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深度贫困村工作汇报材料4篇(模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深度贫困村工作汇报材料篇一
移民(脱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则是移民搬迁工作的亮点工程、民生保障工程,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根据x省国土资源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做好深度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精神(x国土资发〔x〕91号)及省市在我县试点深度贫困村整村搬迁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村情概况
(一)区域位置。x村位于x县x镇西北部平原与高原的过渡地段,该村由原来的x、x、x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村较多,主要居住在“三梁两沟”区域,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学生上学极为不便,只能在镇区租房上学。对外交通仅有山区通村土路与x县级公路连接,距离公路较远。以干旱、暴雨、霜冻、冰雹、连阴雨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
(二)村庄人口。共辖18个村民小组,40余个自然村,户籍人口396户12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3户310人,贫困户家庭人均收入约2800—2900元。党员65人,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低。
(三)土地利用。根据村镇统计,村庄耕地面积7740亩,人均耕地面积达6亩多,其中苹果园面积3400亩,人均占有果园面积2.34亩,荒山荒坡面积5400亩。以农业种植为主,生产结构单一,缺乏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村民抱团意识薄弱,没有成立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农业专业合作。根据x县x年土地调查结果,村庄撤并后村域土地总面积21009亩,其中村庄及工矿用地面积742.8亩。
二、总体思路
根据村情,对“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现状,采取稳健举措,落实倾斜政策,实施整村搬迁,整体腾退旧庄基进行全面复垦。坚持精准方略,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坚持规划先行,依法办事,推进基层创新,突出问题导向,运用改革方法。紧扣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环节,按照整体性搬迁、分类型安置、住新后拆旧、差异化扶持、多元化推进的方式,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统筹解决好“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按照“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的思路,创新机制、试点先行,是解决x自然村多、村小、村散、村穷问题,帮助深度贫困人口彻底脱贫的根本办法,是改善深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切实解决x深度贫困的问题,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范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对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整村搬迁政策。
三、总体目标
实施x村整村搬迁“137”计划,“1”就是对x396户农户在1年内实现整村搬迁;“3”就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法办事、严格标准3项原则;“7”就是全力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力争x年9月前全部腾退复垦,入住新居。
四、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围绕搬迁群众挪出穷窝、拔掉“穷根”、安居乐业,充分发挥x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用好各级各类扶持倾斜政策,动员市场、社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积极稳妥组织实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动员引导作用,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全程接受村民监督。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当地生产生活习惯,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与农业人口转移相同步,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科学编制搬迁规划和年度计划,确保搬迁群众配合认同,确保搬迁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确保整村搬迁成效逐步巩固。
(三)依法办事,严格标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建立完善公开、公示制度,守住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守住资金使用管理的高压线,确保整村搬迁平稳、有序、规范、高效推进。
五、整体搬迁
(一)安置方式。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进行楼房化安置,以镇区安置为主,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可采取进中心村安置、进城安置或者进镇安置。选择进中心村在x村部原址安置。选择进镇搬迁户在x敬老院东侧安置点安置。选择进城搬迁户在县城x安置点进行安置。
(二)补助标准。参照《x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关于避灾、生态搬迁户建房补助标准,集中安置住房建设用地和配套设施建设费用由县级政府承担。
1、每户限腾退一院旧宅基地,保底安置住房面积60平方米,产权归村民所有,免交自筹资金。
2、对1—3人户原则上确保60平方米安置住房,以80、100、120平方米为主导户型,安置面积可自主选择。选择安置住房面积超过60平方米的,超出部分按照建房成本价1500元/平方米交纳自筹资金。
3、对于无庄基户,原则上保底面积40平方米免交自筹,20平方米按照建房成本价1500元/平方米交纳自筹资金,确保60平方米安置住房。
4、对于一户多院宅基地的,按照整村搬迁置换腾退一宅;剩余宅基按照每宅3000元补偿,腾退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5、对于在村上无户口有庄基的,腾退时按照每宅10000元补偿,腾退给村集体经济组织。
6、成本估算:按照户均100平方米核算,建设安置住房约需5800万元。
原则上全部搬迁,搬迁后,一是在自然村每户建设20平方米的生产用房,用于村民放置生产农耕用具,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二是对通村道路进行全面硬化,确保搬迁群众生产道x畅;三是搬迁后发展二、三产业脱贫致富。
(三)实施步骤。x整村搬迁工作分为调查摸底阶段、搬迁实施阶段、腾退复垦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2月22日至3月11日)。一是县移民办会同x镇政府、村组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搬迁群众意愿,并汇总复垦面积。二是根据搬迁意愿汇总情况委托相关单位做好x整村搬迁规划修编和建设规划设计工作。
第二阶段:搬迁实施(3月12日至6月30日)。一是县移民办、镇办、村组与搬迁群众签订搬迁和旧宅基腾退复垦协议,协议签订完成后启动实施宅基腾退工作;二是成立整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单位职责;三是按照整村搬迁规划设计同步实施安置房建设和产业发展;四是根据群众意愿有序实施搬迁。
第三阶段:腾退复垦(4月1日至x年9月31日)。一是x镇政府督促搬迁群众务必做到即搬即拆即腾;二是组织对已腾退庄基进行复垦;三是强化验收管理,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拨付复垦资金。四是对腾退的土地指标进行交易置换搬迁资金;五是农业局负责制定x村产业脱贫致富方案。
六、破解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状况,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实施整村搬迁集中安置。签订搬迁和宅基地腾退复垦协议,建立一户一档基础资料,档案资料要精准到户、到人、到房、到地,做到户有明白卡、村有花名册、镇有档案、县办有台账。科学编制规划,分类合理安置,保障住房安全。
(二)统筹资金使用。一是省市补助资金。按照《x省避灾生态移民搬迁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争取省市级补助资金。整村搬迁原则上集中安置,省市级补助建房2.5万元/户、基础配套设施2万元/户、四层以上楼房化0.5万元/户,县级配套建房补助2万元/户,约筹措资金约2051万元。二是土地增减挂钩资金。县政府先行从省级平台借款并整合其他资金,约筹措资金5860万元。三是搬迁群众自筹资金,约筹措资金1758万元。共计筹集资金约9669万元。
(三)确保土地供应。一是保障安置用地。整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用地实行计划单列。国土局对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即报即批,指标应保尽保、土地应供尽供,财政承担土地补偿费后征用;二是旧宅拆除复垦。统筹做好旧村宅基地复垦工作,除少数建筑特色风貌明显、地域文化符号浓重、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村落(院落)予以保留外,一律实行复垦或生态绿化。优先保证实施整村搬迁的村庄,实现整体搬迁村新增建设用地交易指标全覆盖。
(四)严格建房标准。一是合理规划选址。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做好项目选址。安置点将选在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满足搬迁户就业、就医、就学和出行方便需要,防止二次搬迁;二是严格住房标准。坚持“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以60、80、100、120为主导户型,供农户自主选择;三是严控建房成本。用足政策,保障基本,最大限度控制搬迁安置成本,切实让利于群众;四是同步建设配套设施。安置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整村搬迁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完善水、电、暖、气、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依托现有资源,加大投资力度,配齐医疗卫生、小学幼儿园、超市、农村电商服务点、金融服务点、文化活动场所、村级组织工作室、物业用房等公共服务设施;五是确保质量安全。统规统建的项目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施工图审查等建设程序,落实主体责任,着力提升“对象精准率、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工程竣工率、搬迁入住率、群众满意率”等六项指标;六是做好住房分配。提前谋划安置住房分配方案,公开分配房源。分配方案要在搬迁村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搬迁群众意见,采纳合理意见和建议,优化完善安置住房分配方案。
(五)推进退耕还林。一是实施分类确权。整村搬迁后原未分配到户、由村集体所有的林地,仍归原村组织成员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林地的权益,仍归农户所有;二是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对符合条件的坡地、撂荒地全部退耕还林,退耕补助、种苗补助,新造林补助按国家标准适度提高。
(六)加强村级管理。一是保持权益不变。整村搬迁后,村民享有的退耕还林、种粮直补等各项政策补贴保持不变;承包地、林地、宅基地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等合法权益保持不变;农村医保、养老、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权益保持不变;原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的权益保持不变;享有的脱贫攻坚各项支持政策保持不变;二是健全治理机制。原村级“两委”组织延续过度,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村委会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不管采取何种安置方式,都要保证办事有地方、议事有组织、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
(七)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创新产业发展,保障稳定生活。要紧扣产业扶贫主题,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充分利用安置区的特色优势资源,同步规划产业项目,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等项目,开发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现代农业、特色旅游、服务行业等新模式;同步推进迁出村产业发展,实施旧村开发、土地整治、标准农田、小型水利、田间道路、退耕还林等基本建设项目,将保留的安全住宅作为生产用房,组建种植、养殖合作社,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股权分红等形式增加搬迁农民收入。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和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村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村民就业创业,强化就业技能培训,送技到户,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利用旧村搬迁后闲置的土地资源建设光伏扶贫村级电站,也可与附近村建设联合电站或在新区建设集中光伏电站等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
二是稳定创业就业,实现搬迁增收。对实施整村搬迁的贫困户,分类帮扶、因人施策,确保稳定增收。人社局负责对有劳动能力的,实施免费定向培训,提升劳动技能;积极购买公益性岗位,用于就业援助和兜底安置;新增安置区物业、保洁、保安等岗位要优先使用;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产业、工业园区提供就业岗位,组织实施有效的资产收益项目。对无劳动能力的,通过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是丧能家庭)等资产收益措施带动,落实社保兜底政策予以保障。
