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大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农业文化遗产篇一
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我们要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让子孙后代享受这些文化遗产。
唐朝时期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鼎盛时期,其中重要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清朝时期中国闭关自守,使中国与西方先进社会的差距越来越大,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火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用来测风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却用指南针确定航向周游世界甚至侵略中国,用火药做炮弹、子弹击垮清朝政府自认为坚不可破的城墙,并盗取中国珍贵文化遗产。于是,变出现了现在,圆明园兽首在海外拍卖的事件。因此,对本国文化过分自信是不可取的。一个小偷,竟然可以这样公开拍卖他曾犯下的罪行,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儒、道、墨、法、兵……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相互诋毁和排斥,每个学派各抒己见。《诗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论语》告诉我们如何待人处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到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将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孙享受祖先留给他们的文化财富。
农业文化遗产篇二
一张带桌围的赭色木桌和两把带椅披的长木椅,格外简单而错落有致,毫无装饰的舞台只有台前的大幕把台子遮掩起来,如一个大黑匣子。
月色是香的。开戏前,外公外婆便带我早早地找个地方坐下。台下座无虚席,大都是像外公外婆那样年纪的,他们来这,兴许都怀着年轻时的某种信仰,兴许带着某种预见性的挽惜与追寻,又兴许只是图个乐趣。
他唱得忘我,台下人听得入神。
曲终人散时,人们各奔东西,但在那个当下,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含情脉脉的群体。对于父老乡亲们来说,每一场越剧出演都如灵魂洗涤,村子的礼拜。
然而,越剧,这个被立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在我记忆里黯淡,只留下片影。究竟是看的人越来越少,还是演的人越来越少,那样的戏台如同蒸发了般不再见到,抽掉“看越剧”这个页码,我的童年怅然若失。
外公指着电视会唱戏剧的小孩对我说:“你要是从小听我的开始学,现在也会唱戏剧了。”外婆却说:“现在的小孩子都这么忙,哪有去学。”外公黯然神伤。电视里面传来小孩咿呀的唱声。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软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越剧,戏台,做了什么呢?它使老一辈的人在上一代的痛苦与孤独中找到了定义。或许戏剧里的跌宕情节使他们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戏曲艺术如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着他们灵魂深处的伤口。戏台将这代零碎的、疏离的各个个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休戚与共的社群。
外公外婆这一代人,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在他们的时代里,他们亲眼目睹南瓜变成了马车,开走,发出真实响声的人。他们望见了太多美好事物的涌现,也无忘更多东西的逝去。越剧,是他们眼睁睁看着消逝却无法无力挽留的。在时代的金马车驶过后,他们只能捡起地上的金鬃毛长叹。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越剧的缺席,非遗的黯淡,不仅意味着风物的夭折,更意味着众多艺术与精神的流逝。曾经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有着精神的丰饶。戏曲文化,源远流长。越剧中的英雄气概与儿女长情令我们触摸、感知、赞叹,却唯独没有去保护,它正面临失传甚至是消亡的危机。
但这都是外在因素随时间变换带来的必然结果,最终,正如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所说的那样: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保护非遗,在这一刻起,刻不容缓。
农业文化遗产篇三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调研中发现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农业为工业让路、村庄为社区腾地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特色农业设施被废弃、拆除,一些传统生产技艺逐渐被现代技术替代。二是保护挖掘力度不够。目前已认定的遗产数量和类型远不能代表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总体面貌,还有很多农业文化遗产处于待识别、待发掘、待保护状态。三是传承利用手段与载体相对单一、保守,有的是碎片化静止保护,活态传承、创新利用有待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的挖掘大有文章可作。四是顶层设计有缺位。该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缺少统一协调、统筹谋划的联合工作机制,形不成有效工作合力;还缺少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国家已出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我省还没有相关条例办法细则。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二是实施工程带动。