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及反思四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教学准备:
师: 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生: 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出的情景,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并做好记录,搜集有关背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理清写作顺序。
三、 学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文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用一两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们看日出的感受。(生说)
2、是啊,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看到题目,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想到什么?(生说)
二、朗读课文,畅谈感受。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三、品读课文,美读展示。
1、 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1)、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
(2)、小组内汇报,师巡视捕捉学情,理顺学而导的策略。
(3)、集体交流:(指名3-5名学生汇报)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画线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4、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2、课件展示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
五、指导背诵、积累文字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六、作业:
1、背诵积累好词佳句(词不少于10个 句不少于5句)
2、给课文配画或配乐朗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新科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 录 教学计划 2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3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51 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51 第2课时种植凤仙花 53 第3课时种子长出了根 56 第4课时茎和叶 59 第5课时凤仙花开花了 62 第6课时果实和种子 65 第7课时种子的传播 67 第8课时凤仙花的一生 69 第二单元电路 73 第1课时电和我们的生活 73 第2课时点亮小灯泡 75 第3课时简易电路 78 第4课时电路出故障了 81 第5课时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85 第6课时导体和绝缘体 88 第7课时电路中的开关 91 第8课时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96 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99 第1课时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99 第2课时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01 第3课时岩石的组成 106 第4课时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110 第5课时岩石、沙和黏土 112 第6课时观察土壤 115 第7课时比较不同的土壤 117 第8课时岩石、土壤和我们 120 2021年春季学期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计划 周次 课 题 课时 备注 1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凤仙花 2 2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2 3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2 4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2 5 第一单元复习 2 6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小灯泡 2 7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2 8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2 9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2 10 第二单元复习 2 11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2 12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2 13 5.岩石、沙和黏土 6.观察土壤 2 14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土壤和我们 2 15 第三单元复习 2 16 期末复习 2 17 期末复习 2 18 期末复习 2 19 期末测试 2 2021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解读 单元设计意图 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态之一,包含了如树木、灌木、藤类、青草、蕨类,及绿藻、地衣等熟悉的生物。据估计现存大约有450000个物种。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动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植物是熟悉的,他们知道每天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植物,植物也是陌生的,学生们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了解植物,对植物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形态与功能缺乏研究与认识。
小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形形s e s e 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动物和人之间的关系,了解到植物的生长的基本需求。本单元在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基础上,从观察植物生命的某个阶段延伸到观察植物的一生,实现对植物生命历程的认识。
本单元精选了凤仙花这种既常见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种植和观察对象,按照自然顺序编排内容,从播种到收获,按照植物的生长过程依次展开对其种子、根、茎、叶、果实形态的观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绿s e 开花植物生长过程的共同特征。
本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单元设计思路 单元主体活动:
种植绿s e 开花植物,观察研究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2.种植凤仙花 3.种子长出了根 4.茎和叶 5.凤仙花开花了 6.果实和种子 7.种子的传播 8.凤仙花的一生 种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种子 内容组织 单元主题 课题 教材内容 第一单元 植物的生长变化 凤仙花的 生长发育过程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种子的形态结构、作用 2.种植凤仙花 种凤仙花、做种植杯、制定观察计划 3.种子长出了根 种子萌发、根的作用、根的形态 4.茎和叶 茎和叶的生长、茎和叶的形态及作用 5.凤仙花开花了 花的结构、花的作用 6.果实和种子 果实的形成、果实的结构 7.种子的传播 传播种子的方式、传播种子的意义 8.凤仙花的一生 整理观察记录、总结方法、建构认知 建立:结构与功能、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内容选择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课程目标 1.科学知识总目标:
要求:了解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
2.科学知识学段目标(生命科学3-4级):
要求:初步了解动植物体的组成部分,知道动植物的生命周期;
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课程内容——生命科学领域 要求学生形成的主要概念(4个):
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概念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课程内容-----学习目标(3-4年级)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11.1举例说出植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12.1.1描述动植物维持生命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
12.1.2举例说出水、阳光、空气、温度等的变化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12.3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等实例。
体现大单元教学特点:在整个单元活动中反复建构,而不是告诉一个事实。
基于课程标准要求 学习:
概念7——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生存。
