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日记200字实用(七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一
放寒假了,我妈妈开着车拉着我们去姥姥家过春节。
春节前的那几天,大街上人来人往,买东西和卖东西的人比平常多了很多很多,我问姥姥为什么,姥姥说:马上要过春节了,大家要多买点东西,过个和和美美的新年。
盼啊,盼啊,四天,三天,两天,一天。春节到了!夜幕中,一个接一个的烟花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又像孔雀一样展开羽毛在空中消失了。看着这绽放的美丽的节日礼花,我感到快乐极了。
春节,你是我们每一张幸福的笑脸,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期盼的节日。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二
迎接满面春风的 风婆婆;迎接笑面桃花的.花娘子;迎接万物春生的春仙子。
听,鞭炮声、锣鼓声响彻云霄。
看,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一片繁华的景象。
瞧,正在放烟花的孩子们。
闻,浓浓的亲情。
——春意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三
近年来,每逢春节便刷爆社交网络的返乡日记,道出的不仅仅是凋零的劳动力、解体的乡规民约、高昂的娶亲负担这些表面现象,浓郁的乡愁背后,实际上是当代中国人集体面临的现代化困境。一篇又一篇的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残留的小农经济形态解体过程中的乡村巨变和个人蜕变。而这些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文化的深层推力。文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处事风格,而这些都可以在历史回溯中窥探其奥秘。
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饱经沧桑战火,但没有像其他任何一个古文明发源地那样分崩离析。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深深植根于寻常百姓家,得到代际传承。中华文明能够躲过岁月的刀斧、能够抗击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其答案就在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中。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农耕文明早在黄河中游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形成,人们逐水而居,春播秋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从肥沃的土地中收获上天的馈赠,过着与游牧民族饥饱不定、奔走疲惫的迁徙生涯截然不同的富足生活。当农耕经济逐渐推广到整个中原大地,儒家文化也日渐从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文化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充,并由上至下推行,深深渗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外化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从而演绎出数千年来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所以说,天人合一、尊老敬上、友善勤劳、守旧谨慎、善恶报应、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是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都是由农耕经济形态决定的。农耕经济形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决定了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也塑造了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
然而,社会意识观念必须适应社会存在,否则就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农耕经济形态下的中国,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已经席卷着我们进入现代化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适宜传统农耕经济形态的中华文明已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而文化的滞后性必然导致这样的情形出现: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当代中国人不得不遭受从传统文化观念和生活样态中撕离出去的苦痛,在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新观念尚未形成确立之际,难免陷入传统性与现代性所构成的两难境地。
因此,如何审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锋,不仅关系个人的安身立命,更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如果固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的“遗老”不仅难以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也难以在新旧价值观念的现实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如果全盘抛弃传统文明,生搬硬套西方国家在他们的传统文明基础上生发演绎的现代文明,那不啻于邯郸学步,会使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我们成为无根浮萍,随波逐流,沦为附庸。
所以,理性清晰地思考传统文化,慎思明辨地融入现代发展,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我们才有可能走出现代性与传统性交织而成的圈牢。
(摘编自20xx年2月24日光明网《光明时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返乡日记记述的是村庄的沦落和个人的乡愁,但这种看似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背后,却有着文化的深层推力。
b.中华大地饱经风霜却没有分崩离析,是因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并代代相传。
c.中国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经济形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巨变宣告了小农经济形态的彻底瓦解。
d.农耕经济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友善勤劳、善恶报应、天人合一、守旧谨慎、祖宗家法这些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中华文明躲过了岁月的刀斧、抗击了少数民族的`金戈铁马,绵延发展了几千年。
b.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得到自上而下的推行,从此开始影响普通百姓的生活,并形成了稳健发展的人情百态。
c.浓浓的乡愁背后,是当代中国人集体性的现代化困境:传统的中华文明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d.社会的意识观念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存在,不仅会对个人的安身立命造成阻碍,也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形成制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文化的滞后,在现代化背景下演进的传统中华文明,让当代中国人陷入旧观念与新常态格格不入的两难境地。
b.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已制约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c.传统中国人的存在样态,传统中国人的处世风格,乃至传统中国人的国民性,归根到底都受制于农耕经济形态。
d.只有抛弃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才能在现代工商业活动中收获事业成功,并在新旧冲突中求得心灵安宁。
1.c
2.b
3.d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四
今天,我和奶奶、妈妈、哥哥姐姐们一起回到了乡下,为20xx新年做准备。
我们刚下车,就看到大妈一个人在院子里,忙热火朝天。我先帮奶奶和妈妈把东西搬下车,然后大妈就交给了我一个任务,她递给了我一个桶和一把铲子,说:贝贝,帮我把院子里雪铲干净吧!我爽快答应道;好,交给我吧!然后就开开心心地忙活了起来。
第二天,我早早起了床,因为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大早,人们就放起了鞭炮,庆祝新年即将来到。
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奶奶、大伯,还有爸爸,都给了我压岁钱,吃完饭后我就和哥哥姐姐一起去外面放烟花,五彩缤纷烟花闪耀在空中,把天空映衬格外美丽。
过年真是太热闹、太开心了,我喜欢过年。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五
新年降临了,人们都喜气洋洋,乐得合不拢嘴,瞧!一大清早,妈妈就已经忙不可开交了。我好奇问妈妈:“妈妈你在干什么呀?“过年了,要除尘迎新嘛。”我说:“除尘迎新,这词真有趣!”原来,还有一个除尘迎新习俗啊!
