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鲁迅100字九篇(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心中的鲁迅篇一
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塑造了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和对女性的同情。探索悲剧故事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处于时代前沿阵地上的知识分子对封建营垒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鲁迅是这一时期文化战线上的主将,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家,其笔触最为深刻。从《狂人日记》开始,陆续发表大量作品,塑造出众多的典型人物。但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可能不如男性形象更丰富。因为一提起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阿q、狂人、藤野先生、孔乙己、闰土等。但仔细梳理,我们依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鲁迅小说中众多女性的“国民性”特征。他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显示了一个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高瞻远瞩。
鲁迅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生活是熟悉的。农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残存时间最长,封建意识影响最强烈的地带。农村妇女更是封建社会的最底层。她们的悲惨命运引起了鲁迅的深切关注。比如《故乡》中的豆腐西施杨二嫂,《离婚》中的爱姑。但是,更集中更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对农村妇女欺压和迫害的是《祝福》中的祥林嫂。作者把祥林嫂放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里,为典型的农村妇女悲剧命运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她的遭遇充满了辛酸和血泪。她生活在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包围之中。即使同样受到封建思想麻痹毒害的笃信鬼神的柳妈,也来吓唬她。从他的丧夫、失子到惨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四条绳索;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对劳动妇女的束缚和迫害。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知识女性“走出传统的家庭,走进新兴的社会。”①去迎接新思潮。初步确立起“自我观念”,开始勇敢追求人格及婚恋自由.子君正是其中的代表。她是城市知识女性的缩影。由于时代的发展,在子君身上,明显的散发出时代的气息。西方的浪漫主义自由思想对她产生了巨大的撞击,这种撞击使她勇敢的反抗家庭中、社会的束缚。但其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终因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和自身的弱点而宣告失败。她与祥林嫂等人的悲剧内涵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悲剧都是由封建势力造成的。但作为悲剧的具体内涵,她们之间又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遗毒,使妇女们在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变得麻木愚昧。面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道德纲常”,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等待、忍耐,甚至寄希望于来生。除了单四嫂子,还有比如《药》中的华大妈,她们虽然都勤劳、善良。但她们都将子女作为唯一的希望,全心全意的照顾他们。但是子女生了病,做母亲的不去提早看医生,却是求签、问卦,或者迷信血馒头的奇迹。自然会耽误宝贵的医治时间,枉送子女性命。正因为她们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她们的愚昧才使人震惊和惋惜。她们只是表面上的愚昧,并未祸及他人。在封建等级制度的大熔炉里,还有一些除了自身愚昧,更有尖酸刻薄甚至残暴的女性。她们自己不反抗,还压迫别人,以此来寻求平衡和慰藉扭曲的心理。比如《故乡》中尖酸刻薄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和《祝福》中将儿媳祥林嫂卖掉的婆婆,都是典型的代表。鲁迅以自己犀利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揭穿了封建宗法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毒害。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最具有悲剧个性的人物。她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她具有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勤劳等优良传统。但同时,又具有依赖、屈从、自卑的国民积习中卑劣的一面。其中所蕴含的精华和糟粕,从正反两方面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祥林嫂生活在农村,这看似宽松而是则更加严厉的环境。小农经济的约束与地域的限制,使农村不但默认了一套既定的妇女纲常,而且,更因承传的愚昧而自觉的维护。正是这种牢不可破的强大势力,成为对祥林嫂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打击迫害的`武器。她始终摆脱不了被压迫的命运。最后在祝福声中惨死在街头。“人就其本质来说,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绞死的。周围人的歧视及冷漠也是造成她的悲剧的原因之一,但周围人的冷漠也基于传统礼教观念。
旧社会,讲究女子“从一而终”,不能再嫁。所以,祥林嫂在她第一个丈夫、小她十岁的祥林死后,不肯再嫁。但她的一系列悲剧也随之展开。她的婆婆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把祥林嫂嫁到了深山野坳。祥林嫂的婆婆利用了妇女绝对从属于夫族家长制的特权,要求祥林嫂的行为以她的利益为转移。有意疏漏了从一而终的训诫。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的真面目。祥林嫂最初定反抗是动人心魄的。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了天地,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脚上,头上还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由此可知,被逼再嫁对她来说,是更深层次的苦难。这一点从她宁愿以生命为代价,来争取自由的搏斗中可以看出来。但仔细想想,与其说是她的反抗,倒不如说是她本能的挣扎。所以说,祥林嫂的反抗是盲目的。外界的围墙和内心的围墙,同样是难以逾越的。这一切,都是夫权要祥林嫂“从一而终”造成的后果。
封建神权、政权又惩罚了祥林嫂的“不守妇道”。因为她是再嫁,是“大逆不道”。从祥林嫂的初嫁亡夫、再嫁守寡到沦为乞丐的悲剧一生。我们说命运对她是不公平的。但她从没有怀疑过命运对待自己的不公平,而是一味的顺从,连当初仅有的一点反抗也没有了。祥林嫂的周围是无形的封建观和有形的迫害者,就是鲁四老爷及镇上的一些人。他们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统统笼罩在没有反抗的祥林嫂身上。其实,她的第一个家庭的崩溃,就已经为她的幸福画上了句号。柳妈在祥林嫂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后,对她说了有关“阴司”的话,使她生活在极端的恐惧中。由此可见,柳妈也是祥林嫂悲剧的促成者。她虽然也生活于社会最底层,但她的意识就是当时封建意识的代表。她对祥林嫂的嘲笑与“鉴赏”,正是她敌视祥林嫂的反抗的反映。尽管柳妈是那种带着封建迷信的“威吓”,但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因此,在柳妈的教导下去捐门槛。“赎罪后”,祥林嫂更加勤劳,想以此来弥补丧失家庭对她的打击。当她坦然的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这句话彻底无情的摧毁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就这样,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迫害的精神失常。最后,这个可怜的乞丐惨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一如一片鸿毛飘落在雪地上,悄无声息的推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
封建“四权”毁灭了祥林嫂,我们也感受到了她的反抗意识。但由于祥林嫂长期本能的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标准。所以,她的反抗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因此,她的挣扎是苍白无力的。这犹如那黑夜里划过的流星,稍纵即逝。祥林嫂的毁灭虽然有她自身的弱点,但最终还是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扼杀。
《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小说中最具有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貌似泼辣,实则软弱。丈夫要离弃她,她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双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关系较“铁”的七大人来调停。爱姑不仅有娘家人支持,同时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要让“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但结果是七大人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而七大人依然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他要维护的是封建的“伦理纲常”。在旧社会,离婚就是丈夫休掉妻子,那是比守寡更没面子的事。那时候,爱姑的脑子里还没有想到任何谋生的手段和生活出路,她必须得依赖丈夫而生存。她闹了三年,要挣的,其实是去做一个男人的奴隶和附庸。所以,尽管她的反抗是激烈的,但还是肤浅的、不彻底的。爱姑的悲剧让人们感受到的依然是强大的封建阶级传统观念。
《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子君是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的知识青年。在她身上,显示出新时代的气息。这种气息最突出的表现在子君的石破天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鲁迅曾以“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来隐喻不争气的国民同胞。子君的这句铿锵誓言,证实了她属于爆发的一群。但爆发并不等于真的胜利,从其结局可以看出。但无论如何,这句话依然表现出新时代女性前所未有的惊醒。子君勇敢的冲破家庭的牢笼,和涓生租屋同居。当变成家庭主妇时,忙于家务,连谈天的功夫都没有。当初的勇敢和无畏,在现实中被消磨殆尽。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境陷入困境。他们的爱情逐渐出现了的裂痕,子君又回到了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