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融入全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乡村记忆”工程、“非遗”保护工程、“非遗”助力扶贫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建设一批村史馆、民俗馆、乡村博物馆,培养一班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打造一片片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一幅幅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美丽生态、有人文传承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三是凝聚社会共识。创新宣传教育方式,综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积极借助各级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村史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上课本、上媒体、上网络、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经过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清单,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并通过举办论坛、讲座、评选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我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社会共识与良好氛围。
农业文化遗产篇四
*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农耕大国,联合国粮农组织见证了*对全球农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为所欲为”,肆意浪费粮食。
泱泱大国亲历了饥肠辘辘的百姓流离失所,也见证过劳动人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勤劳作,更见证了当代足不出户,尝遍天下美食的盛况。沧海桑田总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我们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一代代人的贡献,和数不清的普通但不*凡的人的努力。“*蔬菜之父”王乐义,研发了冬暖式蔬菜棚技术,结束了北方人冬天只能吃白菜萝卜的历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开创了杂交水稻的先河,以其优秀的研究成果,为无数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还有许许多多曾经为*的粮食安全做出奉献和正在路上做贡献的人。我们必须要尊重这许多人的付出,尊重粮食来之不易。
但仅仅口头宣传“节约粮食,人人有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投入其中。2017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的食物浪费量就在1700万吨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农民丰收节是一个契机,让我们了解中华农耕文化。而农耕文化实践,培养节约的风尚,更是一大进步。让学生不再停留在课本,而是身临其境,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增强我们的节约意识。做为时代青年,了解农耕的过程,稼穑之辛苦,才能更好地意识到奋斗的意义和价值。
长此以往,我们的农耕文化教育才能在基础教育中站稳脚跟,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才能尽快向现代化农业国家迈进。
农业文化遗产篇五
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现在的长城跨越了天津,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辽宁15个省区市总长约公里。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浩大的工程是怎样建成的呢?长城底下是由无数块两三斤重的条石构成的。因为古代没有先进的机器,所以只能靠无数劳动人民伸出勤劳的双手,借助宽厚的肩膀,一步一步地抬着条石,走上陡峭的山岭,再慢慢建成长城。
关于长城,有这样一_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话说,自从孟姜女的丈夫被残暴的秦始皇抓去修筑长城后,孟姜女一直食不下咽,夜不能寐。直到有一天,孟姜女实在忍不住了,就果断地带上粮食,去万里长城寻找丈夫。一路上,她历尽了千辛万苦,中途还病倒了。幸好,她被一位好心的老太太救了下来。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阻止她去万里长城寻夫的脚步。她病还没痊愈,就又走了。终于有一天,孟姜女来到了万里长城,但她看到的不是丈夫,而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孟姜女顿时失声痛哭起来,上气不接下气。有一个神仙于心不忍,也为残暴的秦始皇感到愤怒。于是,神仙大手一挥,刚修筑好的长城便轰然倒下了。不过这只是个传说,但也能说明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民苦不堪言,对残暴的秦始皇感到愤怒,所以想惩罚秦始皇。
_曾经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的最高点,就可以看到一条“巨龙”,它缠绕在山间,非常壮观,不愧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长城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农业文化遗产篇六
校园是美好的,校园景物是美丽的,而最美的就是那绿叶繁茂的农耕园,那个生机勃勃的地方。
从远处望去,农耕园里绿油油的一片,贴近一看,枝叶繁茂得像都要溢出来了。走过去,你会看到竹架上缠绕着许多藤蔓,葱绿的果实吊在上面,个儿头很大,好想马上摘下来尝尝鲜。
走在农耕园的石头小路上,时不时就看到冒出来的果实。从下往上,往左往右,总能发现一些新花样,看那里,芝麻开了花;旁边的秋葵结出了希望的果实;这里的草莓是红里透绿,绿中带红的样子。下雨,这里就好像得到了滋润,就像小孩子得到了食物,每一片叶子都好像在说:“我要快快长大,快给我雨的滋润”。
春天,农耕园正在建设、播种;夏天,农耕园里的生命们正在吸取养分,等着雨水来给它们“泡个澡”,许多植物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挣脱,尽早探出尖看看这美丽的校园,还有农耕园里的其他伙伴。
初秋,这些生命已经长出还未成熟,透青的果实,没过多久,就结成成熟的果实。
入秋已经很多天了,农耕园里的许多果实就已经可以采摘食用了……它们刚刚成熟不久,就有果实想要挣脱,它们已经在竹架顶部上成长,沐浴阳光,接受风雨的洗礼了!
