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宽容》序言教案实用(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宽容》序言教案篇一
1、读准文中的多音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回血”、“轻盈”等词语的意思。
2、在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宽容的魅力。
4、以护士的口吻,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理解“宽容”的意思。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中心与体裁
1、轻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词语正音
(2)课文写了哪几个人?
(3)指导概括主要内容
2、初步体会中心,了解课文体裁
(1)课文到底是写人还是写事呢?
(2)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三、理解人物个性,体会宽容的魅力
1、体会妻的恼怒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3—8节,把写护士的语句划出来,想想护士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2)交流句子
(3)体会心情变化。
①理解“瞟”,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联系妻子的话,展开想象,体会护士的心情。指导朗读
③分组读3—8节
(4)小结:因为妻子的恼怒使护士的心情由紧张到慌乱、害怕、痛苦,所以护士第一第二针都没有扎中。
2、体会“我”的宽容对护士的影响
(1)读读课文9—18节,先划出写护士的句子,再想想护士当时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再想想她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的?
①理解病人说“你是新来的”这句话
②体会“谢谢你!”的含义
③理解“轻盈”
④指导朗读
3、体会宽容的魅力
(1)妻子的这一句“还是你行!”是在夸丈夫行,其实就是在说她自己不行。她不行在哪?
(2)串读全文,通过对比加深理解
(3)小结:“我”和妻子不同的态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妻子的态度让护士两次都没扎中,而“我”的宽容让护士一针见血。
(4)体会妻子的特点。
(5)小结:我们要宽容地对待护士,也要宽容地对待妻子,因为宽容能化解矛盾,能给人以力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妻子的恼怒让年轻的护士十分紧张,两次没有把针扎中,而“我”的理解、鼓励和指导让护士第三针一针见血,最后三个人都笑了。
二、以护士的口吻复述故事
1、到了晚上,这位年轻的护士回家后将她第一次独立给病人打点滴的事情说给家人听。
2、文中三个人物的称呼都要怎么变?
3、指导复述故事的开头
(1)作者先写“我”怎么样,再写“我”看到什么。现在“我”变成了“护士”,要先说——(护士怎么样做)再说——(护士看到什么)
(2)学生准备,指名复述
(3)小结:我们复述的时候,开头交待一般要从说的人“我”开始。
4、指导复述“第一针”内容
(1)两个“也许”告诉我们什么?
(2)小结:两个“也许”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复述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说。
5、指导复述“第二针”内容
(1)先自己读读这几小节,你觉得在复述这部分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
(2)小结:可以说自己的心理活动。
(3)重点指导:护士不由一愣,眼神有些慌乱。
(4)小结:写自己的神态的句子,说的时候要改成感受或心理活动。
6、指导复述“第三针”内容
(1)自己读读9—18节,把你认为复述时要改的地方先划出来,再想一想怎么改,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2)指名复述
(3)重点指导:
①第9节:要给人一种场面感。
②第10节:把自己的神态改成心理的感受了。
7、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护士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着以护士的口吻来写一写这个故事。
《宽容》序言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理解本序言的独特写法。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文中对“宽容”的理解。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1、把握文章思路,明确文章的中心观点。
2、领悟课文中蕴涵深意的哲理。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涵的哲理,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言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被宗教裁判所判刑,烧死在罗马。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宽容〉序言》,要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激烈的故事。
二、简介作家作品
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
他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多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其作品的插图全部出于自己的手笔。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在20年代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也为中国青年所喜爱。
著名作品有:《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
《宽容》初版于1925年。在此书中,房龙缕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三、序言
序言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以及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写法奇特。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
四、述故事情节
问:这篇序言的写法很有特点,像是散文诗,又像是寓言。现在我想先请一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来回顾一下这个寓言,大致说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回答,经老师点拨后明确:)
在一个无知的山谷,有着一群守旧的人们,他们固守着传统,愚昧、落后、固执,决不允许新生力量的出现,面对一位敢于向外边的世界探险,寻求解放和自由的青年,他们不予理睬,反而加以残酷的镇压,最终青年被残忍地杀害,而这些愚昧的人们也最终遭到了自然的报应。
五、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归纳故事蕴涵的哲理
1、故事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守旧老人: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尊崇古老的律法,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生死,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顽固、虚伪,仇视一切革新,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而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最终遭到人们谴责。
(2)问:文中的漫游者原本也只是普通村民,本可以和其他人一样,任凭“日月流逝,年复一年”,“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过着所谓的“幸福生活”,可是后来他的命运却发生了改变,他遭到了什么样的境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如果由你来为漫游者立个碑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漫游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3)在鲁迅先生笔下,经常会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么一类人,在这个故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群体呢(——村民们),他们有什么特点?
村民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明确: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
展开: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纵观中国历史,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从序言的最后一节中不难看出:“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问:为什么在“将来”后面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呢?(“希望”显然只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福和心愿),这就让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事”为什么过去发生了、现在发生了,将来还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不仅会造成先驱者的悲剧,还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a、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b、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都是告诉我们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我们要彼此宽容。)
六、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1、问: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先生强调对外来事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本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明确:
(1)提倡宽容质疑;
(2)反对禁锢压制;
(3)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和闭塞;
(4)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但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所谓“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要勇于创新(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创新需要勇气和自信);
2、辨证地理解“宽容”
穿过那无知的山谷,趟过那缓缓流动着的小溪,房龙先生以这样一个广泛的意义上的“宽容”一词简明涵括了我们常说的自由、民主、理性,《宽容》的另一种版本的名字就叫《人的解放》。房龙强调说,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他让我们看到,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可以美攻打伊拉克为例适当展开);所以如今的我们依然反对战争,崇尚和平,反对恐怖,向往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
于是我们倡导宽容。可是,我们要一味地宽容吗,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宽容》。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人类社会在发展,宽容与不宽容是同时存在的。
试问: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有不宽容的原因呢?
