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范文(19篇)
充实自己,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在写总结的过程中,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避免啰嗦和冗长。以下是一些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工业,及工业生产,了解工业生产的过程和类型。明白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国家独立、自主、现代化的保证。结合同学的日常生活实际,了解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
通过本节教学和学生的表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工业分布特点:不能分析出分布的原因,沿线、沿海、沿江、沿河分布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便利的交通,再次体现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对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缺少综合的`认识和分析,如:资源的分布对工业的影响,联系学习印度的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理解辽中南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和有力条件。
3、识图能力有待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单一。学习上海的工业,尽管没有发展工业所相关的资源,但不能从社会需求、市场空间、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城市特点等优势方面分析。
4、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了解的家乡的一些工业,哪些是轻工业,哪些是重工业,他们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活的作用等方面是否一样。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地理课教学。根据学生实际,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结合备课组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具体总结如下: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这批学生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
1、综合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重点学习分层教学,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
2、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教学效果的反馈,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
3、继续强化“思路—线索学习法”;继续强化过程性评价和整体优化 。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三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在世界中求发展。
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联系对比法等。
投影片、有关录像片或vcd光盘。
一课时。
[导入新课]。
板书: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讲授新课]。
1.区域差异很大。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边观察中国地图边回忆所学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在中国区域地理中我们学习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区域吗?它们有什么差异或特点呢?(请男女同学轮流回答,区域特点把握不准的,教师激励评价后加以点拨补充)。
教师讲解:从地图上,从同学们的回忆中可知,我国国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区(或区域)差异很大,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由此可见,我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差异很大。(教师在适当位置上及时板书)。
2.区域发展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或区域的特点不同,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
投影:《东北平原》(图9.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东北平原粮食生产情况。
东北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较低,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广大,是我国的平原。此外,东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称,人口密度较低。这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平原的一大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而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提问:看过东北平原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经济的例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的家乡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条件?(轮流请男同学说不利的地理条件,女同学说有利的地理条件,教师简练地为学生板书)。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大家刚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时都提到我们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利方面认为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劳动力充足。针对这一矛盾,有同学提出在本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发展简单的加工工业,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可创造更多的产值。可见,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
提问:我国的平原——东北平原与我们自己家乡的发展情况相同吗?(学生:不相同)。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指出:正是由于两个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条件不同,因此区域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发展的道路也不尽相同。可见,区域发展不同(教师在适当位置及时板书),也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渡:怎样才能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仅仅依靠本区域的有利条件就能促进本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吗?(学生:不能)那该怎么办呢?(学生:与其他区域合作)。
教师:回答得有道理!促进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合作。(教师及时板书)。
板书:3.区域合作。
教师讲解:发挥了我们的优势,是否就可以发展好了?如果东北平原生产的粮食没有地方需要,如果我们加工的产品没有地方销售,优势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区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目前我国这些重点工程的实施,可以说都是区域合作的结果(教师及时板书:区域合作),离开区域间的合作,任何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都是难以实施、难以完成的。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收看有关“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专题录像,搞清这些工程的概况,明确区域合作对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的分布。
“三北”防护林全长7000多千米,宽400~1700千米,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2%。
播放录像:在学生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边看录像,边收听有关“三北防护林”的情况介绍:我国的“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乌孜别里山,跨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总面积406.9×104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2.4%,规划造林3.508×104公顷,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它的作用在于使森林覆盖率平均从1975年的5%提高到14%左右,三北地区实现农田林网化,大部分牧场也有了林网、防护林的保护,黄土高原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沙地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宜林荒山荒地将被绿化,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基本上得到控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十分巨大。
教师小结:区域间的联系与合作,不仅可以优势互补,使各区域得到共同发展,还有助于解决区域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三北”防护林是我国区域合作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典范。
板书:在世界中发展。
投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图9.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签字仪式。
播放录像:将中国入世的历程以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
评价点拨:(学生回答,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首先,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其次,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他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引导学生读图9.2)第三,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时代赋予我国这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重大责任。
某型飞机生产网络——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例证。
[课堂小结]。
两年来,我们走过世界,走遍中国,明天将带着我们所学到的地理知识、使用地图本领、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的道理走向未来的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答案:差异不同(或不平衡)合作世贸竞争和平生态环境进步。
[反馈练习]。
填空。
(1)国土,区域大,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一个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进行合理的改造,、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区域之间的和,做到互补。
(2)中国是中的大国。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在今后长时间内,仍是第一位的。
(3)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经济走向化的世界。另一方面人类又面临着、、等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答案:(1)辽阔差异不平衡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联系合作优势。
(2)发展众多较低发展。
(3)全球人口资源环境。
活动与探究。
1.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就其中的一项或两项工程,通过搜集资料与家长或同学展开讨论:
(1)工程输送资源的源地和目的地各在哪些地区?
(2)工程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结合本课内容,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列话题仅供参考),采用你喜欢的表达形式(或日记、或短文、或散文、或诗歌等)说明自己的看法。
(1)从我家看祖国的发展。
(2)wto与我们的生活。
(3)经济发展与我身边环境的变化。
3.经常关注我国新闻和世界新闻,看看我国是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世界中求发展以及如何履行我国肩负的三大历史责任的。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四
本学期总第16课时。
本单元第1课时。
课题。
第二章沿海万里行。
第一节祖国心脏――北京市。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学
习
目
标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地形与地势特征,并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运用资料归纳北京的城市职能;3、了解北京的人文古迹、文化遗产和现代化城市建设。4、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北京的环境问题并发表意见。
重点难点。
1.运用地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地形与地势特征;
2、理解北京的环境问题。
通过学习北京,学会关注、理解某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
1、中国行政区划图。
2、北京地形图。
教学过程。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依据目标。
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部分:
1、读图2-1,找出燕山、西山、八达岭、密云水库、潮白河、永定河。
2、根据河流流向,说出北京的地势特点;
3、搜集资料,说明北京是全国的交通枢纽;
4、从我们这里到北京,你认为最好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你能说一说具体的路线吗?
