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经典 中国民歌经典歌曲(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民歌经典中国民歌经典歌曲篇一
安徽蚌埠张公山中学 王晓琴
年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目的:
1、介绍中国民歌的种类及音乐风格。
2、欣赏云南、四川两种不同风格的民歌。
3、让学生初步了解部分中国民歌的概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材分析: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人们一代代口头相传中, 不断得到加工与完善。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浩如烟海,各具特色,民歌体裁形式大体可归纳为如下表格:(仅列举我国两个地区)
放马山歌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川江船夫号子
民歌体裁
音乐特点
音乐风格
(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
“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
《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
教学重点:中国民歌的体裁,种类及分布。
教学难点:中国民歌的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利用电教设备进行欣赏后,展开比较讨论。
教学用具:中国地图、电视机、放像机、钢琴。
教学过程:如下图表:
启
发
引
入
教
学
师生问好。
教师:你们曾经去过云南、四川吗?
学生:没有
教师:好,让我们随着电视画面去进行一次有趣的旅行,听一听上述几个地区当地的民歌。
放录像:出示中国地图。
录像
画面
1、云南地区的风光。
2、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演唱。
教师
解说
1、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一站是云南地区。
2、随镜头介绍画面内容。
讲解
分析
1、介绍云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生活习俗,语言特点。
分析讲解“云南民歌”的音乐风格。
录像
画面
1、四川地区的风光
2、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
教师
解说
1、现在我们旅游的第二站是四川。
2、随镜头介绍画面内容。
讲解
分析
2、分析讲解《川江船夫号子》的音乐风格。
概述
总结
1、出示民歌归纳表格,概述本课内容。
2、简述民歌的作用,民歌在祖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教育学生热爱、珍惜祖国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民歌经典中国民歌经典歌曲篇二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6)作歌曲小结(学生填写)对答案。
7)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5、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中国民歌经典中国民歌经典歌曲篇三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局部。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衔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同学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同学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同学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同学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和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协助同学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小朋友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同学视听结合,防止枯燥的说教形式,使原本笼统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同学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需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沛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同学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西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2)然后我将会运用cai向同学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同学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和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同学“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同学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笼统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同学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同学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西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5)作歌曲小结(同学填写)对答案。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同学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5、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
中国民歌经典中国民歌经典歌曲篇四
;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一般为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集体加工。它产生于民间,紧密伴随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劳动,随社会历史发展、人民生活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各民族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远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搬运、祭祀、娱神、仪式、求偶等活动中便开始了他们的歌唱。由于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被人看不起的,他们的歌也遭受到同样的命运,甚至在元、明、清三代屡遭帝令禁唱。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结合在一起的,直至今天,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歌舞不分的古老传统。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编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的部分,就是当时各地的民歌。西汉时期,政府设立“乐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当前,不同的学者对中国民歌有着不同的分法: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与多声部歌曲四大类,还有的学者将其细化,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宗教歌曲、长歌与多声部歌曲等,而这些歌曲都各有其意义。
中国民歌大分为三类:
号子:也称为劳动号子,是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中国,号子有不同的称呼,北方称之为“吆号子”,南方称之为“喊号子”。号子的节奏十分鲜明,以调节劳动情绪为主,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指各种山野歌曲,它是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作、野外放牧、停脚小歇时,为抒发内心情感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即兴编唱,有直畅性、单纯性、自由性的特点。
小调(中国音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休息、娱乐、集会等场合演唱的民间歌曲,也就是说除了劳动号子、山歌以外的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小调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演唱,流传性广。
劳动歌:指劳动号子等各种在劳动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劳动动作,节奏十分鲜明;有的只是调节劳动情绪,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仪礼歌:专门用于各种民间仪式和民间礼俗的民歌,如民间婚礼上使用的撒帐歌,民间建房时使用的建房歌。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时事政治评论的民间歌谣,其政治意义高,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生活歌:表现群众家庭生活与劳动生活内容的民歌,如反映农民生活的《十二月长工歌》,集中揭示了长工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情歌:即有关爱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最动人的一种,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所表现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后的怅惘。情歌在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是青年人恋爱、择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儿歌:儿童演唱或朗诵的民间歌谣。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产生的童谣由于是时政预言性质的民歌,不属于儿歌。儿歌的内容主要是游戏儿歌、绕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在中国古代,民歌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藝术价值,相反大部分近代中国民歌的艺术价值却很低。在中国文学史上,民歌是诗歌与文学的始祖,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文学体裁都起源于古代民歌而后为作家所采用的。
中国民歌的形式非常丰富,不同地区各有区别。中国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陕北、晋西北有两句一段的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甚至十几言的诗句。在用韵方面,中国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韵,南方民歌较为柔美含蓄,北方民歌较为直率粗放。
(乐 音)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