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十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一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西南边疆各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绝大多数地方的学生与之生活距离较远,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的背景。根据这一情景,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一环节。由于我们农村学生受条件限制,课外收集资料的途径能够说几乎没有,所以,我自我根据活动主题上网搜集了不少少数民族服饰和生活习俗的'图片、实物、文字资料等材料,利用教室外墙开辟了一个资料展示台,以供学生看阅,选择自我感兴趣的来记一记。
上课伊始,我导出:“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学生们把经过资料展示台所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加以整合反馈,兴趣高昂。展示完后,以“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齐,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一样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此刻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假想参加的形式导入,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很高,注意力也相比较较集中。
教育目标的实现不是知识的搬运过程,而是对学生心灵的唤醒,潜能的开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语言作品中也存在一些空白,这些都需要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这转换补充生成的过程,正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部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到达坚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景,课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只写了他们好听的读书声,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我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进取举手发言,还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一些教学设计比较贴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自我感觉自我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取性,让他们在课堂上欢乐地学有所得!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二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让学生在这个游戏中猜学过的数字1、2、3、4、5,并且自然而然的从游戏中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0”。这样,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本堂课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说的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接着让小朋友们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猜想猴子吃桃的表情各不相同的原因。小朋友们说完后,我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盘子里的桃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学生回答并举起数字卡;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很自然的让小朋友说出了“0”。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29页上“0”的认识时,我充分挖掘教材,当小朋友认识了“0”后,我提问: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0”?小朋友说得热火朝天,有的说:我家电话机上、手机上有“0”;有的'说:足球比赛的比分是0︰0;温度计上有“0”;尺子上有“0”;门牌号码有“0”;还有的学生说今年是20xx年,里面也有两个“0”……最后,我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学生表情兴奋,纷纷动脑、动手操作起来,有的把文具盒里的东西全倒出来,说里面有“0”枝笔;有的学生说:我们上体育课时,教室里的人数是“0”……“让学生想办法表示0”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和想象空间,培养的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通过表演,自己去发现、研究,揭示了学生对0的含义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三
两年多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呈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又要冷静下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摸着石头过河”,究竟摸到哪些石头?摸得怎样?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下面对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曾经看到一些低年级的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如20以内退位减法,无论是用“破十”“连减”或“用加算减”的方法,都很难说孰优孰劣,儿童完全可随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又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有的愿意用“(长+宽)×2”的方法,有的则用“长×2+宽×2”的方法,学生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
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请看一位教师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课实录。由实例引出24×12=?第一步,先由学生各自探索算法,分组交流(有10种左右),经过归纳不外乎以下三类:连加,连乘24×3×4,24×2×6,……),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4×10+24×2,……)。第二步,由学生评价,一致认为三类算法都合理,但第一类太麻烦,其他两类各有优势。第三步,教师将题目改为24×13,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结果都选择为24×10+24×3,此乃笔算乘法的算理。此时,教师便因势利导引入了乘法竖式,并使学生体会到它的优越性——能将乘法算理以固定而简明的程式显示,操作性强,简捷而不易出错,并具有一般性。我认为这种教学是正确的,又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才是真正凸现了“算法多样化”的实质。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教学中,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记得我曾见到的一节六年级“代数初步知识”复习课,教师把自身赴山东讲课事例作为背景,边说边画:
向学生设问:①你们能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出老师淄博一行的全部开支吗?
②想一想,式子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可变的?
