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口诀记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内容优质(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口诀记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内容篇一
五味是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二、确定依据
五味的确立一方面是通过口尝而获得,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乌梅、木瓜之酸,芒硝之咸等,但更主要的是以药味与疗效的关系为依据,通过大量临床实践进行不断的归纳、整理而总结出来的。如葛根、石膏均能透热解肌,即云其味辛,但实际口尝却并无辛味。故五味的实际意义,一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提示药物的不同功效,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一)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
辛味药多辛散燥烈,易耗伤气阴(津),故气虚、阴(津)亏,表虚多汗等不宜用。
(二)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等。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润燥。
甘味多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勿用甘味,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三)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证。如五味子涩精、敛汗,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 酸能敛邪,故有实邪者勿用。
(四)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泄即苦能通泄、苦能降泄和苦能清泄,如大黄通下泻火为通泄,杏仁降气平喘为降泄,黄连、栀子清热泻火为清泄;燥即燥湿,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故苦味药相应地分为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二类,如黄连苦寒用于湿热证,苍术苦温用于寒湿证。坚阴含义有二,一是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亏而相火亢盛之证。二是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柏有厚肠止泻作用。
因苦能燥,易伤阴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五)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鳖甲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但咸味药不宜多食,尤其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更是如此,另有的咸味药有伤脾胃,如芒硝,脾虚便溏者慎用。
(六)涩味 能收、能敛,同酸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但酸味与涩味相似而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开胃、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所不具备的。 涩味药大多恋邪,邪气未尽者勿用。
(七)淡味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
此外,还有芳香味,能散、能行、能开,又化湿、辟秽、开窍、醒脾等作用。如:辟秽的苏合香、开窍的麝香、醒脾的佩兰等。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也有标上辛味,称为辛香之气。亦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能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菊花均辛凉发散风热;气味也有主次之分,黄芪与锁阳均为甘温,黄芪以甘为主则补气,锁阳以温为主则助阳。二为气味相异,功能不同。其中味异气同者,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例题:
1、 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应慎用的药味是
a、甘 b、淡 c、苦 d、咸 e、辛
答案:a
【2-4】
a、能散 b、能燥 c、能敛 d、能软 e、能缓
2、涩味的作用特点
3、苦味的作用特点
4、辛味的作用特点
答案:c,b,a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口诀记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内容篇二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石膏,板蓝根;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三、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一般来讲,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的作用,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作用,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在具体表述时,除上述五种外,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平而偏凉、平而偏温等予以区别,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辨证用药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 → 寒药
2.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大寒证(亡阳证)→ 大热药(附子、肉桂)
微寒证 (脾胃虚寒证)→ 温性药(煨姜)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用热药,真热假寒用寒药,必要时加以药性相反的反佐药。
例题:
1、 不属于温热药所示的效用:
a、温里散寒 b、回阳救逆 c、补火助阳
d、温经通络 e、凉血解热毒
答案:e
2、 药性寒凉的药物具有的功效有:
a、补火助阳 b、回阳救逆 c、清热解毒
d、凉血止血 e、清热泻火
答案:cde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口诀记忆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内容篇三
1.掌握药性理论的内容及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2.掌握四气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掌握五味的含义、表示的效用与临床应用。气味配合的原则及综合效用。
4.掌握升降浮沉的含义、确定依据、表示的效用、临床应用及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5.掌握归经的含义、理论基础、确定依据、表述方法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6.掌握有毒与无毒的含义、“毒”的特性,确定依据、影响因素、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要全面地认识和掌握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中医理论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调的结果。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不外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在最大限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和作用,即药物的偏性,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中药的作用包括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而药性是依据用药后机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