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以及对策论文(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以及对策论文篇一
摘 要: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体质检测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表现为持续增长,而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却在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重视和广泛关注。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从社会、学校教育、家长和学生自身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体能素质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建议,为提高学生体质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质下降 原因分析 对策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b)-0147-02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从单学科的角度提升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将“体育阳光活动”计划在各中小学启动并实施,让学生走出寝室、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和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笔者在担任体育教师期间,曾对中学学生体质进行测试,深知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事实和带来的一系列恶性影响。带着这样的问题,文章将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学生5个方面进行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为中小学生体质素质提高提供参考。中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1.1.1 封建体制遗留的问题
在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下,人们尊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唯分数论英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都已习以为然,学生的一纸成绩单成为让大家为之炫耀和产生心理优越感的“标签”,并默认体育与健康课程无关紧要的认识偏见。
1.1.2 国家出台的管理政策和监督体系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经济发展呈不平衡状态,各学校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差距突出,以及受地域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学生个体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管理部门笼统出台的政策但地方监督部门不能因地制宜进行调整,如此,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留于形式和摆设的空架子,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
1.1.3 国家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2016年3月召开的“两会”中,国家将投入5 000亿对农村硬件设施的改造。我国中小学生数目庞大,分“糕点”的人数太多。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的教学场地器材都得不到保障,“放羊式”的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课渐渐失去兴趣,教师们也力不从心,学生体质下降就是必然之势。
1.2 学校原因
1.2.1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缺乏具体的评价体系和必要的措施监督,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质量,缺乏硬性的评估和具体可行的监督制度。
1.2.2 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学校教学工作重心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及格率,以获得社会,家长的认同。教师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追求,对所担任学科加大布置作业量,“占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补课”,甚至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资料讲解,剥夺学生仅有的体育锻炼时间。
1.2.3 学校对体育教师对教师的认识偏见
考试学科和学校地位成正比,体育教师地位低下,不受重视。比如:职称评定优先考虑的期末统一命题的学科,并成绩靠前的学科教师,年终绩效考核,主观因素太强,学校领导的话语权太重。这些认为因素造成教师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作为教学的导演,没有教师的全心投入教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保障。
1.3 家庭原因
1.3.1 家长的健康意识淡薄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健康意识的引导不够,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家长们回家就是低头一族的“手机控”。周末或是睡觉,或是参加同学,朋友间聚会,没给孩子营造一个锻炼身体的氛围,为学生的体质下降暗藏隐患。
1.3.2 家长监管不到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家长出门打工挣钱,留守儿童居多,隔代疼的弊端暴露无遗。
1.4 教师原因
1.4.1 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欠缺
教师自身的理论文化水平有限;对《课标》理解和认识不充分,缺乏对体育教学的驾驭能力。体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体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课程改革思想精髓认识不到位。
1.4.2 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禁锢
受到由来已久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束缚,教学中教师们习惯的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在讲解示范,学生只是站桩式的听课即可。这种枯燥的教学过程和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对体育课是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尴尬局面。造成体育学生体质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1.5 学生原因
1.5.1 学生未形成正确的健康观
学生对体育的要求就是只要体育考试及格即可。人们念叨的所谓“豆芽科”“副科”已经被孩子们心安理得的默认接受,在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没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对自己健康没有主动加强锻炼的意识。
1.5.2 学生的惰性增强
随着生活的改善,家庭经济的宽裕,还是事物游戏种类繁多,孩子玩耍、娱乐的形式多样。通讯工具的不断普及和网络信息的发达,学生沉迷于玩手机,看电视、上网聊天和玩游戏的机会逐渐剧增,和加快了体能下降。增强学生身体体质对策
2.1 国家完善政策宏观导向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1.1 国家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导向
国家制定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具有约束力、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制度和措施,有效保障切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2.1.2 国家要切实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
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把提高中小学生学生体质健康纳入到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体育工作规划,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切实得到发展和提高。
2.1.3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力度和强大
要加大对学校体育的资金投资,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法规在基层学校落实情况的监管,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估。
2.2 教育部门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和监督制度
2.2.1 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育成绩纳入考试科目
让学校领导和家长开始重视学生体育课,不再置学校体育于不顾,学生体育体能的提高。制定合理的考评和奖励机制。
2.2.2 制定对体育教师公平的晋升,考评细则
制定与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审,年终绩效与体育工作的评鉴,具体准则,促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业态度。
2.3 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和搭建促进教学提升平台
2.3.1 学校行政领导加强制度措施的拟定和执行力度,反馈机制
学校将学生的体质工作纳入常态化工作来抓,对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手段多样,措施和手段具体化。
2.3.2 学校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比赛