首先,在遥远的古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注定了人们要有“不宽容”的精神,这是必须的,因为人类要生存。
纵观中国历史,在朝代的更替中,对旧制度的冲击决不能抱以宽容的态度。饥饿导致革命,这个过程中必然最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康梁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历史证明:积极的革新、革命,其根本动力来自于对现实的不宽容。
我们再将目光转到现在。在面临全球化经济的今天,一个国家要想站稳脚跟,就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家内部的改革、对外的开放必不可少,一个个旧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来不得一丝一毫的宽容。将之扩大到生活和学习中,这里的不宽容不仅体现在对强者的不屈服,还表现为对自己的不满足,敢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说来,发展就要有对已不宽容、不松懈的态度,要有敢于挑战的勇气。
房龙先生坚信“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定会到来,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进步”。思想的束缚、战争的暴虐、种族的歧视等等,都在呼唤宽容,我们渴望那和平安详的日子,生活中的宽容会让你平和安详,而发展中的不宽容会促进社会的进步,无论过去、现在、将来,二者都需要存在。
七、课堂小结
最后,我想以我们的同乡林则徐的诗句做为这堂课的小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八、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丰富的哲理,采用的文学形式也很特别,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请结合历史事件或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和写作)写写你受到了什么启示?(写作和哲理)
《宽容》序言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与“守旧老人”这两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2、培养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理解课文中倡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对分子镇压新思想的内容;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1、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课文的中心意思;
2、指导学生领悟课文中蕴含丰富哲理的语句的含义。
明确本文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借鉴、吸收。
结合总体介绍,感悟文章内容和特点,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并评价,理解文中蕴含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多媒体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翻开历史这部大书,我们发现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先驱者,他们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甚至牺牲自我,为人类发展献出了一切,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你们能列举几位吗?(中国:商鞅、王安石、谭嗣同等;外国:布鲁诺、哥白尼、达尔文等)这些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先驱者虽屡遭磨难,但并不妥协,对于他们,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请看房龙《<宽容>序言》。(板书课题)
二、巧妙解题,了解作者作品
用多媒体显示背景,介绍课文中心意思。
附资料内容:
威廉·享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市。他善用极其轻巧俏皮的语言讲述历史故事。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有《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地理》《房龙论人》等。《宽容》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写作风格的书,在这部书里,作者用生动的文笔讲述着人类思想发展史,他积极倡导思想自由,赞美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表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在《<宽容>序言》一文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和“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宽容》一书的精髓: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比较《<宽容>序言》与《<呐喊>自序》和《胡同文化》有什么不同。
2、全文共10个小节,给每个小节取一个能概括本节意思的标题。
3、这篇序言是一个寓言故事,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思考:那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人物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
1、本序特点有二个:
(1)散文诗式的寓言故事;
(2)每部分之间用“*”隔开,但各部分间又有内在联系。
2、十个小节的标题依次为:
(1)无知山谷
(2)孤独的先驱者
(3)先驱者传播新文明
(4)悲剧
(5)灾难降临
(6)可怕的冬天
(7)投奔新世界
(8)重建新家
(9)纪念先驱者
(10)希望。
3、故事发生的时间:最后一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地点就是“无知山谷”,那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造就了一群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三类人:守旧老人——保守顽固,愚昧残酷,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阻碍新事物的发展;先驱者——坚持真理,敢于创新,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村民——盲从迷信守旧老人,象征着迷信古人,盲从别人的人。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
思考下列句子的含义
1、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明确:厚古薄今,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抱着过去的教条不放,是守旧势力突出的表现。愚昧守旧的地方,旧的东西很难打破,所以人们只好守旧而相安无事。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明确:由于“守旧老人”用律法严酷镇压,再加上村民受传统观念束缚,受守旧老人蒙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人,同时“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数量太少,孤军奋战,因而“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归于“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明确:人们可以因律法而顺从,但一旦失望,就会产生反抗,产生勇气。失望会把麻木、安于现状的民众推向变革的阵营。
五、借鉴吸收,发散思维
本序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思?给我们什么启示?
围绕序言,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下面仅举几例。
思想内容方面:
l、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
2、真理一定战胜邪恶。
3、要使真理永存,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
4、学习先驱者,敢于怀疑,敢于创新。
写作方面:
1、序言写法没有固定格式,可以创新。同样,写其他文章从语言到形象也是不拘一格,可以百花齐放。
2、散文诗式的结构,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老师归纳:宽容是一种美德,创新需要勇气、自信和坚持,甚至付出代价。
六、课堂小结,巩固深化
著名作家说过,房龙先生的笔有“一种种魔力”,读了他的文章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本序就是这样的一篇好文章,它能够唤醒读者心中最善良的记忆,擦亮人性中理性而美丽的一面,从而带给大家思索、启发。它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虚构了先驱者与守旧老人两大势力殊死斗争的过程,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即人类必须要有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房龙先生还以本序告诉我们,文无定法,序言这种文体的生命力是旺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