子君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五四”运动虽然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中国的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小说深刻的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个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他们的个人奋斗,还不能挣脱封建势力的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雇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在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陷入了绝境。
子君的悲剧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子君是进步青年,为了追求幸福和自由,他们结合了。也曾有过安宁和幸福,但婚姻胜利后,他们的爱也停滞不前了。子君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没有像涓生一样继续学习和探索,争取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去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女子,而是蜕变成一个关在家庭牢笼里的平庸的小女人。“由于他们自身的动摇和妥协,他们的反抗每每失败。这种经常的失败和挫折又 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痛苦。”③鲁迅对这一类人的评价是“全国学生,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现象而已。”作者认为这些学生们过于向往爱情自由的美好。天真的因为有了自由就有了一切,结果遇到实际的琐碎问题,马上感到幻灭。从子君反抗的失败,我们看到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者个性的毁灭。
探究鲁迅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先生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最终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依然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思想。从愚昧的单四嫂子到渴望幸福的祥林嫂,在到极具反抗性的爱姑,到新时期的子君。我们可以看到时代女性艰难的前行足迹。
鲁迅先生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对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给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文章中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鲁迅不但写了这些内心的悲苦生活,而且写到了她们的反抗和觉醒。从爱姑及子君等人的身上看到了希望。而且预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是无可阻挡的向前发展的。
从鲁迅小一定的说中的几位女性可以看出,她们的悲剧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她们的悲剧,其中一个隐藏的原因,就是处在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迫下,最终造成悲惨的结局。由此可见,妇女要想获得完全的自由和解放,经济上必须独立,政治上必须自由。如果子君和涓生结合后,勇敢的去谋一份职业,不去做家庭里依依可人的“小鸟”,其命运或许是另一个结局。在我国,古代的妇女地位低下,完全没有自己的权利。鲁迅先生就是要揭示她们的悲苦生活,帮助她们寻找出路。争得做人的权利。他把解放妇女,反对封建礼教和反对整个封建制度联系在一起,毅然的举起了反封建的伟大旗帜。
我心中的鲁迅篇二
;内容摘要:《藤野先生》是鲁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用仙台学医的经历来铭刻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印记。他在日本留学时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是很不一样的,本文尝试通过副词去探索他的心境,主要有三个方面:无法隐藏的失望、理想路上的彷徨、怀念之余的坚定。
关键词:鲁迅 《藤野先生》 副词 心境
《朝花夕拾》原名为《旧事重提》,这个散文集里共有十篇散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鲁迅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藤野先生》是散文集中的第九篇,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三期,其中所记的是从1902到1904年间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主要写了这几件事情:弘文学院学日语、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关爱。
研究者们对《藤野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的探讨,副词的教学,“也”字的妙用,开篇句的作用,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修改,中日学者对幻灯片事件的看法。其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主题讨论得较多,有人立足《朝花夕拾》的创作体系,认为鲁迅是在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有人认为鲁迅是在写藤野先生及表达爱国主义思想;并且在以往的教学中也有认为此篇文章是写藤野先生的事迹,着眼于藤野先生这个人的形象、影响去教学,最后落点的情感分析则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层面。
笔者认为鲁迅先生多年后写下的这篇文章,主要是记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所经历的一切,以及在人生多变之际通过往事的回忆以慰藉自己。再者,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都要注意到文中两个“我”的变化。所以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日本留学时的鲁迅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鲁迅的心境。而鲁迅先生在创作时,用词方面是极为讲究,往往反复修改、增删。那么,《藤野先生》中的许多副词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他留学日本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法隐藏的失望、理想路上的彷徨、怀念之余的坚定。
一.无法隐藏的失望
留学日本这条路是满心期待的,然而到了日本之后,发现和他一起留学日本的中国鲁迅先生选择学生依然如国内一样故作姿态、无所事事,他在言语之间流露出无法隐藏的失望。
《藤野先生》乍一开头就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①,令读者疑窦丛生。短短八字中用了两个副词:“也”“无非”。“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词条解释为:“也,副词。表示同样、叠用、转折或让步、委婉或强调。”从字面意思理解,“也”字说明东京和中国也一样。“无非”是一个双重否定副词,在此处是加强了的肯定语气。而“这样”又是什么样?从下文中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只知道赏樱花和盘辫子的不务正业、爱好打扮、忙于跳舞的清国留学生。我们结合《朝花夕拾·琐记》可知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经历:“说我已经偷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②的流言使鲁迅离开了家,到了无须学费的南京上学。在江南水师学堂,他在三等班居于“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的前二班学生之后,也由此他得出螃蟹态度在中国颇普遍的结论。又到矿务铁路学堂里经历的种种以及求知的艰难,使得鲁迅再一次离开,到日本留学。
对于这些不务正业的清朝留学生的装扮,鲁迅先生用“实在标致极了”来形容,极尽夸张和嘲讽。“标志”本指漂亮,课文注释说这里为“反语讽刺”,这里其实是褒词贬用。而“實在”一词本来是“确实”之意,这里作为肯定副词来修饰“标致”,反讽的味道更是增添了几分。
到了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和在中国所见的学生还是一样,这便是鲁迅《藤野先生》提笔即写下“也无非”的无奈与愤慨吧。在否定副词“无非”和肯定副词“实在”中,透露出鲁迅十足的失望。
二.理想路上的彷徨
鲁迅先生在回忆仙台医专的生活时,他使用了诸多语气副词,如“大概”“居然”“偏”“何尝”。他选择偏僻的仙台医专学医,及其发生的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之后,他终选择弃医学文。这是他真正找到理想之所在的过程,然而,这却也是在不断地逃离现实的过程。
既然东京也如此,鲁迅便决定前往仙台,他的理由是:“仙台是一个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③在鲁迅看来,他在仙台客店的起居生活是被优待的,不过,他的理由竟然是“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④“大概”是一个语气副词,表“也许”“大约”之意。这是鲁迅先生不太肯定的一种判断,也有些许深处异国异地的孤寂吧。仙台这个地方比起东京偏僻得多,鲁迅先生选择此处,是因为这里没有其他的清朝留学生和其他的中国人。这便是“以稀为贵”的仙台最令他高兴的地方。
鲁迅先生在仙台医专的学医生涯里碰上了又一个令他难忘的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对唯一的这一位中国留学生多了几分关爱,专门为他检查讲义,也为他修改讲义。在学年试验中,鲁迅先生的成绩在六十分以上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特殊待遇,两者被某些日本学生加以利用则有了匿名信事件。
其中“偏”“何尝”这两个副词用的非常好,准确表达了鲁迅先生思想的转折性变化。“偏”是一个语气副词,常表示与愿望、常理相反的意思,本来不应该有却有这么多中国人参与其中。再仔细揣摩这里的“中国人”,大约指三类人:被捕获的要被枪毙的中国人;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我。“何尝”是一个表示反问语气的副词,与“未尝”“未曾”意思相近,更加揭示了作为看客中国人的麻木。也正因此,鲁迅先生认识到中国人的“看客”心理才是最可怕的,于是毅然弃医从文。
