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众号推广工作总结 微信公众号推广心得(4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众号推广工作总结 微信公众号推广心得篇一
两会代表委员的言论中有不少与“公众的期待”不同,公众要学会尊重,而不是一觉得不顺耳就斥之为“雷人雷语”。
比如,针对舆论痛斥的“茅台助长公款吃喝腐败”的问题,贵州副省长慕德贵坦言:三公消费高不能怪茅台。三公消费和国家的管理体制是连在一起的,国家财政的下拨情况和“跑部钱进”的体制是造成三公消费高的根本原因——将所有问题都一古脑地推给体制,这种思维不一定对。这位来自茅台生产地的副省长所言也有合理性,茅台只是酒,它无法承担助长三公消费这么大的罪责,公款吃喝关键是财政监督不到位,这种情况下,没有茅台,也会有其他“台”流到官员的胃里。
还有联通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小兵的话也很不招公众待见,面对舆论“降低电信资费”的吁求,他说:消费者也不能永无止境地要求电信资费下降,下降到这个行业没有能力建设,倒霉的还是消费者——这话,消费者当然不爱听,可超越消费者的立场,还是能从中看到合理性的。而且,站在行业立场捍卫行业利益,也没什么不正当的。两会参政议政,本就是一种各种利益群体博弈的制度平台。
尊重这些不同的观点,甚至刺耳的言论,是一种政治文明。公众可以不同意这些观点,但一定要捍卫这些代表委员自由表达的权利。两会参政议政,并不是让代表委员说一堆让公众听着很舒服的话,在迎合和揣测民意中进行一番大合唱。两会的意义,不在于“相同”,恰恰在于“不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观点的人,聚在一起共商国是,不同立场的人通过提供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和博弈,在争论中寻求共识。重复一些众所周知的废话,引起一些毫无意义的共鸣,迎合民众的情绪说一些看似过瘾的片儿汤话,对解决现实问题并无助益。
所以,我欣赏那些代表民意进行表达的代表委员,我同样欣赏那些不迎合、不取悦所谓主流民意的代表委员。民意并不一定代表正确,大众受认知和情绪的影响,有些看法确实缺乏理性。
公众可以辩论,但不要在道德上进行贬低甚至群起攻击。这样的舆论暴力,可能会堵塞两会的言路,让代表委员噤若寒蝉——比如就有一些委员在遭遇媒体痛批后,准备当“哑巴”了。让代表委员独立地言说,也许比说什么更重要。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在不同中寻求妥协让步,而不是相同中强造和谐团结。 关于财政税收
现代化不只体现在每年财税收入多么霸气、央企利润多么惊人、国家实力多么强大,更应该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有多健全、社会保障有多完善。xxx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这意味着自该目标1993年提出以来,我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如果老百姓冀望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失有所助„„”等梦想能早些实现,哪怕gdp增速因此受到一点儿影响也不可怕。
调慢gdp增速,是对发展的理解更全面、更人性。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有道理。曾有学者绘制出了“2010年全国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排行榜的着眼点是“gdp的含金量”、“人性化的gdp”,指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这样的排行榜很有导向意义,如果以此为基准,必能破除gdp崇拜,而追求较为全面的gdp增长。
当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即便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为,但实际增速具有不可预测性。比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但后来“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
长;2011年确立的目标是8%,而gdp实际增速为。哪怕是发生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2009年,最后也能成功“保八”,gdp增速最低达。由是观之,2012年最终的gdp增速可能不止。这就需要切实将民生诉求放在第一位,在经济发展上不“唯gdp”,把健康的、高质量的gdp增长落到实处。
有人感叹,中国经济就像一辆只有油门没有制动的汽车,中国人似乎“丧失了慢的能力”。很显然,我国gdp增速完全能够慢下来,我们同样能够形成“慢”的美学,回到发展是为了人、为了公共福祉的原点。放慢gdp增速,让发展更有质地,让每个人的生活更有质量。
公众号推广工作总结 微信公众号推广心得篇二
微信火得不行, 如果你没有微信,会被当成外星人。
我们的微信几经认证,最终终于认证成功了。也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对微信公众账号,还是可以分享点东西的。
南昌的微信朋友,不知什么情况,貌似特别少。 就拿我们财大的很多朋友来说,居然一大堆不怎么玩微信,或者对微信的玩法非常陌生。 这个情况,真的有点out啊。
现在微信经常听说,某某外卖订餐月收入过10万啦,某某大妈微信卖水果月入20万啦,哪些微信的传说,总能传出来。还有那几个经典的案例,什么招商银行漂流瓶啦,小杜杜啦,还有深圳的什么海岸城啦。
额,传说都在风里飘,真的那么回事吗?咋么我玩了一个多月的微信都木有见传奇啊。 看看什么时候,请个微信实战师过来,搞个沙龙活动,想窥个究竟,难道还有什么微信神器?
