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后感300字(大全七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变形记读后感篇一
在这个世界里,还是存在着感动…看完了“变形记”,心情很压抑,我流下了眼泪,心里很感动!短短的一周,两个孩子互换了生活环境,彼此在陌生的环境生活。
最后,都收获了很多。
我想,他们的心智应该更成熟了,也长大了… 我想到了很多,过去的一切不愉快的、愉快的,都在脑海里徘徊。
每对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疼爱自己的父母!只不过他们的方式不一样而已,两者是离不开的!我要对被我伤害过的人说抱歉,我希望得到原谅!我希望自己不要 在任性、在固执!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熟、可以理智一点!
我希望自己可以平易近人,可以好好对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可以去弥补,以前自己无知时,所犯过的错事! 朋友,如果你觉得你学不会感动,学不会回报,学不会珍惜,那你可以去看湖南卫视播出的《变形计》,我相信,在那里你会体会到更多…… 也许,一个微笑,一个微妙的动作,就能帮助、鼓励身边的人!不要吝啬爱,爱就要表现出来! 我们,应该多关注贫困地区的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好久不曾为自己写点什么啦,一直说自己是很懒的人。
我确实如此,还记得曾经能多少写下几行字,如今的我,想出几个字是如此的困难。
今天看完变形计以后还是照常哭啦,留下了感动的眼泪,其中也包括辛酸吧。
曾几何时,以为自己是那么的麻木啦,以为自己可以看过之后笑笑。
今晚我如此迫不及待的想为那里的孩子们做点什么,这是我凭生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善举,不管多少,是我自愿和自觉。
曾经有想过捐助,可是我很懒,我一直没有行动(这是为我自己的没有爱心在找借口吧)。
看到每次变形计大结局的时候,我都会哭,辛酸的眼泪的,城里孩子成长的眼泪,还有爸妈欣慰的眼泪^…………很多很多,真的希望那里面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长大以后可以成才,更加希望城里的孩子变形完以后知道感恩。
希望这次不是作秀,希望这是真实生活的表现!
昨天,我在湖南卫视节目中看到一个电视片叫《变形记》,这个节目很吸引我,也让我感触很深。
这个电视片主要讲的是:深圳有个家庭条件很富有的男孩子,他的名字叫易虎成。
以前在学校时总和老师吵架、和同学打架,不好好学习;还有一个主人公家住在云南偏远的山区,他的名字叫:吴宗洪。
他的家里很贫穷,家离学校很远,爬山路要走1个多小时,每个星期回家一次,带着一个星期的粮食,住在学校里,但他很爱学习。
他们两个互换了一下,城市里的孩子去了农村,农村里的孩子来到了城市。
农村里的孩子来到城市感到一切都那么美好,更加努力学习,珍惜得到的一切;城市里的孩子感到一切都不习惯,每天的把从农村家里带的洋瓜当饭,晚上睡的地铺上会有老鼠爬过。
7天的互换结束了,他们各自都有很大的收获,城市的孩子变得懂事了、爱学习了。
农村的孩子变得更自信了,收获了亲情。
我通过这个电视片感受到:我们和农村一样大的孩子比起来真是很幸福。
每天生活也比他们好很多,学习环境也好很多。
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好好学习,尊敬老师,热爱劳动,做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
刚刚看完了湖南台两个多月前播的节目《变形计》,又是一档让我看了能够失声痛哭,深受感动的节目。
我看得这一期讲的是两个初中少年七天生活互换的真实记录。
以下的内容介绍是从别的地方转的,表要怪啦。
两位主人公:一个是长沙市的学生,叫程,家里很富裕,可是他不爱上学,整天逃课,辍学,沉迷上网和游戏,父母曾经送他去过曾经电视传播很广泛的所谓“行走学校”,专门是挽救失学少年的。
可是程去了半年后,刚回来的几天改变了,很快又继续沉迷网络,不肯回到学校。
一个是青海一个贫困的山村的'学生,叫占喜,他的父亲是个盲人,有个弟弟,家里非常穷,他每天的零花钱是1块钱。
他的梦想是有一部自行车,这样他上学就不会迟到,他希望自己生活在城市,这样他就不会那么辛苦,每天都要做农活,喂猪,带弟弟。
他说他喜欢看名人传记,要去看毛主席像,要去图书馆和新华书店。
2个完全没有交集的孩子,在《变形计》剧组的策划下,连接在了一起。
他们各自到对方的家里去住7天,成为对方家里的儿子。
程到了山村,第一天上课,照样是打瞌睡,和同学没有话题。
可是第2天,第3天,他就被淳朴的同学和老师感动了,老师让他上了一节电脑课,他认真的教着,义正严词地说着沉迷游戏的坏处,完全忘了自己曾经因次辍学。
在这个山村里,他感觉到了上学也可以如此快乐。
程每天放学回家,跟着新妈妈喂猪,做农伙。
学校放了农忙假,他和弟弟一个人在地里割麦子,邻居见他家没大人,都自动过来帮忙。
程很感慨,在城市里,陌生人之间哪有如此热情?
