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六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篇一
1、知道雷锋从小乐于帮助别人的故事,教育学生向雷锋学习。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过、桥、时、座、河、背、又;认识走之儿、广字旁和同字旁;理解“过来、过去、又”等词语的意思;会区别“一个”和“一个一个”的不同意义。
3、正确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又、过来、过去”的意思。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揭示课题。
1、出示雷锋肖像,简介雷锋的生平事迹。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过桥”。(出示课题)讲的是雷锋小时候帮助同学的事。
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过,读准三拼音,学习新偏旁“走之儿”,学会“过”的笔顺。(先里后外)说说它是什么结构?(半包围结构)。
4、学习生字“桥”,三拼音,扩词理解。
5、齐读课题。
二、听课文录音。
要求小朋友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几句话?讲了雷锋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初学课文,随课文学习有关生字。
1、课文一共有几句话?在每句话后面做上“/”记号。
2、指名四个小朋友分别读四句活。
3、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出示卡片,学习“时”,读准翘舌音,字形与“过”作比较,用“时”口头组词。
4、雷锋和小同学上学时,得经过什么?
a。学习生字:座,认识广字旁,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广+坐)
b.学习生字:河,怎样记住字形?(氵十可),扩词理解意思:大河、河水等。
5、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的?学习生字:又,掌握字音字形。学习生字:背,认识月字旁。(北十月)
6、认读带读字:雷锋时候漫过
7、指导学生在书上的囹字格内给每个生字描一遍。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2、说说偏旁名称:走、广、月。
3、齐读生字新词两遍。
五、课堂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1、2题。
六、课外熟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检查生字新词,学习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比一比,再组词。(口头回答)
过()雨()去()又()
时()两()云()有()
3、指名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一句。提问:这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课文中“小时候”是什么意思?
2、雷锋他们要过桥,碰到了什么困难呢?齐读第二句话。
讨论:①他们碰到了什么困难?
②“漫过”是什么意思?打开幻灯,看图理解“漫过”的意思。
3、在这样的情况下,雷锋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呢?
4、打开幻灯,练习说话: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
5、出示句子:
上学时,雷锋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去。放学后,雷锋又把小同学一个一个背过来。
①指名朗读。思考:雷锋是怎样帮助小同学过桥的?圈出有关词语。
②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a、“一个一个”是几个?它和“一个”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b、看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背过去”和“背过来”的不同意思。
c、“背过来”这里为什么要用上“又”字?
③指导朗读。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三、课堂小结
1、看幻灯,讲一讲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作业
1、把“比一比,再组词”的作业完成在练习本上。
2、《课堂作业》第三题。
五、课外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检查字词。总结课文。深化导行。完成有关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组词。
桥
河
2、《课堂作业》第4题。
3、看幻灯,复述这个故事。
二、齐读课文
三、总结导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雷锋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
2、出示句子,齐读:
3、你准备怎样向雷锋学习?