概念11——植物和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概念12——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期: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学习长期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建模等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绿s e 开花植物通常会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植物维持生命需要阳光、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绿s e 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结构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的作用。
根、茎、叶为植物生存提供营养物质,花、果实、种子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有的植物产生足够的种子繁殖后代,有的植物根、茎、叶可以繁殖后代。
种子都有种皮和胚,有些植物种子中有胚孚乚。胚是新植物的幼体。
根具有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的作用。
茎具有运输水分、养分以及支撑植物的作用。
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存需要的养分。
叶能通过蒸腾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以维持其生存。
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组成。
雄蕊上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上后,雌蕊可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不同。
不同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外部形态各不相同,呈现出植物多样性。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播种的方法栽培植物。
能基于研究需要制定观察计划。
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影音等方法收集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相关信息。
能利用解剖、建模、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研究植物器管的结构与功能。
能用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整理观察记录的信息。
能依据科学记录,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
能基于观察记录有依据的描述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及规律。
能反思自己的种植过程以及观察、记录方法,并适时作出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能持续保持对植物生长变化及结构与功能的探究兴趣。
能坚持观察并客观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现象。
能以事实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交流中面对有力证据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与多人分工合作进行探究活动,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
在种植植物过程中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生存及繁殖之间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各课教材分析 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共2页,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观察种子外部形态 2.研究种子内部结构 (一)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探索活动1)
研究对象:不同的种子(含凤仙花种子)
目标指向:认识种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种子形状、颜s e 、大小等外部形态各不相同。
研究方法:
观察(强调综合利用感官)
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更多特征)
目标指向:学习研究生物外部形态特征的一般方法——观察、比较 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不同类别的植物种子或图片,拓展学生视野。
(二)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探索活动2、3、4)
1.推测种子的内部结构。(画)
2.观察没有浸泡过和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画、写)
3.观察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时: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放大镜、镊子进行观察、解剖种子;
及时将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基于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种子结构的功能。
渗透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
(三)拓展 渗透着stem课程理念,体现融合的思想。
是科学学习与艺术的结合。
2种植凤仙花 共3页,包括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
1.种植凤仙花 2.做种植杯 3.制定观察计划 4.了解其他繁殖方式 一、聚焦的问题 1.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如何观察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二、探索活动:
(一)种植凤仙花 选种、播种、浇水、放置温暖的地方 目的:
(1)在活动中感悟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种子饱满、完整——自身条件 适宜的水分、温度——外部条件 理解维持植物生存需要适宜的环境 (2)学习栽培植物的方法 种子不要播的太深;
水不要浇的过多;
放在温暖的地方 (二)做种植杯 目的:
使种子在土壤中的萌发过程可视化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怎样看到 教学时:
(1)启发学生想办法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
(2)指导学生在种植杯中放入四粒种子,种脐分别朝向四个方向。
(三)制定观察计划 目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用计划引领学生坚持并进行有效观察 计划的内容:
植物名称:凤仙花(其他植物)
栽培地点:
教室内——盆栽 校园内——校园某个地方 栽培方法:播种(用种子?根、茎、叶?)
观察记录的内容:植物茎、叶的变化;
新器管的出现 为植物做的事情:浇水、施肥、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放在温暖的地方 三、拓展活动 认识植物其他繁殖方式 指向课程标准:
11.2.1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 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3种子长出了根 主要内容:
1.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2.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3.认识不同形态的根 一、研究种子发芽的过程——探索1 依据:种植杯中种子的萌发过程 观察描述的重点:
1.种脐朝向不同方向放置,根都向下生长,并且生长速度很快。
2.种子先长出根、再长出茎和叶。(满足植物生长需求)
3.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水、温度 (二)研究根的作用 包括探索活动2、3及研讨活动3的内容 1.探索活动2 基于现象提出问题——种子萌发先长出根 基于生活经验做出假设——往土壤中浇水 假设:
根具是吸收水分的作用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2.探索活动3——实验验证根有吸水作用 (1)参考下面的实验方法——教师指导进行、无需学生设计。
(2)实验方法:
放红墨水——便于观察 在水面上滴油——避免水分蒸发 在水面处做标记——可以用笔线 (3)实验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水位降低了 引领学生分析:水位降低的原因 通过推理:得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研讨活动3——集体论证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证据来源:生活经验——拔出植物不容易 价值:引发学生对生活中观察到现象的思考。
强调:有依据的陈述观点 (三)认识不同形态的根——拓展 教材中的图片分别是:
直根系(凤仙花);
须根系(大葱);
气生根(榕树)
水中植物的根(浮萍);
戈壁滩植物的根(胡杨);
沙漠植物的根(仙人球)
目的:
感受根的多样性、进一步理解根的作用,构建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指向课程标准: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4茎和叶 主要内容:
1.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2.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3.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4.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 一、观察凤仙花的茎和叶 探索1——观察凤仙花植株的形态特征 观察对象:茎和叶的生长变化 观察重点:叶在茎上的着生状况 教材要求:
1——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指向茎的生长变化。