程偶然在家里提出,想去黄河看看。
盲父亲问他有没有钱。
程说没有,父亲从床底摸出一双棉鞋,里面塞有一个用布层层包起的小包,小包里是很多的散钱。
父亲说,这是我攒了很多年了的钱,一共是20块,你拿去黄河玩吧。
程眼睛立刻红了,他哽咽着说不要。
父亲说,你来我家几天了,也是我的儿子。
你没去过黄河,我当然要给你钱。
程在日记中写到,我接到钱的那一刻,心在滴血。
话外音说,当年程离家出走,姥姥为了找他,病倒了,他无动于衷。
现在,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程准备回家了,一天晚上,父亲半夜自己起来,摸索着去打水,结果摔到了,崴到脚,在屋外呻吟。
程跑出去,手足无措,半天才想起来要背着父亲回家。
家人都责备父亲为什么去打水?父亲说,这山里缺水,山里人都一年才洗一次澡。
程要回家了,来那么久都没洗过澡。
回家了,他父母看见他的脏样子,会心痛的。
程忍不住了,偷偷跑到屋子后面大哭,从来没有人那么真情地对他。
程回家的了,村里的老少都出来送他,母亲还纳了几双鞋底给他带回去做纪念。
母亲和弟弟一直在抹泪,父亲崴着脚,被乡亲掺扶着,一拐一拐的送他。
程终于大哭,跪倒在母亲的面前,说我会想念你们,我以后一定好好上学。
另一边,占喜到了长沙,富裕的家里。
第一天,妈妈帮他洗头,象发廊的那种,占喜躺在床上,妈妈帮他洗。
占喜流下了眼泪,他说他从来没有这样洗过头。
第二天,占喜5点就醒了,贪玩开了门到门口看风景,可是不小心门关上了。
他没有钥匙,喊门,爸爸妈妈都睡着了听不见,他只好一个人蹲在门口,又流泪了。
他说山里从来没有人关门的。
占喜在家里很无聊,爸爸妈妈都上班,中午也不回来,只有一个人吃泡面,看电视。
妈妈叫小表弟来陪他,他学会了玩电脑游戏,然后沉迷其中,再不愿意出门。
他忘记了毛主席像,家里有一屋子的名人传记,他从来没看过一眼。
占喜一个人去公园玩,被射击游戏迷上了,他打得很准,得了一个大玩具,他说是他生平第一个玩具。
可是结帐时,吓了一跳,他花了20块钱。
那个他家一年的生活费!