看着生机勃勃的农耕园,就想起了正在生机勃勃成长的我们,这些小生命正在尽展生命的本色,我们也要像它们一样,积极成长。
校园是美好的,校园景物是美丽的,而最美的就是那秋日的农耕园,那个“生命”漫上枝头的地方!
农业文化遗产篇七
;摘 要:凤堰古梯田修建于清代,处于移民开山辟田与外来作物引种的历史背景之下,是陕南地区移民农业开发的历史见证。凤堰古梯田作为目前秦巴山区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梯田。时至今日,古梯田农业系统内旱地与水田共存的农业景观在梯田类农业文化遗产亦是特殊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凤堰古梯田的存续面临着多重威胁,亟需有效保护和开发。
关键词:凤堰古梯田 外来作物 移民 活态保护
梯田是山区居民为满足粮食生产需求,依山势就地利而建的阶梯式农田,体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为秦蜀之关键,亦荆襄之门户”的陕南地区,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大规模建造梯田的历史机遇,其中的凤堰古梯田就是典型代表。凤堰古梯田位于陕西省的汉阴,为清代长沙府善化县的吴氏家族所建,距今约250多年的历史。凤堰梯田的建造是移民垦荒、美洲作物引种和南北农耕技术融合的产物,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生计功能。在当前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和挖掘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背景下,分析凤堰古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探讨其合理发掘与保护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凤堰古梯田开发的历史背景
(一)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与移民垦荒
凤堰古梯田的开发处于清代全国人口激增、开山伐林、拓展耕田的历史背景之下:明末清初,陕南是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与明军反复较量的主战场之一,同样是李、张起义军之间火并之所,大量的人口在战乱中消逝,百姓锐减。1673爆发的“三藩之乱”,汉中被平西王吴三桂占据五年之久。战乱波及,民不聊生,陕南地区社会经济蒙受了灾难性的破坏。据嘉庆年间的《汉阴厅志》记载:“荒棒茂草遍城下,虎狼夜食鸡犬,居民不能息也”,《清档案·揭帖》:“秦中寇乱数十年,民化青磷,田鞠茂草,盖无处不有荒田,无户不有绝丁”因为人口稀少,大量的土地尚未开垦,何柄棣先生将陕南山区称之为“中国内地农业的最后边疆”。
陕南山区“地多人少”局面,为农业开垦创造了有利条件。顺治六年,清王朝颁布了《垦荒令》,刺激着大批流民迁移到适宜耕作的深山和边疆地区。伴随着康熙五十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和雍正元年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在促使人口快速增殖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传统农区中人口的生存压力和荒地开垦的压力。于是,地广人稀的陕南山区,成为了流亡百姓的移民之所。嘉庆年间《汉阴厅志》:“至雍正四年,邑令进士大树王公招抚湖民耕垦,田地日渐开辟”,推动了陕南地区的农业发展。
(二)美洲作物的引种与推广
陕南地区位处于气候比较温润,适宜农业生产。随着流亡百姓的涌入,“至嘉庆末,三省边区人口已不下六七百万”。如何为这些人口提供充足的口粮,这一时期外来作物的引种与推广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凤堰古梯田内,种植着以玉米和甘薯为主的旱地的作物,这与南方传统水田相比,显示出独特的一面。
明末清初,中国引进的外来作物多源自美洲,尤其以玉米和甘薯这两类粮食作物,在满足百姓饮食需求的同时,也为当时的救灾减灾活动启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乾隆时期的《洵阳县志》记载:玉米“惟需雨以俟其长,别无陪护”,由此可见,耐贫瘠和耐旱是玉米的重要特性,产量高并且稳定的特性,促使玉米无论是高山丘陵亦或是平原地区均可种植。这一时期的陕南地区,伴随着移民的迁入,进一步促使玉米在当地的高山丘陵地区大面积推广。“乾隆三十年以前,秋收以粟谷为大庄,与山外无异。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五谷不尽种,水田种稻,坡地种包谷,麦豆则间种焉”。由此可知,水田种植水稻,山坡种植玉米,这种水旱作物间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清代中前期已经在陕南山区普遍推广。
甘薯又名地瓜、番薯,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性。乾隆十年颁布的《劝民领种甘薯谕》记载有“从江、浙、豫、蜀各省购觅薯种,并雇有善种之人到陕,或蜀中现有曾经种薯之人,宁羌候牧亦有由川购觅薯种之说……谕知近省之西、凤、同、邠、干六府州所属,各就附近有薯种之各县,相订于春和时乘便取种。”[8]。由上述史料可知,甘薯在这一时期在陕西得到了推广。秦巴山区气候较陕北更为温暖,甘薯具有畏寒的生物特性,加之湖广移民的综合影响,使得陕南的官员自觉劝民扩种甘薯。“劝民广种,而切晒收储以备荒歉”,道光年间“种山地者,于包谷外兼种粟谷、黄豆、番薯之类”。上述县志的记载中,当地官员极力推广种植甘薯,以备荒年,使得甘薯在陕南得到快速发展。
玉米和甘薯这类外来作物,在解决清代陕南地区百姓温饱问题和救灾减灾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水旱两类作物共同生长于凤堰古梯田,这种兼具南北特色的粮食结构,成为了古梯田独居特色的一面,也是陕南历史上移民与农耕的见证者。
二、凤堰古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一)凤堰古梯田的农业文化景观
