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提升基层战斗堡垒(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升基层战斗堡垒篇一
“‘政治担当意识强,干事创业热情高’是考核材料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西平县委组织部一位多年参加干部考核工作的同志回忆道,“在个别谈话环节,提起张聪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担当’。”
这是西平县坚持用政治标准这把“铁标尺”量出政治过硬、堪当重任好干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平县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考察标准,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构建立体监督网络,坚决把政治上不合格、不过关、不过硬的干部拒之门外,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把严政治标尺“正风向”
“干部是干出来的,干部的政治标准绝不能仅停留在表面上、口头上,只有解决了政治标准如何考准考实、考深考细的难题,才能真正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推动‘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西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清说。
为在干部选拔使用过程中有效把严政治审核关卡,西平县从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和政治自律5个方面着手,细化负面指标,构建反向测评体系。
提起推动选人用人政治标准细化具体化的过程,干部调配室主任武琦说:“为划准底线、标明红线,县委组织部利用一个月时间,通过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分层次召开座谈会、部机关全体会研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等,广泛收集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确保各项指标都可操作、起实效。”
目前,西平县细化出11项政治忠诚负面指标,9项政治定力负面指标,12项政治担当负面指标,7项政治能力负面指标和8项政治自律负面指标。“这些负面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干部工作新要求新任务不断动态调整完善的,这样才能始终守牢选人用人防线,将不合格的干部淘汰出局。”武琦介绍道。
精准考察识别“严实细”
近年来,西平县在考核阶段陆续有8名干部因不符合任职条件被取消了拟任用资格,其中一名干部回想起这件事至今感慨不已,“以前只是听说考核把关很严格,自己亲身经历了才发现不只严,而且细,方方面面都掌握地很清楚、全面,虽说自己错失了机会,但却有理有据、让人信服,这种严格不止是对干部本人的负责,更是对组织、对群众的负责。”
为切实把政治标准落细落实到干部考核任用工作全过程,该县积极探索实践,实行干部“听、审、测、谈、访”考核评价工作法,全面拉紧政治标准“高压线”。“听”即听取纪检、组织、信访、政法等部门和巡察组意见,准确掌握干部负面问题线索;“审”即逐项核实考察对象“三龄两历一身份”等人事档案信息,填写《干部人事档案任前审核登记表》,对档案造假、信息存疑的及时叫停查实;“测”即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开展德和作风专项测评;“谈”即延伸谈话,对考核谈话中发现言辞闪烁、弦外之音的,适当扩大考核对象谈话范围,深挖隐形问题;“访”即实地走访,到考察对象负责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一线、服务对象和街坊邻里中,全方位了解考察对象。
在柏苑街道王店社区,提起王明慧,干部群众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组织上就应该多培养、使用像明慧这样政治能力过硬、政治自律意识强的好干部。”社区里一位老党员说道,“明慧到社区以后,在环保整治、拆迁改造等工作上,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动真碰硬,处事公平公正,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今年1月,王明慧和另外两名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因政治表现优秀、工作能力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经过严格的组织考核程序后得到提拔重用。
强化立体监督“出重拳”
为让干部切实做到政治上不破“底线”、不碰“红线”,西平县聚焦干部“工作圈”“社交圈”和“生活圈”,持续延伸干部监督“触角”,在用好平时考核、任前考察、巡视巡察等反馈结果和“12380”监督平台的同时,搭建干部监督“随手拍”曝光台,鼓励群众对发生在身边的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两面人”,违规违纪等“病症”进行实时监督举报。
同时,为实现干部监督不留空白,西平县积极构建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机制,对此,干部监督室主任陈宏印解释道:“干部监督工作不能单兵作战,必须各方协调配合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监督网络,监督震慑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西平县干部监督联席会议信息共享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会同纪委、监察委、检察、信访、计生、审计、公安等10个部门,按照每月一汇总,每季一通报,每年一备案的工作要求,对收集到的问题信息进行定期沟通对接、核实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干部负面清单和干部问题数据库。去年以来,先后约谈提醒53人,诫勉处理4人,调整2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提升基层战斗堡垒篇二
今年以来,浙江宁波市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构筑“锋领版图”、打造“锋领前哨”、育强“锋领群雁”、锻造“锋领细胞”、开展“锋领行动”、建成“锋领e家”,聚力打造基层党建“锋领港城”。
年初以来,宁波部署实施“基层党建全域提质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城市基层、国有企业、两新组织、事业单位、机关等领域党建工作,加快推动单位、行业、区域党建互联互动,初步形成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效应。