③算一算,老师这次淄博一行至少要带多少钱较为合适?(小组合作讨论)
整个教学培养了学生利用已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大家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但是,在课改实践中,我也听到不少教师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正由于此,有的课已上了15分钟,还停留在大量的情境渲染之中,丝毫没有涉及数学本身的内容,犹如皮厚的“沙田柚”剥不开也吃不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课堂内的数学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什么是数学活动呢?我认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才能称得上数学活动。目前,有的数学活动,有情境没有活动,有活动没有数学味,有活动缺乏体验。下面介绍一位教师在教学“11~20以内数的认识”时组织的颇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已学会数数(顺着数、倒着数、2个2个地数……)后,组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教师拿出一个黑白相间的足球:“数一数,有几块是白的?有几块是黑的?看谁数得又对又快!”话音刚落,不少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上来。前来的多个学生,每人数的结果都不一样,不是重就是漏,怎么办?正当全班困惑之际,一位小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拿起红粉笔在白的上面逐一点数,又拿出粉笔在黑的上面依次点数,不重也不漏,数得完全正确。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例如,笔者曾在北师大实验小学随堂看到“倒数”一节数学课:课一开始,教师利用汉字结构上下颠倒位置可以组成另一个汉字的譬喻(杏→呆,吴→吞……),使学生联想到数也可以颠倒,于是引入“倒数”并板书课题。此时,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各种困惑:“究竟什么叫倒数?”“学倒数有什么用?”“找倒数有没有窍门?”……(足以说明学生已具有学习新课题的迫切心向),教师立即让学生自学课本,研究结语“乘积为1的两个数就是互为倒数”,全班学生都表示“懂了”(因为结论中有关概念是学生所熟知的),这种学习方式便是典型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是否真“懂了”?教师要求学生自举例子加以说明,大家十分踊跃,有的说出真分数、假分数,还有举出小数、整数,到最后讨论了1和0有没有倒数,所举例子涉及各种典型情况,有交流、有争辩,并探索了求倒数的方法,这又是一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两种学习方式相互补充,交叉进行,朴实无华,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像这样的教例在日常教学中也不少见。
笔者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四
从教一年,所教主科为小学一年级数学。对此一年的教学进行总结,这才感到教育教学上存在如此之多的失误与不足,前车之鉴,以此警告自己。
俗话说,一面知底,确实是这样。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就犯了个大错。对于学上而言,亲切和蔼可爱的老师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而这并不该表现在首次见面上,现在的学生都会研究老师,研究你的长相,研究你的穿着,研究你的表情等等等等,总之,孩子们对新老师总是那么神秘。我是一个刚踏上教坛的老师,而我的学生更是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我们这样的组合简直是“遇齐了”!在第一次早会上就表现出他们的活泼好动,无组织无纪律,这也难怪,刚幼儿园毕业嘛。我的第一堂课就在早会结束后开始了。当我走进教室,五十五双眼睛齐刷刷的盯着我,然后就是孩子的欢笑,我并没在意,开始上课了,我感觉我讲课下面没反应,教室里乱极了,五十多张嘴巴都在“忙”,这让我很是苦恼,我发脾气吼了两句,可惜没反应,孩子们照常“表演”。很快一节课结束了,哎,一声叹息,我的第一节课失败了。因为根据自己读书时的经验,我深刻知道第一节课失败会给以后的教学带来怎样的困难!(反思:首次上课必须严厉,向学生提出学习这门课的要求和上课规矩,情愿让学生认为你很凶,也要极力维护第一堂课的教师威严,以便日后能更好的管理学生和班级。)
一个班上总有几个让老师特别操心的“孩子”,我的班上也是如此。学习成绩糟糕,行为习惯更糟糕。对于这种现象我没有过多的在意,对于他们的严重违纪行为我也只是说几句,总感觉自己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处理恰当,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有时候把我气急了也就是小小的惩罚他们几下就算罢了,还怕处理重了影响学生情绪。对于非正式群体就更没办法了,感觉他们基本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无拘无束似乎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而我只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批评他们几句,教育几句,希望他们从此改正,但效果却是因人而异,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词语:因材施教。现在想来,应该是完全没有办法,严重缺乏教育经验。(反思:制定严格的班级管理规章,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共同执行。经常召开班会,对学生进行事件和情感教育,以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小学教学,尤其是小学滴低年级的教学更多的是照顾的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一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形象思维占据主体,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准备实物,也就是教育学上所讲的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多用这些实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扩展他们的思维,用具体的实物去帮助孩子们思维的延伸,这有助于他们抽象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俗话说,手脑并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手上动的多,见的多,脑袋里才装的多,到时可供提取的才会多。教学上的多动手做,多动脑思考,这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孩子们的想象思维,为其创造插上翅膀。(反思:多收集教学挂图,教学模具,多制作教具,有机会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制作教学器具,让学生更好的观察、思考,更好的掌握知识。)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五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会他们表达的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一套指导方法。