凤堰古梯田作为秦巴山区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区域内有清乾隆年间从湖南长沙移居当地的吴氏家族所开垦的1.2万亩余亩的古梯田以及相当数量的古堰、渠、塘、坝等古代水利设施。清代诗人邱通理在《堰坪》一诗中写道“堰坪初极日,山水有清晖。桑柘开三径,松篁映四围。锦鳞冲岸出,紫燕绕梁归。向春寻征路,余霞傍马飞”,概括了凤堰古梯田壮丽的景观。
古梯田依山而建,凤凰山顶处的森林十分茂密,通过庞大的根系涵养着水源,极大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和梯田损毁风险;陡坡开垦土地,种植高产的玉米、甘薯,为凤堰村民提供口粮,维系生机;缓坡地利用山泉灌溉,修筑水渠,种植水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与地形多样的陕南山区有机结合,自上而下,作物呈现阶梯状分布,充分体现了凤堰古梯田农业系统所具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二)凤堰古梯田的生态系统及其价值
凤堰古梯田稻作农业系统依据当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梯田通常采取的是“水稻—油菜”或“水稻—冬小麦”的轮作制度,小田螺、小蟹、蚯蚓和各种微生物会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水源,在夏秋之际生长,它们及其排泄物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养料,同时也改善了土壤环境,有利于水稻品质的提高和产量的提升。油菜或小麦残留的腐叶、籽粒,又为小田螺、小蟹、蚯蚓和各种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们形成了一个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另外,主粮、杂粮、经济作物以及中药材的合理分布,在历史时期有效的避免了自然災害发生之时饥荒的出现。综上所述,凤堰古梯田带来的降灾、减灾效益、水土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带来的物种保存功能带来的生态效益不可忽视。
(三)凤堰古梯田的农耕文化传承价值
凤堰古梯田是历史的见证者。湖广移民定居陕南山区后,以聚族而居、连环宅院的居住形式,修建有吴家花屋、冯家堡子、黄龙庙这些历史遗迹,庙内的石碑记录着当时的修建历史和族规村约,这都是陕南村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区开垦、湖广移民和南北方耕作科技交流,塑造了陕南凤堰古梯田的在中国农业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三、凤堰古梯田的存续困境
在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主流时代背景下,历史悠久,保存较好的梯田生态景观作为传统农业文明的活态形式,虽给人民带来了高质量的精神享受,却也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古梯田会逐渐淡化自身原有的自然属性,成为“表面”的农业象征,变质为一种旅游产品。在这种困境之下,如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古梯田,成为了我们亟需面对的问题。
(一)遗产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遗产保区范围内除汉江的自然水系和秦巴山区的充沛降水外,至今仍然保存有清代修建的稻田水利设施,虽然极具文物价值,但年久失修,仍需进行修缮。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得知,连接村民居住点的多为乡间沥青公路和土路,破损较重,每逢夏季降雨时段,道路泥泞。另外,当地教育问题急需改善,以漩涡镇所在的梯田区村民的子女为例,各类中学校距离学生的家较远,相较于安康市的中学来说,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这也就间接导致了村民受教育的程度低,缺乏新型职业技术的再教育。
(二)遗产地的社会保护意识欠缺,传统的农耕文化存在意识上的偏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需要稳定持续的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提升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保护意识。对社会公众而言,农业文化遗产相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要陌生许多,广大的村民甚至认为梯田的破坏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最多只会关心与自己的那块梯田。从调查中得知,汉阴县政府对于梯田保护的投入有待提高,缺少文物保护和梯田管理人员。此外,陕南山区较于关中平原经济发展落后,依靠遗产地旅游是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但是大量游客的涌入,是对古梯田的过度开发,加重当地的生态承载能力。
(三)遗产地保护开发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
