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采访记录(汇总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书采访记录篇一
到了电台的办公大厅,我们找了座位坐了下来,女孩子全都坐在沙发上,男孩子全部搬椅子坐。隔着一层玻璃,我们看见还有一间屋子,里面摆着一些机器,后来知道那就是播音室。过了一会儿,电台的主持人出来了。她把我们分成两批,站在播音室的门口,听她给我们介绍那些机器的名称。我被“光荣”地分到了第一批。
站在门口,主持人走来走去,非常熟悉的给我们介绍,我们认真地听着,并做着笔记。主持人指着墙上的弧形“木板”说:“这是隔音桶,长得很像木桶,负责隔音的。”主持人又指着耳机和话筒说:“耳机里会传出音乐,你们平时在家或出租车上的收音机里听到的声音就是由这个话筒来传输的。”听完介绍,我们出来以后,第二批又进去了,于是主持人把刚才给我们介绍的给他们重复了一遍。
我们在补记刚刚没有记完的笔记时,老师说我们要选两位小记者去参与直播。经过一些问答后,有三位同学“入选”了。主持人和老师带他们去门外挑选,主持人提问他们轮流回答,谁最不大方,谁就会被淘汰。最后一位同学被淘汰了,“入选”的两位同学跟着主持人进了录音室,有位比我大,有位比我小。
我们在电台大厅的小录音机里听见了他们的对话,主持人对着话筒说:“今天,我的播音室里来了十几位‘小记者’,他们想来参观一下涪陵人民广播电台,我请了两位小记者到录音室来。”然后,那位比我大的姐姐说:“请问,电台有哪些主要栏目?”主持人说:“早间随身听,,美食热线等栏目。”那位妹妹又问:“有专门为学生开展的栏目吗?”主持人回答:“现在还没有,不过以后应该有的。”
我们把主持人和两位同学的话全用笔记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们出来了,看得出她们很高兴。老师说,这只是我们第一次出来采访,以后我们每个人都有和她们一样的机会。我们把椅子放回原处,跟主持人照了张合影,就依依不舍地走了。
读书采访记录篇二
也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整整活了一辈子,却没有读过一本书,因为他们不认识字,不会读,或者没有接触书的机会,无论如何这样的人生是令人遗憾的,苍白的。
书是前人文化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无限的经验、知识与哲理,是人类的宝贵遗产。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品味高尚的人谈话,从中能领略到他的风采,感受到他的魅力,能使顿觉清爽,豁然开朗。
读一本好书,能改变你的一生,引导你走向成功,但读书要讲究方法:
一、有的书可以泛读,而有些书则必须细读、精读,必要时应该记笔记,有诗云:“万绿丛中一点红”,这里我们不妨借喻,把读书的泛览比做万绿之丛,把精读、细读看成一点之红,进而把“万绿”比作茂密的树叶,那么没有绿叶就育不出红花;没有红花,绿叶也徒有其茂,空有其绿。因此读书必须把泛览与精读的范围与内容选择好,结合巧,否则就是“学不善法”,引出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三、读书中遇到了难题,可以多读,研究研究,也可以向老师、家长请教,要勤查字典、查电脑,字典、电脑是你最好的老师。
四、读书要独立思考,注重观察,重视实践。读死书害人,要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要多思考、多观察,留心世事,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与读者的心态与人品有关,当然也与书本身有关。一本好书确实能反映生活的五光十色。
我们要三思而后读,书有好坏之分,读一本好书能够洗去心灵的污垢,读坏书能使人变得更加邪恶。读坏书还不如不读。所以,我们读书要有所选择。可见书也是一柄双刃剑,读得好越读越聪明,读得不好越读越愚蠢。
泰山不辞抔土泥瓦而能巍峨屹立,长江不弃涓涓细流才成浩瀚汪洋。广泛读书,我方吸收,同现实生活结合,方能臻于博大精深。
【篇二:谈读书】
谈到读书,大部分青年学生一定会抱怨:“都读了这么长时间的书了,还谈读书,有什么可谈的?”的确,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已经读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的书了,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成绩或效果呢?我认为这态度的问题恰恰是原因之一。
我们大部分人都抱着老师提出的问题懂了就行了,至于其中的道理不必多加思考和揣摩的态度。元朝的关汉卿有一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我们现在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要端正读书态度,才能读好书,才能把知识学到手,否则长大后就会“老大等待徒伤悲”的。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书读多了,读透了,写文章的时候,才能顺笔成章。
_一生中读过的书有很多很多,所以_知识渊博,才能写出那么那么美的文章和那么有代表性的词,使得我们后人读了至今受益匪浅。
记得_曾经向他的朋友借过一本书,读的时候竟然忘记了这是朋友的书,误认为这是自己的书,往上面做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自己的感悟与体会,等到要还书的时候,才想这是朋友的书,朋友看到_的读书笔记深受启发并更加尊敬_了。
读书采访记录篇三
解读魏书生
一、令人难解的魏书生
魏书生——在中国教育界是个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作教师的若不知道魏书生,那叫孤陋寡闻。
知道、了解、结识魏书生花了我十余年的时间,起初是从媒体上知道魏书生和他的部分事迹,后来又通过魏书生的演讲亲眼目睹一个为师者的风采,然后又通过读其书,知其道,听其言,观其行来心领这样一位教育实践家的风范。
魏书生原本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学和实践从一个农村中学教师成为一名全国闻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因成绩卓著,6次与_同志合影,9次受到_同志接见,在全国有38项社会兼职,先后当选为_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热爱三尺讲台,在担任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期间,甚至在走上盘锦市教委主任兼党组书记领导岗位以后仍然兼课,一年有几个月出外讲学,学生成绩依然在全市名列前茅。
看到这儿,您心中可能要打上一个问号:这是一个怎样的人?