2——数叶片的数量——指向叶的生长变化 3、4——观察并画出叶在茎上的分布——指向叶的着生状况。
凤仙花植物叶在茎上生长的方式是互生。
从上往下看每一层叶子交叉排列,最大面积吸收太阳光。
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1.探索2-1推测茎的作用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探索3-1实验验证 (1)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实验方法:放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中 观察茎的外部变化 观察茎的纵切面观察茎的横切面 (3)实验现象:
纵切面:一条条的红线, 横切面:许多红s e 的圆点。
(4)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推理)
三、研究叶的作用 1.探索2-2推测叶的作用 “叶有吸收阳光及蒸腾水分的作用” 2.探索3-2实验验证 (1)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2)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将一片叶子用黑s e 纸遮住,几天以后叶片颜s e 发生变化 (3)叶有蒸腾水分的作用:
选择叶片大的植物——蒸腾的水分多,实验现象明显 四、认识不同形态的茎和叶——拓展 1.不同形态的叶,一是对叶的多样性的认识二是对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认识。
2.不同形态的茎。包括直立茎、缠绕茎、匍匐茎、攀缘茎及变tai茎。是对不同种类的茎的认识。
不同形态的叶指向课程标准:
8.3“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5.凤仙花开花了 观察研究对象:开花期的凤仙花植株。
主要内容:
1.研究花的结构 2.认识传粉现象 一、研究花的结构——探索1、2、3 1.观察花的结构 观察对象:花(桃花等典型完全花或凤仙花)
研究方法:解剖--由外到内、分类 目的:
(1)认识花各部分结构:
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萼片合称花萼;
花瓣合称花冠。
(2)知道解剖是研究生物体内部结构的一般方法。
2.观察雌蕊和雄蕊 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组成, 雄蕊由花药、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
教材要求:雌蕊顶端有粘液、雄蕊上有花粉。
对话框“为什么花都有花蕊呢?” 意在引领学生了解雌蕊和雄蕊的功能。
3.观察更多植物花的结构。
教科书提供的是南瓜花、百合花和桃花。
南瓜花——单性花,没有雄蕊或没有雌蕊 百合花——没有花萼(不完全花)
桃花——完全花 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花瓣、花萼、雄蕊、雌蕊的颜s e 、大小、形态、数量等各不相同。
相同:都有雄蕊或雌蕊 目的:建立花是多种多样的认识,知道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时:
1.可以分组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花,每组都有凤仙花和桃花。
设计观察记录表,记录每一种花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归纳概括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花都有花蕊。
2.重点观察花蕊,指导学生了解传粉现象,理解雄蕊、雌蕊具有繁殖功能。
雌蕊的子房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发育成种子。
二、学习人工授粉——拓展 拓展活动是人工授粉,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雌蕊、雄蕊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传粉现象。
其中的蜜蜂传粉内容指向课程标准:12.3“例举动物帮助植物传粉或传播种子的实例” 6果实和种子 主要内容:
1.果实的生长变化 2.果实的结构及功能 一、聚焦 图片:是凋谢的花朵和在花朵处刚刚结出的果实,呈现了植物生长过程的结果现象。提示本节课研究的对象是植物的果实。
文字:强调传粉后的凤仙花才可以形成果实,告诉学生传粉是花结果的必要条件。
聚焦的话题:果实的结构及功能。
二、探索 (一)研究果实的生长变化过程——探索1 观察凋谢了的凤仙花里面的样子——意在引导学生观察雌蕊的下端(子房)开始膨胀。
观察植株上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果实——意在引导学生构建果实生长变化过程的认知。
(二)研究果实的结构。
1.观察凤仙花果实——探索2 (1)选择成熟的凤仙花果实。
——成熟的凤仙花果实,便于观察外面的果皮和里面的种子。
(2)数果实中种子的数量。
——与第2课关联,指导学生理解播下一颗种子可以结出许许多多种子。
可以让学生推算,一棵凤仙花植株可以结多少粒种子,领会植物的繁殖能力。
(3)插图:标出凤仙花果实的结构。
意在要求学生掌握果实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2.观察更多植物的果实——探索3 不同植物的果实形状、颜s e 、大小各不相同,意在丰富学生对植物果实多样性的认识。
果实都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进一步建构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研究方法:
观察:综合利用感官 解剖:手剥、横切、纵切 教学时:
可以补充更多的植物果实,包括种子不明显的植物果实(猕猴桃、香蕉、草莓、无籽西瓜等)
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植物其他器管,引导学生判断是否是果实。纠正学生“能吃的就是果实”的错误认识。根据果实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认识。
7.种子的传播 主要内容:
1.种子的传播方式 2.种子传播的意义 一、研究种子的传播方式(探索1-4)
教材五种植物果实涉及到种子的四种传播方式 植物名称 果实/种子的特点(写一写或者画一画) 种子传播方式 凤仙花 果皮干,易火暴裂 弓单射传播 苍耳 苍耳果实上长有勾状的硬刺,可以粘附在人的衣服或动物皮毛上,随人或动物运动将种子传播出去。
动物传播 蒲公英 蒲公英的果实很轻,形状像降落伞,每一粒蒲公英种子上都带有冠毛,可以随风飘落到远方。
风传播 莲 莲蓬:蜂窝状、内似海绵组织、轻、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依靠水传播。
水传播 樱桃 果肉肥厚、甜美,作为食物被动物传播种子。
动物传播 研究方法:
1.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 体验活动——手捏成熟果实的果皮 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实地观察——验证推测是否正确 2.苍耳、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方法:观察描述果实外部形态特征,基于外部形态特征推测种子传播方式,利用生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3.观察并推测更多植物果实的传播方式 观察、描述、推测,进一步建构多样性与共同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认识。
教学时:
1.结合研讨问题1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推测的结果及时记录下来。
2.多补充一些种子,拓宽学生视野,引发学生对周围植物的观察兴趣。
二、探讨种子传播的意义——研讨2 为后代创造更多的生存机会——空间、养料、水分、阳光 引领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其生存的联系 拓展 教科书上提供的是槭树和鬼针草的果实模型。
槭树果实:用纸折叠的,可用于模拟槭树种子随风慢慢飘落。
鬼针草:是用纸团和粘扣做成的,可用于模拟鬼针草种子粘在人身上被带走。
8.凤仙花的一生 主要内容:
整理信息、总结收获 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课。
一、聚焦 文字部分:描述了几个月里学生在研究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做过的事情:种植、管理、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等。
聚焦的任务:整理分析信息,总结自己的收获。
二、探索 包括4个内容 活动1展示交流种植的凤仙花或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
本活动与第2课的观察计划相呼应。引领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可以是观察日记、不同阶段的植物照片、植物生长变化的影音,也可以是观察记录表。
二、探索 活动2“将我们记录的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起来。” 意在引领学生将长期观察过程中的零散认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建立植物一生生长变化过程的整体认识。
即凤仙花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物开花结果以及衰老、死亡的过程。这就是凤仙花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动3依据时间,整理信息 依据观察计划中“不同时间它的样子及我们的新发现”的记录结果,选择几个主要节点所发生的变化及时间,通过计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经历的时间,认识植物的生命周期。
二、探索 活动4依据高度变化,制作凤仙花生长变化统计图 分析:第1周至第6周,生长较快,进入开花结果期,生长缓慢、接下来不再生长。
三、拓展 包括2个内容 (一)做凤仙花模型 增强趣味性及建模意识 是实物模型。进一步构建对凤仙花植株的整体认知。
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 (二)了解更多植物的生长变化 意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种植更多植物的欲望,进一步激发学生栽培植物、研究其他植物一生的兴趣。
引领学生种花、爱花,美化生活、陶冶情趣。