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导,细心的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总结出既结合学生实际,又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规律来指导作文的实际教学。
二、精心撰写下水作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
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给学生以勤动笔的示范,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习作实际,作文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学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里。这样就能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
三、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批改学生作文是老师最感困惑的事情,要面面俱到,教师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也难做到;要么只阅不批,只阅不改,写上批阅日期了事,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翻开学生作文,便可一目了然。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至于对运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责怪,因为训练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学生稍加提示,便会明白,因而,只须予以巧妙的点拨与鼓励,便可矫正习作的问题。至于综合性的错误,如错别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时间集中加以解决。
四、及时反馈评讲,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六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学习本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和赞美之情。
在揭示课题后,我问首先提出了疑问,问孩子们看过课题后有什么想了解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刚刚进入三年级的孩子们还不懂得什么是质疑课题,答案不尽如人意。于是,我便换了一种方式,问孩子们如果是“我们的天华小学”你会怎么读呢?孩子们纷纷表示可以用自豪的、骄傲的、赞美的、喜爱的语气,我马上乘胜追击,让孩子带着感情来齐读课题,效果明显好了不少。
紧接着,通过课件让孩子们了解各个民族的风情和习俗,并适时地让孩子们补充。学生们兴趣很高,了解到了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这所独特的学校也让孩子们无限向往。
在教学时,我尽量做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接着,我继续让孩子观察课文插图上小动物的神态、动作,适时进行拓展。
整个课堂轻松活跃,但在想象这一环节上因时间问题,没有放手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自由发挥,因此学生在表达时仍存在语言苍白、想象力不够丰富,留下了遗憾。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落实以生为本,不过多在意时间,在朗读以及写作上多进行训练,打牢基础。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七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作者先抓住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许多颐和园图片,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制作课件时我考虑到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如果让学生围绕着一个问题“你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来学习的话,课件的出示就不好掌握,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来学习。从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的方法虽然使得教学流程清晰,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我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的重点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点播这美丽画卷的创造者,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们的伟大,受到情感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朗读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颐和园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学习它的写法,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八
对于一节课,教师一定有自己感觉成功的地方,因此应该及时捕捉这些闪光点,并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这些闪光点既有来自分享课堂成功的喜悦,又有来自转化学困生的深刻体会。
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没有失误的课堂是不完美的课堂。作为教师来说,失误在所难免,失误并不可怕,但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失误的慧眼,尽量列出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失误点,如果自己不能发现,可以请同仁多听自己的课,给自己多提一些建议,然后认真地加以反思,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尽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