学校多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多创造学生体育锻炼和机会,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2.3.3 学校举办教师之间的技能技巧比赛,资源共享
对教师业务水平通过学习,或者通过比赛,集体备课,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2.4 利用现代传媒网络,加强宣传和教育
新闻媒体要多关注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加强宣传力度,让家长更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身体健康,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社会氛围。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育子观、成才观、健康观,使更多的父母都能和孩子们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使家庭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时代气息。
2.5 家长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营造家庭锻炼氛围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重要的启蒙教育,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孩子远离电子鸦片――电子游戏,让孩子业余时间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月红.中小学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0(44):126-127.[2] 田香玲.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218-219.[3] 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5):125-128.[4] 何志文,陈玮君.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2008(4):3-4,9.
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以及对策论文篇二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改革;学生;体质健康
论文摘要: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敲响了国人警钟,体育课没有充分发挥课改的目的,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受到影响,没能达到增强体质学生应承戟的合理的运动负荷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学校体育是导致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因此,建议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汁课程方案,加强课外体育锻炼,认真贯彻执行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使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尽快好起来。
一、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6年9月18日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至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值得欣喜的是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的生长水平继续增长,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改善,重度营养不良基本消灭[1]。这一结果公布在社会上反响很大,有人在惊诧,有人在质疑。虽然引起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然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体质的各项指标中,下降幅度有所不同,下降最严重的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耐力和反映运动系统能力的肌肉力量,而这两项恰恰是影响学生健康最重要的身体素质。
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状
(一)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的落差
200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饺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一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后开始了新一轮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有学者指出,传统的体育教学过于同步标准化,其表现在统一的课程,大纲和教材,统一的考试评分标准,将不同的学生限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千人一面缺乏个性,致使他们的智慧和潜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和挖掘。经过多年努力,高校和一些中学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项上体育课,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成了学校诸多基础课当中内容最丰富多彩和气氛最生动活泼的课程。但是,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改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总是渐进地,动态地按一些步骤进行的。有时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课改的6年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1、本次体育课改革指出了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即新的体育教学应从强调标准化共性的教育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和人尽其才,以适应每个学生的体育要求。在教学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兴趣、娱乐、休闲和舒适”及其“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时间,表面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失去了作为教学活动所应该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点,体育课变成了几乎是松散的自由的玩耍“天堂”。如有的学生选择室内项目是为了避免风吹日晒,有的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项目是因为害怕病劳或担心影响学习,他们在体育选项课上仍然表现为消极、被动、困惑、迟缓。
2、体育课改提出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思想,一时间学校体育教学以快乐体育为中心,对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视程度降到了最低点,有些学校甚至删除了如田径、体操等传统项目,其理由是这些项目过于成人化和专业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然而这种偏激的行为几乎忘记了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与学生认识活动的特
点,那就是遵循问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3、体育课改放松了对体育教材的要求,因而有些体育教师直接把运动素材搬到了体育课堂,认为运动素材就是体育教材,没有对运动素材进行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等改造。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中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精选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的内容体系,运动素材是体育教材的基础,运动素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体育教材,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教材,卓有成效地把运动素材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创造性的角度整合转化为体育教材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课改强调教师的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无论师资和场地器材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
以上几点都是近来体育课中最普遍的现象,由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个性张扬,过分注重学生心理感受和兴趣.忽视了一个最为核心的体育教学应该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即身体感受,那就是科学的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与运用是要有其科学的要求的,并且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有效的增强体质。论文代写
本次课改的指导思想是不错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充分得到实施,具有不彻底性。课改实施是一个互动调适的过程,是一个由课程的设计者和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进行使用、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具体条件,对课程的某些方面加以调整、完善、改造和创新来不断提高实施水平的能力,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改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二)课外体育锻炼只是口号
