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范文(19篇)
世界是如此之大,其中的奇妙景观和人文风情让人陶醉其中。论证是总结文章中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支持论点的关键环节。以下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名言,它们能够激励我们思考总结的重要性和方法。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一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性能力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有优势。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丰富的教学材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和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教育观念。要重点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单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优劣的质量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眼点,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事物的质疑态度和辩驳批判精神,要改变教学中“满堂灌”、“填鸭式”、“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传统方法,转变迫使学生机械地被动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观念,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自实践,提高他们对各种事物的正确认识。这样会变“学会”为“会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传统的思想中,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比如问到“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代人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那便是“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创新。
谈到创新,学生往往会产生神秘感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惧怕心理,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自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创新。其实,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就能极大地挖掘这种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发问,敢于提出新颖大胆的想法和主张。教师对学生充满好奇心的问题要特别重视和呵护,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提的问题很不错,很有见地,继续努力”、“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新颖,咱们不妨一起来讨论一下”等等。这样的鼓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说,敢问别人不敢问的问题,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想法,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方法灵活多样,激励学生创新。
1、阅读法。要想有所创造就必须先学习知识、经验和技能,创新要求学生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阅读便是储备知识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在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阅读,以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储备。如在讲过《晏子使楚》一文后,我便鼓励学生课下查阅资料,阅读晏子的其他故事。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多读的好习惯,增加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为其创新打下了基础。
2、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发表新的看法和见解,久而久之,便渐渐地形成和提高了创新能力。如在讲《麦琪的礼物》一文时,就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两个人都卖掉了家中最宝贵的、心中最珍爱的东西,买来的却成了最无用的东西,这样的做法究竟可不可取?学生们分成了两派:有人认为,为了“爱”,这种做法是对的;有人认为,爱情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保证不了,还如何去“爱”?两派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通过争论,学生们对问题看得更全面,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想象法。在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尽情发挥、大胆想象。讲《背影》一文时,读到父亲为我去买橘子的情节,我就让学生推测父亲的内心活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在讲古代的诗词时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诗人的形象,想象诗人所描绘的名山大川的形象,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4、逆向思维法。即让学生抛开常规的思维方法而采用反向的思维方法。如在写《我的老师》之类的文章时,学生们大都是赞美老师,而我就会指导并提醒学生:老师不是圣人,他们也只不过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凡夫俗子,有着人所共有的七情六欲,所以他们也有缺点和错误,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写出你们对他们的看法。后来,就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了老师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语言恳切,很有新意。
5、实践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舞台,使其有用武之地。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亲身实践,如学习《白毛女》之后,可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文章的写法、布局有了更科学的想法,从而也会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另外,还可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和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多实践、多锻炼,促使其不断创新。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二
1、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基础知识的.内容是,重在积累,关键是运用。包括的内容有: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日积月累,定会得到高分。
a、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b、可以把平时自己常易错的字记录在错题汇集簿上,定时集中纠正,还可以进行形似字,同音字的组词练习。
c、每学新课,先要将自己不会的词语画出来,通过查字典再结合语境理解词语,不能死记硬背;在具体语境中有的词义发生变化,一定要加强理解这部分内容。
d、课本中正文下面的注解及课后练习的词语部分应是重点。
e、学习词语应坚持“长流水,不断线”,根据自己情况,每天都要学习和积累一定的词语,到一定时期,特别是阶段性考试之后,将还不熟悉的词语用过筛子的方法挑出来,再次复习,直至越来越少。
由于时间的原因,后面关于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写做的内容王老师只做了简要的陈述。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提高着重要关注的是诵读、翻译、理解和背诵。针对这些老师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要求。比如在翻译中要求信、达、雅等。在背诵和理解方面也提到了分小段各个击破,借助联想,不断复习等方法。
3、怎样写应试作文。王老师简单的提了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要写好,题目要拟写的恰当特别。卷面整洁,可以大胆的引用诗词等要求。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取得好成绩。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三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前广泛存在于文学理论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首先是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与系统性呈现冲突。文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要在大量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理论是一门专注于理性的文学分析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组矛盾:理性分析能力培养与大量阅读文学文本如何把握二者的平衡,或者说这是文学理论课堂教学系统性与思想性的矛盾。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文学史知识和丰富的阅读积累,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只有在学生大量的文本阅读积累基础上才有可能将文学理论课本中更加深入的思想分析结合起来。而现阶段我国的文学理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思想性与系统性矛盾主要是与教材相关的。我国的文学理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上世纪“苏联模式”的大量残余,特别是目前仍在高校教学中广泛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生搬硬套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其次是文学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式教学存在较大问题。文学理论教学中只是把文学作品当作具体的例证来引用,但是却不能让学生明确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如何验证了所学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概念式的教学在很大意义上是将文学原著“架空”了。学生往往被课堂上教师口中和课本上充斥的术语、概念弄得焦头烂额,即使遇到了相关的原著例证也由于没有读过原著而感觉混乱。因此,从文本阅读的层面来说,教师在讲授文学理论新知之前让学生课后阅读能够涉及到的文本,从而尽大可能地减少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没有读过文本带来的不便。另外,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教学还面临着学生参与困境。现阶段我国的高校中文系学生大都是“90后”,手机、电脑、游戏等娱乐手段将学生读书的时间压榨无几,很多学生上了四年大学竟然没有去过学校图书馆、没有读过几本正经的文学专著。这对于高校中文学生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哀。而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地理解文学理论的知识,往往会对涉及到的相关文学作品做长篇幅的介绍,这样既占用了学生学习文学理论的时间,又让学生更加不愿意去参与课堂学习。较为枯燥的传统文学自然比不是更能吸引学生精力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狼群》等通俗小说甚至是网络小说。同样是文学作品分析,教师可以有限制地把流行在学生中间的网络小说拿到课堂上作为例子,带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文学理论。