弃医从文的选择在鲁迅的人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1926年的他回忆时所写所记就可看得出。1926年的鲁迅同样处于人生的彷徨时期,《朝花夕拾》后八篇均是他在避难过程中所写下的,这时他以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加以自慰。在这之前发生的“女师大风潮”与陈西滢等人的论争,尤其是“三一八”惨案,鲁迅无话可说却又不得不说而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他对段政府、流言家以及“正人君子”的控诉和愤慨已经处于痛心和悲哀的地步。其后,鲁迅等五十人被北洋政府通缉。他曾辗转流离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从北京南下到厦门。在这期间,逃亡和沉默是鲁迅避祸的方式。
三.怀念之余的坚定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过争论,有人认为是刻画藤野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人认为是鲁迅写他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我赞同后者,《藤野先生》一文中确有写藤野先生的内容,不过主要还是在写鲁迅先生自己留学日本的经历,以及他再回忆往事时的心境。除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日本的留学经历为他前路的坚定提供了信心。
鲁迅在告别藤野先生之后,便和他没有了任何的联系。藤野先生嘱咐他寄照片和写信的事情,他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落实。但他却说“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⑥从鲁迅的作品可知他喜爱、怀念的老师并不多,寿镜吾先生算一个,藤野先生亦是其中一个。“总”“时时”这两个副词都是频率副词,表达出了鲁迅二十年间对这位严谨、真诚、关爱过他的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对藤野先生为他批改讲义、诘责干事的无礼、真切的挽留以及惜别感激于心。还用了一个程度副词“最”字,可见二十年前,在仙台医专藤野先生对他的关爱、鼓励给他莫大的温暖。也可见二十年后,鲁迅对藤野先生不同于日本学生歧视的态度仍铭记于心并充满感激。
临别时藤野先生所赠的照片被鲁迅先生挂在北京寓居的墙上,这对他的益处是:“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⑦“似乎”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音容笑貌,同时也是鲁迅对藤野先生当年关爱的铭记以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忽又”表现出的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莫大的动力,每当他想偷懒时,便又为他增加了勇气。这在二十多年前的仙台医专是如此,在1926年的鲁迅心中亦是如此。1926年,在厦门大学任教的鲁迅遭受同行排挤,并且在“三一八”惨案之后,他感受到文字的无力。而当年在日本求学虽然坎坷与辛苦,却依然有藤野先生的关怀。而今再次身处困顿,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话语犹在耳畔,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鲁迅先生真正地抒发怀念之词是从回忆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时候开始,也有一张照片给了他无限地动力。藤野先生的话语,在二十年前的人生岔路口给了徘徊的他鼓励,在二十年后的困顿时仍然给了他力量,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当他再次回忆起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程,他对前路也多了几分坚定与从容。
鲁迅先生多年后写下这篇文章,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心境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在文章是可以感知的。而鲁迅先生尤其注重文章的修改,很多地方都是斟酌再三,例如文中的副词就是如此。这许多副词可以帮助我们揣摩他留学日本和再次回忆往事时的心境,主要归于无法隐藏的失望、理想路上的彷徨、怀念之余的坚定三个方面。
参考文献
[2]鲁迅:《朝花夕拾》,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注 释
③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页.
④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页.
⑤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页.
⑥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页.
⑦温儒敏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页.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相关热词搜索:;我心中的鲁迅篇三
小说开篇以“我”对故乡的全景式俯瞰起笔,体现的是现实世界的萧瑟与荒凉,感情基调是灰色的。这个故乡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有异乡的感觉。否定了故乡作为生养之地的存在价值。故乡的破败体现出处于蒙昧状态的故乡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我”对故乡的失望情绪。陌生化的故乡其实已经是异乡。“我”全景式俯瞰的视角也是一种寻找的姿态,在寻找“我”记忆中故乡的美好之处。但是,破败的现实故乡场景打碎了“我”的美好记忆,“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画面如此神异,仿佛是一幅远离人间的神话故事。因为这幅画面并不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图景,而是“我”“脑里忽然闪出”的想象的图景,所以,这部分就是一个想象的文本。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鲁迅创作的动物猹是一种很灵活狡猾的动物,类似于蛇。
“管贼么?”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可以领会,在鲁迅用文字构筑的“闰土月夜守瓜图”所展现的神异世界里,在这天高地广的园地中,有一个动物、植物和男人,构成了静穆的神话图景,从而使《故乡》成为很典型的美学的神话文本。
鲁迅为什么要构建这样一个神话文本呢?
因为在“我”看来,故乡已经全然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了。寒冷、萧索、死寂,就是故乡给“我”的现实印象。只有“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故乡因此留存在“我”记忆中的空间世界里。这“我的美丽的故乡”就是童年的故乡,也是神话图景的故乡,就像神话是人类童年的隐喻一样,在《故乡》中,神话也成为鲁迅童年的隐喻,成为童年与故乡的联结体。可以这样说,现实历史中间无意识体现出鲁迅生命中的“过客”意识,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体现出鲁迅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鲁迅早年的“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正是由否定现实故乡,寻找精神故乡的观念推动的。而对精神故乡的寻找和寻找不得的内心焦虑,使得鲁迅一生都处于一种彷徨的痛苦状态中。鲁迅的《故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乡愁神话隐喻特征的典范文本。
我心中的鲁迅篇四
;摘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所谓的鲁迅“转向”时期,通过与后期创造社等各方的论争,鲁迅获得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鲁迅文艺思想中阶级意识的突显,与后期创造社所倡导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有着某种直接关联。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梳理,以期对鲁迅的深入认识,对我国关于“阶级意识”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鲁迅;阶级意识;后期创造社;福本主义;卢卡奇
鲁迅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认识到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由起初的怀疑“革命文学”转变为肯定“无产阶级文学”,承认文学的阶级性,认同文学始终受阶级意识支配。这一时期是鲁迅思想的“转向”时期,通过与各方展开革命文学论争,尤其是同后期创造社的论争,他翻译、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索文学与革命的关系,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阶级文学观。鲁迅文艺思想中阶级意识的突显,与当时国内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同当时后期创造社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密切相关(这里并不否认鲁迅受国内外其他作家、理论家的影响)。
一、 阶级意识的突显——后期创造社对
“20世纪20年代末中苏外交关系断绝,思想交流严重受阻,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与中国的联系较之苏联更为直接。”[1]148此时,留日归国的后期创造社成员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中国,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倡导无产阶级文学方面所做的工作,尽管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却对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鲁迅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起初,鲁迅对革命文学是持怀疑态度的。1927年4月8日,鲁迅在黄埔军官学校以《革命时代的文学》为题目作演讲时,已关注到“革命文学”,认为“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2]418,他对大革命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分三个阶段来分析。一是大革命之前,所有的文学大抵是叫苦鸣不平的文学,对革命没有什么影响。二是大革命的时代,“文学没有了”,因为“大革命时代忙得很,同时又穷得很,这一部分人和那一部分人斗争,非先行变换现代社会底状态不可,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做文章;所以大革命时代的文学便只好暂归沉寂了”[2]420。三是革命成功之后,会产生了两种文学——对旧制度挽歌,对新制度讴歌,不过他认为“中国没有这两种文学……赞美建设是革命进行以后的影响,再往后去的情形怎样,现在不得而知,但推想起来,大约是平民文学罢,因为平民的世界,是革命的结果”[2]421;“现在中国自然没有平民文学,世界上也还没有平民文学,所有的文学,歌呀,诗呀,大抵是给上等人看的;他们吃饱了,睡在躺椅上,捧着看……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2]421-422由此可见,尽管鲁迅谈到了革命文学,却认为当时中国没有真正的平民文学,存在的仅是叫苦鸣不平的文学,是读书人的文学。虽然鲁迅承认革命文学的存在——“世界上时时有革命,自然会有革命文学”[3]82,但他对“文学于革命是有伟力的”却是持怀疑态度[2]423,曾明确讲道“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的力量的”[3]83,对“文艺是革命的先驱”也持怀疑态度[2]559,对当时中国存在的革命文学(一是在一方的指挥刀的掩护之下,斥骂他的敌手的;一是纸面上写着许多“打,打”,“杀,杀”,或“血,血”的)更是持怀疑态度[2]543-544。