三是强化社会治理,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治理体系,实现有效管理,x镇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贫困人口迁入地,民政、人社、卫计、文化、农业、金融、物业管理等部门全部进入社区服务中心,打造村级便民服务、农业技术培训、综治维稳和基础建设后续服务平台,为迁入的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农业、扶贫、文化、卫计、公安、司法等部门将相关项目及资金与社区建设整合捆绑,促进社区卫生室、警务室、图书室、群众户外文化活动场地、便民店等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完善社区物业服务体系,加强业主自主管理,形成共建共享氛围;完善党员服务体系,拓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渠道。x镇党政一把手要尽职尽责,履行信访维稳主体责任,建立畅通的民情民意通道,及时化解和回应迁入群众的邻里纠纷和合理诉求,做到感情到位、措施到位,全方位为搬迁群众搬得出、能致富、不反弹奠定坚实基础。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由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抓好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x镇是实施主体,根据实施方案抓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和进镇安置房的建设工作。
(二)宣传动员。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整村搬迁的重要意义、补助政策和目标任务,提高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督查考核。县政府将x整村搬迁工作纳入考核之中。政府督查室、国土局、移民办强化督查考核,确保整村搬迁工作有序推进。
深度贫困村工作汇报材料篇二
帮扶贫困村工作汇报
【篇1:贫困村脱贫帮扶工作汇报】
****脱贫帮扶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位于****县 西北部,辖区耕地面积8665亩,共有9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680人,450户,其中现有低保户29户,低保边缘户30户,五保户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
2、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主,养殖业发展势态良好,全村肉牛年存栏650头,年存栏百头以上有2户,蛋鸡年存栏千只以上有15户,肉鸡年出栏35万只以上的有25户,全村生猪年存栏1500头,年存栏百头以上的有3户;有4家民营企业,可安排5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属于贫困村。
二、具体包扶措施
县包扶单位和****镇党委主要领导及驻村干部深入到****进行调查研究,并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实际情况,查找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并针对该村的具体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初步帮扶计划,提出了“五个一”工程。
一是建一个棚菜示范基地。通过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方式,积极帮助****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争2010年完成设施农业小区2个,扣标准蔬菜大棚50栋,占地150亩,现已完成16栋,预计总投资175万元,其中镇村补
助1万元/栋,可协调贷款1.5万元/栋,群众自筹1万元/栋,镇村需投入资金共50万元。目前急需解决补助资金50万元和棚菜生产技术指导。
二是建一个养殖小区。2101年底将完成一个占地3500平方米的标准户外养殖小区,建肉蛋鸡禽舍10栋,饲养量可达4万只,预计总投资60万元,其中镇村补助3万元/栋,群众自筹3万元/栋.三是建一支以修路、建房及手工针织为主的劳务输出队。目前已有120人,计划明年发展到200人,预计年人均可增收2万元。
四是建一批苹果生产示范区。现已落实地块650亩、落实寒富苹果苗木5万株,计划2010年建设15个果园,占地达1000亩,预计总投资80万元,其中群众可自筹资金20万元,每亩地镇补助280元,村补助200元,需帮扶解决缺口资金12万元。
五是修一条环村砂石路。全长5公里,预计总投资35万元,群众可自筹15万元,需帮扶解决资金20万元。
三、下步工作安排
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确保2010年底完成脱贫转化目标。
【篇2:汤池中学2015年帮扶贫困村工作总结】
汤池中学2015年帮扶莲花村工作总结
自县镇两级政府将我校帮扶结对村由桃岭村变动为莲花村以来,我校严格按照县镇两级政府的部署,认真落实县直单位帮扶的工作要求,以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总目标,尽职履责,勤奋工作,收到了积极效果。
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帮扶工作的意见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和动员全校教职工,献计献策,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成立了以苏岳祥同志任组长,各贫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确立工作目标。立足贫困村实际,落实帮扶资金,提出帮扶项目建议,鼓励群众参与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倡导劳务输出,拓展群众经济收入渠道;立足学校实际,组织动员全体教职工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家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致富能力,为子女学习和就业提供有用的信息。
严格时间安排。全年的帮扶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通过召开村组干部、党员群众等座谈讨论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摸清致贫原因。第二阶段:建议村三委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及时传达党的声音,形成积极向上、懂恩感恩、崇德有爱的乡村舆论氛围,为扶贫工作奠定坚实思想基础。第三阶段:倡导和协助镇村做好群众农业知识、就业技能等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素质。
落实帮扶事项。校长苏岳祥同志全年带头深入莲花村调研指导帮扶工作5次,具体帮扶工作联系人多次带领相关处室深入贫困村了解情况、存在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事项;添臵应急设备,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应急小分队,随时待命为莲花村防汛、防火工作出力;在学校有限的办公经费中20000余元,补充莲花村办公经费的不足;给予扶贫村6名在汤池中学读书的学生以学习和生活上的补助,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将莲花村等扶贫村近190户贫困户与教职工结对,全校中层以上干部、高级职称的教师每人帮扶2户,一般教职工每人至少帮扶1户,给予资金、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篇3:帮扶工作情况汇报】
求真务实 扶资扶智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扶贫办的工作安排,2008年,我局与横泾镇永丰村结成对子,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办的关怀与支持下,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对帮扶工作,所挂钩帮扶村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有了全新的起色,几年来,通过该村的努力,先后获得江苏省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扬州市卫生村、高邮市小康村、林业工作先进单位、水利工作先进单位、绿化先进单位,横泾镇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现将几年来我局与横泾镇永丰村结对帮扶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协调地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市委落实我局与横泾镇永丰村组成结对帮扶对子后,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以党组书记、局长徐任组长的挂钩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职主抓此项工作,明确职责。工作中我们坚持做到“四有”、“五落实”,即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实施方案、有检查督导;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人员、落实主题、落实资金,以此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运作。
二、调查摸底,确保帮扶村工作有序进行
良好的基础工作是干好工作的前提。与永丰村结成帮扶对子后,为吃透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理清帮扶工作思路,我们主要领导和分管 领导以及联络员先后多次深入到该村开展摸底调查,一是摸实情,全面了解该村的基本情况,该村地处横泾镇南,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庄,6村民小组,392户,1380人,耕地面积2900多亩,其中水产养殖面积达1000多亩,全村重点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品种有棉花、水稻、三麦、油菜、甜叶菊、大豆、丹波豆等。养殖业主要品种为四大家鱼等。二是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了解情况,与农民面对面沟通思想,交流感情,真正了解群众所急、所盼、所想的难点、热点问题,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深入调研、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并将下帮扶活动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不断交流信息,增进了相互的感情,促进了帮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按照市委关于对帮扶村每年不低于3万元投入的要求,为使帮扶工作取得成效,我局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帮扶工作方案,并把驻村帮扶工作确定为我局年度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出帮扶工作思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各项帮扶活动。一是开展为帮扶村“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号召全局干部职工向帮扶村特困户捐款捐物,三年来,我局职工与该村村民周国华、陈正龙、朱玉银、朱阳林等贫困弱势群体进行结对帮扶,提供资金、技术,制定脱贫计划,经常到帮扶对象家中,登门随访,送技术、送资金,每逢节假日,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时,市局主要领导还上门慰
问,几年来,我局先后为该村贫困户送去帮扶资金近万元,为贫困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二是积极扶持该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村里捐赠办公桌椅、办公用品价值近万元,同时投入3000多元帮助该村购买图书400多册,投入5万元新建农民健身广场等,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积极开展党员募捐活动。向村里捐款4万元,用于农村基本建设,帮助群众上项目,鼓励创业致富。四是改善村庄环境。为帮助该村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局领导多次深入该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三年来,该村投入50多万元对村庄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填埋了村中臭水沟,新植绿化16000多株,新建一座景观凉亭,安装路灯40多盏。与此同时,我局还帮助该村改造农桥3座,对村庄巷道进行硬质化改造等,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提高。五是坚持既扶贫,又扶志。不仅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更从思想上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三年来,局领导经常深入该村,重点帮助该村转变生产方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造血功能。该村通过大量土地流转,引入民资,挖掘特色,实施鱼鸭混养,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至目前为止,该村已形成成鱼鸭混养300亩,甜叶菊种植面积达50亩,并积极帮助该村申办专业合作社,以此拉长产业链。预计至今年底,该村农民纯收入将达到10000元左右。
四、精心组织,扎实做好下基层工作
几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当地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工作主题,收集村情民意,理清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着
力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掌握该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写好民情日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总结好的做法及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实际行动努力树立驻村的良好形象,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据统计,帮扶期间该村在我局的帮扶下,通过自筹资金、向上争取以及局支持等方式,改造自来水管道,解决群众吃水困难的情况,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新建垃圾池47座,改厕率达95%以上,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好评。