2解决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途径。
解决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将枯燥乏味的文学理论更加生动形象地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具体来说有如下途径:首先是解决教材问题。学校不能再一成不变地用老眼光来面对新问题,对于学生普遍反映不能适应自身学习需要的教材要果断摒弃,而即使引用了新的教材也不能固守于这一本教材上,对于文学理论教学要采取“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语)的态度,对于各种新出现的具有相当学术水准并且能够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学理论教材要保佑通融的态度。新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青年学者编写的文学理论教材,诸如南京大学中文系胡有清编写的《文艺学论纲》、《文学理论》(南帆)、《文学理论》(王一川)等。对于政治性过于浓烈的部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删减。其次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针对文学理论这一有自身特点的学科,既要培养大学生的本学科基础知识,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将这种思维能力应用到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本学科的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既要重视历史文论又要兼顾当前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此外,还可以通过理论与评论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等方式提高文学理论的教学效果。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四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此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是教师经过对课本的全面了解,然后在课堂的教学中选用合适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老师设立的情景案例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想象,发挥出自身的学习观念,提升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选用适当的道具进行情景教学的设置。在课堂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同学们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景与静谧的氛围,使其触景生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深层次地展现出课本上《荷塘月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浓烈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荷塘月色》中哪里最吸引你的眼球?”“在《荷塘月色》这样的静谧美景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然后学生带着老师给出的问题进行《荷塘月色》文章的学习,在对文章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找寻问题的最终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思维逻辑得到一定提升。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明显不同,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研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完全不理解知识的深刻含义,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所以,在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时,教师为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此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把文章中的教学问题一一给各个小组的每一位成员,让学生在文章的学习中找寻问题的具体答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各个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找到不尽相同的答案,然后在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同学之间会取长补短,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领导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语文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考虑。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习的实际思维方式,对其思维想法进行针对性培养。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雨》这篇文章时,在分析文中周繁漪这一人物时,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述此人物的形象,按照学生的自身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想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予以补充,告知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讲述周繁漪这一人物形象,比如周朴园的妻子、周萍的情人等等,讲述每个身份的意义所在,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给周繁漪这一人物进行具体定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思考,这样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想法,使其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深刻含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按照学生的自身学习思维实施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必须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这样有助于他们的知识积累,使他们的思维深度更加深化,在考虑问题时也就更加全面。思维可谓是开启学生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可见其重要意义。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关键要依靠教师的培养策略,主要有情景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及个性化思维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教师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课堂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而且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参考文献:
[6]温艳.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111-11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五
1.1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2.2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
3.2成果整理阶段。全面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实验阶段,开展各种形成的研究活动,初步归纳整理出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性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策略,教师个人写出第二阶段小结,围绕个人所研究课题写出相关论文。这一阶段教师把自己好的经验成果进行整理消化,以备以后能够很好应用。
3.3成果应用阶段。巩固第二阶段成果,对初步成果进行大面积课堂教学验证,在校内把课堂教学实践纵深推进,同时,扩大交流,弥补弱势或缺陷,不断完善。
教师个人要展示个人的研究成果,一种是课堂教学实际展示,上好一堂公开观摩课;一种是物化成果展示,写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保存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等。以备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将好的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信只要认真总结自己好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有效。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六
情境教学正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置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我提前做好准备,购买了各种月球模型,在导入新课时,我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遥远星球的朋友,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然后出示月球模型,把它们放在讲台上,学生被这些陌生的模型吸引住了,他们很想了解这些事物。我抓住机会,讲解课文。这样的教学,学生从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远古时代的地球,比起一味不停的讲述更保护学生富有灵性的思维,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