四、作业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第1题。
五、课外作业
向小朋友推荐课外读物,准备召开“雷锋故事会”。
附板书:
15、过桥
上学时,一个一个背过去
放学后,又一个一个背过来
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篇二
桥
许佳
教材简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如何让人性美在学生心中扎根、升华呢?首先,通过入情入境,导入课题,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引出主要人物,为后文垫下基调;接着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细品词句,设身处地地想,让学生自读、自悟,感受情势危急;继续再读再悟,以巧妙的过渡语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汉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汉的高大形象,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汉的敬仰之情,并体会人物形象:迂回曲折,回到课题,探究课题深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汉,抒发自己敬仰之情,将“老汉”的形象将永远定格在学生的心中;而临近课束之时,启发想象,读写迁移,顺势而导,情感渲染,笔触情发,总结升华,引起共鸣。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在读悟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联系上文理解“咆哮,狞笑”等词语的意思。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课文中的老汉高尚的精神品质。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入情入境,导入课题
1、听歌曲,欣赏视频
2、激情谈话,引入课题
二、细品词句,感受情势危急
(一)创设情境,感受洪水的狂暴肆虐、凶猛、可怕。
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1)学生交流。(2)朗读,体会。
(3)汇报交流感受。
教师相机点拨
①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水位在不断上升,情势越来越危急。
(二)扣住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学生语言练习,说词语、句子。
(三)感悟洪水中村民的慌乱
(1)老师激情叙述:洪水如猛兽般席卷了整个村庄,农田被淹没了,房舍被冲毁了,死 亡 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在田间地头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睡得正香呢。突然一声惊叫,大家翻身起床,却一脚踩在了水里,当时他们会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这些危在旦夕的人们此刻的样子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找出文中描写人们惊慌失措的有关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过渡:是啊,灾难来了,洪水像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此时村民还有路可走吗?慌乱的村民跌跌撞撞的涌到那唯一的一座窄窄的木桥前,他们看到了谁呢?在洪水中,这个人的表现跟村民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出老汉)
三、对比阅读,感受老汉的形象,感悟人性美
.1、学生再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与前文描写村民的句子对照着阅读,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到的?
2、找出文中描写桥和小伙子的句子与描写老汉的句子对比阅读找出你认为前后有些矛盾的地方读读,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矛盾?进一步体会情势的危急,感受老汉的形象的高大。
3、全班交流后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老汉“镇定、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循私情”的高尚品质。
4、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要喊什么,你猜想他想喊什么?请拿起自己的笔写出老支书没来得及喊出的话。
5、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老汉说的话。
6、进一步感受老汉的精神,感受文中流淌的人性美。
小结:(略)
四、启发想象,寄托无限哀思
1.、老汉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无情的洪魔却洪水吞没了老汉,也吞没了小伙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故事看来结束了。可是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结尾,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24-27自然段。
2、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3、.练笔。
4、交流、评价:
5、.师总结:
五、再读课题,探究课题深意
1.文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还能用什么做题目?)2.学生自由发言。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用上“桥”字。? 6.师总结:
六、作业。
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梁、程”等12个生字。会写“兰、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意见,并乐于与人交流。
4.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收集桥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
(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在哪里见过?快把你见过的桥说给同学、老师听。(学生自由答)
2.课件(出示不同桥的图片)边播放边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巨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板书课题),课文里所讲的桥会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二、初步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兰兰跟爷爷过了几种桥?各是什么桥?
(1)你是从课文的哪个地方找到这个答案的?
(2)鼓励引导:你很会读书,请再往下读课文,看看爷爷是怎么告诉兰兰的。
3.课文的哪段写潜水桥?谁来读读?
4.课文的哪段写塑料桥?谁愿意读读?请举手的学生齐读。
5.再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兰兰过了哪两种桥?
二、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
(1)你喜欢哪种桥?(指名说)请喜欢潜水桥的同学读读描写潜水桥的第一至四自然段。
(2)看图体会,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潜水桥?(引导学生从桥的特点,从桥上可以看到什么来回答)
(3)再读、感受潜水桥的神奇。
2.学习课文五至九自然段。
(1)朗读课文五至九自然段。思考:你从这几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桥?
(2)兰兰刚开始看到的塑料桥是什么样的?读出课文中的句子。过桥后,把塑料桥怎么办?读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说说塑料桥有什么特点。
(4)多媒体课件演示塑料桥使用的过程、方法。(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放)
3.学习第十自然段。
(1)齐读第十自然段,思考: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2)爷爷真会变魔术吗?
三、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朗读全文。
2.课文中兰兰过了哪两种桥?潜水桥和塑料桥各有什么特点?
