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乡愁》教学设计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愁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语言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品味——迁移。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人。
二、朗读
2.朗读指导。
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慕蓉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2.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3.用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慕蓉的《乡愁》。
四、迁移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二
教学目的: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境。
教学角度:情境体验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想像——积累。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观看《乡愁四韵》mtv片段导入 。
二、朗读
1.找四位同学分节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朗读指导。从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3.听配乐诗朗诵,要求边听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三、想像余光中《乡愁》的画面,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3.给想像的画面取名,并体会这些画面所表达的情感。
四、用画面想像法读席慕蓉的《乡愁》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并想像。
3.师生共同完成画面创设。
4.体味这首诗的情感。
明确:淡淡的思念与哀愁。
五、根据想像背诵这两首诗
三
教学重点:归纳、评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角度:美文助读课。
主要教学过程 :朗读——助读——评析。
训练实施过程:
一、导入
简介作者余光中、席慕蓉的经历、文化底蕴的相同与不同。
二、朗读
1.朗读指导。
2.学生自读。
3.听两首诗的配乐朗诵。
4.放音乐,学生随音乐朗读。
三、比较
两首《乡愁》各有千秋(节选)
(张祺)
3.学生自读资料,找出自己的比较与资料中的比较有何异同。
4.启发学生说出资料上没有的内容。
四、下发两首写“乡愁”的诗,要求任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月之故乡
彭邦桢(中国台湾)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乡色酒
舒兰(中国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还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五、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有可能的话写成鉴赏性文章
(湖北公安县孱陵中学434300)
乡愁教学设计篇二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1、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诵读法、启法式点拨、讨论法。
借助画面及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思乡曲》让学生进入思乡情境,并谈谈思乡感受,再过渡到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们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他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国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诗歌欣赏三部曲: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第一部:朗诵吟咏
我们都知道,朗读是品味诗歌语言的钥匙,我们只有对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学生初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听朗读:
(媒体播放 flash 示范朗读)
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学生试读,体味每一节的感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
第二节:增加遗憾的语气。
第三节: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节:表现而今的惆怅。
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第二部: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思考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
家愁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
国愁
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教师小结学生练习并举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课文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第三部:想象练习
想象或联想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请同学们模仿《乡愁》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词语任选一个词语,做一些想象练习。
思念 记忆 童年
学生讨论交流后,配乐朗读自己的创作。
教师小结并展示舒婷的诗歌──《思念》(见课件)
请同学配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就让《故乡的云》捎去我们对台湾同胞、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媒体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乡愁教学设计篇三
一、设计思路
自读质疑 合作探究
这堂课的设计思路:① ──→ ②
整体感知 品味研读
点拔释疑 拓展延伸
──→ ③ ──→ ④
朗读指导 比较阅读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言:
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ei 海峡xia 后来呵ya〕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指名背。(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
〔生若背错了,请其它同学更正〕
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1)名回答。
师问:为什么?
以上三乡愁是在三个特定时期最令作者思念的。
点拔释疑,朗读指导。
师:你能读出这些感情吗?
〔点名读〕
谁能有感情地背诵?点名背。
师:太棒了!你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诗的经验?
生:感情要饱满,语速不能太快。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纷纷发言,略。)
(教师巡回了解各组读的情况,学生积极性很高。)
师:下面我们开始朗读欣赏,谁先来?
(多名学生回答:
乡愁是一台电话机;
乡愁是一座桥梁;
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
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
乡愁是一轮圆月。
〔富有创造性的要表扬,如生比喻不恰当,则让他说出理由〕)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学生朗读,然后讨论,自由发言)
生: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作者的乡愁。
师:不错,这是两首诗的相同点,除此之外还有吗?
生: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
生:我觉得两首诗在形式上不一样。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生:席慕蓉的诗表达感情比较朦胧含蓄,余光中的诗比较直接清晰。
布置作业 :
三、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
小时候(少年) 少年清愁 │ 生离之愁 │ 家愁
长 大(青年) 夫妻离愁 │ │ │
后 来(中年) 丧母哀愁 ── 死别之愁 │ ↓
现 在(老年) 思归浓愁 国愁î
乡愁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展示教学目标。(课件)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处的社会、时代,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作者简介(课件)
三、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读乡愁(课件)
师: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得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生:思念家乡
师:那么你看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忧郁深沉
师:通过听你觉得读时语速应该是什么样呢?
生:稍慢
师:对,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决定了我们的朗读应该是稍慢且舒缓、
师:要读好一首诗,不光要注意感情基调,还要把握什么朗读技巧?
生纷纷:语速,节奏,轻重音
师:第一、二小节语速稍慢,读出回忆。第三小节沉郁,读出生离死别的伤痛与失落。第四小节音调稍稍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思念,荡气回肠。
另外,在朗读时,注意重音。比如在第一小节,那枚小小的邮票寄托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在读的时候要重读。现在老师示范读一下第一小节。
师:下面几小节请同学们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来朗读其余几小节。
配乐朗读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的非常精彩,很投入、很感人,下面我们来听听名家的朗读。(课件)
师:我们知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看不到,摸不着,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他把乡愁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那么诗人运用了什么意象来表现乡愁?(课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生: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表达不可捉摸的乡愁。
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板书)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哪些具体的乡愁?
生1:小时候的我外出求学,与母亲分离,自己思念的便是家中的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而保证这封信能够从“这头”到“那头”,邮票便是小时候最突出的“乡愁”。
生2:长大后,为生活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生3: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但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生4: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两岸分离(板书)
师:同学们想像、表达都很好,诗的第四小节,与前三小节已有所不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板书)
生:我想对同胞说同胞,你们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的
生:我想对余光中说余光中先生,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说出了我们华夏儿女的心声。祝愿宝岛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板书)
五、师: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同学们”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会远离自己的祖国,到那时候,你会对你的亲人、故乡、祖国说些什么么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乐章———说乡愁(课件)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话语让老师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愿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更爱自己的家乡,更爱自己的祖国!在这节课结束前,让我们的脉搏再次随着乡愁的韵律一起跳跃吧!(课件)
乡愁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储备点:
⑴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⑵ 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2、能力培养点:
⑴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⑵ 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⑶ 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投影片、录音机。
余光中,中国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国台湾,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听读,整体感知:
⑴ 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⑵ 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⑶ 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2、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⑵ 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⑶ 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⑴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5、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⑵ 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6、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⑴ 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⑵ 课堂小结: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