虽然我局在驻村帮扶中做出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单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发扬成绩,纠正不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今后,我局还将与该村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继续保持联系,将永丰村的新农村建设建设得更加美好。
深度贫困村工作汇报材料篇三
贫困村工作汇报材料
【篇1:生活村贫困村帮扶汇报材料】
汇 报 材 料
丰乐镇生活村委会
(2014年11月18日)
按照市、县委的总体安排部署,市民政局作为丰乐镇生活村贫困村抱扶部门,对生活村给予了极大的关切,现将生活村的整体建设情况以及脱贫总体规划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丰乐镇生活村位于丰乐镇辖区的西南部,该行政村由原生活村与丰元村合并而成。全村幅员面积27.9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屯,总户数943户,人口3856人,劳动力2080人,年均外出务工人员1217人。耕地面积24410亩,林地面积1122亩,草原占地面积近万亩;2013人均收入实现8410元。生活村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有农民党员50名。近几年,在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民素质不断提升,以经纪人为主的商贸领域不断扩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村拥有农田抗旱井42眼。通村红砖路达15.5公里。自来水入户325户。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00平方米,完善村卫生所一处。
二、贫困原因
生活村地处丰乐镇西南,耕地土质贫瘠,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商贸业等。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生活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一是通村路建设
缓慢,农副产品运输不畅,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习惯于靠天吃饭,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农业经济发
展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种植技术能力不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迟缓。四是没有充分利用地源优势,依托草原发展奶牛、种鹅养殖孵化,近年来种鹅养殖孵化效益显著,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三、发展规划
按照上级关于加快贫困村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生活村的实际,重点规划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发展规模经营为重点,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一是充分发挥农民种植大蒜套种白菜优势,加大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力度,扶持种植大户扩大家庭农场发展规模;二是依托张申生猪生态养殖园区优势,引导卜家园子屯、师家屯、杨太窝棚屯等周边农民入住生猪生态养殖园区,从事生猪生态养殖;三是拟在哈达张屯投资100万元,扶持建设年存栏4000只种鹅,年孵化15万只鹅雏的养殖孵化场一个,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多渠道发展规模经营,带动扶持全村80%以上的困难户发展经济,扩大致富渠道,尽早脱贫。
2、以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确保民生工程惠及群众。一是通过扶贫部门的扶持和帮助,投资50万元,完善卜家园子屯、卢家园子屯两眼自来水井的后期电力配套工
程,新打坑鱼屯、衣家屯、杨太窝棚屯三眼自来水井,以及电力配套和入户安装工程的建设。二是投资60万元,铺装衣家屯屯内路500米、宫家屯至大草房屯屯内路2000米的铺装工程,彻底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3、以强化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倡导社会风气转变。一是在村委会前建设1000平方米一处,绿化苗木、花木300株,协调有关部门安装健身体育器材等文体设施建设。二是完善村级图书文化室建设,新增科技、文化、网路、技能等方面书籍,以此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加大杨太窝棚屯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立环境治理标杆屯,修建主街排水沟800延长米,绿化丁香苗木400株,粉刷主街两侧围墙1200平方米,确保村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从而带动全村社会风气发生转变。
【篇2:村整村脱贫工作汇报材料】
xx村整村脱贫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xx是2011年我县启动的贫困村之一,近年来,xx村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要求,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倾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严格对照整村脱贫 “七有四通三解决”的建设标准,针对项目,整合资金,切实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现将该村扶贫整村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村情
xx村地处板溪镇与楠木乡交界处,由原xx村、xx村和xx村3个村合并而成。该村共有7个组,现有总人口xx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有耕地xxx亩,人均占有耕地xx亩。境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该村广大人民群众一直依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没有稳定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村民们在传统农业上的投入较大,抵抗各类灾害的能力弱,导致该村贫困状况十分突出。近年来,我镇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走整村推进扶贫
开发和参与式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项目的实施。迄今累计投入资金225万元,其中扶贫资金投入140万元,发改委资金20万元,社会扶贫资金,65万元(包括群众投资、单位、企业资助)。用于村道路建设、堰渠整治、人畜饮水等方面的资金19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0万元,单位、群众投资投劳55万元。2012年,xx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38元。基本实现了“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整村脱贫建设目标。
二、主要成效
(一)“七有”目标基本实现
1、农民有稳定收入、有基本保障。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烟草公司合作发展烤烟产业,在xx村发展了2000亩烤烟种植基地。2、农民有一定技能。围绕xx村的主导产业,我镇先后在该村成功举办了4次、600多人次的烤烟专业技术培训会,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技术,增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全村青壮年劳动力300多人接受过实用技术、经营管理或非农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掌握了1—2项适用生产技术;每年选送20多名贫困青年参加“雨露计划”和其他扶贫产业培训,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劳动能力的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
4、有基本知识。村委三公里地方有完小一所,所有适 龄儿童全部入学。
5、农民有稳固住房。全村农民都有稳固的住房,其中50%以上的农户还是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并且投资3万元解决了xx村3户危房户的改造问题。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高速公路两旁可视范围内巴渝新居风貌改造已完工,涉及农户77户。不久的将来,xx村将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的巴渝新村。
6、有村级公共服务中心。xx村村公共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共计投入资金33万元。村公共服务中心有会议室、村干部办公室、图书室等。其中图书室建筑面积15平方米,藏书3000多册。同时,村上设有卫生服务站。目前,卫生站配有听诊器、血压计等辅助治疗设备,已开通刷卡购药业务,极大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7、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领导班子,并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领导班子团结,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较强。同时,村民主管理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完善。
6、有基本保障。全村参加新农合户数达96﹪以上,符合低保救济条件的农户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
(二)“四通”问题无一不通
一是通公路。全村基本通路,板楠公路经过2、6、7、小组,山羊通村公路经过1、3、4组,交通较为方便。
二是通电。全村x个组、542户都用上了电。由于通了
电,加之实行家电下乡优惠政策,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电。
三是通电话。光缆途经扎营村,移动信号覆盖全村。据统计,全村7个组有固定电话2座,手机722多部。
四是通电视。全村7个组、绝大多数农户都通了电视。电视入户率达到90%。
(三)“三解决”问题全部解决
一是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2010年通过调查摸底,全村共有绝对贫困户36户、125人,低收入户62户、254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9%。经过两年的努力,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全村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户。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贫困家庭,人均拥有2.5亩以上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
二是基本解决人畜饮水问题。xx村大部分村的人畜饮水已得到解决,全村建成水池9口1800个立方,管道9000米,投入44万元,解决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一是镇上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挂村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整村脱贫工作的规划、实施、督查。分管副镇长和挂村领导专抓该项工作,做到职责明确,任务
落实。二是村上相应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文书、总支副书记、计生助理员、妇代会主任、调解员为副组长,各村民小组组长为成员的扎营村整村脱贫工作组,严格按照整村脱贫工作要求,对照“七有四通三解决”的标准,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
(二)调整思路,强力实施。在扶贫目标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调整为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在扶贫范围上,由着重特困户脱贫调整为全村人民致富奔小康;在扶贫内容上,由主要解决贫困人口吃穿问题调整为既解决吃穿又解决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问题;在扶贫投入上,由分散使用资金调整为捆绑资金集中解决具体突出问题。同时制定了整村脱贫工作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举全村、全镇之力,强力实施整村脱贫工作。
(三)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整村脱贫工作的重点、难点是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为此,我们突出修路、治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上级支持一点、政府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解决通组公路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生存环境。
(四)因地制宜,连片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合作,集中发展烤烟产业。充分尊
【篇3:贫困村脱贫帮扶工作汇报】
****脱贫帮扶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情况:****位于****县 西北部,辖区耕地面积8665亩,共有9个自然屯,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680人,450户,其中现有低保户29户,低保边缘户30户,五保户7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
2、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种植主要以玉米主,养殖业发展势态良好,全村肉牛年存栏650头,年存栏百头以上有2户,蛋鸡年存栏千只以上有15户,肉鸡年出栏35万只以上的有25户,全村生猪年存栏1500头,年存栏百头以上的有3户;有4家民营企业,可安排5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50元,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属于贫困村。
二、具体包扶措施
县包扶单位和****镇党委主要领导及驻村干部深入到****进行调查研究,并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实际情况,查找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原因,并针对该村的具体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初步帮扶计划,提出了“五个一”工程。
