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歌评课(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田园诗歌评课篇一
;摘 要: 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从语言到修辞,从质朴到恬淡,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田园诗歌的著名代表,陶渊明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创作的诗歌恬淡醇美、本色自然,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本文主要对从陶渊明诗歌中所绽放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魅力作重点论述。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 艺术风格 艺术意境
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从语言到修辞,从质朴到恬淡,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陶渊明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其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诗歌风格恬淡醇美、本色自然,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他的诗歌也影响了后世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丰富,主题创新,风格多元。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田园诗、咏史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能代表其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和咏史诗。陶渊明也向来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被尊为“六朝第一流人物”[1]。
一、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产生大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尚自然、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的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纵情于山水之间,所以当时的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的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是元勋之后,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他少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便立志要建功立业,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政治时局紊乱,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并伴随着数场大清洗和大屠杀,国家风雨飘摇,人民灾难深重[2]。从陶渊明在29岁时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到41岁时,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兮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陶渊明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3]。各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进行的权力争夺和阴谋诡计,让秉性真实淳厚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从渴望返归田园到最终坚决地辞官隐居。可以说,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理想与当时政治现实相矛盾、相背道的结果,这也使他的诗歌中凸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那份闲逸,同时也多了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无奈。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诗歌中具有艺术之美,诗歌既体现出了一种恬淡醇美、本色自然的风格之美,又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一)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在陶渊明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陶渊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于常见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其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韵味隽永。《劝农(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把中国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进行感观上的美化,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祥和的农作图。《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该诗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了朴素美好的居住画面。后来笔锋一转,镜头推开,视线远移,使整个画面显出了悠邈、恬淡、平和的韵味,而陶渊明正是以此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归隐时期,他自己也曾参加农业耕作。陶渊明的躬耕,是对儒家耽道、庄老玄言的一种反驳,是对人生价值的积极实践,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使他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隐士或诗人,显示出深邃醇厚的民本思想[4]。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生活,写自我耕种,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二)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倾其所有,尽性发露,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黄文焕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风也。”[5]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等等,这些描述都带有着古朴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和人为加工,本色本香,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先是生动描写了夏日田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舒畅的心境。接着写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中彻底摆脱出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还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全诗更富内涵、更有悠远的意境。
三、陶渊明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意境。其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其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在其诗中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尤其是在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明确地提出了归化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诗歌独特意境的重要因素[6],而且,陶渊明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7],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来源于他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8]。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的朴素是一种高度精炼、洗净纤尘,才呈现出了透明与单纯,因而他才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描绘成诗。比如,他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里写出了乡村的恬静,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里写出民雪的清莹,在“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里写出了风的洒脱。陶渊明的诗歌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没有华丽的词藻,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将读者带入他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从感观上感染,从内心上震撼,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做斗争的积极力量,他把理与情相统一,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m].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4.
[6]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蕴涵[eb/ol].http://.
/s/,2007,11,23.