由于课改在某些方面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而被那种过于“满足学生兴趣”的思想所代替,因而课外活动只是说说而已。《学校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也被社会普遍承认。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在被调查的38万多名学生中,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而且与5年前相比,学生的肺活量、耐力等素质水平是呈继续下降趋势。
(三)学校体育管理方面
学校领导在明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前提下,面对现实社会时,在落实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中小学要的是升学率,大学扩招后成陪增长的生源导致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加之社会和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于是学校置国家有关课程规定于不顾.随意占用不安排或少安排体育课、体育活动,学生学业负担明显加重,学习时间延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减少,学生体质健康别说增强.不被彻底损害就好了。
三、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抑制措施
(一)要上好学校体育课
首先:要保证体育课开足,不被挤占。各级各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执行,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不能以任何名义挤占体育课时,其次,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课质量和效果。体育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
(二)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各级学校管理部门,都应充分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将其当作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来抓。校长要亲自动员和号召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家长,班主任、体育教师要做
体育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推动者,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
(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引发我国高层关注,从而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意见表明中央非常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生没施和师资队伍建没.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问,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育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用务实、求真、求实的态度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的运动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尽快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利局面。
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以及对策论文篇三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 从应试教育角度分析
最近,我在网上看了一则报道,中俄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上,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0:15惨败给俄罗斯少年队。比赛结果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中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令人堪忧。与此同时,教育部等六部委“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的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结果突出表现为,青少年肥胖率日趋增长,全国城乡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这一安全临界点;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下降,体现为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越来越小;同时,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
我认为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问题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形成的应试教育现状,必须以牺牲青少年体质为代价。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强调升学率和分数的教育,虽然国家早就提倡用“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鼓励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教育环境下“应试教育”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迫于升学率、升学考试的压力等,导致一切向“智育”看齐,从而以牺牲德体美劳的教育,尤其是对于体育的忽略,直接导致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 体育课开课率普遍不高中小学体育课不受学校重视,遭到文化课的排挤和占
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流于形式,根本不上课或直接在教室上,体育课名存实亡。
2. 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严重不足在整个受应试教育影响的环境下,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及其不合理,文化课资金投入所占比重过大,用于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购买的资金投入过少。这种不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根本不能满足体育自身的资金需求,严重的阻碍了中小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3.各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由于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导致各级学校引进
体育教师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专业理论素养欠缺,体育课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保证。从而不能从根本上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游戏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学校不重视体育,老师不提倡体育,学生不参与体育的恶性循环。
对此,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改善这种现状:
1.在现行升学考试制度下,进一步加大体育课在课程设置中得所占比重,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并把体育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与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分值相当。
2.进一步加强保障中小学生体质的系统规划和法制建设,从而在制度上确保中小 学生体质的稳步提高。
3.落实好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工作的保证措施,增加学生的体育经费,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根据学生规模进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4.在社会上提倡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免费,优先向学生开放。
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以及对策论文篇四
学生体质下降之我见
九龙街道穆村小学 唐新光
虽然现在学校里每堂体育课都按时上,但学生对于体育课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上体育课就是玩的,没有把心思放在锻炼上,导致体育课天天上,学生体质却在下降。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体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学生及家长不够重视,认为不生病就是好体质,殊不知这是极其错误的认识。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只要不是流行性的疾病,我们是不容易染上的。再加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得饱吃得好,许多孩子成了肥胖症患者。
二、学生有过多的负担,这些不仅是学习上的,还有其他方面的。致使学生不但有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家长布置的,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辅导班,这种现象非常的普遍,导致学生没时间运动,学生个体体质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无力参加体育运动。
三、学生营养不均衡,劳动减少,体质下降,不能参加较大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膳食营养摄入存在很多问题,大量的饮料、膨化食品食用、学生的挑食、偏食等等都造成了营养不平衡。学生的体质令人堪忧。
四、学校紧抓安全教育不放,导致体育教师上体育课时,尽力追求安全,不敢进行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锻炼项目。课间活动时学校领导为了安全不让孩子去练习单双杠之类的体育器械。