无论是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结果,还是学习实践经验都说明: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脑子去想;动员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信息大量地、潜移默化地存贮进学生的大脑之中,使信息从多方面形成联系,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春》一课时,简单讲解后,我让学生围绕课文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用笔记下的问题答案,不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老师做简单的提示,让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相互激发兴趣,发挥出活力。通过针对不同感官地训练,能促使他们积极地思考,掌握应该知道的知识,形成有用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活动,巧妙组织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
三、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想马上知道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这是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消除学生的疑惑方法,令学生赞叹老师的学问。但这样只会使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总想依靠教师。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考虑学生的情况,不询问他们的困难,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没有头绪的、毫无意义的思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会觉得没有什么收获。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打消顾虑,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展开他们自己的想象去解决问题。我们应注意给他们说明白道理,教给他们办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以培养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一些学生认为对老师有礼貌,要尊重老师。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要有耐心,不能骄傲。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有的学生认为学本领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他们根据自己的体会,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我将他们的意见归纳概括为,我们都应该以小燕子为榜样,无论干什么事要有耐心,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这样才会把事情办好。这样做,打破了学生常规的单一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换位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会辨别是非曲直,学会在批判中接受,在接受中批判。
五、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
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有所偏爱,只关心某一部分学生,忽视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单以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水平。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闪光点,身为教师。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外在表现,进而推测其内心想法,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优点,发现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如果教师不关心他们,忽视他们的存在,稍微出一点错就责怪他们、批评他们的不足之处,往往都会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留下心理上的阴影,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更加不想学习,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给每一个同学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还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让爱的阳光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绝不留下阴影,使整个课堂热闹起来。
六、结语。
总之,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说话,让他们交流,共同探究,在交流中增长知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语文课堂成为温馨的精神家园。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七
摘要:语文课程一直是教育知识体系中的课程,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文章在分析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更主要的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策制定出多种教学方案,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教学,增加学生间的互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而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课堂上依旧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发展。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那就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而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根据书本内容进行知识讲解,教学模式太过单一,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同时更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以多种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简单的课本知识讲解也无法适应学生对学习的更高要求,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能力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其中自主阅读、自主观察以及自主学习等都是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认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一切创新的可能都来自于教师的引导方式,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呈现新鲜有趣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积极学习,创新思维。
(二)采取自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玩的特征,设置自由式教学活动,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思想就永远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行创新式教学。例如,在《乌鸦喝水》一文教学中,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如果不用小石头增加水的高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积极作用。
(三)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较少,导致大部分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疑问,所以对很多语文知识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实,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不是不尊重教师,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相反,不断提出质疑是培养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必备品质。因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提问。事实证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索语文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三、结语。
语文教学对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与创新密不可分,俗话说:“教育是知识不断创新以及传播的主要根源,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使人类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而要进行创新教育就要消除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育界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利用课堂的优势,以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此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月冉.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1):144.
[2]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11):79.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八
21世纪的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已居于核心位置,教育的终极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学会思维,尤其要具有创造力.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品质的重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顿悟不仅影响着教学高潮的形成及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顿悟.简言之,既人们对长期探索悬念而未解决所得的一种突法性领悟,亦即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的瞬间表现.)今天,电脑的功能取代了人们许多机械操作和思维活动.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是势在必行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它的使命!