是的,魏书生其人其事我说给专家学者听,他们常常是“是吗”“真的”,满目的警惕。讲给业外的朋友们听,他们也总是“真有这人?”“确有其事?”满脸的狐疑。
80年代末在报纸、杂志上见到魏书生这个名字和有关报导时,实事求是地说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而90年代初魏书生在天津科学会堂的一场演讲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当时魏书生已进入不惑之年,跑步上场,直立演讲,潇洒的风度,幽默的语言,真诚的叙述,入理的阐释,使场上一千多位观众无不动容,无不耳目一新。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是中国教育界的骄傲和自豪!我当时也有一种感觉,要做一名好教师,魏书生是榜样!1997年我入读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教育学专业,有一门课叫《班主任工作研究》,其中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是必读教材,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后又阅读了《魏书生文选》上、下册,及至今年,魏书生又赠我一册写有勉励我“自强不息、鹏程万里”赠言的《魏书生评传》,我对魏书生的人生艺术、
读书采访记录篇四
一大早,我穿上学校礼服,套上红树林杂志社的红马甲,系上红领巾,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餐后,怀着一颗像小鹿一样砰砰跳的心,催着爸爸妈妈送我去参加“一本书一堂课红色经典阅读活动”,这可是我作为红树林杂志社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啊。
一路上,我翻出准备的采访本,把上面预先准备的几个问题仔细阅读一遍;不一会儿,我的采访目的地——宝安青少年宫到了。
我与红树林的小记者们在鲍主编的带领下来到活动现场;一眼望过去,会场气势恢宏,装饰的火红火红,分外美丽。这时,鲍主编问我们“小记者们,红色代表什么?”,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鲍主编微笑着告诉我们:“大家都说的很好,红色代表着热烈、积极向上,红色更代表革命精神。”,我迅速在采访本记录了下来。
上午9:30分,在出队旗、唱队歌的少先队仪式下,“一本书一堂课红色经典阅读活动”正式开始;团区委领导的致词、诗朗诵以及作家寄语等把启动活动推向了高潮。
启动仪式结束后,就到了激动人心的采访时间。我立即快速观察了会场,发现作家谢晨伯伯正坐在座椅上,我立即拿上我的采访本和笔,三步并作两步冲到谢晨伯伯面前,紧接着我发现谢晨伯伯被小记者们围得水泄不通了,这时谢伯伯笑着说道:“我这是在吸小粉啊!”,我们也笑了起来。刚才还有些慌乱的我也镇定了下来,我马上带着微笑,声音洪亮地问谢晨伯伯:“谢伯伯,您好!请问为什么要多看红色作品呢?谢谢!”。谢晨伯伯注视了我一下,微笑着答道:“因为红色作品里面有英雄气概,让我们的孩子们今后在遇到人生的困难、人生的苦难、磨难以及生活的一些小小的挫折的时候,更增加一些英雄气概,他们才有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对小朋友们非常重要的;同时也对于我们学习文化和科学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一边听着,一边记录着关键的词句。
紧接着,谢伯伯又回答了别的小记者提出的问题。戴着眼镜的谢晨伯伯今天穿着深蓝色的西装,配上白色的衬衣和火红的红领巾,显得格外精神。看着谢晨伯伯从容地回答着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我也暗下决心像谢晨伯伯学习,以书为径,将来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随着采访环节的结束,今天的红色经典阅读活动也到了尾声。我带着满满的收获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活动现场。但谢晨伯伯的话却始终萦绕在我耳边。平时爱看书的我,更要多看些红色作品,让我今后在遇到人生的困难、人生的苦难、磨难以及生活的一些小小的挫折的时候,有战胜困难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