一是建一个棚菜示范基地。通过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等方式,积极帮助****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争2010年完成设施农业小区2个,扣标准蔬菜大棚50栋,占地150亩,现已完成16栋,预计总投资175万元,其中镇村补
助1万元/栋,可协调贷款1.5万元/栋,群众自筹1万元/栋,镇村需投入资金共50万元。目前急需解决补助资金50万元和棚菜生产技术指导。
二是建一个养殖小区。2101年底将完成一个占地3500平方米的标准户外养殖小区,建肉蛋鸡禽舍10栋,饲养量可达4万只,预计总投资60万元,其中镇村补助3万元/栋,群众自筹3万元/栋.三是建一支以修路、建房及手工针织为主的劳务输出队。目前已有120人,计划明年发展到200人,预计年人均可增收2万元。
四是建一批苹果生产示范区。现已落实地块650亩、落实寒富苹果苗木5万株,计划2010年建设15个果园,占地达1000亩,预计总投资80万元,其中群众可自筹资金20万元,每亩地镇补助280元,村补助200元,需帮扶解决缺口资金12万元。
五是修一条环村砂石路。全长5公里,预计总投资35万元,群众可自筹15万元,需帮扶解决资金20万元。
三、下步工作安排
一是落实责任,各包扶单位要落实具体人员定期到****走访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协调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帮扶工作扎实开展;二是继续协调县级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方案,上报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或物资帮助。三是采取有效形式推进各项工作,不断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准切入点,落实各项
工作措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确保2010年底完成脱贫转化目标。
深度贫困村工作汇报材料篇四
兴国县茶园乡富足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富足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西南方位,与均村乡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85户1185人,有劳动力人口576人。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28名、流动党员2名,现有6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79户391人,2014年脱贫15户24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4户73 人,2016年脱贫10户52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户146人,贫困发生率12.12%。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2户、因残4户、缺劳力2户、缺资金3户、缺技术3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8户,新增1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茶园乡政府,帮扶干部11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人、乡村干部10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钟昭亮、唐怀忠。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王玉琴。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9公里,距离圩镇4公里,有3 条共1.9公里25户以上村组公路破损严重需修复。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5.5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497.3亩、山林面积7790亩,人均耕地面积0.42亩、山林面积6.6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6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我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没有技术人才;其二,没发展资金;其三,无人能积极的搞好产业发展,大多数人喜欢多打工的日子,搞产业没有底细及把握,跟别人做一天算一天更实在,本村的传统老产业是油茶生产,虽经油茶底改、种植等也是有大小年,不能年年增收,产量不变,增收缓慢,但又不能及时调整其他产业。
目前,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小陂组建起了食用菌种植大棚8亩,以富足远煌种植合作社领办,联结贫困户26户,建大棚的资金全由产业项目资金解决的,贫困户参与劳动。根据目前情况看,生产、技术方面,合作社及贫困户等都无专业生产的技术能力;销售方面,也没有稳定的销售途径,如生产的产品在本地方市场出售存在较大的问题,整个生产的产品没有把握能够创造多大的经济效益。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改造通组公路3条1.9千米、改水30户、改厕30户、改房6户;新建28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40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2人,新建8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教学点方面,我村有教学点1个,但教学点教师不够,1 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
我村现有未脱贫贫困户31户,其中因病致贫12户,因残致贫4户,缺劳力致贫2户,缺资金致贫2户,缺技术致贫3户,因学致贫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3户。在这些贫困户中,病残家庭占16户。这些人病的病,残的残,无法生产自救,他们主要靠低保、医保过日子,致富的精神丧失,很难走出贫困线;因缺劳力致贫的有2户,这两户人一时间很难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产业生产及获取收入,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国家发放了扶贫贷款,但贫困户也没有认真去抓好产业发展,还是老样子种种自己的责任田,无多大的发展;因学、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7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生产,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懒的思想严重,过惯了有日和尚撞日钟的日子,没经济发展意识,所以贫困户脱贫工作还需要他们内在动力的提高,政府多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达到走向富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结合富足村实际,2017年贫困人口脱贫达到10户56人,为了完成脱贫目标,我村主要从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教育帮扶、保障扶贫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具体措施内容如下:
1、产业脱贫
(1)光伏产业。一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扶持5户贫困户。
(2)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由远煌专业合作社牵头,由本地创业能人方远煌带动,利用10个大棚种植食用菌及蔬菜,贫困26户。
(3)油茶产业。建设450亩油茶低效高改项目示范基地,受益农户38户141人,其中贫困户27户163人,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全受益。同时,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对老油茶林自行实行低改。
2、务工就业脱贫:就业扶贫45人。其中,油茶基地务工50人,远煌合作社基地务工22人。
3、教育扶持16户16人。
4、保障扶贫7户22人。
在一系列产业脱贫措施的带动下,创造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体效益分析如下:(1)光伏产业脱贫
具备安装条件的5户贫困户,采取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按每户装机容量5kw,安装完成后户均发电量6000度(每月500度),并网电价0.62元/度计算,每户可年均增收3720元。
(2)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脱贫
2 26户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务工等,每户均可增收8000元/年。(3)油茶产业脱贫
通过实行油茶低改,按10亩/户标准,低改后第一年每亩可增产茶油12斤左右,贫困户增加收入5200元,另通过在新植基地务工,每个劳动力全年可增加收入11000元左右,两项可为贫困户全年增加12500元左右收入。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根据扶贫工作的要求,上级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反复调查核实,进行帮扶,贫困农户反映热烈,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呼声不断高涨,针对吃饭,穿衣不能自己解决的部分贫困人口实行全家低保,保障其吃饭,穿衣没问题,逢年过节特意走访苦苦困难群众,保障他们衣食无忧;住房方面,实施土坯房改造,有的新建了砖混房,有的进行了房屋维修,有的住进了保障房,移民扶贫搬迁等,2017年新建保障房3户,房屋维修3户,政府按政策给予了资金支持,群众住得安心,目前所有贫困户不存在住房无保障问题;小孩上学,从上幼儿园到大中专学院对困难群众实行了经济救助,没出现一例学生辍学的;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疾病的历史难题。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我村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对还有个别贫困户的土坯房改造等情况必须全面完善落到实处,对意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解决,确保贫困群众吃饭,穿衣有保障,上学,看病,住房有保障,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我村的传统产业是以油茶、红薯干、水稻为主,贫困户基本熟练生产这几类产品,在保持原有生产基础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油茶产业和倒蒸红薯干,这两项产业在茶园很有特色,有很多人喜欢,现在市场价格行情很好,是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其中,实现贫困户,户户增收。
以远煌专业种植合作社创办的富足食用菌基地,基地在我村小陂组,大棚已建成,参与该合作社食用菌基地的贫困户已经有26户,通过基地的生产,会有很多农户能学会食用菌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技术和经验。通过这批人的引导,将来必将扩大该种植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引导更多的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
加大养殖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号召贫困户家家养家禽,有条件的养牛、养鱼等,动员贫困群众加大养殖规模,从中增产增收,增加人均收入。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以前村里靠上级转移支付过日子,村里变成了“空壳村”,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有待于我们全体村干部去考虑,现今面临的问题就
3 是村级没有搞集体经济的本钱,所以目前也没有去考虑发展。
为壮大集体经济,一是通过光伏电站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二是发展食用菌及大棚蔬菜产业,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万元;三是由村集体发展养牛产业,贫困户可以通过入股、务工、寄养等方式进行联结,既让贫困户增收,也让村级有利润,不断做强做大养牛业,最终实现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目标。
4 兴国县茶园乡匡坊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匡坊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西北方位,西与泰和县水槎乡、均村乡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因2017年户籍整治后,全村总人口470户2160人,有劳动力人口800多人。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38名、流动党员4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99户854人,2014年脱贫58户288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53户226人,2016年脱贫23户97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5户243人,贫困发生率11.25%。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1户、因残10户、缺劳力16户、缺资金7户、缺技术10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9户,新增4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环保局,帮扶干部18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9人、乡村干部9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茶园乡驻村干部熊焰。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8公里,距离圩镇3公里,仍有2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约2.3公里。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 15.83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9.5亩、山林面积22653.9多亩、其中十八排公益林面积40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0.5亩、山林面积10余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300多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村级没有可用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创收乏力,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17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十八排公益林补偿的提留部分。