之前也搞了个微信自动营销软件,类似自动打招呼啦,虚拟lbs啦,漂流瓶啦,……一大堆自动功能啊,不但没给增用户,还被封了号。
欢迎大家来讨论如何玩微信公众账号。
——————————————————————————————
公众号推广工作总结 微信公众号推广心得篇三
字体大小16px,间距2px,重点地方加粗,
标题:
建议大概13个字左右,订阅号在推荐里面只显示13个,标题1-2行。
封面图片:
900*500,500*250,后者主要是因为清晰度不是很高时用。
词条图片:
400*400像素,图片会变成正方形。
正文配图:
400*300长方形适合编排,微信宽是固定400px,高度是不限制的,但不建议太长。
图片尽量保持原型样式。
关于配色
配色方面,可以看下这边文章,提高对颜色的把控。
《如何运用色彩搭配另微信更赏心悦目》
巧用相邻色的搭配,例如橙色、黄色、蓝色、紫色。
相邻色会有渐变,不会显得突兀,例如上面红色、下面黄色会显得很奇怪,统一文章的颜色不要太丰富,显得太花俏。
关于排版
约定俗成的基础性要求:
文艺风建议14px,16px更适合文摘类。 2.行间距建议为倍
重点信息加粗或改颜色,这样读者会明白,哪些是重点,哪些是他该注意的点。
公众号推广工作总结 微信公众号推广心得篇四
《公众舆论》心得体会
《公共舆论》作为传播学奠基之作,由传播学大师李普曼于1922年创作而成。《公众舆论》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难以比拟的权威地位,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这一概念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并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回答了诸如舆论从何而来、如何形成、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何为公众舆论等一系列的问题,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主要分为八个部分,二十八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分析了有关公众舆论的相关知识,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拟态环境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外部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它并不是真实环境,而是人的头脑的产物,是人们对真实环境做出反应时对真实环境形成的影像。它含有真实的成分,并不是完全虚假的环境,也不是对真实环境“镜子”式的完全再现。人们在行动的时候,往往将它当作真实的世界。
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存在的意义在于,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了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去对它进行重构。因此,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也应该是这里,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那个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因为正是由于人所处的世界环境的庞大复杂导致认识的困难,人们才会逐渐在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像。而这些关于自身、关于他人、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的舆论。
刻板印象(成见)
公众舆论
李普曼的舆论观是对卢梭舆论观的反思和批判。据考证,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第一次使用“公众舆论”的字眼,他卢梭强调公众舆论来自理性的表达,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共同的利益。公众通过持续地参与公共事务公共意志得到彰显最终实现主导政府决策的目标。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卢梭的公众舆论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舆论传播的学理意义,成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论武器。卢梭的心目中的公众舆论源自理性与公正,有着神圣不可冒犯的话语权,理性的公众最终可以主导政府决策。
但是作为一个深谙新闻界运作之道的一流的政治专栏作家、记者、多届总统顾问,李普曼对这种理想主义的舆论观进行了深刻而有洞见的反思。在李普曼看来,“公众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更不能主导政府决策”,因为舆论的主体——公众,根本就不是“有理性的个人”,他们看世界之前已经抱有了各种成见,“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真正的现实是如此复杂,系统的教育必须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压缩成一套套可供传授的课程,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各种成见。而公众由于受到局部交往、注意力局限、维护自我利益的需要、社会中永远存在的保密和审查等原因,无法形成对真实世界的理性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