第二单元 电路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第二次工业革名的标志是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从此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现代工业、农业、交通、居家生活等领域都离不开电,如果没有电人类还会在黑暗中探索,电的应用研究是科技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电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电的安全使用与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相关。
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指电荷运动所带来的现象,电磁相互作用是自然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之一。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电与电路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接触过生活中的很多用电器,也可能尝试操作过用干电池做电源的些电动玩具,知道用电器必须通电才能工作,开关可以控制用电器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对电路的科学认识,不清楚用电器必须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才能工作。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简单电路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组成,知道形成电路的条件,懂得安全用电的常识,为中学进步学习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积累经验、做好铺垫。小学阶段的电路学习是一种基于现象的直观学习,它涉及的是最简单的电路元件及其组成的电路。本单元以“电路”为主题,用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小灯泡、简易电路、电路出故障了、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导体和绝缘体、电路中的开关、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这些科学探究活动来落实主题,并介绍电的来源、电的用途、安全用电等知识。
本单元目录:
1电和我们的生活 2点亮小灯泡 3简易电路 4电路出故障了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6导体和绝缘体 7电路中的开关 8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概念分析 一、科学课程标准关于电的主要概念和课程内容 本领域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主要概念:电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电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
电路是包括电源在内的闭合回路,电路的通断可以被控制。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电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时也具有危险性。
二、课程内容和学段目标的简单分析 (一)电是能量的表现形式 电的学习目标集中在3-4学段。四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上科学课,已经连续学习4年了,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对科学问题的理性思考都有很大进步,可以引导他们综合的认识电、电路和电能。
主要概念(电能),依然是上位概念。“电”作为能量的形式、不用去做理论上的分析——不用过多的思考电的本质是什么,更多的关注实操层面解决问题,这是学生容易接受和感受到的。如果老师们希望了解电能的定量表达,可参考【声音】单元解读中相关解释。
(二)课程内容更多的需要在实践层面上理解 用科学实践的观点去理解和把握【电路】单元的教学,尝试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科学实践课堂。
结合“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学生有机会综合所学知识,体会“做”的成功和乐趣,并愿意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
(三)【电】和【电路】变化 07版教材单元题目是【电】,当对电作出解释时,电荷、静电就出现了,这是老课标要求的。
20版按照课标要求,去掉了静电和电荷部分,也不需要理解什么是电,显然,用【电路】更准确。
(四)科学实践的八个类型:
1.提出问题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
2.建立和使用模型。
3.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
4.分析和解释数据。
5.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
6.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
7.基于证据进行论证。
8.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学生认知特点分析——思维、逻辑、方法 1.关注学生原有认知 对学生原有认知的了解是单元学习的基础。第1课在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将学生已有认知和学习期许记录下来。班级记录表需要贯穿单元学习始终。
2.概念理解高于实操层面 从第二课开始,用4课(2-5)研究电路。目的是要建立电路的概念——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概念的建构用了大量的实验,实操性很强。
电路概念建构的过程是理性的思维的过程——假设、推理、判断等,一直伴随在实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
电路概念的建立,在理解中获得的,超越了实操层面。
3.渗透科学实践的观点 用科学实践代替科学探究便于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实践追求更加真实的教学,如:
在真实的实践中理解科学。
在教学设计中采取系统的观点——用理性思维认识事物。
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模式和相应的规范。
电路单元解读——教与学建议 单元首页——科学的观察视角 单元首页说明 背景是ai 迪生在实验室的一幅图,不用考察其真伪。
1.电灯的发明和正式进入家庭是有时间差的。
1879年,ai 迪生用碳化纤维做灯丝,大大延长了白炽灯的使用寿命,电灯才能走进千家万户,所谓“ai 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的第一盏电灯”寓意在此。
实际上白炽灯真正发明的时间要早得多。1840-1850年期间,白炽灯就已经出现了。英国发明家斯旺1860年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碳丝电灯。到1875年左右,白炽灯的寿命已经有40小时。但是作为价廉物美、经久耐用、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则是ai 迪生的碳化纤维作灯丝、进入家庭的灯。
事实上,ai 迪生对电气时代最大的贡献是供电系统的建立,这才是导致更多不同用途的电器陆续出现的原因。
2.单元首页不足百字,阐述了本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和概念理解。
电在人们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
【电路】单元的研究更多的基于事实,不追求对电的本质理解(电荷)。所以用【电路】取代07版教材中【电】这一名称,并且按照课标要求,删去了静电部分。
每课分析 第一课 电和我们的生活 了解初始想法,关注有关电的问题 1.把学习的起点定位在学生原有认知上用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所知道的关于电的知识以及他们想学习的知识。这是第一课的主要任务。
建议使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教师随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使用“头脑风暴法”讨论问题时,需要让学生知道他们所有的想法都会被承认,而且没有人会对其他人的想法提出批评。
关于用电安全的提示要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
2.调查家中使用的电器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调查活动,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发现生活离不开各种电器,无论是大型的电器(冰箱、电视……)还是小电器(电灯、电话、小型电子产品……),同时,认识电源、发现电源的种类是不同的。
3.研讨的问题也可以与【探索】1结合起来。
第二课 点亮小灯泡 与07版比较,20版将学习周期与教学实践统一起来了,逻辑线索更加清晰,变化如下:
20版在【聚焦】中先要思考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再画一画连接的示意图。
对小灯泡构造的观察,20版更加强调对“发光部位”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功能)的观察。
对四幅连接图的思考,20版显然更细致、更深入。
聚焦 手电筒怎样亮起来的?你能点亮小灯泡吗? 电是看不见的,但是借助电路学生会看见小灯泡亮了,有电了。
思考怎样用导线和电池让小灯泡亮起来。——渗透了“电流动需要一个路径” 探索1 小灯泡发光是有个闭合的回路 想过小灯泡是怎样发光的吗? 找一找小灯泡的发光点、连接点都在在哪里,能找到几个连接点。
发现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电池—— 导线—— 电流经的路径—— 探索2 尝试点亮小灯泡——哪些几种方法能点亮、哪些方法不能点亮。
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需要画出示意图。
【研讨】 1.展示小组的实验记录表,画连接图是主要的记录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将连接点加重描黑,便于更清楚的看到连接部位。
2.分析能点亮小灯泡的连接;
判断四幅连接图的对错。在教学中可将这四幅图转换成简图,便于判断和推测。
3.是对本课核心问题的总结。分析电路的特点,形成电路是一个回路的初步概念。
第三课 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形成的核心课 聚焦 点亮小灯泡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一些关于电路的经验,这时再来组装一个真正的电路。