一份好的教学反思,要善于寻找自己在教学中的发展点。在分析总结原有闪光点及失误点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应该朝哪些方面继续努力,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高效,自己的教学哪些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找出最近发展点和最大发展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和自己的学生,罗列出教和学两方面的发展空间。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没有一成不变的课堂,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当今社会,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手段多种多样,因而教师已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和完美的代名词。在教学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自己在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勤于记载,勤于思考。如果当堂不能解决的疑问,课后一定要查阅相关资料,下节课要给学生给予解释,以解决学生知识上的盲区。同时,课后要问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要善于倾听来自课内和课外学生的建议,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即知即改。
总之,成功=经验+反思。要想在教学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梳理、勤于总结,坚持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请务必从写好教学反思入手,真正将写好教学反思作为自己教学的内驱力,促进自己专业不断成长,教学技能不断提升。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九
本活动主要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20xx年的元宵节刚过,孩子们讲起元宵节可以说是滔滔不绝,主要集中在汤圆和烟花上,对花灯孩子们还是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儿歌内容分为三段,我给每一段都设计了相关的图片,在图片的帮助下,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儿歌,几遍之后已经能完全脱离图片的提示,独立朗诵和表演儿歌了。接下来我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替换其他种类的花灯,于是孩子们奇思妙想,想出了五花八门的花灯:苹果灯、桃子灯、汽车灯??在延伸活动中小朋友们还以填空绘画的形式进行了创编。最后当我问到:学习了这首儿歌,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孩子们只能泛泛地说出“很开心、很高兴”。我觉得应该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花灯的意义,其实花灯是有许愿的意思,希望今年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有时间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花灯的由来。
结合元宵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歌谣《花灯谣》,在学习之前,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一起来说一说让幼儿所认识的花灯,再出示图片供幼儿欣赏。反思到活动之前的铺垫过少,教师需要多介绍一些花灯,丰富幼儿的经验,为接下来的创编做好准备。在组织幼儿学习儿歌时形式有些单一,尽管出示了图示的方法,但在创编时对幼儿来说还是有点难度,但在学习儿歌方面还是给幼儿提供了直观的帮助,整个活动组织下来,幼儿基本都学会了歌谣。课后还可请幼儿创编。
我抓住中心词“家庭小主人”引导幼儿来理解其表示的意思,交流自己是怎样做小主人的,为以后的创编活动打下基础。在教学儿歌内容时,我把活动的中心我放在了学念儿歌上,教师示范,借助图片逐句理解儿歌,分角色、加入动作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学念儿歌,在学习儿歌时就出示图片,按照儿歌内容按顺序摆放,通过这几种方式幼儿掌握儿歌。本节课的难点是仿编环节,运用很好的载体帮助幼儿进行仿编,我想到了人物关系,大人做什么,我帮助大人做什么?(“妈妈洗衣服,我来拿衣架”),最后师幼总结,提升对小主人的认识。
给卡片送数字朋友活动反思: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学习用一个数字表示相等的数量,我准备了一些动物卡片,打乱顺序让幼儿点数发现两种不同数量的卡片,学习归类并匹配相应的数字。活动中的难点是目测数群,正确判断8以内的数量。引导幼儿说说不同的点数方法,学习应用目测数群来点数,如先数左边的3只,再接着往下数。教学最后一环节讨论应用哪个数字表示相等数量中难度较大,可以另外放在智力游戏活动中具体开展,化解难度。
我把活动重点放在学习形容词如:蓝蓝的、绿绿的、密密的、清清的、红红的等,引导幼儿用一句话形容图片场景理解诗歌前半句,再出示各种图片,引导幼儿给图片宝宝匹配找家来完整欣赏理解诗歌的内容。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①老师朗诵诗歌,幼儿给图片宝宝找家。②幼儿朗诵诗歌,老师给图片宝宝找家来增强学习趣味性。幼儿通过掌握诗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仿编活动中幼儿能依次类推仿编诗歌。活动中,孩子们在表达时不会自觉地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在叠词方面,有些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醒才会运用叠词。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绿绿的草地是是小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阳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动中表达得并没有这么完整,自己还不会总结诗句,孩子还不习惯句式的转变,还需老师的提醒。
活动难点在于如何让幼儿感知前面一个数比它少1,后面一个数比它多1,这有点类似于认识相邻数,但是要中班幼儿完全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问幼儿“3的后面接下去是几?”幼儿基本上都能正确回答是“4”。但是如果问幼儿“3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就会有部分幼儿把前半个问题回答成“4”,后半个问题回答成“2”。幼儿的错误真实地显露了他们当前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说,他们中有一部分幼儿还搞不清“前面”、“后面”的方位关系。从幼儿操作活动中可以反映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幼儿口头回答很准确,比如他知道5的后面是6,但画出的点子却常常出错,也就是他的思维和行动出现了不统一的现象。