后期创造社掀起的这场文化运动对鲁迅所产生的影响,鲁迅在1932年《三闲集序言》中曾坦陈:“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以救正我——还因我而及于别人——的只信进化论的偏颇。”[3]6从鲁迅的这段言词中,我们可以确认以下三点:第一,鲁迅正是受到后期创造社的影响,才“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第二,鲁迅在此之前是只信进化论的;第三,鲁迅在“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之后,认识到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正是通过同后期创造社的文艺论争,鲁迅在清醒地看到前者患有严重“左”派幼稚病的同时,由起初的怀疑“革命文学”转变为肯定“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3月12日,鲁迅发表《“醉眼”中的朦胧》一文,对成仿吾的《祝词》及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中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主张,明确表示肯定:“实在还不如在成仿吾的祝贺之下,也从今年产生的《文化批判》上的李初梨的文章,索性主张无产阶级文学,但无须无产者自己来写;无论出身是什么阶级,无论所处是什么环境,只要‘以无产阶级的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的斗争的文学’就是,直截爽快得多了。”[3]63这实际上是赞同了李初梨的主张,即“无产阶级文学是:为完成他主体阶级的历史的使命,不是以观照的——表现的态度,而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的斗争的文学”[4];“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不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出身者,也不一定会产生出无产阶级文学”[4]。由上可知,鲁迅接受了后期创造社所主张的“无产阶级文学”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后期创造社对鲁迅的影响,使后者不仅赞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且把之后诞生的“左翼作家联盟”也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运动,把20世纪30年代中国“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亦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现在时候的真实的更广大的内容”[5] 590。此外,由于后期创造社的影响,鲁迅不仅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而且主张多“绍介”别国的理论和作品,他认为:“多看些别国的理论和作品之后,再来估量中国的新文艺,便可以清楚得多了。更好是绍介到中国来;翻译并不比随便的创作容易,然而于新文学的发展却更有成功,于大家更有益。”[3]135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鲁迅才在1929年至1931年短短的时间内译介了一系列别国的理论和作品,如1929年译俄国及日本作家与批评家的论文集《壁下译丛》(北新书局印行)、日本片上伸的《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与实际》(大江书局印行《文艺理论小丛书》之一)、苏联a·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论》(大江书局印行《文艺理论小丛书》之一),1930年译俄国g·蒲力汉诺夫的《艺术论》(光华书局印行《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苏联a.卢那卡尔斯基的论文及演说《文艺与批评》(水沫书店印行同丛书之一)、苏联关于文艺的会议及决议《文艺政策》(水沫书店印行同丛书之一)、苏联a.雅各武莱夫的长篇小说《十月》(神州国光社收稿为《现代文艺丛书》之一,今尚未印)[3]180,1931年译苏联a·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毁灭》(三闲书屋印行)等。除以上他本人的译著之外,鲁迅还校阅了一些其他译著,如任囯桢译的《苏俄的文艺论战》、胡斅译苏联a·勃洛克的长诗《十二个》、董秋芳译俄国v·但兼珂等作的短篇小说集《争自由的波浪》、孙用译匈牙利裴多菲·山大的民间故事诗《勇敢的约翰》及李兰译美国马克·吐温的小说《夏娃日记》等,校阅约十几部译著。鲁迅之所以在此期间如此致力于翻译方面的工作,除了上面提到的理念支持外,他还认为文艺界“仅仅宣传些在西湖苦吟什么出奇的新诗,在外国创作着百万言的小说之类却不中用。因为言太夸则实难副,志极高而心不专”[3]184。正是针对当时无产阶级文学太过于重在宣传,鲁迅才如此重视翻译工作,他的译著也是致力于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如他所说的“我的译书,就也要献给这些速断的无产文学批评家”[3]210。
综上可见,鲁迅并不完全赞同后期创造社所强调的那种文学的阶级性,但是前者文艺思想中阶级意识的突显,却与后者的影响有着某种直接的因果关系。强调阶级意识、突显文学的阶级性并非后期创造社的独创,而是后期创造社照搬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把福本主义中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带到了中国。然而,这种“阶级意识”理论也并非福本主义的首创,而是来自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二、 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高扬——
卢卡奇对福本主义的影响
福本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出现的以批判山川主义而确立的一股左翼思潮,它于1924—1927年在日本风靡一时,之后虽失去主导地位,但却对日本整个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乃至文化运动都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福本和夫(1894—1983),1920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系,1923—1924年先后留学英、美、德、法各国,在德国期间,师从科尔施并结识卢卡奇,卢卡奇以《历史与阶级意识》相赠。[6]当时该书在国际上影响甚大,对青年福本和夫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福本主义(1)这种带有鲜明政治激进主义色彩的“左”的思想,主要具有异化、阶级意识及党组织理论的基本特征。前两点明显受《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影响,后一点直接受到了列宁的建党思想的影响,但也有卢卡奇思想的作用。正是由于卢卡奇的极大影响,1927年日本思想界才出现这一译介情况——《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阶级意识》、《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两篇文章同他的《列宁》一起被译成日文出版[7]。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包涵了三个基本概念:物化、总体性(或整体性)和阶级意识,虽然是由八篇论文组成,但“物化”始终是全书的核心。尽管卢卡奇当时未能将物化与异化完全区分开,但他却是在异化的意义上使用“物化”一词,从商品拜物教的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批判。卢卡奇认为,异化是总体的历史发展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把握这一总体,只有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必须作为阶级而出现时,意识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时,才可能消除异化,因此,卢卡奇强调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重要性。福本和夫受卢卡奇的影响,用异化的思想来说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力图克服那种局限于工人与资本家对立的肤浅认识,提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基于它自身阶级及其阶级意识的自觉。
在此基础上,他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重要意义:
只有无产阶级的意识才能指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出路。[8]139
卢卡奇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理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产生,对于推动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意识的觉醒,曾有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过分强调意识在革命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带有政治激进主义的“左”的色彩。
正是受卢卡奇关于“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这些革命学说的深刻影响,福本和夫才形成了鲜明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论及独特的革命阶段论(2),以理论斗争、意识斗争来指导日本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过他将“阶级意识”提升至“理论斗争”的高度,“将意识斗争(理论斗争、思想斗争都是同义词)完全等同于阶级斗争,并把它放在斗争过程的首位”[1]75,虽然极“左”,但从一定侧面也彰显出卢卡奇对其影响之深。
