重点内容画上线。
②概括练习。
2.试着缩写第二自然段。缩写后评议。
3.有的自然段内容可完全舍去。
六、尝试缩写全文,不要超过400字。
七、评议。
猴王出世缩写篇二
《猴王出世》是冀教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石猴出世并成为美猴王的经过。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
3、朗读课文,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4、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结合有关语句,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并从中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并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你们知道猴王是谁吗?(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电视剧《西游记》)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学要求)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同学们,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投影出示:“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板书:仙石迸裂—— ——寻源称王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 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学生对于《西游记》是十分熟悉的,因此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不难,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 三、精读分析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过渡: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预设: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品味语言: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加上自己的想象说一说。(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排比句)(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品味语言:投影出示:“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品味语言: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 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 投影出示:“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2)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 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这是谁得功劳?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相照应,在前后对比中,更能体会出名著的魅力是影视剧所不能替代的,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五、课堂作业1、把本课中你喜欢的语句积累到“采蜜集”上。2、课下读一读经,《西游记》原著中的其它故事,为《西游记》故事会作准备。 作业设计既体现了基础知识与拓展延伸的不同层次,又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同时能满足各个层面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27、猴王出世 出世神奇 勇敢 仙石迸裂—— 自由快乐 无私 ——寻源称王 身手不凡 聪明……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不是传统的形式板书,依学生的课堂表现相机形成,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自由与活力。
猴王出世缩写篇三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而,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词语注释
名曰:名字叫。
腹目:闭上眼睛。
石碣:石碑。
镌:刻。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
序齿:按年龄的大小顺序。
遮阴:遮挡阳光。
造化:课文中指福气;运气。
家当:家产。
石窍:石头边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
返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迸裂——裂开 炎热——酷热 呼唤——召唤 安身——安家
食——吃 饮——喝 觅——找 与——和
反义词:
炎热——寒冷 欢喜——难过 宽阔——狭窄 避暑——取暖
抬头——低头 闲——忙
文章导读: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一个片段改编的,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传奇经历。
句段赏析:
这一段描写了小猴的迟钝、勇敢。作者运用了排比,语言简练,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文章结构: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段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写作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中心思想:本文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赞扬了石猴英勇坚强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14*猴王出世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迟钝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暗淡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附: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缩写篇四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发现语言秘密,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
师:同学们,一蹦,蹦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读。)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生:(读)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学生部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学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指名读。)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了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学生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该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采?(指名读。)
生:好!(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这一句。)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学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它读出来。(指名两个学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生: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再指名读。)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学生默读、批注。)
师:同学们,作者写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课件出示: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呆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句:(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难的样子。
师:勉强。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师:同学们,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
猴王出世缩写篇五
《猴王出世》是根据我们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而成,作者用凝练的古白话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早已家喻户晓的故事: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石猴的形象,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大多是从影视或者图画书上看到的,所以本课不是通过解读文本建立形象,而是通过解读文本,来实现头脑中原有形象与文字的融合。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了解石猴是怎样出世的以及它成王的经历。
3、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吟诵、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让孩子们品词析句。
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和兴趣。
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做了如下教学设计,下面我将教法、学法融合起来进行说课。
在第一课时里,我和孩子们初读了课文,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解决了课文中难懂的字词。例如:“瞑目、甲子、洞天、滔滔不竭”等。在此基础上,还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成了两部分,理清了文章脉络。
一、整体回顾课文
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对课文的整体回顾,不仅能培养孩子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二、品读感悟课文,解读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设计的中心话题是: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在课文中划出相关字、词、句,并做出批注。再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的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