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环境的议题(精选三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的议题篇一
;摘 要:教师在采用议题式教学时要恰当选择议题,这对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意义。议题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议题的选择要关注社会热点,议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议题的选择要具有思辨性。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学生实际 社会热点 价值观 思辨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本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亮点,而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着手。
一、议题的选择要符合學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发现问题的探索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议题式教学必须要关注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一要求表明,我们对于议题的选择,不能忽视学生的原有经验水平和认识基础,以及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
在教学《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时,以“西宁的昨天、今天、明天”为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在讨论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西宁交通的便利有序,卫生设施的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连年提升,进而从身边事、家乡事出发引导学生了解西宁市政府率领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从而真实地让学生感受到政府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议题的选择要关注社会热点
政治课堂是一门时政性很强的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是政治学科很重要的原则。生活化的议题最容易启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议题应该联系生活热点和社会实际状况,将社会热点中体现思想政治课基本观点的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开展探究活动的议题。
三、议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它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所以在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价值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设计能否反应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新课标”还规定:“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面对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和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只有具有育人价值的问题,才能进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在议题式教学的课堂上接触到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可信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强辨识能力,先期进行筛选和设计,以确保“生动的故事”所承载的“深刻的道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力。
例如可以就“老人倒地要不要扶”作为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建国初期可能只是一个有着确定答案的单项选择题,但为什么放在现在就让人难以取舍了呢?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怎么做?课堂中通过对这一“两难问题”的探究,最终解决学生的“道德冲突”。这种议题的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四、议题的选择要具有思辨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政治课堂是立足于“思”,有思想、有辨析的课堂。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思维“动”。一个好的议题要有足够的思辨性,能够激发参与者思维的火花,围绕寻求解决议题的策略,引发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发散等思辨过程,并通过问题讨论、观点碰撞、思维交流、理性表达,促进参与者在多种合理性观点冲撞的基础上拓宽思路、深入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强化自主辨析,实现在质疑中建构知识,在思辨中明白事理,在矛盾中澄清价值,在冲突中明晰立场,在取舍中形成智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极具思辨性和体现时代性的议题,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展开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在教学《企业的经营》时,围绕“企业如何经营成功”这一议题,带领学生走进一个真实的活动(以学生所选的典型企业为例)。首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总结出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对经济的贡献,进而让学生分析该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原因。为了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接着又抛出一个问题:“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获取利润,那企业获取的利润越多是不是意味着越成功?”这个问题一抛出,每个学生都自己有思考、有回应。而在不同的思考里,让学生自己厘清对“企业成功”的理解,发现“守法经营、诚信经营”是底线,“回馈社会、承担责任”才是更有意义的“成功”。
学校教育中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学生的发展。议题式教学的所有设计,最终都要服务于我们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议题式教学议题选择的最终目的和根据。
参考文献
[1]李勤.议题设计的“六原则”[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28)
[2]牛学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0(1)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的议题篇二