为了更好地实践无产阶级的意识斗争,福本和夫提出了“分离结合”的党组织论。这一理论除了受列宁建党学说的影响外,同时也有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用。关于党的组织理论问题,卢卡奇作了深刻的思考并专门撰写了《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一文,批判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机会主义的组织理论,披露机会主义的本质是“一种‘有机的’、纯粹无产阶级革命的幻想”[8]401,批判这种学说“设想无产阶级会通过缓慢的扩展逐渐争取到人口的大多数,通过纯粹合法的手段获得政权”[8]401。这些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福本和夫,他一回到日本就严厉批判支持解散日共、消极重建日共、主张实行工会主义政策的山川主义,极力倡导重建日共,强调党组织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性。然而,福本和夫提出的“分离结合论”(3)与“理论斗争”,却是机械地运用了列宁和卢卡奇的理论学说,没有看到理论、实践与组织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组织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形式”[8]396,不懂得只有选择正确的组织方法才能把理论变成实践,不懂得“只有侧重组织方面的分析才使得有可能从实践观点对理论进行真正的批评”[8]398,才致使其把斗争仅局限于理论斗争,导致其“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使党和工农群众脱离,群众之间则因思想上理论上互相对立而分裂”[9]。从以上分析可知,福本主义是“以对纯粹的阶级意识的追求为特点”[1]75的左翼革命思想,足见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对之影响甚深。
三、 倡导文学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
福本主义对后期创造社的影响
1927年10月至1928年,后期创造社(4)成员在国内革命文学运动形势的鼓励下,先后从日本归国,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他们把日本福本主义带到中国文艺界,“他们回国参加文学运动的全部计划都是在日本形成的,当时正是福本主义风卷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期间”[1]77。后期创造社成员在日本期间就建议创造社转变方向,回国后便高举革命文学的旗帜,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郑伯奇还特别讲到李初梨、冯乃超:
正是由于福本主义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盛极一时,才为在日本学习的后期创造社成员接触其思想、接受其影响从客观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后期创造社成员所提倡的理论斗争、文学的阶级性及其在倡导过程中强烈的论争批判色彩,我们可以辨清福本主义对之影响的思想脉络。
后期创造社强调理论在斗争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1928年初,冯乃超发表了题为《艺术与社会生活》的文章,率先强调革命理论的重要性,提出革命文学必须有“严正的革命理论和科学的人生观作基础”[13]。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李初梨不仅鲜明地高举理论斗争的旗帜,而且将文学的阶级性尤其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融入理论斗争之中,并把该论文“权且作一个‘理论斗争’的开始”[4]。之后,他更加鲜明地强调“理论斗争”的迫切性,呼吁“在我们的无产文艺阵营里面,‘理论斗争’是刻不容缓的一件急务”[14]。几乎与此同时,成仿吾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文中,也积极响应、倡导“理论斗争”。他认为要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家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方法,为“理论斗争”在中国的宣传起了一定的铺垫、推动作用。
在突显文学的阶级性这一点上,冯乃超阐明了革命文学的本质——“必然是agitation-propaganda”(鼓动、宣传——笔者注),主张文学艺术的任务,也是革命文学家的任务,就是把当时中国民众反抗的情感、求解放的欲望及强烈的革命思想以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疾呼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文学: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明确提出“政治家该具有艺术的心,艺术家也该具有政治家的头”[15]。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一文中,李初梨坚持文学“是反映阶级的实践的意欲”[4],强调文学的阶级意识,并提出要成为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自己的有产者或小有产者意识,把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彭康也积极著文响应,强调革命文艺的阶级性,着重指出文艺是“意识形态(ideologie)”的,是思想、感情的组织化,进一步阐明:“革命文艺,普罗列塔利亚文艺,在中国的现阶段,也不应仅限于描写无产阶级,更不必要无产阶级自身来写……革命文艺的内容,描写什么都好,只要在一个一定的目标之下,就犹如斗争虽然多都是朝着一个目的一样。封建势力,军阀,帝国主义,工农生活,小资产阶级,知识阶级等等,都是革命文艺的内容。”[16]这些内容的提出与宣扬,丰富发展了革命文学的内容,提升了无产阶级文学的理论水平。
后期创造社成员对理论斗争以及文学的阶级性的倡导,是在同文学革命论争的过程中进行,呈现出极强的批判色彩(5)。
后期创造社成员对福本主义的接受,不仅体现在以上三方面,从他们创办的刊物及其相关著述或译介的日本文艺著作中,我们也可识认。20世纪20年代末的后期创造社,为了更好地译介、宣传马克思主义,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积极创办一些期刊杂志,如《文化批判》(1928.1.15—1928.5)、《流沙》(1928.3.15—1928.5.30)、《思想》月刊(1928.8.15—1928年底或1929年初)及《创造月刊》(1926.3—1929.1)、《日出》旬刊(1928.11.5—1928.12.15)等。他们以这些期刊杂志为主要阵地,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活动,并有比较具体的理论分工,冯乃超、李初梨负责文艺理论和批评,彭康担负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朱镜我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国际形势,李铁声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对中国现代革命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后期创造社成员所译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大都是通过日译本介绍至中国,是在他们把福本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完成的。
经过以上抽丝剥茧的探析、溯源,便可理出这一事实: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源头是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该理论经日本福本主义由后期创造社传至中国。正是由于福本主义、后期创造社的影响,鲁迅不仅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而且也接触到了卢卡奇的论著。正是由于后期创造社“挤”鲁迅认识到须看“几种科学底文艺论”,鲁迅先生才于1928年2月1日往内山书店购买了日译本卢卡奇的《何谓阶级意识》[17]、[18],成为最早接触到卢卡奇著作的中国作家之一(6)。这一时期,“阶级意识”理论在日本和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充分说明了一种理论“旅行”的现象:一种理论思想进入另一种异己的文化绝非畅通无阻,无论这种理论自身多么深刻、重要,其在异域的旅行、完全(或部分)地被接纳是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同时,鲁迅对“阶级意识”理论的批判和吸纳,也印证了一种文化接受的事实: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接受一种异己的思想文化,绝不会盲目地全盘接纳,只会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进行吸收。
注释:
(1)1924年9月,福本和夫回到日本,针对当时消极重建日本共产党、忽视党的领导权与先锋作用的以山川均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主导思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重新组建日本共产党。山川主义忽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积极支持解散日共,认为列宁的建党思想不符合日本的客观情势,倡导无产阶级运动大众化的政策。针对山川均的消极主义,福本和夫多次著文予以批判,批判以山川均为代表的思想为经济主义、工会主义、折中主义,批判山川均的消极建党思想,积极倡导重建日本共产党。福本和夫的这一系列革命主张,迅速赢得了日本左翼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1926年12月,日共召开重建党组织大会,福本和夫一跃成为日共领导人,其思想由此也正式成为日共及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指导思想。然而,由于福本主义具有左倾宗派主义的特质,加上卢卡奇(他本人因《历史与阶级意识》也受到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福本和夫都先后批评布哈林不懂辩证法,而当时主持共产国际的正是布哈林,这些都注定了福本主义的命运。1927年7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通过了日本无产阶级运动的纲领,即《日本1927年纲领》,批判了以山川均为代表的折中主义和以福本和夫为代表的左倾宗派主义,参加会议的福本和夫回到日本后不久便被捕入狱,福本主义在日本无产阶级运动中的主导地位结束。
(2)福本和夫独特的革命阶段论:第一,阶级意识(通过斗争,逐渐形成,并在一定条件下飞跃为意识革命);第二,政治革命;第三,经济革命(利用政治革命来推动经济革命)。
(3)所谓“分离结合论”是指根据马克思的结合原理,从事结合前的分离工作。
(4)(5)关于创造社的分期问题和后期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所呈现的极强的论争批判色彩特征,详见作者的《后期创造社在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中的得失》(《史学月刊》2012年第8期)一文。
(6)关于鲁迅先生往内山书店购买的日译本卢卡奇著作的书名问题,学界存在着不当的表述。黎活仁先生在论著《卢卡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认为鲁迅先生购入的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实则不然,这一问题在《鲁迅全集》第15卷“书刊注释条目”的日文部分第832页,有详细注释:“阶级意识トハ何ヅャ《何谓阶级意识》(今译为《阶级意识》——笔者注)。匈牙利卢卡契(g . lukács)著,水谷长三郎,米村正一译。昭和二年(1927年)东京同人社书店出版”。并且,在20世纪20年代,《历史与阶级意识》尚没有完整的日译本。卢卡奇论著最早的日译本出现于1927年,日本翻译界从《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抽出两篇文章《何谓阶级意识》和《关于组织问题的方法论》,加上《列宁》,将它们译成日文出版,这也是《历史与阶级意识》第一次被译为其他语言在世界上出版。因此,鲁迅先生1928年2月1日得到的这一日译本应是《阶级意识》,而非《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参考文献:
[2]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5] 冯乃超.冷静的头脑[j].创造月刊,1928,2(1).
