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篇一
;三月中旬,乾县非遗研究会在线上举行了《传承非遗,共话清明》为主题的2022年第四期研讨活动。在为期三个晚上线上研讨过程中,会员们就乾县清明节上坟、踏青、吃凉粉等习俗进行了热烈的研讨。使我深刻体会到,要深入研讨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古老的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渊源、各自的习俗和两个节日之间的相互关系。
说到清明节及其习俗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但说起寒食节及其习俗恐怕有人就会感到很陌生了,再说到两个节日之间的关系那就更糊涂了。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喝冷水。寒食节古时也称禁火节、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等。节期在每年冬至后的105天,即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沿袭了我国远古时代的改火旧习、延续了两千多年,后来被融入到清明节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追溯寒食节的起源,自然还要从我国远古时期的改火旧习说起。据有关资料,早在远古时期,由于我国北方天气寒冷,每到仲春时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所保留的生活用火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而且春雷也容易引发大自然发生山火。每年的阳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打好时节。于是,古人往往要在这个时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流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这就是禁火。我国古代的禁火制度十分的残酷和严厉,人们在禁火期间,坚决禁止生火,并只能用寒食。然后再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生活的起点和新一轮改火习俗的开始。这个禁旧火、取新火的过程称之为改火。
显而易见,改火习俗其实是一种辞旧火、迎新火的仪式,它透露的是季节更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循环的开始。后来人们又赋予了寒食节感恩的寓意,更加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自远古时期以来,禁火节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到了上古时代东周的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功臣介子推,禁火节被改成了寒食节。关于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据传说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晋文公重耳在逼迫流亡期间惨遭饥饿时,随行臣下介子推曾为他割股充饥,得以保命。十九年后晋文公当了君主,分封群臣,唯介子推不愿受赏,便携其老母隐居绵山。晋文公几次带人到绵山恭请介子推未见。于是有人建议晋文公放火烧山,逼迫孝子介子推和他母亲下山,不料就在清明前一天,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颗大柳树下。后来发现压在他身下的一块白布上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君主常清明。”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寒食节由此而来。这个感人的传说也说明了寒食节是在远古时期禁火节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而来的。
寒食节在汉代称为禁烟节,因为在禁烟节里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根据我国著名“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记载,最初的禁火节时间最长可达105天,最短的也要1个月。到了汉代很多地方仍要禁火一个月。由于禁火期间长时间寒食对身体不利,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了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和小寒食。
在唐代之前,寒食节与清明节一直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冷食、墓祭,清明节取新火、踏青、出游。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一直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节扫墓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寒食节由此成为全国性的法定节日。
寒食节在古代之所以深颇受人们的重视,因为寒食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她更是忠诚、清明和执着的象征。古代文人墨客所遗留的大量关于寒食节的诗文、记载等就是最好的佐证。
古时寒食节的习俗甚多。寒食节正值仲春,天朗气清,春和景明。在寒食节期,古人除了禁烟、冷食、墓祭的习俗之外,还可进行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等户外活动,尽享春日风光。此时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欢快的心情决不亚于清明节和上巳节(也叫三月三、花朝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的诗句:“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就是对寒食节古人尽情欢乐场景的生动描写。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在时间上前后紧密相连,因而寒食节的习俗也很早就与清明节发生关联。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禁烟、冷食、扫墓等习俗逐渐都被融入到清明节中了。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到了宋元时期,寒食节就彻底被清明节所取代了。
了解了以上历史渊源,就不难理解现今清明节人们扫墓祭祀、踏青郊游、荡秋千等不少习俗都来自于古老的寒食节。那么,乾县人清明上坟、踏青、吃凉粉等习俗的由来及其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发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古老的传统节日,她们更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中的两条紧挨着的波涛汹涌的江河,自远古时期以来,奔腾了两千多年,流经唐代以后,清明节开始逐渐袭夺和融合了寒食节。但寒食节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与执着的赞许,却永远的融入到每个人的心灵里,并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篇二
寒食节是在清明前一两日的节日,而寒食节和清明也有着联系,但如今人们对于这个节日却没多少了解,那么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是什么,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二、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很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传说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动乱,和介子推等臣子逃到偏远的地方。在重耳饥饿的时候,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重耳回国执政后,大加封赏同甘共苦的臣子,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重耳感到心中有愧,便差人去请介子推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谢绝了重耳的封赏,背着自己的母亲躲进了绵山。
为了纪念介子推,重耳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一、重耳流亡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惠公登基后,害怕公子重耳威胁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杀重耳。从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时已经43岁,按理说,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没有指望能东山再起,再当国君了。
所以,追随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几个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汤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过,一路上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还要躲避追杀,一行人狼狈不堪。
有一次,一个叫头须的随从,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粮食。重耳饥饿难耐,眼看就要晕死过去。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与采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汤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承诺有朝一日辉煌腾达时,一定好好报答重耳。