我们不能为了安全而置学生的体质健康于不顾,而是想方设法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切实开展每天的 “阳光体育活动”。通过保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充分使孩子动起来,将孩子“赶”到操场上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趣味性浓的运动项目,真正让学生的身体运动起来。
3、与家长合作共同搞好学生体育锻炼。我们可以定期给家长一份运动情况表,把学生的在校锻炼情况告诉家长,使家长了解其子女的体质状况,知道其子女哪些方面的不足,共同找出
改变这一现状需采取的措施。
只要我们多方面行动起来,学生的体质会逐渐提上来的。
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以及对策论文篇五
关于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根本原因的思考
陆盛华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研究集中在学生的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原因上,笔者认为这些对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研究没有抓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笔者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从而发现,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是由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巨大发展所造成的。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根本原因
前言
从 1985 年起,我国针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共进行了4次全国性调查。调查表明,尽管中小学生的营养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中小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在近20年来却表现出持续下降的现象:超肥胖中小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1/4;中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已经超过了2/3,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高达83%。在2005 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时因身体体质的原因受限;在近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因此,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不仅仅对中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潜在危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省,不断改进工作,最终合理、完美的解决当前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社会问题。对此,我们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发现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分析引起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为解决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提供一个思考和视角。关于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综述
1.1 中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小学生身体发育和健康所需的营养和医疗条件有了良好的保障,因此中小学生的营养和发育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但是中小学生的体质调查显示却是下降,他们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在持续下降,部分学者分析原因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中小学生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认为体育锻炼太枯燥、太辛苦而放弃锻炼,则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2005年有关部门对全国10多万名学生的调查表明,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1小时,近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这些数据说明了现在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是不乐观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将原因
中小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他们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除了学习压力缺乏有效的运动之外,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第一,现代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明显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随着生活条件的日渐优越,如上楼乘电梯、以车代步、不参与家务劳动、体力劳动减少等等人类生活方式的“静态化”都使得许多中小学生的日常运动量较从前大为减少。第二,不合理的膳食导致“土豆型”、“豆芽型”孩子随处可见,第三,随着生活的现代化,电视、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学生每天要连续看几个小时电视,有的中小学生随时随地都带着耳机听音乐,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整日整夜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这些行为都让中小学生的听力、视力严重下降,让中小学生的部分体质下降。
1.2 家庭的原因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他们只重视孩子的智育,轻视孩子的体育,只重视孩子的营养,轻视孩子的锻炼,从而使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小太阳始终难以见到“太阳”。一方面,家长不停地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竞争,家长们不得不在本已很繁重的学校课程外给孩子们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孩子们的课余时间被剥夺得所剩无几,几乎没有闲暇进行体育锻炼。譬如,在平时,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本想放松一下,玩一会儿,然而大多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便让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里做各种各样的作业,在假期,许多家长也不让孩子放松休息,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体育活动,缓冲一下本学期的紧张的学习所带来的身心疲惫,而是,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辅导班”,继续进行文化课的学习,从而使孩子根本没有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因此家长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是造成“土豆”和“豆芽”长成的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造成“小胖墩”、“小眼镜”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生存的第一空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些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第一,家庭成员的健康意识情况;第二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
1.3学校的原因
从学校方面讲,对多数学校而言“学习第一、安全第一”成为其主旋律。一方面,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只看重中小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重视体育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大多在体育师资和体育设施上没有完善配备;另一方面,针对“独生子”这一特殊学生群体,学生事故的发生给家庭造成巨大不幸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无比压力。为了避免出问题,许多学校上体育课时降低难度进行教学,有些学校干脆“刀枪入库”,将可能造成危险的器械收了起来,许多学校、教师达成了“宁肯坐死,也不跑死”的共识。在“学习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有的学校甚至连正常的课内外体育活动也取消了,使我国学校体育教学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期。学校的这种认识直接造成面对国家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要求表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现象,直接导致学校体育在思想、目标、管理、教师的缺失和不足,这是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在对我国学校的体育教育冷静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当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近期效益不高,长期效益更差。第一,学校体育教育观念的误区;第二,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远离体育(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滞后,其次是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第三是教学方法陈旧)
1.4 社会的原因