在城市,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等限制,整合驻区单位资源,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机制,使城市基层党建从“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在农村,大力实施“对标建强、领航振兴”专项行动,开展“千企结千村、党建促消薄”活动,扎实推进农村党建联合体建设,打好村级集体经济提升组合拳,以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
该市优化组织设置,把党组织建到网络空间、项目工地、科研团队、经营网点、服务窗口、车间班组等前沿阵地,并按照5%比例,倒排出146个后进基层党组织,实行“四个一”组团帮扶,即每个后进村社都有1名县级领导干部挂点联系、1名镇乡(街道)领导干部包村负责、1个部门或企业结对帮扶、1名第一书记进驻指导,目前70%已完成整转。全面实施亮显工程,通过阵地亮标识、党员亮身份、岗位亮职责、党建亮绩效,不断扩大党建工作整体影响力。
在源头上,该市深化领头雁工程,推动乡贤回归,加大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大学生村官选派力度,积极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农村工作骨干队伍。实施“春苗计划”,有序培养选拔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每个村社至少有1名40岁以下主职干部后备人选。
在培育上,发挥“金雁论坛”、俞复玲、吴祖楣等名师工作室作用,分层分级开展示范培训班。今年以来,分层分类举办260余次集中培训班,轮训3.9万名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金雁奖”评选,推行新老支书师徒结对,积极营造一群带动一片的“雁群效应”。
在管理上,探索推行不称职村干部“歇职教育”、村干部“规矩指数”管理、精准考核等机制,让考评由“软约束”变成“硬指标”。推广“书记加油”“书记向前冲”等做法,实行“1+n”项目制度,推动村支部书记领办1个以上规定项目和破解若干难题,并通过举行现场比武,营造比学赶超、加速奔跑的良好氛围。
根据不同领域党员日常管理特点,该市分别出台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6大类日常考评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正向加分和反向扣分具体表现,让每名基层党员对高线和底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农村党员,党内党外事、分内分外事、房前屋后事、家里家外事、村头村尾事,以及配合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村庄环境整治等全部纳入考评内容;对社区党员,把违反社区公约、无故拖欠物业费等列入考核条目;对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把融入中心、岗位履职作为重点;对两新组织党员,将保守企业秘密、创业创新等纳入考评体系。
该市广泛开展“攻坚见行动、岗位建新功”活动,在攻坚战场设立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组建党员突击队、公关组,引导党员冲锋在前、行动在先。村间地头、社区邻里、项目前线、商务楼宇、高校医院……广大党员沉在基层,接近群众,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力量。
依托“锋领e家”党建信息系统,该市全面打通纪检、宣传、综治、民政等10余家部门30余个信息平台,强化信息终端整合,为全市2.8万个党支部建立电子台账,通过信息实时呈现、数据实时统计、问题实时诊断,动态掌握支部建设情况。并把“处方权”下放给基层,由每个党支部详细记录党员各方面表现,做到一事一记、动态更新、全程留痕。每季度,依托宁波锋领考评网后台系统,对党员表现进行统计,采用瀑布式活动图、气泡式亮灯等形式,自动生成体检报告,以邮件、短信等方式进行提醒,今年以来,共发出各类提醒单7.6万余份。
提升基层战斗堡垒篇三
今年以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谋划,开拓创新,抓实抓牢党建工作,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夯基础、补短板,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努力提升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聚焦聚力脱贫攻坚,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创新思路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着力开展后进村党组织集中整顿。突出问题导向,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对照8项指标、14项负面清单,对全县86个农村党组织进行精准识别排查,逐村分析研判。共排查9个村为后进村,并按照“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落实整改,解决党组织引领不强的问题。
进一步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围绕“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对全县村级党组织书记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作用发挥不好、不胜任的坚决予以调整更换,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解决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
强化第一书记管理。选派390名驻村干部和78名第一书记入驻78个贫困村开展驻村工作,出台《三都水族自治县农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管理办法》,实行县委组织部、派出单位、镇(街道)、派驻村四级联动管理,加强对第一书记日常服务、管理、考核、督查、问责,解决帮扶力度不大的问题。
党建引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建强易地扶贫搬迁党组织。突出党建引领,运用“123456工作法”,按照建强“一个支部”,抓住党员示范和能人带动“两个关键”,组建搬迁动员专班、社区建设专班、助民增收专班“三个专班”,运用算账法、现身法、体验法、渐进法“四个方法”,落实场所建设、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监督管理、经费保障“五个到位”,提供思想引导服务、就学服务、就业服务、就医服务、培训服务、帮带服务“六个服务”,扎实抓好6个移民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建设,确保为移民群众服务到位。
