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据3篇(通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据篇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我还是小学生,我和爸爸去成都太古里的一家书店——“方所”去看书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在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方所约有四千平,环境优雅,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我刚去的时候,书店偌大的空间已经变得熙熙攘攘了,让人莫名地产生了阅读的渴望。你看,在茫茫人潮中,从年幼的孩童,到中年大叔,再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无一例外,他们各取所需,各取所爱,捧着一本本书,如获至宝一般,看着,看着,快乐地看着!“书迷”们看书的姿态各异,有站着的,有蹲着的,有坐在楼梯上的,有坐在地上的……突然,我发现班上一名同学在不远处读书,我心奋地挥了挥手,轻轻地呼喊她的名字,可她却“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她静静地坐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书!这时,她的一缕头发掉在左侧额头边,也不用手捋一捋。只是随着呼吸,她胸口一起一伏的。她已经完全沉迷于书中的世界,和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方所内非常安静,只是不时地听到翻书的声音,我也渐进佳境,流连忘返于书海中。我知道了“凿壁偷光”的匡衡;知道了因读书翻阅使牛皮绳几次折断的圣人孔子;知道了抵御严寒而猛吃辣椒却不愿放下书本的鲁迅先生;知道了“醉书”的爱国作家闻一多;知道了忍着伤残疼痛却坚持读书的科学家华罗庚……这些伟人尚且如此勤奋,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吗?
“文明可以兴邦”!而读书则是我们打开文明之门的一把钥匙。“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同学们,一本好书就可以使一个人奋发图强,努力自信,今天,我在书海里翱翔,明天,我将用知识创造美好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据篇二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世人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从古至今,书,都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本称之为“名著”的好书,不是因为它字数的多少,也不是因为写书的人德高望重。而是因为书中内容的精湛值得人们翻阅,值得人们借鉴,值得人么学习。
许多远近闻名的作家用毕生精力打造一本厚实的书籍。肤浅的人嘲笑他们碌碌无为,殊不知爱文之人即是如此,他们以写作为乐,借笔墨代替自己生命的延续。那一颗颗平凡的字眼,字字将文段排列,段段将文章构成。
舞蹈能划过人们心弦,却不能刻在心中。画作能勾勒人们情绪,却不能成为永恒。唯有书,它能吐露人们的心迹,震撼人们的心弦。他平凡而普通,人们都有拥有它的权利;它高尚而精炼,人们称它为心灵的创可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古时候,人们靠读书做官来养家糊口。今时空,人们靠读书学习来完善自我。小时候,总也写不好作文,那七歪八扭的文字呆呆地定在作业本上,那样不起眼。母亲告诉我三个字:“多读书!”半信半疑的我开始大量阅读材料、书籍。慢慢地,我靠自己所学的知识炼就一些优美的散文。成绩也随之步步高升。直至现在,我对母亲的那句话深信不疑。
多读书,读好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在那间弥漫着书香之气的黄金屋里:有孔子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有冰心乐此不疲地向我们展示她的诗句。有公鸡的打鸣;有大海的呼应;有秋风划过树叶的声音;有小孩子的嬉戏;有世人勾勒的美丽。
书。将人类的历史雕刻,将古老的文化传承。
书中自有黄金屋,屋中自有爱书人。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论据篇三
当月光映入窗口,当清风拂过床头,当雪与花共舞时,我又一次与书融为一体。
我甚爱诗仙李白的胸襟。从他的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品出他无穷的斗志;读其“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又品出其无尽的气魄。李白的一生因没有模仿世俗的不堪而名垂千古,不惜舍去“钟鼓馔玉”来做回真实的自己,若无意气,他又何来得这宽广、豁达的胸襟。
我也爱苏轼的乐观。“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这是神宗对苏轼的称赞,也足以证明苏轼那过人的才识。仕途坎坷的他,经小人诬陷,被贬低后,却忘了所有的失意,生活的清贫并没有击碎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已分不清是醉是醒,“倚仗听江声后又高唱大江东去”。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又做起他那神鹤翩跹而舞的梦。念苏轼,才看出那逆境中奋发向上的可贵品质。
我也读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正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他从长长的历史中走出,带一身正气凛然,高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携满腹诗书才华,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莫悔。”他将臣子之心呈现在世人眼前,最终他的性情铸成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众人皆醉唯他独醒,因此他被迫走上了那条“悲壮”之路。滚滚的汨罗江冲刷着他的身体。可他对人民的怀念与一颗赤子之心没有随他的记忆一起消失,而是流传千古。
我更向往陶渊明的闲适。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携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致,他便是我喜欢的陶渊明。他那渴望的自由的心被官场这无情的铁牢封闭太久,太久了,于是他远离尘世,归隐田园。他的身上无不洋溢着独特的清闲与旷达。
云遮住的月光,风雪停了,花也落尽了,我明白,刚才的一位位文人,正是书给我带来最美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