会议地点:
会议主办单位或部门:单位或部门名称
会议主持人:会议主持人姓名
与会人员名单:与会人员名单
会议记录:会议记录人
下列人员应邀出席了会议:与会人员名单
上次会议总结
会议记录人 宣读上次会议备忘录。
自由发言
1. 发言人:姓名,议题:议题描述
2. 发言人:姓名,议题:议题描述
3. 发言人:姓名,议题:议题描述
新业务讨论
1. 发言人:姓名,议题:议题描述
2. 发言人:姓名,议题:议题描述
3. 发言人:姓名,议题:议题描述
4. 会议结束
主持人在会议结束时间宣布会议结束。
备忘录提交人:姓名
备忘录审阅人:姓名
环境的议题篇三
;春节刚过,一部由前央视主持人、记者柴静自费制作题为《穹顶之下》的纪录片震动全国且成为持续升温的全民热议话题。由雾霾调查引发的各种争论、讨论瞬间引爆了“环境治理”这一重大社会议题。该片在投放后5天内,各大网站的日点击率已突破3500万人次,累积点击超过1.2亿人次,之后的持续辐射传播更引得手机刷屏无数,相关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也都相继参与回应,社会议论纷纷。此事影响之大、参与之广、互动之深入都引发我们更多思考:中国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在经济转型中做好环境治理这篇大文章。
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与参与度是国家环境治理良好的群众基础。首先应看到,该片之所以引发史无前例的全民热议,是与近年来民众环保意识逐步提升以及国家新修订的《环保法》的颁布实施有着密切的关联。现象所揭示的背后“真相”是环境污染已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民心之切。笔者认为,柴静雾霾调查引发的“阴谋论”“阳谋论”“浅薄论”“作秀论”“隐私论”“炒作论”等都应归为“非主流”,这些爆料和挖掘显然只能混淆视听,无助于问题的根本性解决,而是反映出一些人避重就轻的围观心态和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心理。人们最好对其持不关注、不转发、不参与的态度。相反,人们应该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来,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热切关注和参与为构建环境保护的生态圈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条件。当然,全民环保意识及环保素质的整体提高还需要从教育、社会文化、宣传等多方长期努力。
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速发育以及专业ngo组织冲击中国环境信息难公开“难题”。中国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使用比例的大幅度提高,让社会议题的联众和互动成为可能。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6.49亿人,稳居世界第一,人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小时;移动终端用户超过10亿人,手机网民达5.57亿人。预计,2015年中国网民渗透率将达50%,即将有近一半的中国人使用互联网上网。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这次网上曝出了“和雾霾死磕的十家专业环保组织”,这些机构都是多年来持续专注环保,做了大量的信息搜集和统计工作,更直接投入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对治污进行监督和促进。《穹顶之下》还直接引用了一家ngo组织多年跟踪制作的中国大气、水和土壤的分级污染地图。这说明互联网和自媒体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专业ngo组织的积极参与,将环境治理引入到公众视线,而真相对民众内心的触动继而又引发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中国环境治理中信息公开的难题正在经受最严峻的“冲击”: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社会监督层面,媒体和ngo的参与无疑都起到了最关键的“挑开窗户纸”的作用。
中国环境治理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基于生态环境属于公共资源和人类共享空间的事实,环境污染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其治理绝非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此间引发的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如何分责的争论也表明,环境污染的责任人人有份,环境污染的后果大家都在劫难逃。政府主导、企业唱主角、全民监督参与将成为新常态,并将推动中国环境治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和透明化。可喜的是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环保法》的出台,已经充分彰显中国政府向污染宣战的决心和行动,今年以来专业媒体持续披露的上市公司污染黑名单已经在资本市场和社会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环境污染需要多方参与和联动,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也不是哪几个企业的事,是全社会的事。环境治理也将打破以往的管理格局,而是从政府到民间、从企业到公民、从媒体到ngo全面参与互动,共同担责,共同行动。
从“稻草人”到“行动者”仅一步之遥但却需迈出坚实步伐。毫无疑问,此次事件让人们看到了网络的力量,看到了联众的声势,这种力量应该得到更好的引导和集合,凝心聚力形成更大的合围之势,发掘和保护好民间智慧和热情,形成全民参与创新、共同治理环境污染的新格局。
政府如何做好国家层面的治污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需要智囊支持,也需要充分重视和借助民间力量。这其中,总结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经验和教训十分必要,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更要结合本国国情。各政府部门既需要各司其职,更需要通力协作,加大统筹协调,才能不留死角、不挂空挡、不掉链子。
企业如能更加置身于责任主角,切实加大环保投入,创新环境责任管理模式,将节能环保与转型升级有机结合,才能在经济、社会与环境责任的平衡发展中实现跨越。
ngo组织如何提高专业水平,作为社会的重要促进和监督力量,在透明度建设与督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媒体如何发挥良心与道义,更多揭示真相,更多普及知识,更多分享经验,更多搭建桥梁,更多引发深层次的社会参与并传递正能量,责任重大。
各类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整合社会资源在共同责任中拿出有效的举措值得期待。
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如何发挥好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识普及和舆论方向引导上多做贡献。
每一位公民更可以思考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培育环保意识和规范环保行为,成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基石。
编辑"赵丽芳 @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