3.气候原因:匡坊村属边缘山区,海拔高,气候恶劣,自古是以油茶、红薯干为主要经济作物,而油茶的周期特别长,从开花到采摘整整一年之久,冬天开花之时总是东南风或者阴雨天气,这就大大降低来年的产量。春天油茶果实正从花丛中出来,但由于我村的地理位臵偏高,如遇到连续霜冻或者冰冻,当年的油茶收成较低。夏天伏天遇到干旱,果实得不到足够的水分,无法成长,从此大大减少产油量。秋天遇到台风十分强烈,树上的果实就会被风一扫而光,随着近几年气候变化较大,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因此,导致油茶收成大打折扣,农民的收入也就变得不稳定。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匡坊村是一个较为偏僻的行政村,山多田少,山体滑坡、野猪等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农民大多是老人和未成年人,农民素质偏低,土地流转或土地转包的意识很低,左盼右顾的心理很明显,坐享其成的人也不在少数。给发展较大规模性种植、养殖业造成一定困难,同时也造成了联结贫困户不多的难题。启动资金缺口大;由于偏远,交通条件非常落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网络无法正常使
5 用,电力方面又达不到需求,所以无形中增加发展产业的资金投入。销售途径不稳定;由于产业规模小,不能做大做强,打造不出自己的品牌,销售就成了创业者的一块心病。经济效益整体也无法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3千米,扩宽硬化公路3千米,仍需新建饮水工程1处,改水52户、改厕46户、改房19户;新建5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陂12处,水圳20处,新建休闲广场2处,新安装太阳能路灯130盏,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5人,新建4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1个,仅有一名教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发展模式:我村主要以十八排旅游开发为重点。再由当地致富能人创办成立养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由合作社创建基地并联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养肉牛、养蜜蜂、放养土鸡。以大量种植红薯、建设油茶低改项目示范基地。让前来十八排旅游观光的游客们玩得开心,吃得舒心,买得放心。
1、依托十八排得天独厚自然条件:把原有的崎岖羊肠小道建设成为一条现代化的水泥公路,让前往十八排旅游观光的游客们交通有安全感。然而,十八排是一个自然生长各种中草药材的盛地,尤其适合种植百合,打造一个百合种植基地,不但可以药用,百合花开放之际,形成一片亮丽的花海,形成十八排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养殖业:以合作社创建基地,联结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根据我村现有自然环境资源,可放养野生蜜蜂400箱,年产蜂蜜约8000斤;肉牛200头;土鸡5000羽以上。直接受益农户200户以上。
3、红薯种植:我村种植红薯面积达200亩以上,直接受益农户200户以上,目前利用各种渠道及农村电商平台进行销售。
4、油茶产业:我村原有油茶林10000多亩,通过这两年的油茶低改,经过垦复、补植,使覆盖贫困户全受益。进一步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主动对油茶林进行低改。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到2018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即稳定实现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平均水平。根据扶贫工作的要求,上级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反复调查核实,进行帮扶,针对吃饭,穿衣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部分贫困户实行全家享受最低生活保保障,确保吃饭,穿衣没问题,逢年过节特意走访困难群众,保障他们衣食无忧;住房方面,2017年实施土坯房改造,新建了3户砖混房,其中15户进行了房屋维修,移民扶贫搬迁3户,政府按政策给予了资金支助,让贫困户住得安心,目前所有贫困户不存在住房无保障问题;小孩上学,从上幼儿园到大中专学校就读,对贫困
6 户实行了助学金支助,没出现一例学生辍学;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的难题。
根据“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我村在巩固现有的基础上,对我村还有个别住土坯房的贫困户等情况,下一步必须全面完善落实,对意外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及时解决,确保贫困户吃饭、穿衣、上学、看病、住房有保障,在小康的道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一是扩展既有长效产业种植面积,新补植油茶2000余亩,覆盖贫困户总户数的80%以上。
二是通过对口帮扶资金,新增肉牛养殖产业,覆盖贫困户10户,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三是发展产业示范基地100亩作为贫困户务工平台,覆盖到的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目前,计划该村整体产业覆盖贫困户100余户,覆盖率达80%以上。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匡坊村有14个村民小组,470户,216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9户854人,党员38人,支委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该村没有可用集体资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创收乏力,村集体经济基础十分薄弱。2017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十八排公益林补偿的提留部分。从去年开始,匡坊村注册申办成立由村委会担任法人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采取“村两委+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将土地、小额信贷资金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并将合作社经营所得的8%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合作社组建成功后,计划在村里流转土地100亩,先后建成50亩高山百合种植基地和50亩红薯种植基地,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4万元。
7 兴国县茶园乡里溪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里溪村位于兴国县茶园乡南部方位,与龙坪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599户2615人,有劳动力人口1650人。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1个、党员37名、流动党员2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81户760人,2014年脱贫55户252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29户134人,2016年脱贫20户87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7户288人,贫困发生率11.8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27户、因残5户、缺劳力12户、缺资金11户、缺技术36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2户,新增5户,返贫回退2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县环保局,帮扶干部23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21 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杨上志、黄先琪。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36公里,距离圩镇17公里,仍有 0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0公里。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6.9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50亩、山林面积9520亩,人均耕地面积0.32亩、山林面积3.6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
我村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很多,一方面没有技术人才;其二,没发展基金;其三,没有充足的务工人员储备,大多数人喜欢外出打工的日子,认为外出打工的工资比本地务工高出几倍,再则村里没有大的经济发展项目,观望的人把握性不大,最终选择外出打工;其四,油茶作为本村的传统产业,虽然较容易管理,但天气对其影响较大,收成不稳定,因此收入也不稳定;其四,目前来说,产业结构很难有大的调整,决定因素有很多,例如天气、地理因素等。
目前,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木山组建立了红薯种植基地,土地流转50亩种植面积,由村里林政油茶种养合作社领办,联结贫困户100户。除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外,需实现上述目的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再则无专业技术人员,销售也没有稳定的把握,生产的产品不确定能创造出多大的经济效果。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2条3.6千米、改水 5户、改厕5户、改房6户;新建4500 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8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3人,新建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8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3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2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
我村现有未脱贫贫困户77户,其中因病致贫27户,因残致贫5户,缺劳力致贫12户,缺资金致贫11户,缺技术致贫20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2户。在这些贫困户中,病残家庭占32户。这些人由于病或残的原因无法生产自救,主要靠低保、医保过日子,很难走出贫困线;因缺劳力致贫的有12户,这两户人一时间很难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产业生产及获取收入,因缺资金致贫的贫困户虽然国家发放了扶贫贷款,但贫困户也没有将产业发展落到实处,还是老样子种种自己的责任田,无多大的发展;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7户,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可以调整劳动力去从事更多的生产,但其中也有不少人懒的思想严重,经济发展意识较弱,所以贫困户脱贫工作还需要他们内在动力的提高,政府多引导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鼓励贫困户通过劳动创造收益,从而达到富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结合里溪村实际,2017年贫困人口脱贫达到16户87人,为了完成脱贫目标,我村主要从发展产业、务工就业、教育帮扶、保障扶贫等措施进行精准帮扶。具体措施内容如下:
产业脱贫:
1、红薯产业,成立红薯专业合作社,由本地创业能人韩有沣带动,发展社员30户,其中贫困户12户,种植面积达50亩以上,主要销往兴国县百丈泉公司。
2、油茶产业,建设650亩油茶底盖项目示范基地,收益农户78户312人,其中贫困户57户210人,现全村贫困户全覆盖,全收益,同时,鼓励贫困户主动对油茶林进行低改。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根据上级扶贫工作的要求,下派了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上户调查核实,进行帮扶,对于贫困户因大病、残的特殊贫困户的衣食住行,为实行增加全家低保,保障其吃饭,穿衣没问题,保障其衣食住行无忧无虑,在2017年中新建保障房5户,移民扶贫搬迁18户,房屋维修10户,得到了政府的资金支持,让贫困户住的安心舒适;贫困户子女得到寄宿补助有小学80人,每学年补助1500元,初中75人每学年补助1700元,高中15人,每学年补助2000元,全村享有低保户、五保户57户217人,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医疗方面,国家实行了对困难群众“四道”医疗保障线,精准扶贫户住院看病基本零负担,保障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无法医治疾病的历史难题,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三)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村位于茶园乡南部,距圩镇20多公里,全村富有14个村小组,农户599户,总人口2615人,山地面积有9520亩,耕地面积850亩,是一个地处偏僻山区,人多耕地面积少的自然村,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使农民尽快发展致富,达到小康水平,经两委班子会议讨论,及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拟如下几方面进行实施发展目标:
1、建设一个旅游景点
我村有一个天然之源生存的名胜古迹,叫做“仙人桥”之称的自然风景,桥高40多米,长25米,此桥有几千年的历史,坐落在我村北部,在石桥水口、下村、朱坑四组相界之处,为此经两委班子讨论,提请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以“仙人桥”打造一个旅游景点,此景区建设预计投资三表万元以上,桥下方可建一个优美的游民水库,同时可安装一部5千瓦的发电站。
