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导游词短篇(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鼋头渚导游词概况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鼋头渚景区。鼋头渚位于无锡西南郊的太湖之滨,距离市区约18公里。渚是指三面临水的小陆地,因为它状如鼋头而叫鼋头渚。郭沫若畅游太湖之后,作出了“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评价。鼋头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人。
民国初年,无锡人杨翰西于1918年开始对鼋头渚进行最初的开发,开始建构“横云山庄”。解放后政府将这里原有的园林、别墅合并为“鼋头渚公园”。园内有十大景区(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万浪卷雪、湖山真意、十里芳径、芦湾消夏、藕花深处、犊山晨雾、三山映碧),我们所要游览的是鼋渚春涛景区,它是整个园林的精华所在。
鼋头渚门楼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鼋头渚的门楼,这座门楼是1973年建造的。正面是鼋头渚三个镏金大字;背面是山辉川媚四字,点明了鼋头渚风景的特点,门楼的左边是太湖别墅门楼。右边是一颗百年柏树,是1978年从梅园水厂移植来的。
太湖佳绝处牌坊我们面前的这座牌坊结构古雅、斗拱相连,建於1931年,原是鼋头渚的老大门,上书“太湖佳绝处”是郭沫若老先生的手迹。牌坊后面有一照壁,壁间饰以“凤穿牡丹”的图案,它挡住了院中景色,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从平面上开,增加了变化,是浩大的湖面产生了大小、虚实、动静的对比;从立面上看,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前面这块古朴典雅的牌坊就是横云山庄牌坊,横云山庄这座风景园林原来的名字。正面写的是具区圣境,可能很多的游客对具区的意思弄不明白,具区就是太湖的古称,太湖除了被称做具区,还被称为震泽,笠泽,五湖,洞庭湖。背面就是横云山庄四个大字。由牌坊往前过曲桥,我们就来到了藕花深处。
藕花深处
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此名出自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兴尽晚舟,误入藕花深处”的词意。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据说:1931年“藕花深处”这组景建成时,杨翰西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酒宴之后,园主便请来宾为这建筑题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没有东面的这座小桥,只有西边的曲桥相通,有人题名“湖心亭”,杨翰西觉得太俗。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杨翰西想,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么样?”杨翰西觉得这名字题的非常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现在我们看见的“藕花深处”额是1981年由田原书写的。亭子东面的小桥是_时建造的,虽然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本来“深处”就是到极限了,没法再往前了,现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坏了原来的意境。为什么还留着这座桥呢?主要是考虑到鼋头渚的客流量太大了。这座小岛叫做清芬屿,对面的那排房屋,叫净香水榭,周围种植牡丹花,因此那小小的山湾,就称做牡丹湾。现在我们到了诵芬堂,原来是杨家洞堂。1978年8月李苦禅题堂额“诵芬”请看两边监联写道:湖阔鱼飞跃,山阴草木香。调堂后面的亭子为诵芬亭,堂前太湖石亭亭玉立,给周围的景观增添了不少神韵。
米加高为13.1米,饰以粉红色、紫酱色,显得更为雅致。
鼋渚春涛这块“鼋头渚”的刻石高2米,正面的“鼋头渚”三字是光绪年间由无锡举人秦敦世书写的。另一面刻“鼋渚春涛”4字,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写的。春天的无锡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风,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轻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而鸣,犹如万马奔腾,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
神鼋铜像刚刚我们已经讲过鼋头渚的名称的由来,那么什么是鼋呢?现在大家就随我去看一下鼋到底是什么样的。关于“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界中的鼋,一种是神话传说中的鼋。在自然界中鼋是一种和鳖相似的动物,有的地方就把它叫做“大鳖”。在神话传说中,鼋是龙和鳖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正如我们面前所看到的这只神鼋。它是用青铜制作的,长1.7米,高1.3米,宽1.1米,重达700公斤,这是“中华青铜文化复兴公司”在1985年5月无锡首届“太湖之春艺术节”时赠送给鼋头渚公园的。这“震泽神鼋”由著名雕塑家庆宝持创作,上镌有朱复戟教授篆刻题名。
