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学习更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教学要把那些正在或将要成熟的能力推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过程。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进而帮助他通过现实与寻求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布鲁姆说过: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这已有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儿童的经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自己获取的,而且来自于课外,教师要很好的研究儿童的经验水平,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设计教案,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如“引入新课部分媒体出示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壳等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的形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虽然王花八门,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儿童在这方面的真实水平。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课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本堂课中比较突出:我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探究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曾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在本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及时反馈获得的数学信息,表述自己独到的发现。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它超越了“掌握知识”而升华为“学会生存”。
3、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数学,探索真实世界中的数学,这比单纯学习数学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向生活,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①本堂课所使用的教具大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实物,从观察实物入手,慢慢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二、设计思路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协作指导 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 操作感悟 自主探究 实践应用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意 图
(一)操作感悟
2、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喜欢的物体说说形状。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长方体特征
(1)初步感知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实物,并动手摸一摸,认识长方体的面、顶点、棱。
(2)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再次观察实物。通过讨论、交流、概括特征。
(3)指导识图
认识不同方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包括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和学生一起探讨看不见的棱和面的表示方法,理解立体直观图的形状特点,完善对长方体的整体认识。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揭示它们的意义及其相对性。
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一起探究,逐步获得新知,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同时,也逐步掌握了探索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提高教学效率。
2、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正方体的特征,诱发比较、迁移类推。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多媒体动态演示,比较分析。揭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在联系,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 开放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尝试总结,验证,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特别在几何体教学中,运用比较方法,加强形体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识别能力。同时渗透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联系生活,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
(三)实践应用
1、判断题
2、操作题
将8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并分别指出长、宽、高。
3、拓展提高题
判断部分展开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巩固新知。
加强动手操作实践,丰富学生感知,积累空间观念,形成能力。
积极引发学生的争论,辩明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二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三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一、铺垫孕伏.
导入: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三、全课小结.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有( )个面
都是( )形
相对的面( )
有( )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
有( )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四
1.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积累感性经验。
经历观察的过程,积累感性经验。学生在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借助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理解它的直观图,这样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是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生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各种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下面各图:
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实物。提问:这些物体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面图形,观察、辨认实物,进一步了解图形的分类,交代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一)探究长方体的特点。
1.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谁愿意到前面来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给大家找出来。
师:除了讲桌上的这些物体,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指讲桌上的物体)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呢?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2.面的认识。
(1)学生很容易说出:长方体是由面围成的。(板书:面)
师:(用手摸长方体的一个面)同学们看,这就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摸一摸长方体纸盒的面。
(2)学生摸完后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师:现在请你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
(3)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6个)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指名回答后,让学生在教师的长方体上指一指是哪三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纸盒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4)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5)让学生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启发学生说出: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来验证一下。
(6)课件演示:屏幕上先出现6个长方形,再慢慢围成一个长方体,并将围成的长方体旋转一周,然后依次抽象出长方体的后面、下面、左面,再分别与它们相对的面比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7)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面的特点。
3.棱的认识。
师:现在我们继续观察,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学生可能说有一条边)
(1)课件演示:屏幕上先分别闪动长方体的前面和上面,再闪动两个面相交的边。
(2)教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作棱。(板书:棱)
师: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五
1、通过整体观察和剖析,指导长方体的外形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能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喜欢探索操作,发现生活中长方体的应用。
1、物质材料:正方体长方体教具,人手一个长方体纸盒,长方体剖面;
2、知识经验:认识正方体的经验。
指导语:哪个小朋友能说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小结:正方体有6个一样大的面,12条一样长的棱,8个顶角。
(一)认识长方体,观察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
小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角。
(二)观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指导语:长方体和正方体除了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
小结:正方体的每个面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每条棱一样长。
长方体,相对应的两个面一样大,相对应的棱一样长。
(三)幼儿操作,出示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幼儿探索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知道长方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长方体纸盒打开后,里面因为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我们叫它体,可以用来盛东西。
幼儿制作长方体,在制作中感受形体的特征。
指导语,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长方体剖面图,请你制作一个长方体,并把长方体的对应面涂上相同的颜色或画上相同的图案。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六
(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用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用手摸一下前面(面对学生的面),说明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个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用手摸一下左边的面,说它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它的大小是它的面积。
教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6个面。
教师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说明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请学生拿着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盒子也摸一摸,同时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再请同学拿着正方体盒子,两人一组边摸边说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讨论。(把六个面展开放在一个平面上。)
教师演示:把长方体盒子、正方体盒子展开,剪去接头粘接处,贴在黑板上。也请每位同学把自己准备的长、正方体盒子的表面展开铺在课桌上。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口答。)
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边操作边讨论后归纳:
请同学用自己的展开图练习找各面的长宽。然后再请一两位同学上讲台,指出黑板上展开图中相等的面和对应的长和宽。
3.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试解下面的题。
例2(投影片)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请同学们填在书上,一位同学板书:
32×6
=9×6
=54(厘米2)
答:它的表面积是54厘米2。
教师:如果这个盒子没有盖子,做这个盒子要用多少纸板该如何列式?
学生:少一个面。列式:32×5
教师:说表面积是指六个面,实际问题中有的不是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审题时要分清求的是哪几个面的和。
(3)练习:课本p26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做本上。)
用学生投影片集体订正。
(三)巩固反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第二部分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七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一、铺旧迎新
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谁来说一说你心中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
是不是任意的6个长方形就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
二、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活动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1、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
2、明确长方体和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面:长方体中每一个长方形叫做长方体的面(分别指出六个面)
棱: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分别指出12条棱)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分别指出8个顶点)
活动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1、学生研究,教师指导研究。完成14页长方体的特点表格中的各项内容。
2、学生交流展示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组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
面: 6个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 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把药盒的相对面剪下来,重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测量出长和宽然后计算的。)
棱: 12条 可分为3组 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测量)
顶点:8个
3、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点,完成14页表格中正方体特点部分。
预设:
生:能!
师:再去一条棱呢?
生:也能!
生:留下连接在同一顶点的三条棱。
师追问:为什么?
生:从一个顶点引出的这三条棱决定着长方体的大小。
师:那你就给这三条棱起个名字吧!
生:长、宽、高。
出示透视图,标明长、宽、高。
2、揭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师:正方体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长。
由于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所以它的长、宽、高都叫做棱,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如果我们画一个圈,将圈中所有的图形称为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如何表示。
活动四:自己动手围一个长方体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些长方形的纸片,请大家动脑动手找出6个长方形纸片围成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上到这就快结束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我们通过练习来检测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1、你能想像出与其相对应的长方体吗?(课件)
①长方体后面的面积是( )
②长方体( )面的面积分别是24
③长方体左右两个侧面的面积之和是( )
④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研究图形的方法?
(观察、画图、测量、等多种方式)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这都占去了很多时间,练习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习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