探索 1.利用电池盒、灯座、导线夹组装电路。
清楚关键的连接和必要的组成元件是什么。
2.在组装的电路中加个开关。
尝试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3.画电路连接图。
在记录表中画一画连接图。可以尝试用简单的符号或简笔画表示电器元件。
研讨 1.在完成的电路连接图中,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连接点用圆点标出来。需要让学生知道的是电按照一个方向流动即可。
2.在电路中尝试用其他的元件代替灯泡,发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
第四课 电路出故障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课 聚焦 进一步明确电路的特点(概念)。
建立在电路是个回路基础上的问题设定和解决办法。
探索 1.探讨在哪些情况下,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怎样发现故障、怎样解决故障,要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可以想到的所有方法。
2.做电路检测器,体验检测手段可以解决面临的问题。
3.实地检测,并补充检测记录。
研讨 汇报检验过程以及排除方法。
强调安全用电——用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易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第5课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器设备本身就是一个“黑匣子”,我们只能看到它们外面的样子,而难以看到它的内部结构。但不管多么复杂的用电器,都是由一些简单电路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
用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式,体现科学实践的基本观点 聚焦 聚焦问题是考察学生对“电路是允许电流通过的完整的闭合回路”这一单元最重要的概念的理解程度。每个学生都要清楚,本课的任务是要检测一个电路暗盒、并要作出解释。
探索 检测一个电路暗盒,推测里面可能的连接方式。需要经历的思维过程如下:
1.先组装电路检测器,并确认其工作正常。
2.分析一个电路暗合接线柱可能存在的连接状况。
3.按照活动手册1的提示,设计一个测试系统——预测可能会有多少种连接方式,确定合理的测试顺序。
研讨 1.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方式。要引导学生把可能的连接都考虑到。
2.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尝试考虑5、6接线柱的连接可能。
第6课 导体和绝缘体 有了前面几课的研究基础,本课的讨论就比较容易了…… 聚焦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征:电流能否通过。
探索 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提示学生检测前先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能正常工作。
建议先识别一个物体的导电性,如回形针,并做安全提示。
增加对某些两可之间物体(材料)导电性的分析,如:带有塑料皮的回形针、铅笔芯、漆包线、双脚书钉等。
研讨 1.检测结果与预测进行对比,特别注意那些检测结果不一样的材料,分析原因,形成共识。
2.讨论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认知。
3.分析物品的导电特点。
第7课 电路中的开关 聚焦 了解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制作一个简易的开关。
探索 1.观察小开关 发现小开关结构特点——组成材料、控制功能等,了解开关如此重要! 2.观察真实的开关 发现开关的工作机制。可以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没有了开关,电器设备会是什么状况? 3.制作开关 研讨 1.展示与交流制作方法。
2.尝试更多做开关的方法。
拓展 尝试用一个双向开关或两个开关控制两个小电灯——组装红绿灯装置。原理上是用开关来控制两个电路。
启发学生思考在红绿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办法。实际上是要解决用开关控制三个电路的问题。
第8课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这是一节关于电路学习的总结课。
“电路” 单元渗透了很多“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是典型的科学实践课。
教学中建议用stem学习方式来丰富学习内涵。
聚焦 总结与应用 探索 1.设计照明电路方案 画平面图,标出物品摆放的位置。
画电路图——2个小灯泡、2个开关的电路图。
2.交流设计方案(完善和改进)
3.模拟安装 4.交流分享 本单元教学的2点建议:
1.用好教师用书和活动手册 教材是教学文本的统称,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学习手册等。教科书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科学教育的各种信息,图片和文本都是有内涵、有教学研究价值的。
教师用书在对图片的解释和教学的指导上是最具说服力的,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依据。所以,用好教师用书是第一要务。教学的至始至终都应该研究好教师用书。
学生活动手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抓手。手册里的各种记录表不仅反映了科学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习水平,不可或缺,教学中需要指导学生用好活动手册。
2.用科学实践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观点指导教学 在【电路】单元的各种实践活动(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判断等看待每一个实践活动,将理性思维贯穿到整个电路概念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同时,一定要格外重视用电的安全和安全教育。
第三单元 岩石和土壤 单元解读 单元设计意图 矿物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矿物资源是人类的生命基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离不开矿物资源。在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物资源。从建筑到道路,从汽车到手机,从电脑到药品,工程师们在创造一切东西时都会用到矿物。除了珠宝玉石,大多数物品中的矿物已经和它们原来的模样大相径庭,使得普通人渐渐淡忘了矿物的重要性。人们还在岩石的内部建造隧道,在岩石上面建造桥梁和高大的建筑物。不仅如此,岩石是原始社会时期劳动工具的重要来源,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使用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被称为石器时代。
岩石和矿物不仅是地质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对象,也是小学阶段研究物质科学与地球科学的重要内容。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一年级科学课上玩过石头,观察过石头,根据外部特征给石头做过简单分类,也知道石头能用于收藏、观赏、盖房铺路。千姿百态的岩石和矿物在学生眼中既神秘又稀有。由于小学生缺乏生产经验,所以不能把各种日用品的成分和岩石、矿物建立联系,难以理解岩石和矿物是重要资源。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缺少接触不同岩石和矿物的机会,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识别、细致描述常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科学观察与描述岩石、矿物的特征,能满足学生认识身边事物的愿望,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兴趣。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以及水分、空气、腐殖质等组成。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小学生对于岩石和土壤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熟悉,更谈不上研究,而对于矿物就非常陌生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岩石、矿物和土壤,并懂得保护这些资源的重要性。
单元整体介绍 本单元隶属于地球宇宙科学领域。
知道岩石和土壤的相关知识;
初步掌握一些科学观察方法;
激发学生对探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提升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本单元的组成 第三单元 岩石与土壤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岩石的组成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5岩石砂和粘土 6观察土壤 7比较不同的土壤 8岩石、土壤和我们 单元编写思路 本单元总体结构为总——分——总。
第1课是开篇课。主要意图是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和探究意愿,为今后学习岩石和土壤的知识并饱有持续探索热情埋下一颗兴趣的种子。
第2—4课是关于岩石(矿物)的学习。第2课是对三种主要岩石的观察描述;
第3课从岩石组成的角度了解矿物的知识;
第4课时动手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增强实践性与趣味性。
第5课,是学习岩石、土壤之间的一个过渡课。将岩石和土壤建立关联。
第6、7两课是对土壤的学习。
第8课是总结课。将岩石、矿物与土壤之间关系进行系统分析与总结,并且从重要资源的角度提升保护意识。
本单元编写思路背后的思考 本单元编写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减少容量,降低难度 岩石:2课—1课,只研究三种常见岩石表面特征。
矿物:4课—1课,从认识岩石的角度来了解矿物。
2.增加土壤内容,完善知识结构 土壤:1课—2课,保留原有对土壤成分的学习(第6课),增加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探究(第7课)。