二、巩固识字
1.学生识记生字,自由读生字表中的字。
2.互读、互查。
3.教师检查读生字,按序抽读生字、齐读、分组读、个人开火车读,打乱顺序指名读。
三、书写生字
教师范写生字,师生共同突破重难点。
本课要求写的字以上下结构为主,提示:
“坐”1.两个“人”要写小,注意“捺”变为二点;
2.竖要写长,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
3.下横要写长,以托住整个字。
四、练习
1.找朋友(圆圈里的字和方框里的哪些是好朋友)
2.照样子,我会说。
又平又稳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潜水桥架在水里,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篇四《在金色的海滩上》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小姑娘助人为乐、诚实纯朴的美好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具体事情,领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3.出示幻灯。
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qún
jiā
jiāo
衣裙
画夹
礁石
qìn
jiāo
gē
沁出
焦急
搁在sù
kàn
lòu
塑料
看着
漏出
4.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2)课文讲了哪三件事?
5.填空练习。
(1)()为()看衣服。
(2)画家送贝壳给小姑娘,小姑娘()。
(3)画家故意把贝壳丢在地上要小姑娘捡,小姑娘()。
6.让学生找出以上三件事分别在文中的哪些段落。
第一件事:1~12自然段。
第二件事:13~17自然段。
第三件事:18~21自然段。
7.请三人各读一大段。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文中哪一段写了海滩美丽的景色?
(1)速读全文,找出有关内容。
(2)指名读第6自然段。
(3)理解一望无际的意思。一望无际是指一眼望不到边。
(4)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
2.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等了多久?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1)同桌讨论学习。
(2)集体交流。
从以下语句可以看出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时间很长。
太阳刚冒出海面。
太阳越升越高。
傻孩子,火热的太阳会把你晒坏的。你回家吧,东西搁在这儿,我给你看着。
海水轻轻地漫上沙滩。
小姑娘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眼睛里露出焦急的神情。
3.小姑娘为画家看衣服等了那么长时间,心里非常焦急,但是为什么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画家回来?
(1)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因为小姑娘答应了叔叔,一定得等他回来,所以她不听老伯伯的劝告,依然耐心地等待。
(2)通过这件事看出小姑娘有什么品质?
体现小姑娘乐于助人和认真负责的好品质。
4.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为什么红了?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小姑娘把落在海滩上的贝壳一颗一颗捡起来还给画家,画家的眼圈红了是因为他没有料到小姑娘会这样做,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小姑娘有着这样一颗金子般的心,有这样纯洁美好的心灵,画家被真诚深深感动了。
(三)总结全文。
1.本文写了几件事?
2.从这三件事中,你体会出小姑娘是个什么样的人?
(四)创设情境,配乐朗诵。
(1)文中出现几个角色?
(2)要读出什么语气。
(3)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使同学们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去领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篇五鸭子上桥教案
设计意图:
歌曲《鸭子上桥》生动有趣,琅琅上口,富有一定的情境,深受中班幼儿喜爱。不过由于歌词中有数数特别是倒数的内容,旋律中又有间奏,所以中班幼儿演唱起来有一定难度。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我班幼儿的歌唱水平,我将活动分为两个教时来完成。本教时作为第一教时,我将感知间奏作为活动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可以抽拉的环形图谱,一方面可以生动、有趣地表现鸭子上桥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环形图谱中鸭子排列的疏密感受鸭子上桥时的不同速度,从而对歌曲的基本旋律结构产生清晰的认识。另外,我在用环形图谱表现间奏处插入羽毛图案,可引起幼儿对间奏的注意,感受间奏处的等待,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发现。第二教时的目标为:(1)在轻快地唱准第一段歌词的基础上,感受第二段歌词与第一段的不同,并能完整演唱歌曲。(2)尝试小组表演唱,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
目标:
1.借助图示理解歌词,感受乐曲轻快的旋律。
2.能用轻快的声音唱好第一段,知道间奏处要等待。
3.根据歌词做动作,体验游戏的乐趣。
准备:
歌曲录音,画有小桥的背景底图贴于黑板上,画有8只鸭子的环形图谱套在黑板上(如图),鸭子头饰。
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啊?听听看这是那个小动物的声音?(小狗、小猫、小鸡、小鸭子的声音依次出现)
2.让幼儿模仿动物的声音。
二、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理解歌词。
(1)出示小桥的背景底图,引出歌曲情景。
师:这里有一座小桥。听一听是谁上桥了?