作者:吴惠仙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广东开平,529300刊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educationinnovationherald年,卷(期):“”(5)分类号:g42关键词:设疑激趣展开想象发挥联想竞赛促趣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九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综合型的人才。学生仅仅依靠教材中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拥有一种对问题自主探究,并自己找寻解决方法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遗忘,而拥有的能力却伴随终生,同时这也对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创新。
语文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其他学科所替代不了的,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当前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的目标,需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在书写方面强化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为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写字不仅要求美观,更深层次上是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教学《荷塘夜色》时,其中包含很多优美的句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仿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进行创新。只有学生切身地用情感去体会文章中的意蕴,才能为学生以后的写作提供正确的向导。再如,在教学写作训练的时候,可以教学生写一些通讯稿、产品说明书、旅游景点的介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会更好地将自身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活中,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理论知识的提升,为实践提供正确的向导。
只有充分体验作品中的意蕴,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雷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课堂中动起来,在这个实践中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正确的向导。教师应该把所学知识逐渐迁移到生活中去,如,《将进酒》《过秦论》这些优秀的作品都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要求学生对课后知识进行拓展和总结,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素养,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职业高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综合性强的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康勇。职校学生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职业教育研究,2007(09)。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是老师讲解,学生记录,被动领悟。训练的方式是大量做阅读理解,这种练习方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但却忽略了高中语文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即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在新时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将阅读的方法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自由的阅读,结合生活经验个性解读。这就是个性化阅读方式的基本含义。
一、注重自主阅读与个性感悟的.统一。
自主阅读指的是让学生自己进行文章的阅读,它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学生只有自己主动阅读,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最终达到深入阅读文本进而达到个性阅读、提升人生认识的作用。
比如,在预习课文《赤壁赋》一文时,有学生读出:苏轼借助永恒的自然景象,江水、明月,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理解。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有学生认为:苏轼这种劝慰别人所表达出来的乐观,从理性上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更认为这种乐观是一种面对现实之后的一种无奈,是痛苦的极点,是无奈之后的自我劝慰,乐观里面饱含淡淡哀愁与失落。
二、注重自主欣赏与共同讨论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具有“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这一观点。首先,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阐发自己观点的机会,给他充分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其次,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组讨论课上出现的个性解读。教师应该注重引导他们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一些可以反复推敲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经历自主地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感受它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赤壁怀古》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三国这一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及相关的英雄气概进行思考,体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观景象,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生价值这一问题,从而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三、注重共鸣生成与个性解读的统一。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努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同感,要想达到这一点,教师应多给学生指导,并且指导阅读的方法、资料采集的方法、反复推敲文字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逍遥游》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中对“彼且恶乎待哉”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并探讨“无为”思想的含义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无为,怎样做到无为才能对社会更有为。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共鸣的内容进行集体思考,同时还可以通过探讨将原本共鸣的内容个性化,让学生对一些原本共同的观点进行反思,并衍生出一些不同的思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和反思。
总之,“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是我们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篇章讲解教学方式的,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提倡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多利用课文体会一些自己的感受,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对文章的独立见解能力,提升情感感知。
参考文献:
[1]侗娟。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微[j]。语文天地:高中版,(01)。
[2]王竹。试析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11)。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一
(江苏省溧阳中学)。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篇阅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具有的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基础解读、基础领悟,个性解读、个性领悟。”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二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中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要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认为应该把培养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作为突破口。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任何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经过十年的训练,都可以成为天才。”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试验也表明,人的学习活动不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提高。因此,重视学生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我做了以下尝试,效果颇佳。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中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
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与氛围,就能调动起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阅读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
二、多竞赛,主动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如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它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效果要好得多。
三、导学法,培养习惯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要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阅读方法,就会主动地去阅读,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指导初中学生掌握了下列阅读方法:
1.读注解。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因此中学生要养成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课后浅易而详尽的注解,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养成读注解的习惯,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阅工具书。
尤其要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此外,对于特别难理解的字、词或义项过多的词,教师可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鉴别、分析、比较。