占喜问了公园的游览车,说逛一圈多少钱,3元。
占喜认为很便宜说那就逛一圈吧。
他忘记了他以前的生活费一天才一块钱。
占喜在新华书店买了4本他喜欢的书,花了50元巨款,他跟妈妈去印刷厂打工,做了一会就躲到货堆里睡觉了。
话外音说,有个名人说过,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别人,把别人当成了自己。
时间很快到了,占喜说他不想回家,爸爸帮他买了推迟2天的机票。
在晚上他偶然听到妈妈接电话,听到他父亲在家里因挑水崴了脚。
他好象突然从梦中惊醒一样,沉默了。
然后执意要第2天就回家,妈妈只好帮他改了机票。
在机场,占喜也红了眼睛,妈妈说拥抱一下,占喜不肯,一直低着头。
他送了爸爸妈妈一份礼物,他自己买的4个乒乓球,上面画了画,留做纪念,一直到进机场站口,他都不敢再回头。
让我感动的画面有很多。
最难忘的有三个,一是山村的老父亲听说程想去黄河,从棉鞋中拿出包的一层又一层攒了好多年的散钱给他~~~二是在程临行的晚上老父亲为了让程能洗个澡跑去打水崴了脚~~~不禁为那份纯朴与真诚打动。
三是程临走前那饱含感谢与深情的一跪~~~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程和占喜都回到了各自的生活。
占喜很快就恢复了以前哪个勤劳的占喜,继续天天帮母亲干活,照顾弟弟和父亲。
妈妈说程好象变了,对她很亲。
七天的生活,相信对两个孩子都是巨大的冲击,对双方父母也会有相当的影响。
尤其是程,相信程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充满感恩和阳光。
随着事情的进展,对程的喜爱越来越多,相信他本身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只是父母的疏忽让他走向了偏执。
占喜也在最后说城市的生活真的不一样,我只有好好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让我们为他们祝福吧!
环境真是可以改变人。
不同的机遇注定了我们不同的心境。
让我们珍惜眼前的所有,学会感恩,用微笑而不是抱怨面对我们每天的生活!
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 小说的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
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
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变形记读后感篇二
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的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变形记》是卡夫卡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主要从主人公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下的人的异化现象。《变形记》并不是只关系到格里高尔·萨姆莎,作品还涉及到一种既包含着他同时又超越着他的变形。
格里高尔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天早上醒来,他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着许多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便降临。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首先关心的并非是自己的身体,而却是工作,他担心自己迟到了老板会如何对待他或者是请病假了老板会怀疑是他的慵懒,他甚至下决心七点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尔仿佛成了一个只会工作的机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着一切恢复真实和自然的正常状态进而可以像往常一样去工作。
在全权代理与格里高尔沟通时,格里高尔哀求道:“一个人可能暂时失去工作能力,但这时也是想着他以前做出的成绩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到,当他排除障碍之后,他会比先前更加勤劳更加尽力的工作的。”格里高尔希望的是这家公司能够在自己恢复正常后继续让他工作,并且还保证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劳尽力。格里高尔对全权代理说的那些话都是在恳求公司不要解雇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愿意立刻动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丝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变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尔的异化并非是从他变成甲虫开始的,而在他投身于工作之时就已经开始了。格里高尔在家庭生意的失败后就热情的投入工作,从小伙计成为推销员,逐渐格里高尔负担了全家的开销,家人也习惯了由他来养家。从此格里高尔便不再是格里高尔,而是一个挣钱养家的机器。他之后对工作上的回忆也无非就是老板和代理,伙计们和学徒工,最甜蜜的回忆也仅仅只是向一个帽店的女取款员求婚被拒。可见格里高尔完全丧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让自己老老实实的五年从没有请过病假的投身与工作中。