实行“清单式”服务。以7个村作为试点,探索农村组织“清单式”服务,编制村级组织为民服务清单、服务事项流程图,明确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建立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简便高效、监督有力的村级组织权力规范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和规范村级组织工作建设,全面提高村级事务工作水平,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夯实基础增强脱贫攻坚战斗力
加大干部培训力度。20xx年以来,邀请名师到县内授课,举办2期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和村(社区)委会主任脱贫攻坚轮训班,完成416名村级干部集中培训;举办全县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轮战驻村决胜脱贫攻坚岗前专题培训班、县级党务干部培训班、党建宣传信息培训班,解决村级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
大力实施干部下沉。出台《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责任包保调整方案》,采取以岗定责方式,对全县脱贫攻坚责任包保进行优化调整,全县3900多名干部包保贫困户31873户,做到贫困户干部包保全覆盖。同时下发《三都水族自治县干部下沉工作方案》,以行政村、村民小组(自然寨)以及农户为单位,划分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干部目标、任务、责任的层层压实,解决脱贫攻坚责任压得不实的问题。
优化选人用人渠道。按照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一好双强”村级干部选用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级后备干部98人,为年轻人提供可以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配齐建强村级干部队伍,解决村级干部选用渠道单一、农村能人少、无人可用的问题。
提升基层战斗堡垒篇四
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针对基层专职党务人员紧缺、上升渠道不宽、业务素质不高、工资待遇偏低等问题,积极开创“人走编留、编外聘用、竞争选拔”和“党建讲堂、专项报酬”的“3+2”选人用人新模式,通过提素质、强激励的方式,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形成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精神上受鼓舞、物质上得奖励、政治上有提升的鲜明导向,做到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
“人走编留”用人才。针对西湖区每个街道(镇)建设的党群服务中心,采用“人走编留”选聘方式,从优秀社区(村)干部中招聘11名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的干部,专门负责街道(镇)党群服务中心的党建工作。按“一年一签”的模式,由街道(镇)与之签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合同。采取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工同酬的方式,计发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并享受同等福利与社会保险等待遇。同时,建立考核机制,畅通退出通道,确保在聘人员做到能力突出、群众认可、组织满意。
“编外聘用”聚人才。针对西湖区每个街道(镇)建设的社区(村)党群服务站,以社区(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不占社区干部职数,不受年龄限制,在全区范围内选聘25名政治素质高、服务能力强、党建业务熟的党务工作者,担任社区专职副书记,专职开展社区(村)党群服务站党建工作。还采取聘用制方式高薪招聘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名,工资报酬均纳入区财政预算。同时,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群众认可、注重实绩等原则,以层级负责制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竞争选拔”招人才。树立重视基层、崇尚实干的鲜明用人导向,在全区事业编空缺且职数允许情况下,自20xx年起,每年从全区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认可度高的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中选聘4名街道(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了打破用人“天花板”的激励机制。
“党建讲堂”提素养。依托四级党建服务阵地,积极搭建提升业务能力、展示风采、交流工作、沟通情感的党建人才培育互动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本地+外地”“规定+自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党建知识大讲堂”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务干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专项报酬”添动力。为强化全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的责任担当和工作执行力,制定下发了《关于增拨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专项报酬的实施办法》,根据全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实绩,在规定工作报酬的基础上,平均每人每月再增加一定的报酬。由区委组织部根据网络党建云平台显示的积分、平时党建工作的开展及年度考核等总体情况,按照社区党组织数的“15%优秀、70%良好、15%称职”的比例,对全区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三个等次的评定,并按不同等次确定发放标准,报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