(责任编辑 岳毅平)
相关热词搜索:;我心中的鲁迅篇五
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笑柄
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4、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6、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7、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9、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10、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1、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1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心中的鲁迅篇六
在我认识的老师中,有的很严格,有的很温和……可是,他们比起我们的王老师,可差远了。
王老师有一双乌黑发亮、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细长的身材,真是一位典雅的老师。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处理事情,总是条条有理,以理服人。
王老师对我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不厌其烦的劝导,给我们改正的机会。
王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我们,虽然她那么累,可她从不说一声苦叫一声累,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由于我很多的地方做的不好,给王老师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我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因此成绩很不理想。所以王老师经常苦口婆心的开导我,找我谈话,帮助教育我。要期末考试了,王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天天早早的来到学校给我们补课,讲题目要点,使我在期末考试不掉队,我很感谢王老师。
为了不辜负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会更加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辛勤培育我的老师!
更让我难忘的是,刚开始上课时我总是开小差,王老师发现后,并不是在课堂上批评我,而是让我站起来回答题,因为我没听清站在教室里真难为情,以后,我会慢慢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今年寒假,我读了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觉得王老师和吴老师一样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为能遇到这些老师感到幸运。
谢谢王老师耐心细致地教我们读书、写字,把调皮无知的我们培育成了知书达礼的少年。
谢谢王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扫地、擦窗户,培养了我们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谢谢王老师在我们取得好成绩时对我们的表扬和鼓励,谢谢您在我们犯错误时对我们的批评和教育,谢谢您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谢谢您,王老师。
在我们的心中,对老师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老师温柔,有的人希望老师讲课幽默,还有的人希望老师聪明等等,而我就希望老师讲课幽默、认真,我很幸运,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讲课风趣、幽默,并且,每一道题她都能给我们指出重点,让我们彻底明白这道题,有时候,她会让我们先自己讨论,比如说一道判断题,她就能让我们先说一说理由,这道题为什么对了或者为什么错了,往往我们班做判断题时,就会是一个人接一个人的发言,最后,看我们说的差不多了,她就会让我们停下来,将这道题仔细讲清楚,如果还有人不会做,她就会认认真真的一遍又一遍的讲,知道那个人听懂为止。这样在我们分辨过后,她再讲,我们就会将这道题记得清清楚楚,再也不会错了。
这个老师不仅幽默,而且还很有耐心。
杨怡在我们班可是出了名的认真。每天下课,都能见到她学习的身影,有时,她在学习上碰到不会的题,就会去问同学,有的时候,同学们也解不出来,她便去问老师。这时,老师就会一遍又一遍的给她讲,讲完后,就会让杨怡再讲一遍,等到杨怡彻底弄懂了之后,才结束了讲解。
这个老师还很负责。
老师在开学之前,总要让几个女生把班里打扫一遍,装饰一番。但是,她自己没有想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自己装饰,而是亲自来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干,有时,老师写几个毛笔字让他们贴在墙上,有时剪一朵花装饰教室。
大家猜到这位老师是谁了吗?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赵小茹老师。
有一种鲜花,我最惊羡,惊羡于它的粲然开放;有一种清茶,我最渴望,渴望在他的醉人浓香;有一种老师,我最喜爱,喜爱有他的课堂。
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笑的时候特别帅气,有时候又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一样呵护我们,关爱我们。这就是我心中的好老师——李老师。李老师是一位物理老师,他工作认证负责,上课生动幽默,特别是他的声音很好听,这可是他自己也认同的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是我最喜爱,最敬爱的老师,她在黑板这片浩瀚的大海上,不停地滑动着船桨,用他的所有知识把我们喂饱。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便从一年级升上了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忘怀施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之恩。
施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施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很有耐心。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害怕,不敢举手,生怕老师会批评我们。施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不要怕,说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好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
施老师就像一位天使,解开我们头脑中的迷团;有时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施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施老师要我们排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小羊和狼》。不知怎么,施老师要我去充当大灰狼这个角色。我听了很不服气,便生气地问施老师:“为什么让我扮演狼?狼是大坏蛋,我不当!”施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狼虽然是坏蛋,但电视上的.小丑也不是一直演丑角吗?如果演得好就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说演还是不演呢?”我听了,笑了笑说:“对,我还是充当一下吧”。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天,我起晚了,演出的时间快到了,看我还没到学校,施老师很着急,便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施老师到了我家,我一出门,施老师把雨衣批在我身上就出发了。在雨中,我模糊地发现,施老师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当时,泪光已在我眼眶中闪动。到了学校门口,老天有眼,雨停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为施老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未获一等奖,但我已经尽了全力,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奖项,施老师用了多少心血呢!
