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20字(3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呼兰河传读后感20字篇一
这本书写作方法很独特。虽然总是在写人物,但是没有主角;虽然写事情,但没有主轴。今天这里发生了什么,明天那里发生了什么,写的很轻松、随意,一件事一件事下来,甚至像流水账。这本书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独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体。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
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
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
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
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
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的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怀的往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园,还有那绚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几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冯歪嘴的儿子依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希望。
书中精彩光亮之处比比皆是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感到实在的温暖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20字篇二
在寒假中,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20世纪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有趣、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面。他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坑填平,没有一个人。真是些愚蠢的人们啊!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20字篇三
寒假来了,我抱着一摞书缓缓走进书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袅袅中走进书的世界。脑海里仍然浮现着《祖父的园子》中那个顽皮可爱的小女孩,还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烂漫、宽厚温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读起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城是颓败的,所以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静的叙述,描绘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20世纪初的呼兰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城镇就像是笼罩在一片灰色中,乌云蔽日,阳光隐蔽。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一个又一个的灾难,他们麻木得让人愤恨,让人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
而他们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贫穷,十二岁就到一户人家当童养媳。而小团圆媳妇到婆家以后,婆婆为了“教育”她,经常打她,渐渐地她变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认为她有“病”,不断找各路“大神”给她看“病”,不断地折磨她,最后小团圆媳妇的命也因此被断送了。
在小说中,萧红把童年时代无意识的回忆像穿珍珠一样穿在一起,悬挂在读者眼前,凭吊着她幼时温暖的回忆,慰籍自己孤独悲苦的心灵。同时,作品又表达了萧红对国民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的劣根性的忧愤和悲悯。后来这一作品被人认为是继鲁迅作品之后,对国民心态的开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虽然书的基调是灰色的,可是在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萧红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也许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时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又处处都是故事。
读《呼兰河传》,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涩,也有淡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