澄澜堂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澄澜堂位处鼋头渚的高处居中面湖,视野开阔,但见湖中的72峰犹如朵朵金碧芙蓉,点缀在一泓清波之中,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在这里观看太湖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风景各异,晴天,淡泊宁静,万顷金沤。雨天:烟波浩渺,峦峰空蒙。风起,黛浪奔腾,水天相连。云涌,轻烟漫舞,变幻无穷。我们再看它的楹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说明了这里的风景可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所描写的洪都风景相媲美。
各位游客讲到这里,鼋头渚景区的讲解就结束了,下面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去看看鼋头渚公园其他几个景区或者坐船去游览一下太湖仙岛。
鼋头渚导游词概况篇二
正月初四 睛 星期五
这几天领略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风景后。今天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无锡。听人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游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游无锡”。
让我不禁的想起了当代大文豪郭沫若赞美太湖的一句话“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所以我们也要去亲自去看看太湖的美景。我们座上游船,站在船尾。仰望太湖,太湖的水很绿很绿,如同碧绿的翡翠一样。海水在阳光的的照射下,显得波光粼粼。像金子一样,发出闪闪的光芒。
海水波涛起伏,一浪高过一浪,海浪拍打着船身发出了一阵阵悦耳的音乐,美妙极了。船缓缓地行驶着,船下的水面荡起层层涟漪,一圈一圈,扩至水天交接处。远处的群山在迷蒙的云雾中若隐若现。瞧,湖心有座小岛,看上去很小很小,样子很像一只乌龟,我想就因此而得名吧!不知不觉船已靠岸,温暖的春风送来春天的芳香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上了岸, 看到一块高高耸立的岩石上写着《太湖仙岛》。我在心里想,这里一定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拉着妈妈蹦蹦跳跳上山了,我们沿着台阶拾掇而上,看到了木牌上写着,。天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意,古色古香。仿佛步入了仙境。我们又走过了会仙桥,我就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说:“说不定在这这里我们还能碰到神仙呢”?可我们运气不好,没有看到神仙,呵呵。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座猴山,猴山上树木葱茏,遮天蔽日,又高又陡的,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突然,一尊石像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两只小猴子正偎依在猴妈妈的怀抱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桃子。多么温馨可爱的画面啊。接着我们又玩了许多景点七十二峰、广福寺、天都洞府……直到一轮红日倒映在湖面上,我们才恋恋不舍得离开了鼋头渚。
鼋头渚导游词概况篇三
此刻,我们来到的便是“鼋渚春涛”景区的主建筑之一――澄澜堂。
沿阶而上,大家请看,建于1931年的澄澜堂,仿宋、明古宫殿式样,面阔五间,玲珑的游廊环绕四周。从下往上看,既有着正堂雄伟的气势,又有着江南亭台的小巧精致。
无锡的春天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晴天在这澄澜堂赏景,远处的马迹山巍峨如障,近处的三山岛与鼋头渚遥相呼应,远近之间湖面云雾缭绕,就如同蓬莱仙境一般。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船行湖中,点点白帆,仿佛身在画中游,令人心驰神往。连江南才子文徵明也感叹道:岛屿纵横一镜中,湿银盘紫浸芙蓉。但如果遇到阴雨连绵,我们便可倚在这回廊上,隔着从天而降的雨帘,静静体会这江南的烟雨朦胧。
堂前太湖则浊浪滔天,轰然而鸣,犹如万马奔腾。惊涛来自脚底,长风起于眼前,沙鸥翱翔林间,孤帆游移天际,波涛偕松涛齐鸣,秋水共长天一色。而要脱离这世间的嘈杂,也许只有隔着珠帘的观景人,才能平复起伏的心境,静静品味这片澄静的天空。清末江苏巡抚陈夔龙就体会到了这样的意境,将此番风景与王勃的《滕王阁序》相比,在这澄澜堂堂内柱上添上了神来之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景胜洪都。”在澄澜堂看太湖,那见地,那气势,不知比赣江要壮观多少倍;那神韵,那风味,不知要比滕王阁醇多少倍,那感受,那回味,不知又要入梦多少回,沁心又几层!大家请看这堂内中间的横匾上题额“天然图画”,真可谓画龙点睛。