3.关注学习动机与实践活动 增加第1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意图就是增强学习动机、兴趣。
增加第4课《制作岩石和矿物本》。其它课增加了许多观察实践活动。
旨在顺应学生年龄特点,提升学习兴趣。
4.凸显大单元结构优势 单元内部,将零散的知识点置于学生概念框架中,促进概念不断建构。
单元间重视与低、高学段单元的关联,推进概念的理解与持续发展。
单元内容编写依据 4.地球上有大气、水、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2年级 3-4年级 5-6年级 14.3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
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14.4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知道矿产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4.5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 16.人们为了使生产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3-4年级的下列相关习内容。
4.3-1知道土壤是地球重要的资源。
14.3-2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14.3-3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
14.4-1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14.4-2观察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标本,认识常见岩石的表面特征。
14.4-3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5.1-2说岀人类利用土壤进行农业生产的例子,树立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15.1-3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例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6.1-1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观察、实验、比较等多种方法,描述和记录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将事实与认识相关联,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能根据岩石、矿物和土壤的特征,对照有关资料对它们进行识别。
会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 欣赏岩石和矿物晶体的美。
培养收集研究岩石和矿物的兴趣。
认识到使用多种方法认识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岩石、矿物和土壤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自然资源,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并合理开发与利用。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表现来展示理解 能举例来讲述岩石和土壤记录地球历史和演化的故事。
了解并能运用科学方法(从颜s e 、纹理、颗粒大小、粗糙程度等方面)开展对三种常见岩石表面特征的观察与描述,并能概括出三种岩石的表面特征。
能对花岗岩从矿物组成的角度进行细致观察(从颜s e 、条痕、光泽、透明度等方面观察、描述三种矿物的特征)。
掌握区分岩石、沙、黏土不同(位置、特征)的实验方法,并能用证据对岩 石和土壤的关联加以说明。
会做土壤成分的鉴定实验,观察并区分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能通过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出土壤的不同类别。
说出岩石和土壤形成的大致时间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风化作用的结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
单元主要学习方法 方法多元 观察描述——对岩石、矿物、土壤的学习,都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描述来认识他们的特征。观察与描述贯穿本单元学习的始终。
比较——对岩石的特征的学习借助与岩石样本的比较;
对矿物光泽的观察借助参照物来比较的方法;
岩石、沙和黏土特征的比较;
三种类型土壤的特征认识要在比较中分辨,澄清。
阅读写作——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是本单元的重要学习方法。对岩石和土壤的用途及意义的了解、岩石图鉴的学习、土壤类型与种植植物的关系等都需要搜集资料,并通过阅读获得相关认识与理解。最后一课“土壤的污染与保护”调查小报告的撰写。
分课内容介绍 1.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形成过程记录了地球形成与演化的历史。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重要资源,用途广泛。
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岩石和土壤形成的过程及用途。
能用班级记录表记录、整理有关岩石和土壤的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思维方法感悟学习岩石和土壤的意义与价值。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研究岩石和土壤的兴趣。
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建议 1.重视课前资料搜集。
2.注重学习方式的多元。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3.注重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归纳概括的科学思维。
4.重视科学记录单,处理好个人与班级记录单的使用。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科学概念目标 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见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感官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观察。
会使用简单工具对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的特征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会用科学词汇描述、记录岩石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积极参加观察岩石特征的探究活动,保持对岩石的研究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观察、比较、描述和记录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学建议 1.注意三种岩石选择要典型,便于学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注重观察岩石的方法学习(与典型岩石样本比较,来观察了解三种岩石的特征)。
3.注重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共生发展。
4.注意观察活动的安全。
3.岩石的组成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s e 、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s e 更可靠。
科学探究目标 会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组成。
能够用科学方法观察矿物的颜s e 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等特征。
能用科学词汇描述矿物的特征,并能够做好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矿物和岩石是组成地壳的重要物质,与人类关系密切。
认识到矿产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宝贵资源。
教学建议 1.从认识岩石的角度来学习矿物的相关知识。从认识岩石的组成引出矿物——三种矿物的观察(观察方法的学习)——花岗岩成分的再次观察(找出三种矿物)
2.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矿物特征的方法(借助参照物)。
3.注意教学具的结构性(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玻璃、丝绢、蜡状……)。
4.做好一些资料的补充,丰富学生对矿物的了解。
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矿物的不同特征是识别它们的依据。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用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制作标本。。
能够对照标本图鉴,根据岩石矿物的特征识别采集到的标本。
科学态度目标 体会到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乐趣。
培养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常见岩石的特点:
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要做好。(师生都要做好准备——图鉴和岩石)
2.课上指导学生制作岩石矿物标本。(步骤要清楚,图鉴人手一份)
3.通过制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岩石、矿物特征的认识,增强鉴别能力。
4.做好与课下的延伸,不断丰富标本盒,适时可以召开展示交流活动。
5.岩石、沙和黏土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碎裂后会形成沙、黏土。
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各不相同。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观察、比较岩石、沙和土壤三者的不同特征。