认识梯形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内容。活动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已经对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有了认识,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由于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比较得抽象,因此我通过各种形式游戏、操作活动,让幼儿反复感受,逐步理解梯形的特征,从而实现将教育游戏化、生活化的原则。在观察梯形的不同摆放形式,识别梯形环节。在如何引导幼儿不受梯形的各种摆放位置角度不同的干扰找出梯形环节,我以一种很贴切他们生活经验的方式给予他们总结:教师小结:这些梯形,它们摆放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就像小朋友一样,有时你是站着,睡觉你是躺着,但无论你是站着还是躺着,你还是那个可爱的你。梯形也一样,无论它们的角度怎样变换,它们还是梯形。幼儿的操作实践中准确率较高。
本故事能让幼儿充分感受到小蜗牛的助人之心与朋友的友爱之情,体会到为朋友做事的快乐,又可使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本活动既贴近幼儿实际,又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整个活动,我注重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友好情感的培养,努力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整个活动我以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明白了微笑使人快乐,并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表达自己的爱。活动主要分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过谈话切题,你最喜欢老师的哪种表情?为什么?第二环节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提前感受小蜗牛的情绪,激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情境;第三个环节,是欣赏故事,并结合故事中的重要情节进行提问,学习观察图片细节表现的信息:如音符的意思,云标记的认识;第四个环节是结合图片,图文并茂让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真正感受到了小蜗牛把微笑送给大家,让大家快乐的情感。第五个环节是微笑传递快乐。主要是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进一步感知微笑,体验微笑,传递微笑。这个环节体现了新《纲要》的理念,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交流,幼儿在轻松的气氛下愉快地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关的经验。
总的来说,整个活动达到了教学目的,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但是教师对于启发式语言的运用略显啰嗦,应该精简而易于儿童理解。
我以故事的题目导入,出示竹篱笆和牵牛花的图片让幼儿认识。通过边看图边听老师分段讲述故事来感受竹篱笆和牵牛花情绪转变,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如:“竹篱笆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他们不开心的?”??引导幼儿关注画面,捕捉细节来理解故事。学习用词语:孤零零、寂寞,通过情境介入让幼儿体验。通过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道理,体会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在集体阅读中,应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说清该页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幼儿质疑,用“是这样吗?还有别的意见吗?”等来激励幼儿相互解答,解决相应的难点。
图形在孩子们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以前也开展过相关活动,所以幼儿对于何种图形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活动中我首先复习了幼儿园对于梯形的认识,说说梯形的外形特点,再以多种形式引出各种图形引导幼儿观察讲述: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东西是三角形的?本次活动要求幼儿巩固对几种图形的认识,为此我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份的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等图形,让幼儿通过游戏找图形为下面的幼儿单独操作活动打下基础。在“找图形”这一环节中,多数小朋友都能按要求找到正确的图形,当然也有少数小朋友没有找准,特别是在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时候,虽然老师将小朋友学具中的长方形和正方
形已经做得十分的明显,将其特征完全展露出来,但有的小朋友没有认真分辨,仍然找错。由于幼儿的操作材料图形数量较多,要引导幼儿多次点数验证后才能记录结果。
本次数学活动主要是3—8数字与点卡的排列、对应,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点卡已不成问题。活动中我加强了对幼儿接数的练习,学习用接着往下数的方法复习幼儿对10以内数的排列运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幼儿只会对两个数字大小的比较,所以我引导幼儿发现并归纳总结:不管是什么数,排在它后面的一个数都要比它多1个,排在前面的数比它少一个。通过观察、讲述、比较等方法让幼儿来理解其关系。幼儿独立操作过程中掌握情况较好,个别孩子速度较慢,需要多练习。
本活动符合这阶段的学习主题“你快乐我快乐”。活动中我让幼儿回忆自己感冒的症状,模仿打喷嚏,引出课题内容“花脸虎的喷嚏”,通过模仿对话、动作演示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对故事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观察图片、猜想、讲述中让幼儿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感受体谅、关心别人的心情。幼儿能紧随教师的思路理解故事的中心主题,同时联系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变化也能够完整讲述,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正确的打喷嚏的方法。