3.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中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几篇文言文的阅读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阅读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只有这样,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中华传统文化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发扬光大!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必须遵循兴趣规律,把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一、遵循兴趣逐步深化规律,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的发展与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都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人的.兴趣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一乐趣一志趣三个阶段。培养兴趣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兴趣由有趣、乐趣发展到志趣。有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由客观刺激而引起的认识倾向,它随生随灭,为时短暂,带有直观性、盲目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乐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有趣定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这个阶段学生会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特殊的爱好,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兴趣向专一、深入的方向发展,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的特点。志趣是兴趣发展的第三阶段,兴趣到了入迷的程度,便会发展为浓厚的志趣。到了志趣阶段,主体对客观事物(或从事的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特别是对所学内容的社会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乐趣进一步向意识内化。变成了主体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产生了自觉性。有了自觉性,就会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主动设法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兴趣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自我需要”,并做到与自身追求的目的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
二、遵循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培养阅读兴趣
根据兴趣的倾向性,可以把兴趣区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活动的目的、任务或结果引起的兴趣。直接兴趣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理念性强,靠意志的力量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但容易疲劳。两种兴趣对于语文学习都是必要的。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看,教师较多地注意间接兴趣的培养。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而忽视了直接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对如何把语文阅读课上得生动活泼、兴味盎然下功夫不够,以致造成语文课本身吸引不了学生。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师应该首先重视对直接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其次要注意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过渡和发展,把两者进行和谐的转换与交替,这样,学生就会喜欢语文,爱上语文课,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也就随之提高。培养与激发学生阅读直接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举其中几种:
1.新颖多样的内容与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逻辑严密、系统性强的教学内容和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于漪老师强调:“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提倡“深挖课文的特点,教出课文的个性”。就如一节课的课堂导如就需要极富艺术性与生动性,因为课堂导入的好坏往往决定这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语,采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刺激,或设置悬念引起注意,或故事导人激起情趣,或渲染气氛激发情感,或设疑问难引起思考等等,使课一开始就以其不寻常和鲜明性吸引学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月色是一个极富有诗情画意的题材,古代诗人向来喜欢咏叹明月,为后世留下了不少名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可以说。古人已把月色描写得十分真切,而朱自清先生的这篇散文佳作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在特定心情下观赏荷塘里月色清淡、朦胧、静穆的意境,活画出一幅清丽的荷塘月色图。逼真维妙,比我们看到、观赏到的月色还要动人、还要美得多。现在就让我们读课文,它一定会使你沉浸在那一片静穆、优美的月色下……师富有情感的开讲感染了学生,新课一开始,学生就人情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读《荷塘月色》了。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或影视录像资料进行课堂的导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再慢慢导向课文中心,看起来费了些时间,其实是在激起学生直接兴趣之后又向间接兴趣引入,增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度和深度。
2.为学生开辟“自我表现”的广阔天地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强。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环境,使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创造“我”需要的精神财富。比如阅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作品、对作者以及教9币的教学敢于质疑。并能进行大胆的评议,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设计一堂课等;又如考试,一般说,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心情也是非常紧张的,但特级教师魏书生和刘纯朴等,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紧张为欢快。他们经常让学生各拟一份反映阶段课程主要内容的试题考别人,学生由被考者变为主考者,自己出试题、写标准答案、拟扣分方法,他们兴致勃勃,从而在愉快的情绪中达到了全面、系统、生动、活泼地复习所学内容的目的。
三、遵循中心兴趣与广阔兴趣相互促进的规律。培养阅读兴趣
从兴趣的广度来看,兴趣又分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两种。中心兴趣就是对某一方面的事物或活动有极浓厚而稳定的兴趣:广阔兴趣就是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广阔的兴趣。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是楣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把广阔兴趣和某一两个中心兴趣结合起来,做到既博又专、相互促进,才是优秀的兴趣品质。合起来,做到既博又专、相互促进,才是优秀的兴趣品质。
高中的语文学习是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因此中学生首先要有广阔的兴趣,多方面地摄取知识,打下广阔的基础。然后,再培养一两个稳定的中心兴趣,对某一学科的某一两个方面进行更加深人的钻研,并使广阔兴趣直接或间接地为中心兴趣服务。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有经验的教师应在面向全班学生的同时,认真地考虑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培养学生广泛而又专一的兴趣,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搞得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遵循兴趣发展的规律进行有效的教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让阅读教学得到质的提升。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三
黑板的边上原来是同学们轮流记录名言,已经持续了一个学期了。我要求从3月9日开始轮流记录成语。同学们很赞成。3月9日,我去上早读,成语如约而至。早读情况也很好,同学们都在朗读或背诵语文。学生的主动学习语文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想在讲古文期间,穿插一些小的插曲,调节一下气氛。于是就临时决定,每次上课之前,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话,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一段话。早读之后,就是我的课。我说有三个任务,先是挑同学读昨天夜自习讲的古文并且要兑现惩罚措施。挑了三个同学,读的都还可以。这用去了10分钟时间。接下来,用黑板上的成语造句。我一看到那个成语是侃侃而谈,我就一下子想到了娓娓道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谈笑风生、喋喋不休六个成语,我就板书了下来,我以为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说,没想到只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两三句,并且还没有任何影响力,也有说的好的,但课堂气氛很尴尬,同学们都沉默着。这种可怕的沉默足以摧毁我的激情和自信。我一直试图激发学生的活力,可是我自己也不能很快找到语言点。于是,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白白消耗掉了。我一看表,竟然离下课只剩下10分钟了,本来我打算留下20分钟让同学们做第二篇古文的。好了,现在只能草草收尾,这堂课失败了。
失败也是我自己造成的,不怨同学们。首先,我自己没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临时会话是比较高的要求,,平时这样的训练也很少,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和激发,同学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反应不过来的。我心急了。其次是,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如果看到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就该赶快过渡到下个环节,而不是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些无用的话。
启发:语文老师要随时随地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尤其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对语言的敏感力,生活就是课堂,时刻准备,课堂才能随意而不随便。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四
3月10日,今天是二、四节的课,刚进入教室,就看到黑板边上的成语换成了“秀色可餐”。上课后,我声明首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用黑板上的成语说一句话或一段话,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同学们立即就沉默了,我知道这是课堂上可怕的沉默。(要想解决这样的沉默,还有好多好多的工作要做。)还好有两个学生站了起来说了一下,我给以肯定,就没敢多恋战,赶快转入了下一个环节。上完文言文翻译之后我立即就明白哪里不足了!这大概就是不成熟的老师的特征吧,呵呵!