2、拓宽文化休闲广场事业,办好老年人各项健康活动的设施,增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通过学习十九大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办起一所幼儿园,培养国家后备人才。
4、通过上述措施和实际创新,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智慧,带动全村精准扶贫181户创业创收,在2018年打好脱贫攻坚战,争取明年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户全面脱贫,奔上小康水平。
10 兴国县崇贤乡北胜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北胜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北部方位,与泰和小龙镇交界,属于“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31户981人,有劳动力人口498人。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33名、流动党员6名,现有3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57户232人,2014年脱贫10户52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6户30人,2016年脱贫8户36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户114人,贫困发生率11.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1户、因残4户、缺劳力4户、缺资金1户、缺技术0户、因学2户、交通交件落后2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11户,新增2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兴国县邮政储蓄银行,帮扶干部9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7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为崇贤乡党政办主任吕波、工作队长为兴国县邮政储蓄银行钟隆春。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赣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潘新萍。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2公里,距离圩镇21公里,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2.9公里。通村断头公路3.7公里未硬化。如:上北组庙背至松山通组泥巴公路;山高路陡、经过雨水的冲刷已坑洼不平、小型运输车辆也难以进出,交通成本高。建房所需的最基本的沙石在圩镇仅需65元/方,运入江背组后价格达到150元/方,红砖在圩镇仅为2角8分一块,运入到松山的价格为4角5分一块;农产品外销也十分不便,严重制约村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亩、山林面积11120亩,人均耕地面积0.82亩、山林面积11.3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2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人均耕地面积少,农耕工作量大,耕地群山环抱,日照不足,灌溉不便,产量极低。林业资源丰富,但基本没有经济林木,大都是群众用来日常生活砍伐用的用材林,没有经济价值,不能给群众带来经济实惠。长期以来,我村缺乏与本地水、土、气候相适宜的产业,脱贫攻坚没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道路显得越发艰难。
3.其他原因。北胜村地处边远山区,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教育程度低,没有掌握实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只能沿袭原始的种田方式;农业、林业及种养方面的收入相当低。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一是产业单
一、基础弱。人均耕地不足1亩,以传统
11 的农作物为主,主要是水稻、蔬菜、养几只鸡鸭和猪,基本是“自产自用”的小经济,未形成特色的产业,除油茶6500亩,毛竹2600亩,其他产业基本空白,人口依靠发展农业产业脱贫的路径比较狭窄。二是基础建设落后。北胜村虽然与本县的均福山林场和泰和县小龙镇毗邻,但交通落后,还是一条3.5米宽的泥巴路,村民出行务工十分不便。三是制约发展瓶颈多。因地处偏远,信息媒介严重不足,市场、技术、信息等要素制约作用很明显。农技员少,农民缺乏科技信息,种植、养殖后劲不足,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很难推动产业发展。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的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意识不中,生产经营能力差。“能吃饱,有布衣”就行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村民对怎么搞好家庭经济,过上富足幸福和谐的生活没有想法,也没有规划。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3条2900米、还需硬化通村断头公路3700米、改水60户、改厕60户、改房5户;新建3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3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3人,新建3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1名学生因智障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没有其他教学点;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1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一是经济收入形式单一,无支柱性产业,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外出务工,无法承担大病风险。北胜村贫困家庭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贫困户总数65.2%,这些家庭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长期处在贫困状态,仅仅靠社会救济生活。虽然新农合、大病救助、二次补助等农村医疗制度的实施为农民看病治病解决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但是药价、医疗费用、报销的比例、农村卫生资源匮乏、医疗条件差等因素制约着农村无法彻底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难题。二是文化程度低、技能低。北胜村贫困人口初中以下文化及文盲有107人。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致贫的原因。由于文化低、技能低、技能不足,往往在发展家庭经济中无规划,缺技能缺管理能力,且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外出务工因无技术、学历低,只能从事收入低的重体力活,与有文化、有技术务工的收入差距极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我村围绕贫困村退出指标完善脱贫规划。通过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培育一批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农村党员等方式,不断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基本功,明确脱贫规划如下:
1、交通方面: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需硬化,共2.9公里。还有通村断头公路1条3.7公里需硬化,(其中:江背至乌石下通村断头公路长3.7公里;庙背至松山通组公路长1.7公里;庵前至靴形通组公路长0.65公里;下山至竹篙塅通组公
12 路长0.55公里);全村入户道长3600米;村级公路悬板修复9处(①大潭面长22米、高4.2米;②大潭面长3.5米、高2米;③店面长8米、高3米;④蜈蚣形对面长13米、高4米;⑤芦萁坑长7米、高3米;⑥芦萁坑长10米、高3米;⑦埃碑石长5米、高5米;⑧新建下北漫水桥一座;⑨新建埃碑石漫水桥一座、合江口桥一座、上北河下漫水桥一座);
2、农网改造方面:①江背至靴形长2公里;②合兴组长1.2公里;
3、水利方面:①上北水陂长6米、高1.5米、宽1米;②上北水圳长600米、规格30×30 ;
4、公共服务方面:新建卫生计生服务室一所;
5、环境整治方面:①庙背至沙子排河提长600米高5米、宽1.2米;②下北新农村建设;③新建村委会小学围墙长97米、高1.6米;
6、扶贫产业方面:①新建上北肉牛养殖基地护坡长20米、高6米;②新建下北肉牛养殖基地办公室一栋、新建隔离室一栋。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一是通过就业、产业、财政兜底保障政策措施提高贫困户收入,解决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问题,目前全村已没有“愁吃愁穿”的农户;二是通过强化宣传,用足用活用好上级脱贫政策,通过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落实再落实,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目前全村贫困户中没有无房户、仍住土坯房的3户,10户移民集中安置建设已完工正在装修,2户进城进园有待摇号,3户维修改造已完成,2户危房改造新建。三是认真抓好健康扶贫。贯彻落实好县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好政策,全村健康帮扶16户56人,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一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四是认真抓好教育扶贫。贯彻落实好教育扶贫政策,提高幼儿园就读的贫困儿童补助标准,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并提高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费,确保全村教育帮扶13户17人无因贫辍学的学生。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主要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和一个乡村休闲区。
1、养牛产业:利用上级给予我村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40万元,在2017年上半年成立两个肉牛养殖基地:上北肉牛养殖与下北肉牛养殖,每个牛场20万元,由政府投资修建栏舍,联系养殖大户,创建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贫困户以入股获得分红收入,同时明确基地需用工优先录用贫困人员,使贫困户既获得分红收入,又有劳动报酬收入。实行“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肉牛生产模式,积极带动贫困户养牛养殖方式转变,发展经营,增加收入。
2、油茶产业:采取奖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及其他农户参与油茶低改。免费提供苗木,农户以“林地清理、深挖垦复、平衡施肥、补植疏密、整形修剪”的方式改造,13 检查验收后给予补助,目前已完成油茶低改6500亩。
3、毛竹产业:采取奖补方式,鼓励贫困户对毛竹林实行“砍杂除草、垦复深翻、竹林施肥”改造,检查验收后给予补助,目前已完成毛竹改造2600亩。
4、乡村休闲区:北胜村东南、西北环山,四周树林苍翠,风景优美,非常适宜开发乡村旅游。依托均福山白茶基地,成立江背组靴形养牛养殖场,鼓励村民开办农家旅馆,开展乡村休闲旅游,使游客真正体验“看农家景、做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党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当前我村结合本村实际,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
一是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在乡敬老院共建设7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现正在并网发电,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二是通过对北胜村新建2个养牛基地:以村级产业发展资金40万元的入股,预计每年可增收4万元,到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7万元。
14 兴国县崇贤乡大龙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大龙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北部方位,与吉安交界,属于边远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86户1618人,有劳动力人口528人。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64名、流动党员5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100户391人,2014年脱贫23户88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10户52人,2016年脱贫16户64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户187人,贫困发生率11.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2户、因残11户、因学2户,缺劳力9户、缺资金0户、缺技术4户,交通条件落后2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17户,新增2户,返贫回退1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新华公司、派出所、乡政府,帮扶干部15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10人、乡干部2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李凤泉、曾斌。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钟志鸿。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52公里,距离圩镇19公里,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1公里。如梨坪组通组公路、樟坑至均福山断头路,大龙至下龙通组公路村民出行存在困难。例如:我村的梨坪组,是典型的交通落后的村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形复杂,梨坪组位于深山区,道路狭小崎岖,坡度大,两旁排水不畅通,坑坑洼洼,弯多路陡,连摩托车也寸步难行。复杂的路形地况,给硬化工作带来巨大难度;二是资金短缺,该组硬化距离长,施工难度大,需要的硬化资金也更多。如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申报标准,无法减轻农户负担,导致交通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善,本组的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三是劳动力短缺,由于本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居多,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解决交通问题,参与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2亩、山林面积21761亩,人均耕地面积1.16亩、山林面积13.4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36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主要原因如下:
