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诸葛亮的读书笔记200字 诸葛亮的读书笔记3000字四篇(大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诸葛亮的读书笔记诸葛亮的读书笔记篇一
相信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吧?这本书里描写的人物有很多:有胸怀大志的刘备,有虎背熊腰的张飞,还有脸红如枣的.关羽等等。在这些人物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刘备,因为刘备不仅胸怀大志,而且有耐心,也有宽容之心。
我最喜欢书中三气周公瑾这个故事。故事中,刘备和孙权都想夺取南郡,并约定谁先攻入城内,南郡就归谁。周瑜率先领兵攻打南郡,不料,中了守将曹仁设下的圈套,结果,周瑜中了毒箭,大败而归。不久,吴营传出周瑜因箭伤而死的消息。曹仁不知是计,连夜带兵突袭吴营,中了埋伏,只好狼狈地逃往襄阳。就在周瑜和曹仁打得不可开交时,诸葛亮趁城内空虚,派赵云率军连夜夺下南郡城。接着,诸葛亮又让张飞攻占了荆州,关羽攻占了襄阳。周瑜听说此事,气得箭伤复发,昏死过去。周瑜派鲁肃向刘备讨要荆州,诸葛亮建议刘备写下字据,等攻下西川就把荆州让给东吴。周瑜气得大骂诸葛亮。不久,周瑜得知刘备夫人病死,便让孙权假意将妹妹嫁给刘备,等刘备迎亲时抓住他,逼他归还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让赵云领500士兵驾船护送刘备前往东吴迎亲。临行前,他交给赵云三个锦囊,每个囊中有一条妙计。刘备等人到了东吴,赵云按照第一个锦囊计策行事,命随行士兵都披红挂彩,让满城人都知道刘备来迎娶孙权的妹妹。孙权的母亲知道后,将孙权骂了一顿,但孙母见刘备仪表不凡,就真把女儿嫁给了他。一技不成又生一技,周瑜让孙权将刘备留在东吴享乐,消磨他的斗志,刘备果然沉醉其中。
到了年底,赵云按第二个锦囊妙计行事,向刘备报告:曹操派数万精兵攻打荆州,刘备忙携夫人赵随赵云等人往回赶。行至柴桑边境时,刘备一行被周瑜派来的徐盛、丁奉带兵拦住。赵云依照第三个锦囊妙计行事,让孙夫人出面解围。孙夫人上前怒斥徐盛、丁奉无礼。徐、丁二人连声道歉,只好放刘备一行离开。刘备等人逃到江边,上了诸葛亮派来接应的船只。没多久,周瑜帅水军追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大事的人不能计较与一时,更不能和人斗气,否则再聪明的人,到了最后也只能落个失败的结局。
诸葛亮的读书笔记诸葛亮的读书笔记篇二
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时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
诸葛亮的读书笔记诸葛亮的读书笔记篇三
他,就是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第一谋士,他身肩重任,正如出师表中描述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出山之时,刘备正寄人篱下,虽然已经拥有了一块不大的领地以及少许兵权,但是和袁绍、曹操、孙权比还是相距甚远。诸葛亮凭着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通过赤壁之战的胜利,给了曹操当头一棒,随后的三气周瑜、智取汉中、水淹七军……终于辅佐刘备建立了一个可以和魏、吴相鼎立的国家――蜀,实现了隆中对三分天下的目标。可惜的是,隆中对中所言的“兴复汉室”,却因诸葛亮的英年早逝而变成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不客气地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近乎神化了。在罗贯中笔下,诸葛亮有通天彻地之能,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之力,呼风唤雨。无论到哪里都能所向披靡,一生少有不得志之时。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正如“演义”的定义――根据历史传纪铺叙引申,并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成。正是这一“加工”,便把诸葛亮神话了,变得人不像人,妖不像妖。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褪去了草船借箭的'光环,少了借东风的际遇,原因在于,前者是根据历史事件移花接木而成,后者却是根据民间传言加工而成。“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这是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确实,《三国志》中体描述的那个真实的诸葛亮实际上更善于治国,他治国的能力可以和汉代的萧何、陈平相比,也能与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齐平。但他的军事才能却无法达到姜子牙、张子房的水平。如果说到用人看人的本事,就更平庸了。街亭一战,他错任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为街亭守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街亭失守,就是因为这一战,使兴复汉室的愿望成为了泡影,致使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有越过这个门槛。虽然诸葛亮不善用兵,但却通晓萧何的治国之道、孙武的治军之道。在街亭失守后,他挥泪斩马谡,然后自贬三级。正是诸葛亮这种以身作则的精神,使蜀国的政治风貌走上了正轨,也为历史留下了绚烂的一笔。
这是我从《三国志》中读出的一点心得体会。常言道“一百个人的眼睛里就有一百个林黛玉”,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又有哪些功过,历史的长河总有一天会向我们一一揭示!
诸葛亮的读书笔记诸葛亮的读书笔记篇四
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父诸葛珪、诸葛子贵,为泰山郡丞,早年亡故;诸葛亮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诸葛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故家定居于襄阳,后来诸葛玄死后,诸葛瑾去了孙权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卧龙冈(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诸葛亮自称“卧龙先生”。后来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恩,扶佐刘备成就了霸业。
(1)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坡)
孔明招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之民三千人,正朝夕教演阵法。忽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孔明传令:命关羽引一千军去博望坡左豫山埋伏军马,等敌军到,放过休敌;待粮草辎重到时,看到南面火起,纵兵焚其粮草。张飞引一千军去博望坡右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向博望坡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又命赵云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问:“我等皆出迎敌,军师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有剑印在此,违令者斩!”又告诉玄德: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坡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兵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
又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却说曹仁、李典正中孔明之计,被刘备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后人有诗赞孔明: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⑵火烧新野(第二仗)
曹仁、李典吃了败仗,回报曹操。曹操大怒,起兵五十万攻打新野。孔明与刘备说,今曹兵大败,必不甘心,定要引大军前来,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兵已到博望坡了。孔明传令: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遏住白河之水,至来日三更后,听的下流人喊马嘶,放水淹之,再顺水杀将来接应。又命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曹兵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命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先在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只留东门放走。孔明分拔已定,乃与玄德登高了望,只候捷书。结果曹兵中埋伏。随后刘备尽迁新野百姓逃往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