到了新年晚上,爸爸急急忙忙打开了电视,开始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带来节目,正在吃饭爷爷、奶奶、妈妈和姑姑都把头向后转去,对着电视机。我家春节必做事,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奶奶说:春节联欢晚会代表着国家强大,所以必看。
除了以上习俗外,我还知道一个绕口令:初一汤圆,初二面,初三饺子。初四之后初五、初六、初七什么都可以随便吃。我们重庆有一个比较奇怪习俗,就是初一不准花钱,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估计是想要发财吧!
其实,要说过年习俗,我家乡还有个习俗还有初一不能扫地和倒垃圾,初二开始要在亲戚家轮流拜年等等。还有一个比较重要习俗,就是到了元宵节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灯一定要亮,家家要吃汤圆,寓意团圆。
上面三大习俗,都是重庆人必做,如果你不是重庆人,你也可以学习一下以上三大习俗。
元宵节一过也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人们开始新一年工作。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六
这次年夜饭,奶奶特地准备了许多我爱吃的菜。
一眼望去,松鼠鳜鱼,热切羊肉,爆炒鸡丁,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菜,真抢人眼球。
这时,我的视线又落到了一盘菜上,它们似公主的白雪裙,纯洁而无瑕疵,它们又似一块块白玉,聚集着自然地奇观。“它们是饺子?”我疑惑的夹了一块放到嘴里尝了尝,那皮薄薄的,滑滑的,把那诱人的馅儿包起来,再滑入食道,原来味淡的皮,再配上味浓且汁多的肉馅,可真叫“美食”在民间,味道美极了。
原来小饺子也有大学问啊!
春节的日记实用篇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眨眼的工夫,365天就已经悄然离去了,我们挥手向它告别,迎接20xx年的到来。街上一片繁华,人山人海、张灯结彩,多么喜庆,多么喜气洋洋。人人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大年三十早上,我们一家人早早起了床。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贴倒福。火红火红的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期望,更寄托着人们对家人的祝福。中国人的习俗总不忘,门前总要贴一张倒福,这表示新年到了,福也到了。啊!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福字,却包含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包容了人们美好的憧憬。
过年了,吃年夜饭是中国人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顿饭。听,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组成了一首“餐具交响曲”。瞧,餐桌上摆满了美味的佳肴,有香喷喷的可乐鸡翅,有酸甜可口的糖酣排骨,还有色香味俱全的清蒸螃蟹让我垂涎三尺,这都是我家大厨妈妈烧的。酒桌上,“酒逢知已千杯少”,爸爸拿着红酒杯与亲朋好友一起干杯,一起相互祝愿来年的幸福,他们谈笑风生,过年的味道浓极了!
天还没暗下来,鞭炮声就响了起来,震耳欲聋,惊天动地。此刻我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拿了鞭炮,跑下楼,迫不及待地要把这春天的蓓蕾放上天空。可是,烟花的生命是如此短暂,只仅仅在空中停留了几秒中的时间,烟花就已经消失得烟消云散,无影无踪。我来不及欣赏,来不及记忆,来不及赞美,甚至来不及将它定格在我的相机里。
正月初一,又是个快乐的日子。今天我起了个大早,就去外公外婆家半拜年了。外公、外婆、舅舅都塞给了我红包,祝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我拿着一大叠红包,别提有多开心了,就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富翁。我们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啊!
春节迎着人们的忙碌缓缓来临,却在无声无息中远去,留给人们的是深深的眷恋。每当想起它,我仍不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感到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