首先是课堂节奏过慢,有拖延时间之嫌。我两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了一篇高考江苏卷中文言文部分,三道选择题,三道翻译题。我备课时,逐字逐句地翻译,遇到考纲中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我就查找字典、翻看课本,把经常出现的意思总结出来,然后传达给学生;还总结了文中出现的其他古文现象,如词类活用、固定结构、通假字、重要句式,准备讲课时板书到黑板上,提醒同学们注意并做好笔记。由于我备课过细,讲课时还沉浸在字词当中,我把我是如何理解的,如何记忆的,以及我的学习感受都倒给了学生,感觉在那一个知识点上揉来揉去的,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们的注意力也有限,我的喋喋不休肯定让学生们失去了耐心。还有就是在讲翻译时,讲了高考改卷会是怎么回事,参考答案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应该怎么想,讲的过细,过多,我自己也累的够呛。原因是自己对知识不能融会贯通,不分主次,表达混乱。反思:备课时,要深入,要细,要尽量打通自己知识的各个关节,接下来就是内化,消化;讲课时,要浅出,要有选择地、精确地讲出自己思考的结果,并且能够启发学生去继续探索。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五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对语文审美阅读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六
中职学生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学生群体,他们大部分都会存在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学习的热情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音乐课程划分为副科一类,导致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普遍不太重视对音乐的学习。然而中职学生们对存在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主动的去学习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去感受到真正的放松,也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1]。
第一,尊重学生。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这一点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一项基本的工作。一个课堂由老师与学生一同组成,所以学习的群体是学生,这也是不能改变的,而老师是对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的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很好的和谐关系[2]。第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已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们要不停的接受学生,跟学生一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们便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同老师交流、分享,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来,精神集中的听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师们并不是学习的管理者,而是对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们能够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课下自己消化,最终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重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发展。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不要害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犯一些错误,教师更不应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苛刻的指责。因为老师如果剥夺的学生们犯错误的权利的话,那就相当于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的限制。只有注重学生人体的发展,才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去学习的潜能[3]。
三、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对策。
第一,营造一个放松的音乐学习环境。想要培养中职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前提条件就是要营造一个放松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音乐可以让一个人产生放松与自然的感受,所以营造一个让学生放松的教学氛围对于音乐的教学将是意见比较容易的事情。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幽默的言语、搞笑的动作帮助营造一个使学生们放松下来的教学氛围。而且,老师也可在课前精心准备工作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使中职学生教音乐教学课堂勇敢提问、勇敢作答。第二,在音乐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把学生作为中心。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中心,强化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将是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在以前那些比较老旧的授课模式中,教师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注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为,而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学习。在音乐教学的设计过程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促使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第三,采用开放式和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目前中职教师教学时均会用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因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不但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步入了教学的课堂中。开放式的教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们自主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完成独立的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查阅并研究的资料的过程中与同学之间相互主动、自由的探讨,这样便可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掌握节奏和节拍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知识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直观的记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的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们主动性的学习,而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标准也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们自主的去学习的培养,这才是当今社会对中职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职学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积极了解音乐比较新的动态,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无条件的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姜峭岩.中职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j].新丝路(下旬),2015,(12):64+67.