(2)教师引导幼儿听一遍歌曲,感受歌曲的整体结构。
师:你们听到一共有几只鸭子呀?
师:它们是怎样上桥的?它们是挤来挤去的还是排好队的?为什么?
(3)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完整听歌曲,同时抽拉环形图谱表现鸭子上桥的情境,帮助幼儿直观地感受歌曲的整体结构并记忆歌词。
师(小结):原来这八只鸭子都是听着音乐、排好队走上桥的。
2.突破难点。
(1)幼儿感受歌曲中八只鸭子上桥时的不同速度。
师:这八只鸭子都高高兴兴上桥了,那它们上桥的速度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幼儿根据图示说出自己的理解。)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它们在干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唱唱看。(教师示范演唱,幼儿跟唱。)
师(小结):前面四只鸭子上桥时慢慢的,后面四只跟得紧紧的,上桥上得快快的,歌声也是快快的。
(2)幼儿自主学习歌曲间奏部分。
①幼儿在八只鸭子的图谱中发现、了解两片羽毛的意义。
师:图上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师:为什么在第三只和第四只鸭子后面有羽毛?
师:你们说了很多想法。那到底两片羽毛是什么意思呢?秘密就藏在歌曲里,我们一起再到歌里找一找。
②幼儿听音乐感受间奏。
师(小结):在歌曲中只有旋律、没有歌词的地方就叫间奏。图上有羽毛的地方就是间奏的地方,唱到这里时要等一下,不能唱出来,只能在心里唱。
(教师弹琴,幼儿跟唱。)
③幼儿模仿小鸭子的各种动作表现间奏。
师:在间奏的地方虽然不用唱歌词,但还有音乐。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间奏呢?
(教师放音乐,幼儿一边跟唱一边用动作自由表现。)
④八只鸭子都上桥了,现在小桥会怎样呢?(小小木桥摇呀摇。)
3.完整学唱第一段歌曲。
(1)教师操作环形图谱,幼儿跟音乐学唱歌曲2~3遍。
师:小鸭子上桥的游戏真好玩。小鸭子还想玩上桥的游戏,不过这次想请你们用歌声把它们请上桥,你们行吗?
(2)师幼一起演唱,表现歌曲中轻松、愉快的情绪。
三、游戏:鸭子上桥
1.教师操作环形图谱,幼儿随音乐在原地表现鸭子摇摇摆摆走上桥,鸭子上桥后停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面鸭子快快跑上桥的情景。
师:现在请大家起立站在原地,跟老师一起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做动作。
2.幼儿戴上鸭子头饰,8人一组分角色边唱歌边按序表现相应的上桥动作。
师:看,前面有座小桥,我们也来当鸭子玩玩上桥的游戏。大家一定要记住自己是第几只鸭子,按音乐、歌词做好自己的动作。
在桥上音乐教案 桥上桥下教案篇六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营
难忘那“漏数”——《在桥边》教学设计 常山一中 唐金木
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情节,用乱数、不数、漏数来概括情节内容。 2.领会作品的内容和主旨,理解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内在优美。
3.理解小说情节中的细节、情节的摇摆、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等技巧对情节运行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如何理解我对姑娘的爱,为什么要把她漏数。 2.如何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本文情节是如何摇摆的,对其中细节的赏析。 思想情感教育
对人的关爱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对人精神的关爱才是最大的关爱。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相比,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凭借紧张动人的情节,有力地攫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而其中短篇小说更以其短小的篇幅,紧张激烈的情节,给读者留有深深的体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篇小说——伯尔的《在桥边》
二、研习课文,品味情节
1.文章篇幅较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并巡视并提醒学生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情节] 请一位起来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明确:
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把一个可爱的姑娘漏数掉。当然小说为了避免情节上的单调,我每次数的人以及数的方式并不一样。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我”是怎么数的。
2.研读情节,赏析细节 (1)乱数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营
㈠.怎样乱数? 讨论明确:
第三段:“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表示我的慷慨。” ㈡.为什么乱数?