传统水稻品种在日常管理上更为繁琐,单位面积产量比之杂交水稻低,除去口粮,所剩无几。加之传统水稻种植区域的经济较为落后,迫使村民开始选择杂交水稻品种甚至放弃传统水稻品种。梯田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传统的水稻品种的流失,从而引起生物的多样性减少,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看,如何维持和保护遗产地现有的生业形式以便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凤堰古梯田接下来重点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凤堰古梯田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稻作梯田这一类“活态”的农业文化遺产,遗产所在地的自然发展和外来力量的侵入都会导致对它的伤害。”因此,为保证古梯田能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只能从自然和人为、内在和外在等多个方面,对遗产地进行全面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一)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延续传统生活方式,强化活态保护与传承
凤堰古梯田遗产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是当地数百年来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汉阴地区生态变迁和文明发展的产物,保护遗产地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持梯田的生态景观离不开农民的耕作,因此应保持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变,提升梯田系统内的生态活力。另外,我们对古梯田的保护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原有物质的保存,口耳相传的山歌、南北交融的饮食、陕南移民开发的文献,这些宝贵的“活态历史文化”都附着在古梯田上,需加以保护和传承。
(二)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激发村民的保护热情,塑造中国新型农民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的生态价值,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结合驻村干部日常宣讲,增强遗产地居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人们认识到古梯田等同于世界遗产,自觉养护梯田。“农民不能只有“增产增收”的片面观念,更要有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掌握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实现发家致富的同时,更要承担保护家乡农业文化遗产的责任。
(三)抓住机遇,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加快促进当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多种农业形式,大力发展汉阴古梯田的休闲农业,推动古梯田休闲农业和旅游业示范区的发展。在推进遗产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避免乡村建设的千篇一律。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梯田内的富硒大米与当地村民所种植的红芯田薯作为享誉全国的名优特产,是当地休闲农业优势突出的重要特色项目,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古梯田所在地药材丰富,质量上乘,可以优化中药的种植结构,全力扶持中药材企业的发展,必然会持续推动汉阴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四)重点保护古梯田内的遗址遗迹,集多方力量保护凤堰古梯田
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凤堰古梯田梯田,需要以梯田为中心,对保护和开发古梯田的资金来源进行可能性分析,并聘请陕西省相关科研院的专家,会同当地政府主管人员,成立古梯田保护研究所。针对漩涡镇茨沟村的吴家花屋、东河村的冯家堡子遗址、堰坪村的太平堡寨、黄龙村的黄龙庙这些古民居古村落群,根据相关保护原则、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和村落的现状,综合分析,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实现古遗址遗迹的可持续性发展,保证遗址区整体环境的协调。
参考文献:
[6] 乾隆洵阳县志·卷十一《风俗·物产》[m].清同治九年刻本.
[8](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文檄[m].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本.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传统农业遗产重点实验室)
责任编辑:康伟
相关热词搜索:;农业文化遗产篇八
简单的打扮就是你;重内涵的是你;简单的形状就是你;热情的本质是你!
走进你,就走进了农耕文化;拥抱你,拥抱农耕文明。
——铭文
最近“农家书屋”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大叔的话语中,伴随着大叔的事业蒸蒸日上。我对“书店”很好奇,有空就去看看。
在父亲工作的土地上漫步,看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突然,心里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虽然离开了家乡,在城市里读了很多年书,却无法放弃嵌在骨髓里的留恋。
显然,这些人和他们的叔叔一样,从书店中汲取了“财富”。
随着这些声音的到来,我在巷道里遇到了我黝黑脸上闪亮的眼睛,眼睛周围生动的眉毛和皱纹似乎充满了喜悦。这种脸对我来说很陌生,也是我所期待的。我还记得爷爷嘟囔着“下雨吧,庄稼渴了”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担忧;像爷爷一样,背对天空面对黄土的可爱大叔们的蹙额,充满了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现在,变化太多了,我加快了脚步去逛他们口中的——书店!