活动中我给每段故事设计了相应的画面,但是1——5张图片中“大石头”即龟壳过于明显,没有给幼儿适当的想象空间,幼儿从一开始就看出、猜出是乌龟了。而且每幅图中的松鼠形象应该根据情节有所不同,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如看图讲述、情境语言对话、动作模仿等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关注画面信息,理解象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辨别不同的声音。幼儿对故事基本内容能给理解,了解故事的教育意义,让幼儿懂得做事不粗心,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基本达成,此次活动我设计的时候就是按照数字和数量的匹配而设置的,给孩子拿的数字宝宝也是根据孩子对数字宝宝的喜爱自主的进行选择的,充分让孩子享有自主权。本次活动我选用了游戏法,如拍手游戏,听声音点数等,还采用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在设置好的情境中找出相对应的数字,但是在活动中我还应该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孩子巩固对数字8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活动重点。
我首先让幼儿观察爱心小屋,猜想名称的意思:为什么叫它爱心小屋?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片及自己生活经验来理解邻居的意思,从而导出故事《我的好邻居》,教师边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理解相关内容:红红遇到什么困难了?阿姨会怎么说怎么做?换成是你会怎样做?为什么?引导幼儿猜猜、说说理解故事情节,其实也是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这为幼儿理解故事核心道理作了铺垫。活动中幼儿懂得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别人,感受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20以内的数字排列,感知相邻数之间相差1的关系,发现数量的规律是从少到多,数字变化是从小到大。为了达到活动目标我采用多种游戏,如拍手数数,拍铃鼓数数,找数字等,活动中幼儿反应积极,在连线游戏中能按照顺序点数,偶尔会出现漏连的情况,尤其在15——20较大的数量时容易出错。
《梳子》是一首短小精悍、想象新颖奇特的诗歌。诗歌从妈妈和孩子互相梳头谈起,用比拟的手法,将风比作树的梳子,把船比作海的梳子,在幼儿面前展现了一幅生动美丽的画面。
该诗歌分为两部分,用不同的句式来描述。xx用梳子梳着xx的头发;xx是xx的梳子,梳着xx的头发。幼儿对于两种句式能够较快掌握,对于后半部分充满想象的诗歌能有自己的理解。在诗歌第二段的创编部分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活动中及时调整固定一方内容,如风还会是谁的梳子?谁还会是海的梳子,引导幼儿思辨原因,工整地进行窗边活动。
本活动以孩子喜欢的故事为主体,把抽象的点数巧妙的融入故事情节中。故事吸引孩子动手动脑,吸引孩子求知的欲望。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会点数,并说出总数,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完成教育目标。我感觉本活动最明显的特点是温故而知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数量,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感知9以内的数量,理解了数的实际意义。最后的幼儿操作活动也是创设了相应的情境来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但是操作量较多,幼儿在点数时容易出现漏数的情况。
小学教学反思 小学教学反思不足之处篇十
今天听了张丹君老师的《特殊的葬礼》一课,这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记叙文。作者通过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过程,说明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珍惜、保护环境,保护地球。
“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以本课为例,张老师巧用课文空白点,构建了一个总统演说的生活情境,要求学生在课后拿出演说稿并现场演说,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个挑战。但因为学生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已进行了大量的言语实践,对文中的重点语言已能灵活运用。
二是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已有了很好的情感铺垫。于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平台产生了,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怎样写好?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这个演说辞的使用者是“总统”,自己正在做总统的秘书(文书)工作,总统讲话不能随便,这一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的.。用这一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自然感觉到自身的责任。
其次,演讲辞写作格式问题。前面要有问好,因为这还是一个悼词,还要考虑好多东西。正文怎么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怎么做?都要完整。虽然不是八股,但训练过程也应该有着八股的形式。而这一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写作的内容有了,形式也应该有所统一,这种入格是非常必要的。张老师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格式,这一点做得很好。
但是要给每个学生做“总统”的时间,让他们各自讲着自己所写。可以分小组的方式进行。学生说着,学生评着,这篇文章的各项训练其实就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个人不主张像其他课文一样教学,把这篇文章转为“习作”训练,对于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而其它形式远远达不到这种效果。而全体学生努力写了,努力思考了,努力反复修改了,努力练习说了,努力进行较全面的表达了,学生收获的语文就不是这单单地“特殊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