[2]江钰.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164.
[3]王景涛.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23):125+102.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七
3月11日,星期五,早自习连着两节语文课,这样的时候是我比较激动的时候,因为可以很好的完成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很考验老师的脑力精力体力。
今天要讲第三篇古文了,我提前到班,先下去转了一下,看到有的同学已经提前做了,并且做了很多的查找笔记。我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学习激情高涨,主动性增强了很多。关于古文的复习,我的调整是对的,最起码我的变化给同学们带来了希望和努力。我很欣慰,也有压力。今天的教学流程是,先用五分钟让同学们口头用黑板上的成语“顶礼膜拜”、“五体投地”造句或造段,然后用25分钟让同学们做高考浙江卷的古文部分,接着挑四个同学板书做的情况供评讲用,其他同学做完后自己先对照答案思考,第二节课,我先评讲四个同学的翻译,然后再把文章详细讲一下,指出其中涉及到的重要古文现象,顺便分析一下文章,最后让同学们自己整理相关知识并朗读文章。
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自责的情绪,我觉得要想让同学们朗读,老师得会朗读;要想让同学们出口成章,老师得首先做到;要想让学生下笔千言,老师得有如此功力才行。。。。。。当学生做不到的时候,我想我都不会,怎么去说学生呢?就像用每天都在黑板上更换的成语当堂口头造句造段一样,看似简单,其实不是那么轻易就做成功的。第一、二次的时候,我都是很尴尬的收场的,因为我试图去做的时候,结结巴巴,说不成句子,真是很丢人的!这一次,我降低了教学目标,并且我的心结也打开了,老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不是主体作用,老师的学习潜能还是比不上学生的,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就是老师的胜利!当然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我不会沉浸在自己的不足当中,学生比自己强那是老师的荣耀!只要我不停止进步,相信学生不会抛弃我的!
这次我的心情轻松了很多,我试图去引导学生发言,一上课,我很坦诚地提出了我的愿望。我说:“我相信同学们的能力,昨天有两个同学发言,我希望今天有三个,并且说的句子也比昨天的长。”同学们听到这样的话,不是很紧张,尽管也开始沉默了起来,但是我可以感觉到沉默当中有一种放松和积极的因素,而不是那种可怕的沉默!一会就有三个同学站了起来发言,有一个说的不是很好,但她是第一个说的;后面两个说的都很好。我觉得我的激发凑效了,很快见好就收,再一次表达我的愿望,今天的目标达到了,我希望明天会有四个,然后逐步多起来。。。接着就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我想这次是坦诚帮助我取得了胜利!(应该把同学们的发言记录下来)。
第二节课是我开讲的时候了,我先评讲了黑板上四个同学的翻译板书,接着就开始逐字逐句地讲古文,我发现讲着讲着,有同学在打瞌睡,当然有三分之二的同学在认真地听。我知道,这样讲古文确实容易让底子薄一点或者让程度好一点的同学走神的,底子薄的听着费劲走神,程度好一点的听过了也会走神。讲完之后,我就问同学们,这样讲行么?下面的反应平平。我说,我刚看到一个新闻,是说人的注意力每10分钟就得激活一次,我这样一直讲,没有每隔10分钟激活大家,所以让有的同学打瞌睡了。要不我把教学环节减少一些吧,就把最后的逐字逐句讲解去掉吧,同学们手里不是有答案么,自己看看。“不行!”反应很强烈,看来我的这句话刺到了大家的神经,看来同学们大部分还都是在听课的。最后,我们一起商定把板书的翻译放到文中讲,不再专门领着大家详细分析了,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来自 XueFEn.COM.cN
第三篇古文讲完,基本就确定了教学的流程了,先造句造段,再做文章,我逐字逐句翻译,学生整理朗读。
启示:老师需要在教学中成长!教学需要在实践中调整!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八
现在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但是,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但效率不高,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课堂教学中知识的获取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才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者,参与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研究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方式,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比如讲“中国的疆域”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中国政区的拼图,课上计时比赛,看谁最先拼出中国全图;再比如讲“山地的地形部位”时,除了让学生观察地形模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带橡皮泥,捏出各种不同地形部位,让学生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与实际地形的关系。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做,在做中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趣味性,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
地理学科可以说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从人类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到商业、旅游、交通等各个方面,都有地理知识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学科中的趣味性,善于寻找地理与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讲中国西双版纳时,借助课本的图片介绍一下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讲撒哈拉以南非洲时,让学生回家看《人与自然》,看《行者》等电视节目。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地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教育必须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必须从课内走向课外,使教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认知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处于最大程度的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们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和学生拉近距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跟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才会以诚恳的心对待教师,才会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转变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不能搞“一言堂”、“满堂灌”,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以“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课堂上才有民主和平等,才有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张扬个性。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其中包含着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熟悉、亲近,进而发展成为朋友。教师的品格,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超常的想法,允许学生出错和失败。当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对课本、教师等“权威”提出质疑时,即使很幼稚可笑,教师也不要横加指责,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支持,适时启发、引导、点拨,这样就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不断思考和创新,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学生,使他们都努力思考,勇于表现,进而造成热烈讨论乐于探究的氛围。