能够根据事实对岩石的变化进行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敢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热爱自然,意识到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建议 1.重视对岩石、沙、黏土所在地点的观察与描述,建立起之间的关联。
2.开展好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活动,注重方法的指导,形成对各自特征的认识。
3.重视对观察现象的描述,比较特点的不同为研究土壤成分及土壤的类别做知识铺垫。
6.观察土壤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1.重视土壤的采集与筛选,保证内容的丰富,支撑概念建构。
2.做好几个观察、实验活动。注意操作的规范性。
3.重视活动前的猜测活动,提供观察实验活动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
4.重视与之前认识的回顾与反思,感受自我的提升。
7.比较不同的土壤 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三种土壤的特性进行细致地观察、比较。
能够观察、描述、记录三种土壤的特性。
能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与土壤类型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认识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生活的许多需求都来源于土壤。
教学建议 1.用多种方法观察、描述三种土壤,归纳总结三种土壤的特征。
2.指导学生做好渗水性的对比实验。(基于预测开展对比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3.重视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建立起不同植物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中。
4.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关于土壤与植物生长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8.岩石、土壤和我们 科学概念目标:
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决定了它们的用途。
岩石和土壤在生产和生活中用途很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岩石和土壤。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不可再生。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等形式,了解岩石和土壤的用途。
通过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行为。
能够基于调查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
科学态度目标 关注人类在开发、利用、保护岩石、矿物和土壤等方面的种种行为,树立保护、合理利用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意识与自觉。
乐于在课外继续从事有关岩石、矿物和土壤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构建起岩石、矿物、土壤之间的联系。
2.通过教材呈现的图片,让学生对岩石、矿物和土壤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有进一步了解。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图片或影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
3.组织学生开展好“我和土壤”的游戏,从角s e 扮演中获得体验与感受。
4.组织学生开展土壤调查活动,撰写调查小报告,尝试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1课时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教学目标] 1.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部特征。
2.观察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不同。
3.探讨种子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教学重难点] 1.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2.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师:向日葵小苗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植物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呢?绿s e 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新生命的。种子有什么特征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s e 等。
师: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有什么不同?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不同植物种子的外部形态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不同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 3.种子的哪一部分有可能发育成植物?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寻找不同植物的种子,做一幅种子贴画。
[板书设计]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凤仙花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一生的变化。但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他植物是否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课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和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第2课时种植凤仙花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合适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
2.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
3.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4.学习并掌握播种技能;
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
树立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播种的方法。
2.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铲子、花盆、喷水壶、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的杯子、卫生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 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请大家看p5页中的“播种方法”。
2.生:阅读p5页中的“播种方法”。
3.师:请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4.师:请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我们种下的一些种子,他们都能长成一株植物吗?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记录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挑选饱满、没有受过伤的凤仙花种子,种到花盆或校园的花池中。
(2)想办法观察种子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6页的表格中。
(2)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完成观察记录表、观察日记。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为什么要选择饱满的、没有受过伤的种子播种? 2.需要提供什么条件,种子才能顺利萌发?我们的依据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记录,了解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选带芽眼的土豆块、红薯块或天竺葵的枝条种到花盆里,观察他们的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种植凤仙花 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生长条件、观察计划 [课后反思] 建议让学生亲自种植凤仙花,并且让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帮助学生练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刹、痛、辨、镶”4个生字;掌握“一刹那、发痛、分辨、镶金边”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
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的《暮江吟》一首诗描写的是太阳落山时,江面上的迷人景象。今天,我们即将阅读的名家名篇《海上日出》选自作家巴金爷爷的《海行杂记》,它描写的是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壮观景象。
二、范读全文。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只要你用心,相信巴金爷爷的文字会把你带入那奇妙的景象之中。
说一说,在听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脑海中都涌现出了哪些画面?