有人称赞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园丁。但我认为,老师是一颗闪烁的繁星,照亮我们的绵锦前程更为恰当。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便从一年级升上了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忘怀施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之恩。施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施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很有耐心。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害怕,不敢举手,生怕老师会批评我们。施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不要怕,说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好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
施老师就像一位天使,解开我们头脑中的迷团;有时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施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记得有一次,施老师要我们排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小羊和狼》。不知怎么,施老师要我去充当大灰狼这个角色。我听了很不服气,便生气地问施老师:“为什么让我扮演狼?狼是大坏蛋,我不当!”施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狼虽然是坏蛋,但电视上的小丑也不是一直演丑角吗?如果演得好就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说演还是不演呢?”我听了,笑了笑说:“对,我还是充当一下吧”。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天,我起晚了,演出的时间快到了,看我还没到学校,施老师很着急,便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施老师到了我家,我一出门,施老师把雨衣批在我身上就出发了。在雨中,我模糊地发现,施老师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当时,泪光已在我眼眶中闪动。到了学校门口,老天有眼,雨停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为施老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未获一等奖,但我已经尽了全力,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奖项,施老师用了多少心血呢!有人称赞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园丁。
但我认为,老师是一颗闪烁的繁星,照亮我们的绵锦前程更为恰当。
她是我心中的好老师,美丽高贵:一身象征着智慧的紫色正装,50多岁,但在我眼中依然活力四射。微黑的瓜子脸上镶着两颗修炼多年的黑宝石,眼角若有若无的皱纹宛如平静的水面微微泛起的涟漪,挺拔的身姿使她更显庄重。用千古佳句:“云想一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形容她在合适不过了。
她是我心中的好老师,循循善诱: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在欢快的下课铃中结束了,课下,一位因家庭因素而一直无精打采的同学被细心的她叫进了办公室。“老师跟我说啊,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了,但还是关心我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从办公室屁颠屁颠跑出来的同学笑着对我们说。
她是我心中的好老师,呕心沥血:有一位男同学,一直是他的骄傲,不论什么比赛,男同学总会破那个纸一张火红的奖状来回报她,男同学是她最得意的弟子,是她的掌上明珠。四年过去了,男同学依然如此优秀,可就在五年级时,男同学的成绩竟一落千丈,上课经常心不在焉,作业也是投机取巧,一塌糊涂,如一本天书,让一向知识渊博的她无从下手。于是她便去家访,得知男同学上网成瘾,不能自拔。她便对男同学单独辅导,经常与男同学谈心,可依旧无济于事,但她还是不放弃,坚持不懈,一如既往的帮助他,鼓励他。终于,滴水可以穿石,渐渐的,男同学的成绩有所好转,她便加大马力,让同学们一起督促他。一年后,男同学果然浪子回头,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她就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优秀高级教师,狄霞。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便从一年级升上了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忘怀施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之恩。施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施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很有耐心。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害怕,不敢举手,生怕老师会批评我们。施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不要怕,说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好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施老师就像一位天使,解开我们头脑中的迷团;有时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
施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记得有一次,施老师要我们排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小羊和狼》。不知怎么,施老师要我去充当大灰狼这个角色。我听了很不服气,便生气地问施老师:“为什么让我扮演狼?狼是大坏蛋,我不当!”施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狼虽然是坏蛋,但电视上的小丑也不是一直演丑角吗?如果演得好就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说演还是不演呢?”我听了,笑了笑说:“对,我还是充当一下吧”。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天,我起晚了,演出的时间快到了,看我还没到学校,施老师很着急,便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施老师到了我家,我一出门,施老师把雨衣批在我身上就出发了。在雨中,我模糊地发现,施老师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当时,泪光已在我眼眶中闪动。到了学校门口,老天有眼,雨停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为施老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未获一等奖,但我已经尽了全力,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奖项,施老师用了多少心血呢!有人称赞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园丁。但我认为,老师是一颗闪烁的繁星,照亮我们的绵锦前程更为恰当。
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她清秀的身材,梳着披肩发,白皙的脸庞上总是带着微笑。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眼神中透露着淳朴、温情,她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时时刻刻关爱着我们。她就是我们的好老师—刘老师。刘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上的启蒙者,还是我们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生活里的益友。刘老师教负责我们班的语文课。每一堂课她总是认真引导我们对课文进行仔细地理解和思考,让我们跨上理想的骏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我们积极回答问题。谁的发言有新意,就带头给他鼓掌,向他祝贺。记得刚上学的时候,刘老师就任我们班的班主任,那时我们对老师还十分陌生,非常胆小,上课举手的同学也几乎没有。
我更是胆小,低着头一边想问题,一边担心着:会不会叫到我呀?“冯颖楠!”老师恰好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把头埋得更低了,几乎快碰到桌子,脸红得像个苹果,但我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着,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似的,我似乎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鸟。这时,老师不但没批评我,还亲切地对我说:“回答得很正确,声音再响亮些,不要紧张,就更好了。”我看着老师那充满鼓励的目光,鼓足勇气,响亮而流利地回答完了问题。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就是这课堂上的第一次,使我们感受到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后都能积极地举手发言。
刘老师,您讲的课,是那样的精彩,吸引着我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又是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着我们,用您的知识浇灌着我们,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我心中的鲁迅篇七
在小说中,总少不了人物语言的对白描叙。它既是作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又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思想情感的必要手段之一。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在人物语言描叙方面独具个性.用了重复对白来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鲁四老爷,对这一人物在小说中作者着墨不多,只轻描淡写地交代了他的书房、他的几次皱眉,还有私下里告诫四婶不准祥林嫂参与祭祀,但作为一个写作高手并没有忘记小说的要素之一——刻画人物,用语言最妙。于是就出现了经典性的个性语言:当有人报告说,祥林嫂是被两个山里人和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绑架走了时,他说了四个字,“可恶!然而……”“可恶”是指这伙人的绑架行为,简直是强盗,不知礼仪,败坏鲁家的门风,至少说也该给有点威望的四爷打声招呼或者说光明正大地来要人,何必这样的粗暴无礼?但一想到祥林嫂是背着婆家逃跑出来的,也有违背“妇道”之嫌,婆家人捉她回去,也是情理之中的,所以一个“然而”就原谅了他们的粗暴无礼。从“无礼”到“有礼”的这个过程,仅这四个字就把它的逻辑讲通顺了。接着,卫老婆子亲自出马来鲁家释疑,四叔第一句话就是“可恶!”,见对她的不满情绪:你是个中人,隐瞒实情不说,连个照面都不打,还帮着别人暗暗地劫走我家的佣人,闹得沸反盈天的,这成什幺体统?但当卫老婆子把情况一说,把罪一认,把证一保,嚯,四叔立即释然,又一个“然而”就心平气和了,也认为卫老婆子合“礼”,几乎把一个两面讨乖而又得利的滑头,当成了一个大好人了。这合哪样的“理学”?鲁迅先生就用这四个字,时合时散地运用到四叔身上,一下子就把一个封建遗老冷酷、自私、伪善的面孔揭开了,语言是多幺的精炼而有力啊!