一、由于地处山区,结构复杂,耕地分布稀散,大部分呈阶梯状,还是传统的耕作,科学机械化无法跟上,且有一部分耕地受旱涝影响粮食作物没有一定的保障,二、我村虽相对有林地面积的优势,但还是以前的传统残次林,比如,毛竹、茶油目前虽有发展前景,但是没有规划好,再加上地处边远,基础设施薄弱,无法吸引外地优秀老板进来投资兴业,致使目前村里没有任何支柱产业。
3.其它原因。一是区域性疾病的困扰,我村由于地处山区、海拔相对较高、日照
15 时间较短、雨季、雾季时间较长,气候湿度较大,风湿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是我村的最常见疾病。目前,我村因病致贫人数是19户,占全村贫困人数的22%,疾病的困扰,给家庭带来不小的负担。二是群众教育引导有待深化。部分贫困户信心不足,上面热,下面冷,干部急,群众不急;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相互攀比,以当贫困户为荣;部分群众自身条件好,但不履行赡养义务,让老人成为贫困户。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本村按照上级会议精神,积极发展适合本村路径的脱贫路径,大力发展产业基地建设,但存在以下困难:一是资金缺口大。我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发展产业基地相应的配套设施。因此,在产业基地建设中,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用水、用电和道路硬化状况,才能有效解决我村发展瓶颈的难题;二是缺技术。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缺乏理念引导、销售支持和技术服务,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导致增产不增收。需要致富带头人的带动,用先进的管理技术释放集聚效应,解决销售难的问题,从而辐射联结贫困户增加收入。三是完善分红机制。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劳力,没有经济基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加之农业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需要健全分红机制,才能保障农户合法权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带动农户就业增收。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两条12千米、改水7户、改厕7户、改房1户;新建10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23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6人,新建9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项目:仍有3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7公里。还有通村断头公路1条5公里未硬化,(其中:梨坪均福山通组公路5公里;大龙至下龙2公里;樟坑至均福山断头路5公里);村级水毁公路悬板修复2处共计长300米,新建张坑口桥一座;新建乌鸦山桥一座;
二、水利项目:①上北水陂长6米、高1.5米、宽1米;
3.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困难:我村有一个教学网点,目前有1-4年级学生50人教师3人(含临时教师一名),附属幼儿园一所学生31人教师2人,我村义务教育存在的困难主要有:
一、由于我村地处山区,条件艰苦,学校老师办公条件差、教师宿舍紧缺,优秀老师不愿意到山区来,甚至来了留不住,二、学校由于老师少,老师任务重、压力大,再加上聘请临时教师,教学质量上不去,条件好一点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面读书。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我村脱贫困难方面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留在村里大部分是老幼病残,无劳动能力、无法发展产业,二、缺乏致富能人带动,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由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收入单一,发展动力不足,种养方面规模小,缺技术、又担心销路问题。
三、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大部分由于缺技术,无特长,16 工资低,工作不稳定、外出务工增收效益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为适应新时代,把握新动态,我村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制定了以下发展规划:
1、创新发展传统产业。以现有的毛竹、油茶林为基础,扩大脐橙和猕猴桃等种植规模,以土地出租、种植等形式捆绑发展,通过建立“合作社+基地+林农”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一是通过土地流转,由农户提供土地,林地出租资金15元/亩/年,对贫困户租赁5亩以上山地种植油茶的一次性给予100元/亩的山地租赁费补助;二是带动贫困户种植油茶,发展贫困户40户进行油茶低改,并享受县级产业直补100元/亩,最终每亩可获益800元左右。三是基地务工。大龙村塘坑油茶基地规划面积1200亩,现正引进龙头企业开发经营,实行“五统一”经营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流转、统一生态整地、统一定植、统一技术管理),引导、安排贫困户20户以上到油茶基地务工就业,让贫困户通过发展油茶产业获得长期稳定收益,达到脱贫致富目的。
2、稳就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在加强培训的基础上,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实行“三优先”:一是优先安排到产业基地和其他种养殖大户处就业;二是优先安排从事村庄垃圾清运等工作;三是优先推荐到帮扶单位联系的企业就业。
3、保住房。对居住在土坯房中没有能力建房的贫困户特别是五保户,建设“颐养之家”进行集中安置。实行交钥匙工程,其他贫困户负担部分建房资金,其余由政府兜底,房屋产权属村集体所有。
4、加快落实教育培训扶贫。一是实施大龙村小学提升改造,在省预备役步兵师的帮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大贫困户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组织贫困人员参加“雨露计划”、“智力扶贫”、种养殖技术培训等,使他们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培养造就一批农民技术行家和创业能手。
5、积极引导金融扶贫。针对企业、农民合作社和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缺乏资金的现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降低贷款利率,开展精准扶贫户信用贴息货款、一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财政惠农信贷通”业务,建立“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模式,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瓶颈问题。
6、认真开展健康扶贫。建设大龙村卫生室,培训乡村医生,完善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确保65岁以上老年人能免费体检,儿童免费注射疫苗,让贫困人员得到全面医疗服务,提高全村村民健康水平。
7、全力实施社会保障扶贫。落实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的资金帮扶力度,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
(二)做实“两不愁三保障”。
我村两不愁三保障申报资金共65万元,涉及农户61户。其中,进户道硬化1200米,改水改厕25户,通讯(电视)13户,线路维修1户,危房维修28户;为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我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大对贫困群众的吃饭穿衣的帮扶保障力度,确保贫困群众能吃饱饭、有棉被盖、有鞋子穿、穿衣有保暖,目前全村没有愁吃愁穿的农户;二是用活危房改造、保障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切实解决村民住房问题;三是认真抓好健康扶贫。贯彻落实好县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好政策,全村健康帮扶100户391人,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一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四是认真抓好教育扶贫。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扶贫,提高幼儿园就读的贫困儿童补助标准,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并提高生活补助,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和残疾学生免除学费。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
我村利用上级给予我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30万元,在2017年上半年成立1个肉牛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基地以四种利益连结模式带动贫困户;一是托管寄养。由人保公司为寄养肉牛的贫困户提供信用保证保险,农户自行购买2头牛犊托管在合作社,委托基地养殖,待售成年肉牛按毛体重,价格随行就市,所售总金额减去总成本即为该牛售后的纯利润。利润分配:受委托养殖的基地每头牛分纯利润的70%,委托养殖的贫困户每头牛分纯利润的30%(基地必须确保贫困户每头牛的纯利润在500元以上)。每头牛的产业直补资金由贫困户享受。仅此一项每户贫户可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现金入股。借助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政策,贫困户以3万元现金入股到合作社,每年享受分红3000元以上。三是村产业发展资金入股。村利用产业发展资金投资30万元作为入股资金,分红10年,每年6万元。2017年-2020年的红利村分配给无劳动能力,无资金入股的特困户,2021年-2026年的红利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四是就业增收。基地建成后,可为贫困户提供4个就业岗位,每月工资2000元。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秀美乡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村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的思路,因地制宜,积极谋划产业扶贫,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利用产业扶贫优惠政策,优先发展光伏发电。目前我村利用兴精扶办字【2017】
18 86号《关于开展村级光伏电站扶贫项目并网工程验收工作的通知》的优惠政策,已在崇贤乡政府建设75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主要解决7户9人无劳动能力兜底保障户的脱贫问题。现正在并网发电,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计划在本村新建1个养牛基地:以村级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的入股,预计每年可增收3万元,到2020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6万元。
19 兴国县崇贤乡上沔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上沔村位于兴国县崇贤乡西北方位,与泰和县交界,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306户1208人,有劳动力人口958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37名、流动党员12名,现有4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68户249人,2014年脱贫15户53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8户36人,2016年脱贫9户44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16人,贫困发生率9.6%。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9户、因残10户、因灾1户、缺劳力2户、缺资金0户、缺技术0户、交通条件落后1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2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崇贤乡政府,兴国县物价局,崇贤乡林业工作站,帮扶干部9人,其中挂点帮扶单位2人、乡干部4人,乡林业工作站3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刘衍锦、夏唐金。挂点帮扶县处级领导为陈黎。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圩镇18公里,仍有0条25户以上村组公路未硬化,共0公里。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山林面积10600亩,人均耕地面积0.99亩、山林面积8.77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25亩,我村农业农村竞争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就是农业农村资源禀赋不足造成的。丘陵面积占据全村总面积的90%以上,耕地面积小导致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且大部分耕地为肥沃程度不足的梯田,农耕工作量大,交通也不方便,所以农业效益不高。山林面积也疏于管理,任其自然生长,山林多生长杂木、杂草,可利用资源少,能用来种植作物的土地不多。为了温饱、为了生存,在极少耕地的情况下,农民只能外出打工,加上世代耕种的土地产出有限,根本不能养活家庭。水域面积小,导致水产业、种养业不发达。我村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少,返乡创业的更少,缺少那种能人志士回乡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作为典型丘陵山区村,虽然村里林业资源丰富,但经济林木基本没有,大都是群众用来日常生活砍伐用的用材林,没有经济价值,未有效开发出林地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带给群众以经济实惠。长期以来,我村未引进与本地水、土、气候相适宜地产业,基本没有产业链,脱贫攻坚没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道路显得越发艰难。