第一,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理解不够,我国教育制度旨在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为了国家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我国教育制度理解不够,在进行目标考核时,用考分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素质教育贯彻乏力,应试教育的观念依旧强烈,由此造成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第二,人才选拔标准“重智轻体”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才的竞争。就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告诉我们,各用人单位在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时,还是偏重于他的学历和文凭。选拔人才的制度还脱不了分数的约束,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考虑甚少。用人单位何曾想到,人才离开“健康”这一坚实、可靠的载体后,将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力”。第三,经费投入严重失衡。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据有关部门最近的调查显示,西部某省中小学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为1-3元,大部分学校不能采用现有的器材上一节完整的体育课。没有活动的场所,学生体育锻炼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竞技体育又称“精英体育”,我国推行的是举国体制下的“精英体育”,是“金牌体育”、“政绩体育”、“政治体育”等系列畸胎产品。一边是奥运金牌直线飙升,另一边却是亿万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成为这样的体育大国,对国民有多大意义呢?第四,政府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长期以来,在我国体育局和教育局是各司其职。体育部门要的是金牌;而教育部门则注重的是升学率,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应该由体育部门管。(第一,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的理解不够;第二,人才选拔标准“重智轻体”知识经济时代就是人才的竞争;第三,经费投入严重失衡;第四,政府部门职责不清,互相推诿。)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分析
根据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我们知道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对人的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社会阶段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但是人们对人的发展美好愿望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实现人的良好的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它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和对人的发展的科学认识而有所不同。人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不同阶段造就了不同的“社会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很多人分析认为是由于中小学生所处的环境导致的,将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简单归咎于中小学生学习场所学校的原因,加上中小学生的家长所肩负的监护人责任,也是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这样分析有一定的科学根据,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中学校和家长是有一部分原因,但是这些原因的分析过于表面化,没有真正深入的分析造成中小学生部分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哲学角度分析,造成事物变化的原因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外因起次
要作用,内因是造成事物变化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以此我们分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小学生本身的原因,中小学生自身的各种不良因素是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小学生自身原因作为内因影响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放大到近20年的体质监测的体质持续下降现象上,中小学生自身原因不足以充分说明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这一社会问题。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问题,仅仅以没有完全自主意识的中小学生自身原因来解释这一社会问题,实在是不具备充足的说服力。
人是社会人,人只有在社会环境下才能是“人”,社会就是人的集体,人是社会的个体,是社会塑造了人,是所有的人建构了社会。依据这一马克思哲学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论,我们分析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原因中的各个因素中,分析的原因大量集中在社会体制,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上,如果说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话,社会体制,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的因素就应该归结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方向上,它们都是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社会生产关系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那么前人研究的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中的社会原因也就算不上是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
到底什么是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造成的。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经济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都很好的说明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我们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生产力水平,我们还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完全的好或者完全的坏的,我们30年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是很多发达国家发展速度的几倍,可是我们30年的经济发展是有代价的,我们的发展是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破坏为代价的。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人才,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难免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淡化一些东西,而学校、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也只能去加大孩子的压力,减少属于孩子本来应该享受的时光和活动,孩子还没有自主的意识,还没有能力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变化最终导致了中小学生体质的部分下降,导致了近20年中小学生体质的持续下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关系随之改变,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迅速,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及时准确的把握和改进自身的一些问题,中小学生的体质问题就是这些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要清楚认识到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根本原因,及时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才能解决当前甚至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社会持续关注问题。结束语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搞清楚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把握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它。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是我们当前必须关注和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分析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本文仅是对于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根本原因的一些思考和意见,在看法上肯定有所缺陷和不足,只希望为大家看问题时提供一个视角,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袁洁.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原因的社会学分析[j],网络财富,2009.7:138-139.[2]赖小玉,刘海金,刘尚礼.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j],体育学刊,2007.8.14(5):125-128.[3]万有善,王晓宇.中学生体质下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院报,2008.6.26(3):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