四婶的反复言语是在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之后。当听到祥林嫂的遭遇之后,四婶眼圈有些红了,尽管先前有些踌躇,但还是让祥林嫂做了家里的女佣。可当四叔告诫她,祥林嫂这种人固然可怜,但“伤风败俗”,用她帮忙可以,要是祭祀,一切饭菜要自己做,如果让她做,不干不净的,祖宗是不吃的。这样一来,作为鲁家特别隆重的祭祀大事,四婶再忙也不让祥林嫂插手了。当祥林嫂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又去取烛台,四婶又慌忙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种语气算客气,先称呼,后说事,理由是不言的。祥林嫂虽有些为难,显得疑惑,但也不是傻子,就因为自己嫁了再嫁,死了两个男人而被众人鄙薄嘛。可当她听了柳妈的话,捐了门槛,赎了罪,以为自己就清白无罪,完全可以干一个女工力所能及的家事了。然而,四婶在祭祀时,见她老不听安排,便慌忙大声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次声音提高了,语顺变动了,句子缩短了,且是先说事,后称呼,足见其既不客气又显慌乱的情态。对于同是女性的四婶,虽同情祥林嫂的遭遇,两次自作主张收留她为佣人,但她在四叔的指使下,无意中充当了封建礼教的执行者,断送了祥林嫂的生存希望,把她一步步地由家庭佣人变成无家可归的浪人,直至推向了死亡的深渊。祥林嫂人生悲剧的造成,四婶虽说主观上没有什幺过错,但客观上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只呵斥了这幺几句。
我心中的鲁迅篇八
1.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2. 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3.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名言
4. 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5. 没有;中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
6. 他先前怕孩子们比孩子们见老子还怕,总是低声下气的。近来可也两样了,能说能闹,我们的大良们也很喜欢和他玩。
7. 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8. 我每看户外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9.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10.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1.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12. 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 目标。
13.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4.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15.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16.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17.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18.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19. 中国青年之至死不屈者,亦常有之。
20. 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21. 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22. 学习专看文学书,也是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
23. 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24. 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
25.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面清洁旧帐,一面开辟新路。…xxx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感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xxx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26.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
27.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28.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29. 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30.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1.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33.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34. 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35. 我恐怕是以不好见客出名的。但也不尽然,我所怕见的是谈不来的生客,熟识的不在内,因为我可以不必装出陪客的态度。我这里的客并不多,我喜欢寂寞,又憎恶寂寞。
36. 矛盾这里在弄作家协会,先前的友和敌,都站在同一阵图里了,内幕如何,得而知,指挥的或云是茅与郑,其积极,乃为救《文学》也。我鉴于往日之!我的伤,拟不加入,但此必将又成一大罪状,听之而已。
37. 幻灭之来,多不在假中见真,而在真中见假。
38. 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39. 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
40.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42.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43.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44. 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45.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46. 不是上帝,哪里能够超然世外,真下公平的批评。人自以为xxx公平xxx的时候,就已经有些醉意了。世间都以xxx党同伐异xxx为非,可是谁也不做xxx党异伐同xxx的事。
47.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48. 人必需糊口着,爱才有所附丽。
49.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xxx正史xxx,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0. 孙传芳所以赶走,是革命家用炮轰掉的,决不是革命文艺家做了几句xxx孙传芳呀,我们要赶掉你呀xxx的文章赶掉的。
51. 游戏是儿童最合法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53.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54.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56.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
57. 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
58.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59. 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
60.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61. 这拉纤或把舵的好方法,虽然也可以口谈,但大抵得益于实验,无论怎么看风看水,目的只是一个:向前。
62.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63. 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64. 凡是新的事情在起头总是这样一来的,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不久就冷淡下去,撒手不做了,因为他已经明白,不经过一番苦工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做的人,才忍得过这番痛苦。
65. 智识太多 ,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 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66.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7. 那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68. 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69. 不愿意在有权者的刀下,颂扬他的威权,并奚落其敌人来取媚,可以说,也是xxx语丝派xxx一种几乎共同的态度。
7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干为孺子牛。
71. 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72.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74.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75.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76. 将文章当作古董,以不能使人认识,使人懂得为好,也许是有趣的事罢。但是,结果怎样呢?是我们已经不能将我们想说的话说出来。
77.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78.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79.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80. 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81. 我的杂感集中,《华盖集》及《续编》中文,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而销数独少,足见读者的判断,亦幼稚者居多也。
82.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83. xxx自卑,’固然不好,xxx自负xxx也不好的,容易停滞。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要不然,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
84. 后出者胜于前者,本是天下的平常事情。
85. 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
86.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87. 那唯一的盆景万年青的阔叶又已消失在昏暗中,破絮一般的白云间闪出星点,黑暗就从此开头。
88. 从来如此,便对吗?
89.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悼杨铨
90.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死》
91. 当开首改革文章的时候,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作者,是当然的,只能这样,也需要这样。
92.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93. 人不能将别人都作坏人看,能帮的也还是帮,不过最好是量力,不要拼命就是了。
94. 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95.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96. 所可惜的,是左翼作家之中,还没有农工出身的作家。
97.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98.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99. 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101. 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102.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103.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104.
105. 有时也觉得宽恕是美德,但立刻也疑心这话是怯汉所发明,因为他没有报复的勇气;或者倒是卑怯的坏人所创造,因为他贻害于人而怕人来报复,便骗以宽恕的美名。
106.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107.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8.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09.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10.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111.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我心中的鲁迅篇九
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5. 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地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
7. 虽生之日,犹死之年。——鲁迅《朝花夕拾》
9. 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鲁迅《朝花夕拾》
11. 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12. 这便是岁月的刀刃对生命具象做出的最残忍的雕琢。
14.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15.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6.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鲁迅《阿q正传》
17.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20.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24.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25.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伤逝》
26. 老马对祥子说,单个的蚂蚱虽然也能蹦得很远,但教小孩子逮住了,用线拴上,连飞都飞不起来。
29. 这有时使他自愧,有时使他自喜,似乎看的明明白白,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和食物,没有更大的意义。
31. 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32. 坐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天色迷蒙,黑暗就要到来,刚刚心疼到无以复加,闭上眼睛,强迫自己睡去,嗓子干涩难受,心情失落到了极点。
35. 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37. 大地之灯是这样的唯一,并且不可取代。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火,无论是炙热的白昼,还是昏暗的黑夜,都持续的发出银白色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离散的未来。
38.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39. 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在这个季节里寻找一个夕阳西下的怀抱,即使太阳已经没有了光亮,可那个怀抱永远是属于阳光温暖的。每当夜幕降临时,俩个人身影的依偎便是一天的开始。
40.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鲁迅《野草》
42.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43. 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鲁迅《野草》
49.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50. 那些闲看枪毙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54. 忘了冷,忘了张罗买卖,他只想往前走,仿佛走到什么地方他必能找回原来的自己,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
55.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56. 个人的希望与努力蒙住了各个人的眼,每个人都觉得赤手空拳可以成家立业,在黑暗中各自去摸索个人的路。
58. 骆驼忽然哀叫了两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像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
59. 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60.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62. 夏先生的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65.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66. 有时候沿着一个陌生人的的生命脉络向前追溯,就清晰地感到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雷同。
67.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
70.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72.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75.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去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总受,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76. 凡是能使他们缓一口气的,他们就有胆子拿起来;生命就是且缓一口气再讲,明天再说明天的。
78. 实在标致极了。
79.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80. 在这个吵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得世界里,我们手里所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不多了。握好了,别丢了。明天还要赶很远的路。
82.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85.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88. 人生最美好的,年们一都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是他想走是他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便岁都只服务。
89. 虎妞刚起来,头发髭髭着,眼泡儿浮肿着些,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象拔去毛的冻鸡。
92. 呜呼,无法可想!
94.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96.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97. 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00. 不一都家之学声一是为着忘之往并不的永却多事不一都家之学声一是为着忘之往并不,一都家之学声一是为着忘之往并不的留风家之学年也我没有用!
101.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10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104.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105. 今天都在你们面前陈诉承认了,严正的小朋友,请你们裁判罢!
106.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107. 或许是不知梦的缘故,流离人外种起人追逐幻影。
109.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