在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家人对此十分吃惊,但很快恢复常态。母亲怕他,一见他就吓得晕死过去,得知格里高尔死去后,不由得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父亲甚至用苹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备受摧残;就连一直关心照顾他的妹妹最终也厌弃了他,将他视为“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这体现出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了谋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经济联系,人就无异于虫。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不能工作后,他便无法再像之前那样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格里高尔失去了他的价值,因而被家人残忍的抛弃,最终陷入绝望,在孤独寂寞中凄然死去。
格里高尔的父亲是最先抛弃他的,当他发现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时,便充满敌意的握紧拳头想把格里高尔推回房间。父亲对格里高尔的遭遇没有丝毫的同情,而是对他越来越嫌恶,父亲跺着脚、挥动手杖和报纸、发出“嘘嘘”声来将格里高尔赶回房间,完全把格里高尔当成了真正的大甲虫。“从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亲就认为只有以最严厉的方法对待他是合适的”,父亲对格里高尔的每一次举动都给格里高尔的身心造成了创伤。父亲朝着格里高尔扔苹果,导致他背后嵌入一个苹果、视力消失,这些伤害对格里高尔是致命的。格里高尔被父亲认为是甲虫、是敌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抛弃他,像以前那样对待他,可是毫无价值的格里高尔是不可能回到从前的那种生活。
格里高尔的妹妹和妈妈之前对格里高尔抱有幻想,她们希望格里高尔能够正常起来,重新变回人类,像从前那样工作挣钱。在妹妹准备搬走格里高尔房间里的家具让格里高尔有更舒适的生存环境时,母亲则说道:“搬走家具好像借此向他表明我们放弃了他会好转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让他自生自灭?我想,最好还是让房间维持原状。这样,格里高尔回到我们中间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什么都没有变,可以比较容易忘记其间发生的一切。”她们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尔能够好起来,可是格里高尔却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于是妹妹和母亲也失去了耐心,对格里高尔产生了厌恶。直至最后妹妹说道:“我们一定得设法弄走它,我们已尽我们的所能去照顾它容忍它了,没有人可以对我们有丝毫的指责。”家人都想摆脱掉格里高尔,认为他只是一个让人厌恶的负担。在这里,没有了亲情的温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价值的格里高尔的结局就是被抛弃。在格里高尔凄凉的死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伤,而是如释重负,他们还“舒适地靠着椅背谈论着对未来的展望”,计划着今后美好的生活。
当然,在变成大甲虫后,格里高尔也力图让家人理解他,他体恤家人的想法。他认识到自己必须镇定从事,要有耐心,要极端体恤家人,使他们比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状况下不得已给他们造成的烦恼、难堪。他也为自己无力再供给家庭的花销而羞愧和伤心。但他却背负着甲虫壳,他的一片心永远无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层甲虫壳,不仅阻碍了他和他的家人进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沟通企图的失败;也正是他心底不断增强的希翼赢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导致了他彻底被抛弃乃至形体收到了毁灭,酿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和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们,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为挣钱的机器。人异化成物的奴隶,当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工作能力时,就不再为社会和家人承认,人就无异于物和工作。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卡夫卡便是借着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中的生活本质。
卡夫卡所运用的语言是客观冷漠的,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很平常很常见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莎从一串不安的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一只硕大的虫子”,语言平实普通,没有修饰,暗示着人变成虫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的让人能够瞬间接纳的事实。卡夫卡只是讲述,而不对所述的人和事进行评论;他让人物按客观逻辑来行动,在自己的行动中显示出个性和品格,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意识,通过作者提供的客观描写和人物的活动方式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小说中多用简短的句子,质朴自然,语调超然、平淡,并不设置悬念和冲突。如此叙事方式,让我们相信在社会中人的异化是一个普遍现象,让我们关注自己是否也发生了异化。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个荒诞的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身边人物的反应都显得十分的逼真。他将荒诞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荒诞中透露出现实,而现实中又是虚幻的,这也便是“卡夫卡式”创作的艺术特色。