总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每位教师把握学科特性,挖掘教材,理解学生,重视学法指导,善于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新时期的人才。
35-50岁中学生的语文唐诗教学资源篇十九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
摘要:如今,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大语文教学观角度来看,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文化素养的补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要巧妙推送、合理引导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及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教师要了解高中生的个性心理,巧妙地推送精美阅读美文,引导学生阅读思辨,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灵活的阅读方法、缜密的阅读思维和扎实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大大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一、率先垂范,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想要提高高中生的阅读兴趣,仅靠相应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还远远不够,最直接推动学生提升阅读积极性的还是高中语文教师,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给学生一个切切实实的阅读榜样和阅读方向,从而巧妙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从这个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教师要扩大阅读量,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中不经意的优秀“诗词句段篇”的流畅展示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学生自学阅读、自主阅读。例如,在研读中国古典经典文学时《论语十则》《老子论道》等时,高中语文教师就可引经据典、临场发挥,洋洋洒洒地出口成章为学生“表演”一下,让学生感受中国历史经典文字的魅力和厚重,让学生陶醉在文质兼美的古典文章里。学生受教师感染自然要问:“这句名言名句是哪里的出处?”“哦,原来这句文化经典是孔子先生教诲学生的故事引用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就不用再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加大阅读量、拓宽阅读面、强化阅读点了,学生自然地主动投入阅读书籍中,收获阅读的快乐,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强化文本阅读,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
多媒体信息技术弱化了文本阅读,让学生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画面,更多免于思考“偷懒”地汲取阅读文本中的精美主题、优美文字和思想感情,这就是语文阅读的拿来主义,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思维的发展和理解能力的强化,进一步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语文阅读的同时,还要强化文本阅读,培养学生文章的理解能力和语文文章结构框架的整理能力、中心思想的归纳能力、词汇积累应用的内化能力,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红高粱》连续剧和电影版的《红高粱》,语文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但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认真阅读文本《红高粱》原版书籍,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莫言这位中国唯一的文学诺贝尔大奖获得者的真情实感、写作动机、写作技巧和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对文本描写做深入的思考,也才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电影版或电视剧版本演绎的《红高粱》的二度艺术创作和导演视角……总之,只有真正与语言文字接地气,才能扎实提高阅读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明确分类阅读,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阅读,教会学生熟悉不同文体的特征,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由“我要读”转化为“我会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例如,教学性阅读就要精读、精讲、精练;考试阅读理解就要精研细琢,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要强化阅读实践,并概括出阅读体验和收获;课外阅读就要泛读,追求量变到质变。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自觉阅读的效率,掌握借助工具书或通过合作探讨解答语文思考问题,找准“文眼”,深刻领会文本内涵,真正让学生在高中有限的时间阶段里掌握“读什么、怎么读、读得妙”的精读深思阅读技巧,真正引导学生掌握“口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四、加强阅读、作文、表达的能力综合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联结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阅读最高境界。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阅读、表达、作文的综合教学情境,让学生善于阅读,敢于表达,勇于写作,引导学生在一体式的语文教学氛围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自主阅读学习这篇古文,不仅要默读、大声朗读,还要能用白话文声情并茂地讲述这个故事,并且指导学生挖掘思想内涵,能拓展或改写这个故事,甚至自编故事,从三个语文素养培养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种强化训练很贴近“应试试卷”中提供材料的主题作文训练,没有过硬过强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短时间阅读写作材料,理解写作内涵,撰写出优秀的主题文章,这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要割裂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这样持续的语文综合能力强化训练,才能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辅相成。语文教师一定要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课内外阅读环境,激发学生愉悦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自我阅读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王益新,男,1977年10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艺术化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