相关热词搜索:;田园诗歌评课篇二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杰出的代表性诗人之一,特别是他开创的田园诗,独具魅力,是陶渊明人格的真实写照,下面是小编收集他的一些田园诗歌,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词赋家与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诗歌开辟了新的意界,融情、景、理为一体,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的诗可以概括为哲理、述怀、田园三部分,大约60首左右,其中田园诗就有30首,占有二分之一的比例。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陶渊明有中国“田园诗人”奠基人之称,是中国诗歌田园诗派的鼻祖。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诗歌产生于东晋未年,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环境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在东晋门阀士族制度的存在下,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使他产生归隐的另一方面也是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反映: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所以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产生有其强烈的个人生活阅历与思想感情基础。年少时的农村环境,家乡故园风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养分与佐料。他后半身更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触的大多是田野农夫,谈论的也是瓜果蔬菜。所有这些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当然这也就他从少就有志向于田园诗歌创作分不开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他从尚自由的秉性。
诗境与诗心的浑融:陶渊明的诗歌常选用典型的景色画面,浓情寓于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高洁志向,绘形绘色,诗情画意,生机盎然,悦人耳目,诗人常常把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陶渊明最为经典的`那首《饮酒》其五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中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悠远的心境,纯洁的秋菊,高峻的南山,自由的飞鸟等都寄托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操守与清纯高洁的理想。王安石对此诗大加赞赏,曰:“有诗人以来无此句”。
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在陶渊明自己心里构成一道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诗歌不管是描写景物,还是叙事,都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渊明诗歌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经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色彩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渊明诗歌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苏轼《评韩柳诗》中说“凶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陶渊明诗歌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丰采情味于平淡之中。所以苏轼又说:“渊明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渊明的诗歌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如《归鸟》诗,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四,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
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陶渊明高简闲靖,为晋、宋第一辈人。语其饥则箪瓢屡空,缾无储粟;其寒则裋褐穿结,絺绤冬陈;其居则环堵萧然,风日不蔽。穷困之状,可谓至矣。读其《与子俨等疏》云:“恨室无莱妇,抱兹苦心。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管仲、鲍叔,分财无猜,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然则犹有庶子也。《责子》诗云:“雍、端年十三。”此两人必异母尔。渊明在彭泽,悉令公田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其自叙亦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犹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粳,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
陶渊明,东晋文学家。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诗的语言朴素自然,表情含蓄委婉,被称为“陶诗中的珠玉”。如《归园田居》组诗的久享盛名,有类似的特点: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我们学过的课文《桃花源记》《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饮酒》《五柳先生传》等诗文,它们的作者就是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从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陶渊明远离尘世,视功名如粪土,宁可穷困潦倒,住破烂的房子,也坚持只读书自娱自乐,而绝不为了温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适用话题“高洁”、“荣辱”、“谈意气”、“我想握住你的手”等。
田园诗歌评课篇三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田园诗歌欣赏:晚春田园杂兴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朝代:宋代
作者:范成大
原文:
紫青莼菜卷荷香,玉雪芹芽拔薤长。自撷溪毛充晚供,短篷风雨宿横塘。
湖莲旧荡藕新翻,小小荷钱没涨痕。斟酌梅天风浪紧,更从外水种芦根。
胡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
新绿园林晓气凉,晨炊蚤出看移秧。百花飘尽桑麻小,来路风来阿魏香。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污莱一棱水周围,岁岁蜗庐没半扉。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
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
海雨江风浪作堆,时新鱼菜逐春回。荻芽抽笋河魨上,楝子开花石首来。
谷雨如丝复似尘,煮瓶浮蜡正尝新。牡丹破萼樱桃熟,未许飞花减却春。
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①梅天:即江南黄梅天气。
②犬吠窦:狗在洞边叫。
③湔(jiān)裙:一种风俗。旧俗于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
④三旬:三十日。
⑤污莱:洼下荒芜之地。
⑥茭青:江南呼菰为茭,其新芽如笋,名“茭白”,故相对称已长成者为“茭青”。
⑦河魨:即河豚。
⑧投林:回到树林。烟暝:烟霭、云气。柴扉:简陋的木门。
⑨棹:船桨。编阑:也叫约阑,挡拦、赶拦的意思。
第一首诗很潇洒。前两句,紫青的莼菜带着淡淡荷叶香,玉雪似的芹芽像薤草一样长。在溪边随便摘些野菜,随便充当晚饭,最后一句,短篷风雨宿横塘,从音韵上和画面上,都颇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觉。短篷,竹字头,指有篷的小船。此时横塘可理解为泛指的水塘,小船、寂寥的水塘、风雨,这几个意象,同时又增添了些“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感慨。短篷,一作“短蓬”。如果是草字头的蓬,短蓬,即彩虹。短蓬、风雨这两个意象也不是没有逻辑关系。这样横塘可推测为指苏州。石湖亦有“年年送客横塘路”句,现苏州就有横塘路。
湖莲旧荡,还是那片水塘,藕是新翻过的。小小的荷叶没过了之前的“涨痕”,琢磨着初生的小荷抵挡不住黄梅天下雨风浪大,赶快在水的外围种上一圈芦根作保护。“荷钱”很形象,指初生的小小的状如铜钱的荷叶。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日常农村静景。胡蝶即蝴蝶。蝴蝶双双在菜花田里飞来飞去;白昼慢慢显得长了,田户人家没有客人来临,村子里十分恬静。这是从正面描写日常农村景物,首句也说明是晚春,诗的后两句写茶商来到时的动景。茶商来是为了采购茶叶,但却连鸡犬都为之震动,这反衬出平时极少有外人到来,来了陌生人,大家都十分注意。这是动景,却是进一步说明农村的恬静。
这首诗写的是,去水边洗衣服,水面漫上了岸边的绿苹。三月三的天气春寒料峭,懒得出门。蛙声却从薄暮傍晚到拂晓,听这蛙声,想必今年也收成大好。秋,收成。一作“收”。温庭筠有词,肠断白苹洲。白苹洲,指江中长有白苹的小渚。白苹为水中的一种浮草,夏秋开小白花,古时男女采苹花赠别,故,白苹洲代指分别之处。绿苹,或许是晚春时节还未开花的白苹。上巳,古时以夏历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汉代时定为节日。上巳之后就进入农忙。
蚤通“早”,阿魏其实是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戒毒的药物。章炳麟《国故论衡·辨性上》:“故阿魏非香也,臭之不可于鼻,用足以辟诸腐臭,故准之香。”其实这里有些地方存在矛盾,晚春时节百花飘尽不可能还是新绿,三月三不会有蛙声。因此不求甚解很重要。
这首诗表明,古时养蚕的三十天有禁忌,大概是邻里不相往来,只是采桑叶的时候会相逢。
污莱指洼下荒芜之地。蜗庐指像蜗牛壳一样狭小的房子。葑菲都是菜名,其根略带苦味,人们有因其苦而弃之。《诗经·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葑菲表示尚有一德可取的意思,葑菲之采指不可因为葑菲根茎苦而连叶子也不采,比喻夫妻相处应以德为重,不能因为女子容颜衰退而遗弃。后常用“葑菲之采”作为请人有所采用的谦辞。
这里说的都是吃的。茅针,就是茅草将要开花的花苞,藏在绿茎内,尖尖的,白白的,尝一尝,清香,爽口。所以说茅针香软。櫑指指饰有饕餮纹的食物盛器,这里蓬櫑可能是草编的,被啥东西染红了。觅食回来小孩子们都很开心,杖头高高挂着装吃食的小笼子。
这首诗写的也都是吃的东西。
这首诗第一句写小雨,如丝又像尘,煮瓶浮蜡不知道是干啥啊,感觉像是温酒。牡丹开了,樱桃熟了,过不多久就要花谢花飞春归去了。
这首诗说,春日的夜里,下了一场雨。山村居民起床比较晚,清晨的光亮朦朦胧胧通过天窗才透进屋里。年迈的老人家半靠着枕头听屋外黄莺宛转啼唱,可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却已经打开屋门,把盘旋在门口的燕子放了出去。
这首诗开头写轻烟谈霭从山前渐渐飘起,暮色由远而近了。后两句说,村童驾着小船,独自把鸭群赶回家来。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