第一段:“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架“计时的机器”了。
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是枯燥、无聊、单调、空虚、灰暗的。㈢.我想通过乱数表达什么?
我对这个工作不满意,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作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渴望意义的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 会表现出厌倦。厌倦是一种既不肯接受又不想反抗的心态。我把厌倦看做无聊的一种形态,一种包含激情的无聊。(周国平)(2)、不数:
姑娘来的时候,和她同时过桥的人,我一个都没数。㈠.为什么此时会不数?
讨论明确:因为我心爱的姑娘此时过桥了,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姑娘的出现就像一泓清泉,冲淡“我”对毫无意义工作的不满,点亮了“我”原本灰暗的生活。这是主人公无聊生活中的唯一亮色了。
㈡.姑娘在桥上经过的时候,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明确: 课文第三、四段:
“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
“所有在这个时间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到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 “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营
㈢.请全体同学一起齐读这两段,感受我的心理。
小结:“我”是真的在爱着她了!在姑娘过桥的那个瞬间,如此美好而激动人心的几分钟成了主人公的全部幸福所在了。(3)、漏数
主任过来检查时,我把她一个人漏数了!㈠.为什么这次我会数得如此认真?
讨论明确:主任统计员的出现,这直接关系到我的生计问题。“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㈡.为什么我数得如此认真,但还是把她给漏数了?
讨论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㈢.姑娘是我的什么?假如换一个姑娘,我会把她漏数吗?
毫无疑问,她是我追求的爱情,同时,她又不单单是爱情。那个“可爱的姑娘”代表“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寄托,并不代表我的现实追求,所以不具有特殊的固定性。换另一个可爱的人,甚至动物,“我”也会这么做。㈣.漏数有意义吗?作者想通过的漏数表达什么?
“漏数”并不能改变现实什么,但它表现着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着一种精神追求。对姑娘的爱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主人公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他在这样的社会氛围、这样的个人境遇中,依然坚持的对美好希望、美好事物的一种守望。
㈤漏数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明确:结果是我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这结果虽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的主色调还是比较明快的。
四、探讨问题,分析主旨 1.作者想通过这些情节表达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了解下作者
海因里希·伯尔的写作处在两难中:一边是战争的废墟,另一边则是战后重建狂潮;一边是可见的残垣断壁的废墟,一边是深深隐藏在数字化效率社会的经济繁荣表象下的废墟。所谓“废墟文学”绝非仅仅意味着“战争废墟”或“战后废墟”的文学,而是首先意味着人类在现代性处境中所遭遇的本质处境。
(摘自 柯小刚《废墟、伤痕与伦理家园的重建》)3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营
2.他们是谁?
他们与我的关系:给我安排工作的是他们,给我带来生存压力的是他们,最后给我一份所谓“美差”的还是他们。他们醉心于数字上的增多,醉心于物质上的满足,却从始至终没有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主人公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这样的一句话“坐在马路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3.主旨:揭示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五、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不仅在伯尔的小说中会出现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情况的发生。在纷繁复杂、追求利益的现代社会,人们太重视物质上的追求和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探索。很多人舍得给自己的父母花钱买很多高档物品,却舍不得每天陪父母聊聊天;很多父母整天忙于挣钱,却没时间陪自己的孩子好好谈谈心。在这个社会,很多人认为物质上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幸福,给人物质上的帮助就是最大的帮助。孰不知,真正的幸福与物质无关,真正的幸福也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相反有时失意时的一句鼓励,痛苦时一个拥抱,沮丧时的一个眼神,落魄时及时伸出的一只手,那才是真正的帮助,真正的关爱,那才能让别人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选读》中有句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 丹也讲“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愿我们都收获真正的幸福,愿我们都真正懂得如何关爱他人,愿我们都成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让自己收获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