这就是卡夫卡,他关注的是陌生孤独、忧郁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谬的,但是他的荒谬更多地体现出失败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个寓言,它们大都寓指了我们无法回避的生存困境。
变形记读后感篇三
这天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周身动探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探不得。
以前见过卡夫卡的照片。还是蛮帅气的,只是一双大大的眼睛中,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绝望?远远不止。许是扭曲的绝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独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从我们所无法到达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个人类的绝望。
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理解。习惯了就好。到那里,在绝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块期望的石头。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看到了一阵阵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状况,默契的陪和着。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但是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
最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也狼狈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绝望最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先一样!但是,他又对以前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此刻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说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上的变化上,这一点表现的入木三分。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来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赋。
变形记读后感篇四
不管怎么说家庭对每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假如你没有了家庭,那你就没有了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假如你没有了家庭,你就没有了世界上最真的爱,所以说家庭是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可是就有人没有它。
假如你不信,那你就读一读下面这个故事吧!卡夫卡写的《变形记》。在小说中,格雷高尔,也就是那个变成甲壳虫的主人公,他非常爱自己的家人,每天为自己的家人辛苦的工作,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变成了一只甲壳虫。从此以后,他就只能靠妹妹每天来送一些食物生活,有时妹妹也会帮助他扫除灰尘和杂物。可是,家里人越来越不喜欢他……,他们不能接受一个变成了甲壳虫的人。
后来,由于他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他的妹妹成了误解他最深的人。妹妹不愿意送东西给他,不愿意帮他打扫房间,甚至他的房间变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第一个排斥他的是妹妹,这让格雷高尔痛苦不已,到最后家人都不把他当作是家庭的一员,他的父亲甚至想象杀死一个虫子一样杀死他。父亲用一个苹果砸在了格雷高尔的背上,差点要了他的命,可以说他没有了家。最后,格雷高尔认为自己已经是家人的最大拖累,于是他竟然绝食而死了。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啊!
格雷高尔为什么会绝食而死呢?我想答案是他没有了家庭,这是多么痛苦而悲哀的事情呀!所以,家庭真的很重要。没有了家庭,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生命。
人生是需要家庭的,有了家,才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分享给大家,每天都会有快乐,有可以共同承担的力量,让我们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庭,就会拥有最美好的世界。
变形记读后感篇五
初读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简短精炼,却深谙人性。
男主格雷戈尔·萨姆沙一直以来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员工,每天按时上班,为了爸妈和妹妹过上美好的生活,努力工作挣钱,从普通推销员做到旅行推销员,虽然更累更睡眠不足,但是旅行推销员挣到的钱会更多。他很爱自己的妹妹,妹妹是一个17岁的少女,会拉小提琴,男主一直想存够钱,送自己的妹妹去专业学习小提琴,支持她的梦想。家里其余3人都不需要工作,还请了佣人,住在男主买的房子里。某天醒来,男主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虽然有人的意识,但是身体却只能是一只甲虫。