游客朋友们,澄与澜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虽为两种场景,但却澄先澜后。波澜的太湖正如同人生的跌宕起伏,有得意时的安闲舒适,也有低谷时的焦虑不安,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失败时的痛苦。但无论生在何时,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应对何事,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清澄透明的心,去平复起伏的情绪,坦然应对万事万物,这才是园主人经历了风风雨雨后最想到达的人生境界。
鼋头渚导游词概况篇四
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20xx年,现面积达539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长春桥是园主在1936年仿照北京颐和园昆明湖上的玉带桥所建的。湖堤两边所种的是日本的“染井吉野”,在日本的樱花品种中,“染井吉野”是公认较美的一种。每年4月这里樱花夹道,缤纷艳丽。 长春桥是一座拱石桥,高耸湖面,堤岸遍植樱花,挡住了外湖的景色,分隔了水面和空间,丰富了景色层次,它与涵万轩、绛雪轩和东面山坡自成一个空间,构成长春花漪的景色。
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1975年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牌坊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1934年前的鼋头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称“利涉”。渡船将游人送到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处,就得“问津”。进牌坊,立以照壁,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1934年,园主得之于北京地安门外烟袋斜街,据说还是圆明园中故物。
七桅帆船是吴地船文化的一个缩影,距今已有220xx年历史。原来传说是岳飞的水师战船,岳飞屈死风波亭后,把战船改良成鱼船,战士们靠打渔为生,它的航行速度相当快,顺风时每小时可以达到20公里,逆风时成之字行行走。据记载曾经有四艘同样的船在一起一网捕起了3600公斤的银鱼,可见它是捕捉银鱼的主力船只。它是目前太湖流域中船帆较多,船型较大的木制船只,被称为“渔船博物馆”。
澄澜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宋、明宫殿式样营建的,面阔5间,四周游廊,气宇不凡,是“鼋渚春涛”的主建筑。“澄”是指水平静清澈,“澜”则是波浪起伏之意。取名“澄澜堂”是说在这里可以饱赏太湖多变的天然景色。鼋头渚本身变化万千,阵雨过后又有雾气,而且这里居高临下,远眺近览,春夏秋冬,早中晚,雨阴晴,景色各异,真是“浪涛与松涛齐名,碧水共长天一色”!
屹立于长春桥畔船坞处,面临太湖,斗拱飞檐,古朴清雅。背额“横云山庄”。具区,是太湖古称;横云山庄则是公园的原名。牌坊前正中,湖石耸立,状如作揖迎客。前行还有王荫之的“到此忘机”刻,以示游人到此凡念顿消,超然世外。
赏樱阁位于鼋头渚樱花林核心地带,是樱花林内标志性建筑景观,登临赏樱阁,居高临下,眺目四望,漫山遍野樱花花海,是鼋头渚风景区内的赏樱佳境。登楼品茗,领略太湖山水之美,然后乘船渡湖,一探太湖仙岛灵秀、神幻之妙。
“鼋渚春涛”四字是在1920xx年题书的,每逢春天,这里会出现神话般的奇景:春涛好似古梅在水上开花一般,显得美丽极了;无锡正处在太湖北岸,春天时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尤以鼋头渚一带水势浩大,波涛汹涌,声势雄壮。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巨鸣,犹如万马奔腾,真有“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的感觉。
绛雪轩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御花园的东南,为一座小型殿宇,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xx年),是御花园中赏景休息之处。园主仿建绛雪轩,贴水而建。立于涵万轩中纵目而观,从长春桥北堍起,视线先随着桥面渐次升高、过桥拱后又渐次降低,直到绛雪轩的低处。视线越过绛雪轩,则见鼋头渚青山横斜,如一带翠嶂般西延而去,直入湖滨。 绛雪轩南为一座开阔庭院,左手一道月洞门,门外山麓,建有云逗楼,楼后山坡上有花神庙,内奉花神女夷像。
鹿顶山,位于鼋头渚充山之东,山高96米,地理位置优越,视野开阔。198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鹿顶迎晖”一景,1984年动工兴建,1986年元旦正式开放。通鹿顶山的道路有四条,还有一条盘山公路,一般游人多从挹秀桥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