三、宁落一群,不落一人
重耳历尽千辛万险,终于当上国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追随他四处流亡的功臣们大加封赏。连偷粮食的头须都有份儿。却独独忘掉了有肉汤之恩的介子推。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晋文公看了诗,很是懊悔惭愧。召见介子推,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可是,介子推羞于如此接受奖赏。带着老母,不辞而别,登上绵山,隐居起来。
四、介子推之死
晋文公亲自率众人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山深树密、重峦叠嶂,无处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死不从,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二人出山。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五、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悲痛万分,为了表达思念和歉意,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同时下令,在介子推遇难这一天,举国上下,寒食禁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人们要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新火,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谓之"改火"。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篇三
功能不同
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寒食节也相随而至。现在,有些人把寒食与清明混为一谈,实际上是不对的。因为两者一个是农耕节气,一个是民俗节日,本来就不是一码事。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後。寒食是一个民俗节日,起源於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之推宁被烧死山西介休的绵山上、也不肯下山受封的故事。两者一是农耕节气,一是典故民俗,本是两码事;但两节时间相距一、二天,甚至重合於一日,故有清明、寒食并称的说法。
文化内涵不同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篇四
清明节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是为何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为何又叫寒食节,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xx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篇五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我们身穿校服,胸前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乘坐这车子向上饶集中营茅家岭进发。
走进烈士陵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高耸的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我们就是在纪念碑下举行了扫墓仪式,所有的同学在庄严而肃敬的纪念碑下默哀三分钟。默哀后全体少先队员宣誓。声音是那么嘹亮,那么深情,我们无比激动,默默地告慰着我们心中的英雄。
举行完了扫墓仪式后,我们穿过林间小道来到了烈士公墓。同学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烈士墓缓缓走去,把手中的白花送给最可敬的英雄。这时我仿佛看见了无数英烈站在我的面前。是他们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祭扫完了烈士公墓,我们沿着子芳亭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了革命烈士纪念馆。一进纪念馆,最抢眼的就是那座大型的浮雕。浮雕上的战士们正在英勇的和敌人在战斗。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仿佛又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时间篇六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后两天,那么,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什么关系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有城隍出巡的仪式。
寒食、清明本来是两个节日,但山东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般叫清明,少数地区叫寒食节,但过节却是在清明这天。垦利地方自清明节前三日算起,称“大寒食”、“二寒食”、“三寒食”,第四日为清明,人们于这四天内扫墓、踏青。鄄城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又称清明节为“鬼门关节”。
扫墓是清明的一项主要活动。旧时,泰安的扫墓仪式比较隆重。男主人挑着四个小菜和水饺到祖坟,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香烧纸,洒酒祭奠。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扫墓时还要给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实质上是对祖先的怀念。多数地区是在清明这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而龙口、博兴等地则在清明前四天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扫墓。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象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 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 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 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 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 ,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 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 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 ,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 不过的一个词。
地球公转一周为黄经360度,当地球到达黄经零度时定为春分,而后每运行15度有 一个节气,共有二十四节气。因此,节气在阳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闰年的原因,所 以会相差两天。
农历是反映物候变化、指导农时的阴阳历,它还结合了阴历,即以月相29.5天为 周期(一次满月到下一次满月的时间间隔)。因为阴历纪月推算节气所在具体时间需要准确 的天文知识和数学知识,所以,以前的历书所载各个节气发生的时间是要由国家颁布的( 如立春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而且,不同的时代推算的规则有所不同,《清史稿·时宪 志》就用很长的篇幅和很多图形公式来说明当时的推算方法。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 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 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以上一 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就简 单多了、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 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 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 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 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 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 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 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 。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 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 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xx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为 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
百姓上坟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
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