荒诞的故事就从此开始了,男主变甲虫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是经济问题。男主老板看到了变成甲虫的男主,立马掉头跑掉,家里再也没有经济来源。一开始还能靠父亲的存款过活,但是毕竟存款有限,他们辞去了佣人,请来了一个寡妇做一些重活。妹妹开始工作,晚上继续自学速记等技能,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父亲也开始出去上班,每天晚上都穿着制服躺在椅子里睡觉,不希望别人吵醒他。母亲接了一些手工活来做。
按照正常情节,经济问题必然引发一系列感情问题。一开始妹妹会去男主房间送食物,有空时候会在房间坐一会,陪陪哥哥,还想着帮他搬走多余的家具,好让哥哥能够舒服的爬行。后来妹妹随便进来,送一些食物,但是不在乎食物是否吃过,就收拾干净。妈妈一开始进来打扫过卫生,后来再也没有进来过。爸爸有次还拿苹果砸了男主。男主的卧室后来变成了杂物间,什么垃圾都放进他的房间。
最后一段高潮部分是腾出了几间房间,租给三位绅士,三位绅士要求妹妹拉提琴,却表现的不友好,而男主爬出了卧室,进入了客厅,最终吓到了租客,租客要求退房租。家人于是很生气,说再也无法忍耐男主,决定遗弃男主。男主爬回卧室,最终孤独死去。死去后,家人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将希望寄托在妹妹身上,仿佛家里从未有过男主一样。
男主在未变成甲虫之前,为了家人舒心的生活,一直做着自己不喜欢并且很辛苦的工作。这多么像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我们。
我们每天一边抱怨自己的工作,一边跟狗一样继续工作。我们这么努力,不仅是因为家人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有时候更是不想让家人失望。
有书评说,卡夫卡是在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漠,为了钱可以压榨任何人,可以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所以这本书的结局很悲惨,当男主能挣钱的时候,家里人都很尊重他,关心他。当男主不能工作的时候,公司会第一个找上门来,逼着去上班,家人会渐渐冷漠,直到想丢弃,跟这个累赘扯清关系。
这是个极端的故事,但也是很现实的故事。医院的病床边可能经常会看到这一幕幕。但卡夫卡很智慧的将病床边发生的那些,因为荒诞的变成一只甲虫后,搬进了一个很平凡的家里。
我们应该在平凡的时候想一想,如果家人变成了那只虫子,我们会怎么样?如果自己变成了那只虫子,别人会怎么样。如果老板会变成故事里的老板,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在现在这个公司待下去。如果家人会变成故事里的家人,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换种相处模式?人性是不可以考验的。
变形记读后感篇六
《变形记》是由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为开始的。这个故事的开头真是有够荒诞的,一个好端端的人怎样可能睡一觉醒来就变成虫子了呢,但是又不得不说也正是这个荒诞的开始才将那个社会的矛盾给凸显了出来,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十九世纪西方现代礼貌掩盖的种种弊端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灵创痛。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从主人公发现自己变成虫子后的反应,我想主人公是很单纯的,格里高尔在变成虫子后还想着要赶快起床要赶到公司工作,他怎样没有想想当别人明白他变成了虫子,大家会理解他吗?从对格里高尔的心理描述能够看出格里高尔心里也是很矛盾的,对这份工作他后悔没有辞掉它,他想,“我选取的是多么辛苦的职业啊,我日复一日地处于旅途之中。在外面,业务上的刺激,比起在家、在公司要大得多。此外,还要承受旅途的劳累,要思考火车的联运,吃饭没有规律性,伙食又差,频繁更迭的车马交通,一点也没有人情味,没有温馨之感,让这种旅差劳务见鬼去吧!”在枯燥、无聊、劳累又没有人情味的工作上格里高利想辞职,但是一想到要替父母还债格里高尔又觉得自己就应坚持,就应起来去工作。也正是从他的这种矛盾的心里能够看出主人公善良的性格特征,其实从很多格里高利的心理描述中都能够看到主人公善良的一面,但是从后面的他的亲人对他的态度上也更衬托出主人公悲惨的人物命运。
西方工业革命的到来,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竞争激烈,外界带来的压力,导致人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态的恶化,那些小人物为了生存只能更拼命的工作,否则社会是不会允许那些最底层的人们生活下去的,人蜕化为没有感情的社会工具。《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应对着自己向四面八方挥动的小腿,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这也正是显示出这个物化的世社会人们的限制。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但是他真的可能重新回到人类的圈子里吗,从下文看到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仅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越来越远离了社会的中心。其实现实就是那些在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无法实现的事情,比如说他艰难的想从床上起来却不能,他艰难的走到门口,想开们却不能。现实对人的束缚太深,压抑太重,在社会中人永远都被社会所控制,这就使得人与神会的矛盾更加的深化。