这是一个小方屋,靠墙的四个书架上放着各种书刊,有时政新闻、文学名著、儿童故事等。而且更多的是靠各种技术致富,几乎涵盖了农业、林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所有领域。角落的凳子上有三两个人捧着新书。当他们看到我进来时,他们微笑着抬头向我打招呼。一个30岁的女人,正静静地整理着书架上的书,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这是书店的阿姨。她朝我点点头,示意我随意。空地上有七八个毛茸茸的小脑袋,他们坐在地板上,抓起一本绘本。你翻一页,他翻一页,这个捂着喉咙学两句对话,那个直接表演动作,不在乎裤子沾不沾灰尘,不在乎手脚侵犯同伴。
这样一个干净、宁静、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场景,激起了我的热情。当我掏出一本书,开始和孩子的——大姐打招呼讲故事。
小女孩气喘吁吁地和姐姐站在一起。
我觉得我很难忘记这个小姐姐。
她没有说话,只是盯着我手里的书。是错觉吗?我从只到大腿的小小身影中看到了失落。没有过分的抱怨,没有任性的吵闹,真的像大人一般的失落。是因为错过了一个故事吗?我不知道。
然而,在那双充满渴望和泪光闪闪的眼睛面前,我讲故事的声音里还有一些别的东西。
我悄悄地给孩子们讲故事。这时候的我才是真正的大姐,心回家了。
恍惚中,一个大叔正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本书,心满意足地走了,眼里带着不可抗拒的喜悦。
最后一缕缕青烟把一个又一个孩子叫了过来,他们暂时回家了。
踩着夕阳的余晖,我也暂时离开了。
回过头来,带着情欲看着这家书店,感慨万千!叔伯眉心间的微笑,大妈大妈们悠闲的家,姐弟之间最初的拥抱和话语,都是你助长的!
你是农耕文明的摇篮!
小书店,小你,静静地站在温暖的阳光下。
不,整个村庄静静地站在温暖的阳光下,被幸福包围着。
农业文化遗产篇九
泰山被称为“五岳之首_,有“天下第一山_的美称,又称东岳。泰山有近现代文物12处,古建筑群22处,古遗址97处,文物藏品万余件,1987年被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位于山东中部,属于泰安市,我的家乡离泰山只有193公里,我到泰山的机会比其他人多。前年国庆节放假,我就去了五岳之首的泰山。站在泰山脚下往上看,泰山不止一座,大大小小的山峰个个相连,有高的,低的,宽的,窄的不计其数。泰山海拔1545米,为了到达主峰玉皇顶,节省时间我们选择了先坐景区车,来到半山腰一中天门才开始登山。听导游说从中天门到山顶有6000个台阶。现在开始登山了,我们一边走,一边看路上的风景,不知不觉来到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泰山石刻,各种各样硕大的石头上刻着:_天下第一山_,“天下大观_,“五岳独尊_等等字样,这里留下了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足迹。泰山石刻成为泰山雄奇壮丽的文化符号。
泰山的雄伟,尽在十八盘。我们来到泰山最险、最陡的十八盘。听导游说,十八盘全长800米,垂直高度400米,台阶1827阶,远远望去就像天门云梯。十八盘还有句顺口溜:慢十八,紧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走在十八盘上,两侧悬崖峭壁,崖壁峻拔陡峭,使人心惊胆战。十八盘连接南天门,南天门雄距两个山之间,如倒挂的天梯,那真叫雄伟。
泰山之壮观,尽在玉皇顶。从南天门大约20多分钟就到了最高处玉皇顶。站在山顶,一切尽收眼底,让我想起和感受到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峡谷里五光十色,云和雾连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云深不知处,_真是壮观。我心里不禁发出:啊!我终于登上了泰山之巅。
这就是雄伟壮观的泰山,他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