三、指导自学。
出示学习建议
1、轻声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义。
四、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生字词
出示一
刹那间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唤起积累:除了“一刹那间”,你还知道哪些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转眼间、一瞬间、霎那间、顷刻间……)
出示二
分辨辨认辨别
争辩辩论狡辩
说一说“辨”与“辩”在含义和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出示三
镶
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结合语句,给“镶”选择着恰当的解释,并想象语句描写的景象。
(1)把东西嵌进去;
(2)在外围加边。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2——5自然段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分别写了天气晴朗时、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不同景象。
(2)体会开头、结尾的作用。
第一段
指名读,思考:这段文字,作者向我们交待了什么?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中的“常常”说明了什么?
这一段,与下文有什么关系?(开头总起)
最后一段
齐读这一段,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换成肯定的说法,怎么说?
联系上文思考,“这”是指什么?
那结尾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得更直接些,就是——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由此,你觉得结尾段在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总结全文)
那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待下节课再深入探究。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继续朗读课文。
有条件的同学明天早早起来,观察一下日出的景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文字,想画面。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第一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顺着探究点,深入品读课文。
1、独立阅读并思考
为什么称“海上日出”为“伟大的奇观”?
学习建议
按顺序研读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空景象的变化,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感受“奇观”。
2、全班交流学习体会
晴天时:(第2、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上依次点击出
浅蓝一道红霞红霞扩大越来越亮
师生接读
师:看到天空色彩的变化,“我”知道——
生: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体会作者此时什么心情?(急切、盼望……)
练习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日出过程的?(课文第3自然段)
随着学生的发言,演示文稿依次点击出
(开始)露处半边脸红得很没有亮光
(最后)完全跳出了海面红得可爱发出夺目的亮光
这段文字中,哪句写得最精彩?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设问:简洁地说,这句写的是什么?
——太阳向上升。
——太阳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使劲向上升。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谈出自己的感受。
想像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小结,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我们一句一句接读,读中再次想像这幅动态生成的画面。
有云时(第4、5自然段)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引导学生体会:“镶、透、染”等词好在哪里?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段话?大家评评谁读得好?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小结
《海上日出》是不可多得的名家精品,它来自于巴金先生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学习巴金先生留心生活、勤于观察,我们也会在大自然中有惊喜的发现。
五、作业
1、用上“词语采集”中的“目不转睛、夺目、奇观”三个词语,写自己观察的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其变化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
2、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板书设计:
总起 — 时间、地点
日出前
7、海上日出 分述 日出时 热爱大自然
日出后
总结 — 伟大的奇观
《海上日出》是一篇精读课文。从课文内容来看,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日出时海面及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出的景象。从说明方法上看:有比喻、有对比、有拟人有反问等等,可谓多种多样。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课堂上我安排了自读和范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我先指名试着读一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相互找优劣,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范读,整堂课自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有学生尝试的读,有学生合作的读,范读有老师有层次指导的读,有在音乐配合下的有语气的读。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上我还设计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以作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在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后画出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并图上颜色,将各个小组推荐的绘画作品在同学中展示出来,最后利用课件将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写上一句给你感受最深的话,可以摘抄,可以创作,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种语言的积累,再创作。
从备课到讲课,我深深的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讲好一节课需要教师除了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有深钻教材,深钻教法,体现新的理念,敢于做新的尝试的精神。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比如由于经验不足课前准备的一些图片没有展示给学生欣赏,课前已经想了很多次的语言没有及时的表达,合作学习中还没有很好的教给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没有很好的思考等等,这些都将是我努力的方向。
由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在课的设计上我也重点抓了“读”这一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朗读一篇文章的方法。课堂中有学生自由读,有学生尝试读,有学生合作读,读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潜词造句的深厚功底,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课文描绘了作者乘船时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全文采用了大量比喻、对比、拟人、反问等说明方法,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它,感受到日出的伟大、壮观,体会作者的情感?我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哪些句子或者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去自读,接着创设情境,有时候学生想像兴趣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情境。如:我播放了一段海上日出的视频,让学生去感受海上日出的雄伟、壮阔,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过程。最后让学生体验想像,想像后让学生积极地描述着自己的想像。这样做,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走进作者的心里,能感受到作品语言文字的魅力!可见,想像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心里因素,在语言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但本课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让学生发言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影响了教学的时效。对个别重点词语的解释不够透彻等。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今天上了四年级的科学《水变咸了》。整个教学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也出现几个问题。
首先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在让学生操作和观察高锰酸钾溶解实验的时间有点过长。这个实验过长就会影响下面的活动。当然后面的`实验的时间还是比较长。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必须到外面的水龙头取水这样就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我想如果可能话申请将实验室的水龙头修好,以便学生进行用水试验。如果不行就事先准备几桶水供学生进行实验。我想这是客观原因,在教学设计必须合理科学的进行实验时间的分配。这需要老师做好实验的准备及准备实验。为了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我想还需要加强实验指导。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指导语言要一针见血。从而加快学生的实验。
其次教学过程中,还是有些环节需要进行处理。比如在实验完之后,学生汇报的问题。这时候怎样使学生尽快的进入汇报状态,这个方面还需要进行研究。想办法使学生尽快的从实验状态进入汇报状态,我想这需要我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要求。因为这衔接的地方时浪费时间比较长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