人们的关系在金钱面前变了味道,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在那个社会被异化了,失去了那种单纯真挚的情感。被异化了的社会关系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从《变形记》中我们就看到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个性在格里高尔家人对待格里高尔态度的转变上。在格里高尔刚变成甲壳虫后,母亲看到他是都吓的大叫起来,下意识的往后退步,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更是拿着手杖将格里高尔往屋里赶。
《变形记》中,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家人对待主人公的态度的巨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与突出。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听到妹妹请求开门时,格里高尔竟然暗示庆幸自己由于时常旅行,养成了晚上锁住所有门的习惯,即使回到家里也是这样,这反映了格里高尔与妹妹关系的疏离。社会给人的巨大压力,而人又表现出了社会的不信任,这正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异化。当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后,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父亲妹妹都不得不出去找工作,不得不租房出去。于是由于工作劳累,妹妹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给格里高尔送饭打扫屋子了,甚至不关心格里高尔是不是吃了饭。当推销员格里高尔凭自己的诚实劳动养活全家时,家人表现出感激热情。而当他丧失这一作用时,家人唯恐避之不及,母亲见到儿子,“霍地跳了起来,伸开两臂”,身不由已地一向往后退;妹妹“大吃一惊,不由自主就把门砰地重新关上”,再也不思考拿什么他可能最爱吃的东西来喂他了,只是在早晨和中午上班以前匆匆忙忙地用脚把食物推进来,手头有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到了晚上只是用扫帚再把东西扫除去。父亲在不得不结束养尊处优生活,当了银行杂役后,渐渐厌恶儿子,以至有一天决心要轰炸他了。他把碗橱上盘子里的水果装满了衣袋,也没有好好地瞄准,只是把苹果一只接一只地扔出来。其中一只正好打中了儿子的背并且陷了进去。这致命的一击最终结束了儿子的生命。依然“怀着温柔的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死去,给家人带来简单的情绪,“让我们感谢上帝吧”;家人如释重负,因而到郊外去的旅途中感受到了“充满温暖的阳光”。亲情本应是世界上最纯洁最无杂质的情感,但是在金钱和无情社会的面前依然变得冷漠与自私。
应对家人对自己的无情与冷漠,格里高尔始终都抱着善良的对待,他甚至责怪自己此刻不能工作,无法养活家人,不能让妹妹上音乐学院,在看到全家人为了生活而忙碌时,他难过,他甚至还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还能变回到原先的样貌,过着正常的生活,他处处为家人着想,怕母亲看到自己而躲到床底下,用帘子将自己盖住,但是母亲看到他出来的时候吓的昏了过去,父亲回来后将过错全都赖在格里高尔的身上,以至于父亲拿着苹果向格里高尔砸来,有一个苹果将格里高尔的背部咋的凹了进去并从此留在那里。格里高利十分渴望亲情,但是亲情给予他的确实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伤害,这也正反应出了主人公不光善良而且有着软弱的一面,也在暗示着人物命运的杯具结局。
社会现实将人们束缚、限制住,人在社会面前无能为力,是那么的渺小,人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最可悲的。主人公的杯具命运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个真是映照,也体现了作者对下层人们生活的同情与深思。
从《变形记》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社会职责感和同情心的作家,应对人们生活的疾苦,卡夫卡人认真的思考,在作品中卡夫卡对格里高尔悲惨命运的描述深刻的反映出了社会现实的残忍和悲哀。《变形记》正是作家受社会使命感的驱使,冷漠而悲哀地审视现实,抓住人的异化丑恶现象,以表现社会对人的敌视、主宰等具有广泛性命题的表现主义杰作。
变形记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彻底把卡布夫写的《变形记》读完了。书里有好几篇短篇小说,我记忆最深的是其中一篇名叫《流放岛见闻》的文章。
《流放岛见闻》主要讲了一名军官对来访者介绍了一台老而残酷的处死人的机器。最后因来访者拒绝军官所提出的强烈要求,军官自己上了处死人的机器的故事。
读完这个故事,我终于知道了传统力量。军官一直沿用老司令官的方法,但新司令官不同意,来访者也不答应他的条件。于是,他最后一次使用了那台机器——把自己当成犯人,处死!
军官的确让我佩服,尊敬。他走投无路也不向新司令官屈服,这种不服输的精神让我感到震惊。不管有多少挫折,军官照样使用着那台老机器。这种精神虽然不能让老司令官的墓碑上的那句话——若干年后,老司令将从这里复活带领他的追随者收复这块殖民地。成为真的。但是不管如何,这位同样令人敬佩的老司令官和他的追随者们,同样会记在我的心中。
除了《流放岛见闻》,还有一篇《变形记》也让我很喜欢。《变形记》写的并不是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事。主人公格雷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最后,他遭到遗弃,不幸地离开了人世。格雷高尔的遭遇佷悲惨,让我不禁为他同情。
总之,卡布夫写的小说让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