3.其它原因。
脱贫意识不强,脱贫斗志不足;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乡里一直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针对部分贫困户中存在的“等、20 靠、要”消极思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推进智志双扶工作,使群众坚定脱贫信心,提振脱贫士气,增强脱贫能力。脱贫致富路上,主要还是靠贫困户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展现出自己迫切想脱贫的渴望,再借助国家相关扶贫政策措施这个外力,根据自身家庭实际,将国家政策措施与自身家庭相结合,发挥出政策措施应有的带动作用。上沔村属于边远山区深度贫困村,地理环境恶劣,交通、水利、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群众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接受新思想新鲜事物较慢,抗风险能力很弱。还有就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特别多,这需要从小抓起,要引导好家长从小对孩子身体健康的重视,不能忽视孩子身上任何一次可能引发残疾的可能性疾病,有病及时就医,将大疾病杜绝在源头,真正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缺乏合作社、致富能人带动;扶贫产业基地规模小、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销售途径不稳定;经济效益整体不高。上沔村因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不便,本村大部份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了,人才流失严重。比如2017年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结合我村上沔组、上槽组,水源好、光照条件好、劳动力相对集中的特点从外地引进了专业人员来我村承包土地种植山泉白莲,此基地一共带动了16户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其中11户签定了长期务工合同,每人每月工资不低于1200元。2017年度此基地发放的土地流转金、人员务工工资达到23万元。但是因为当初基地水利设施差、交通条件不便、人工成本高、上级资金支持力度不大等原因的影响2017年基地亏损18万元,产生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大了上沔村脱贫功坚的难度。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通组公路0条0千米、改水2户、改厕2户、改房0户;新建32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2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8人,新建7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0名学生因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除村级小学外,还有教学点0个,其中离村小5公里以上的村小组有0个;教学点教师不够方面,有0个教学点仅有一名教师。恳请上级统筹安排在上沔村蕉石组增加一个教学点以方便狮形组、蕉石组、中槽组、羊角组23个学生就读。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内生动力不足。
(1)最苦贫困户和居住不安全住房情况:全村最贫苦的人口有1户,是上沔组邱云飞,家庭人口3人,户主本人47岁,长期患腰痛用药,妻子曾云玉残疾无劳动能力,儿子邱欣宗,3岁,无劳动能力;居住在土坯房中的贫困户有2户,分别是上沔组刘为桂,狮形组杨唐河。解决措施:一是维修加固1户(上沔组刘为桂),已完工。
21 二是移民搬迁1户(狮形组杨唐河)已报名进城进园。
(2)全村健康扶贫情况:全村因病致贫农户28户,其中:患有慢性病的农户18人,长年卧床的贫困户有4人,患有精神病的农户3人。根据县健康扶贫“4+1”保障线的政策,帮扶干部上户宣传政策,现已发放全村贫困户人手1张健康医疗保障卡,确保报销比例高达95%以上,对长年卧床农户每人每年2000元护理补贴,实现健康帮扶全覆盖。目前健康扶贫79人/次,涉及健康扶贫补助共计8万余元。
(3)教育扶贫情况:目前有在读高中3人(普高享受建档立卡贫困在校生2000元/生政策),初中11人,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所有寄宿生均享受了寄宿补贴(875元/人)。小学13人(无寄宿生),学前班8人(均享受了1500元/人的学前教育助学金)。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脱贫规划。
致贫因素主要为产业结构单
一、缺少致富领头人、村民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较少。
1、农田水利方面:水渠8条;河堤2处。
2、电力项目:新增变压器3台,每台容量100千伏安,低压线路改造3条。
3、通讯项目:新建移动铁塔1座,3户农户需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李华林,彭礼清,曾广财)。
4、扶贫产业项目:新建白莲种植基地123亩,须完善相应基础设施;须配套新建农家乐1家。
(二)全面“两不愁三保障”。我们结合“两不愁三保障”相关政策要求,对还未完成的贫困户由包组干部为负责人,会同帮扶干部一起上户宣传,采取讲惠民政策抓工作落实的方式,动员贫困户尽早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并组织施工队对有意向的农户采取及时施工及时申报的措施,到目前为止我村69户贫困户已完成改水改厕67户,进户道56户。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本月底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工作。
(三)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产业基地及联结覆盖情况:
1、产业基地情况:现有白莲基地一个,带动贫困户16户。
2、联结覆盖情况:①土地流转保收。贫困农户通过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基地,按照耕地每亩每年360元标准,农户每亩每年可获得租金收入360元。目前,全村已有16户贫困户向基地流转土地123亩。
②劳务就业促收。当基地需要用工时,合作社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基地全年日均安排劳动力10人以上,其中长期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20余人,贫困户工资占40%,按照60元/天的工资标准,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1200-1500元/月。
(四)壮大村集体经济: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在产业发展方便将大力发展以下产业
1、上沔、上槽组白莲种植
2、蕉石组光伏发电
3、羊角组肉驴养殖
4、狮形组甜叶菊种植
5、中槽组肉牛养殖6其他产业(蔬菜、养兔、家禽养殖、等)。结合大病救助、教育帮扶、金融贷款、就业帮扶等方面措施实现增收,并重点以产业促增收,通过引导自身发展、吸纳务工、返租倒包(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产业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创收,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整村脱贫,最终实现整村脱贫致富。
23 兴国县鼎龙乡古顺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古顺村位于兴国县鼎龙乡西部方位,与方太乡交界,属于 深度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42户983人,有劳动力人口447人。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3个、党员29名、流动党员6名,现有5名村干部。2014年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63户 225人,2014年脱贫1户4人,2015年脱贫人口数8户37人,2016年脱贫9户41人。目前,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户143人,贫困发生率14.55%。其中2017年未脱贫贫困户中因病17户、因残9户、缺劳力2户、缺资金16户、缺技术1户。在2017年度回头看再别中,整户剔除的0户,新增0户,返贫回退0户。主要脱贫措施综合实施五个一批,突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金融扶贫。帮扶单位是鼎龙乡人民政府,帮扶干部7人,其中挂点帮扶乡干部7人,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为谢信杰。
二、深度贫困原因分析
1.交通落后的原因。我村距离县城22公里,距离圩镇11公里,经过近两年村两委努力和上级政府支持与扶助,虽然到各小组已基本完成路面硬化。但由于我村村情特殊,到目前为止仍有8条由组到人口居住10以上农户较集中的公路路面未硬化,共计约4公里,给这些村民交通出行、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2.资源禀赋不足的原因。全村土地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6亩、山林面积5300亩,人均耕地面积0.56亩、山林面积5.39亩,其中不能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30亩,且村级无支柱产业。如古镜组下排中心段50亩耕地由于地质灾害、原有水圳已严重损毁多年,因无扶持资金修复,现已无法耕种,有的已荒废、有部分土地耕种也无法保证收成,给农民收入造成损失。
3.其它原因。我村由于石吉高速和兴赣高速建设,已征用大量耕地。加上本来就人多地少,使得我村人均耕地和林地更加减少了,其中有十多户农户已无土地了,人均在0.2左右耕地农户有20户以上。另外由高速建设损毁了好多水利设施和建设施工时造成水土流失。使得现有新腊组30亩土地不能保证正常耕作,让农民收入大大减少。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1.脱贫产业发展方面的困难。我村由于村情原因、交通不便、耕地少、山高且陡、水土流失大,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缺乏合作社和致富能人带动、滞后了产业发展。现我村已成立了润山红种养合作社,但产业基地规模小且合作社刚启动运作,联结贫困户不多,启动资金缺口大,经济效益还不能体现。
2.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困难。还需硬化居住人口较密集组级公路4公里、加宽石含至古顺村级公路5公里,3米以上宽进户道6公里。改水24户、改厕24户、改房
24 7户;新建3000米自然村排水渠,水圳12处,新增25户以上自然村保洁员5人,新建6个垃圾集中收集点。
3.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困难。贫困学生就学保障方面,我村还有15名学生因自身身体原因无法实现教育保障;教学点方面,我村无完整村级小学,五到六年级学生需要到石含小学就读,村小学点教师不够,本学年只有3名教师,师质力量不过,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4.贫困户脱贫方面的困难。经济收入形式单一;贫困户内动力不足,有部分贫困户发展产业意愿性不高,指望政府现金和实物救助、闹要低保。有部分贫困户劳动力闲臵,既不务工就业也不在家发展产业。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完善脱贫规划。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由村两委和帮扶单位研究、制定《鼎龙乡古顺村精准扶贫脱贫计划》。计划要明确推进精真扶贫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具体任务等,对未来的扶贫攻坚作出指导意义。计划大概以下几个内容:①贫困村基本情况;②贫困户基本情况;③贫困村脱贫规划和脱贫措施。
2.做实“两不愁三保障”。为了做好两不愁三保障计划,因户施策、因地制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低保救助、危房改造、异地搬迁、改水改厕、家庭卫生、爱心捐赠、党员结对帮扶、进户道硬化等多措并举,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
3.加大产业扶贫覆盖面: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基地,通过扶贫户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入合作社,联结贫困户利益,让基地覆盖村贫困户50%以上,同时大力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种养和种植业,主要发展土鸡、灰鹅、肉牛等养殖业及油茶、脐橙等种植业。对有愿意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争取信贷银行的资金支持。
4.壮大村集体经济:①围绕润山红经济合作社。发展好脐橙、油茶等种植。培育和壮大村集体经济;②发展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继续搞好我村烟叶生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③建设好村级信息服务中心平台,让村民及时了解产品供求信息,为村民提供科技致富道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④配强班子、管理好队伍、用好村集体经济。
25 兴国县鼎龙乡灵山村深度贫困村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灵山村位于兴国县鼎龙 乡最南方位,与 长冈交界,属于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总人口 240户1020人,有劳动力人口660人。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有党小组4个、党员38名、流动党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