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全标识教学反思总结四篇(优秀)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总结篇一
经过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老师和学生共同体验了一把新型的上课方式。对于老师来讲,也会发现线上教学的一些问题,这段时间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我采取了课程直播的方式,初期效果很好,学生有按时进群,认真听课。但是新鲜感随时间而逝,在后续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明显下降,但是热爱学习的学生依然保持热爱。
如何把其余同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呢?我想在教学中除了授课时间要短之外,老师的ppt要尽量做得有吸引力,要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要降低难度,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能够有获得感。要考虑在ppt的制作中适当插入音频,好玩的视频以及小游戏,有想法更要有行动,积极学习电脑制作知识,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课堂。
二、教学时的困惑
我在教学中,常常会感到困惑。我到底是应该用尽量多的英语教学还是要用更多的汉语让学生能够轻而易举的听懂呢?是应该按时按量完成当天的教学任务还是应该占用不属于英语教学的时间给学生增加负担呢?这样的困惑在教学中是不应该存在的,但是我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一边觉得自己应该多多重复以增强学生的记忆,一方面又害怕过多的重复会啰嗦甚至会限制学生自身的思考,从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在这个方面,我需要进行不断的实验和反思总结,争取找到最适合学生们的方法。比如在一节课的不同课时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反馈进行选择,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三、对学生管理的无力
因为是线上教学,所以我无法与学生近距离的交流沟通,对于学生日常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清楚到底该怎样解决。主要有以下问题:1.学生在直播课时不听课或者听课时间短;2.课后作业不完成或是草草了事,打回订正学生视若无睹;3.平时的背诵任务总会有人不完成。
对于第3种情况我不会在群里催促,我只是认真指导已背诵学生的语音,希望别的家长看到可以增强让自己孩子也能够得到指导的意识,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更好的成长,从而自觉的加入背英语小队伍。不知这种想法是否可行。
对于1和2,我会在群里告知家长,但不会单独把名单列出,一方面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方面又期待着学生的自觉,从而总是陷入两难的境地。但现在我想的是可以适当催促有能力完成作业的学生,但是对于催过后仍然不写作业的学生或许我不要再强人所难了?
以上便是我这两个多月以来对于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惑和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任重道远,只愿自己保持初心,保持热爱。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总结篇二
《城市的标识》是当代女作家张抗抗的作品,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达到体会作者真挚感情的目的。此外,教学中我重点设计了两年讨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被掳掠到一个城市,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多种答案:公交车站的站牌;公司门口的牌子;学校门口的牌子;汽车车牌;商店的广告牌;标志性的建筑,如“东方明珠”“天安门”“兵马俑”等。这一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这些标志都不是大自然所馈赠的,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从而体会到作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把树称为‘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城市的灵魂’,是不是太绝对了?”学生的意见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认为像标志性的建筑,如天安门、东方明珠等都是不可被替代的,还有泰山、崂山、长江大桥等,所以作者的说法太绝对了。还有的认为历史遗留下来的、后来建筑的标志虽然不可替代,但这些都无法与“树”相比,因为只有树才是大自然的赠与,所以作者的说法很有道理。
课堂上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是成功的,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设计。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总结篇三
开学的第三周是安全教育周,围绕这周的安全主题我们开展相应的系列活动,其中《安全标志》这个活动是让幼儿们观察各种安全标志,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识,在生活中看到标志应该怎样做。在之前的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会看到很多这种标志,但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个活动,能更深入体会到标志的意义。
活动以故事导入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将安全标志渗入到故事中,让孩子们更有参与的欲望。
对于一些安全标志的认识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经验基础的,当出现类似的标志时他们就会混淆。活动通过孩子们的观察讨论发现一些标志的特征,通过实际操作更近一步了解标志的意思。
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小朋友自己寻找班级里哪个位置应该贴上安全标志,每个小朋友都十分愿意去找,在结尾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最积极最热闹的,让他们学以致用,更加能知道,什么地方是有危险的,应该要怎么去做。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安全标志,理解,遵守并能传播这种安全知识。
整个活动还算成功,活动将比较抽象的安全教育内容通过幼儿的探索体验、交流表达和教师的帮助提炼,使之成为在生活中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知识经验,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并且会取得经过提炼的更高一层的经验,对幼儿的生活真正有了帮助。由此我体会到,作为幼儿教师,要教幼儿学会生活,就一定要从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记住只有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而我们,只是帮助幼儿总结和提升,帮助他们养成生活中真正能够得益的良好习惯。这才使幼儿真正需要的。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小朋友们都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标识,结合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我发现他们也都非常乐意去寻找去发现。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大家都能跟着老师的思绪开展活动,真正体现了活动的有效性。
安全标识教学反思总结篇四
1、循序渐进式的课前导入有利于学生对于“标识”这个词语的理解,配上三个极其相似的城市的图片,一步步的添加信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逐步意识到“标识”对于一个城市的重要性。
每个孩子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当我给出图片一步步的让他们猜城市名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开始慢慢的融入课堂之中。
分层次来说,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就能很准确很快的去划分,而一些语文基本功较弱的孩子就有些难度了。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提示去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这也就是我这节课为什么会设计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分类四字词语的缘故。效果确实还不错,当学生自己把找到的同样颜色的词语放在一起时,经过仔细观察,很容易总结出分类的规律,也就是文章的层次了。而且孩子们对于我奖励的卡片很有兴趣,积极性高涨,本身还有点放不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3、教学环节紧凑,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点渗透到位
第一部分用反面衬托的写法,起到突出主题、引发人们思考的作用。这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讲到这里时我补充进了衬托的知识,讲述了正衬与反衬的区别,并举了很通俗易懂的例子,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反衬的作用。
1、课下在组里也做了研讨,要是平时的教学,这样设计可能还没有什么,因为还会有第二课时的讲解。可是如果是正式的公开课,我的这节课就显得不太完整,课堂容量虽然很大,但是却没有学文后的总结和写法归纳、情感升华等部分,这就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了。这一点还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将第一课时的字词与课文脉络的简单整理放在一起;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感悟重点。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2、在讲授第四部分结合句子,谈体会或疑惑时,我的设计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来自己体会出城市的雷同给人带来的'那种茫然无措、无奈的心情,意识到树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能通过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来,也能归纳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可是一部分孩子却变成了通过四字词语去寻找对应的句子了,这就和我的设计初衷不太符合了,对于下一步树的重要性的学习会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