5、你能说出北京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吗?
6、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科代表引领组内学生自主预习。
对于北京应加强识图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怎样认识地图,运用地图,加强方法的指导。
步骤。
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
复备。
魅力精讲。
拓展应用。
能力提高部分:
2、针对北京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问题(沙尘暴和水资源缺乏),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建议或办法?请列举几条。
检测:
1、北京永定河的流向是。
a、自西向东b、自西北向东南。
c、自面向北d、自东北向西南。
2、北京市不属于文化遗产的是()。
a、故宫b、周口店古人类文化遗址。
b、天坛d、中华世纪坛。
3、下列能正确反映是全国的交通中心的是()。
a、北京是全国的铁路网和公路网的中心。
b、北京是全国铁路网和内河航运网的中心c、北京是全国铁路网和沿海航运网的中心d、北京是全国公路网和沿海航运网的中心。
4、北京属于――气候类型,降水集中在――季,主要供水源是――水库。
1、北京位于――山、燕山和――平原的结合部,首要城市职能是全国的――中心。
2、流经北京的永定河属于――水系。
3、北京地势――高,――低。
4、北京为―――气候,特征是――――――。
题目的选择要精之精,杜绝题海战术,提高效率,争取在短短的课堂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点滴记录。
本节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得到了提高,学到了一定的方法。杜绝题海战术,提高效率。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五
本学期以来,我们初二地理备课组只有我和张教师,每人承担六个班的地理教学,都能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切实执行教导处有关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求,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现将我们备课组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我们初二地理备课组两位教师,都能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我们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学校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能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开学初我们就通过讨论,明确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每一位教师的分工,在学校安排的每周三的集体备课时间,先由主讲人阐述本周教学思路,再由另一位老师提出看法,最后确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集体备课时间里,大家各抒己见,发挥集体才智,努力把每一节课备精。在教学过程当中大家互相学习交流,并与初一年级地理备课组建立友好互助的教学交流关系。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这届初二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所以上课时我们主要采取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己归纳总结知识,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此外,科组教师对侯课制度非常重视,预备铃一响马上到任课班级进行候课,督促学生做好上课准备。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由于我们地理是非中考科目,所以我们布置学校统一订的学习指导作业,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我们隔一段时间会把作业收上来批改。
4、坚持听课和评课,互相取长补短,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5、响应学校的号召,每位老师都能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
下学期我们会继续努力,发扬成绩,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努力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为实现学校的各项目标而努力!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六
1、了解山东农业在全国的地位,知道主要的农产品其分布。
2、分析山东农产品丰富的原因。
3、知道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和分布地区,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差异。
4、了解山东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主要农产品和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山东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和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自学为主,演示讲解为辅。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发言,介绍自己家乡主要的农产品和工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家乡的主要产业和文化资源。
展示山地主要农产品分布图。
学生活动: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蔬菜、水果、畜牧和水产,通过阅读农产品分布图,找出山东主要的农产品和分布地区,讨论其分布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总结讲述:山东的农产值多年居全国首位,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和禽蛋等居全国首位,其中,粮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著名的蔬菜产地有寿光、苍山和章丘等。
板书:一、农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引申:山东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回忆前面内容,讨论山东的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对于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答案。
展示海尔、浪潮等几个全国著名品牌。指导学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找出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
(2)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不均衡性。
(3)知道山东著名品牌所在地。
(4)结合102页活动,完成相关题目。
重点讲解:山东是全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多种工业部门居全国第一位,如黄金、水泥、家电等。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胶济、京沪线沿线地区。鲁西北和西南地区工业较少。
板书:二、工业产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展示山东著名旅游资源和孔子的图片。
讲解: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之乡,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分,是圣人的`诞生地。其中齐文化以淄博为主,鲁文化以曲阜为主。其文化特色迥然不同。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102页,了解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区别。
(2)观察山东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找出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补充: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主打的旅游品牌,其中山是泰山,水是泉水,圣人是曲阜孔子的故乡。
板书: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海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主要的工农业和发展和分布,了解了山东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为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
板书设计:
一、农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二、工业产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海滨。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七
通过八年级上期的教育教学,两个班都基本形成了比较好的课堂氛围,__班有了很大进步,上期质检成绩乡镇排名第6名。__班有些退步,虽然是第2、3名的样子,但是还是退步了。两个班都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比较懒散,学习不够努力,成绩差距很大,需要努力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区域——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与分布。从了解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着手,探讨人口、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引导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既存在着差异,有保持着联系。这章我们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宝岛台湾是我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令人魂牵梦绕;走进新疆,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辉煌;走进贵州我们仿佛置身于?斯特高原,探究国土整治的成功经验;走进黄土高原我们能感受到当地居民的质朴生活以及区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会学地理”。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达到每一堂课需要的教学效果。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1、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7、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八
1.知道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够体会到各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通过对季风气候利弊的评价,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灾害性天气的祸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讲授新课——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知道各类型的特征。
教师: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请同学们回答ppt上的问题。
1.我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气候特征,识别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预设。
1.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最高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图上的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第二张图,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图上的吐鲁番。
——第三张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
——第四张图,全年高温,分旱雨(干湿)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大家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我国冬季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温度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形成了不一样的温度带。
教师:请大家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气温?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气温差异较大,导致气候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教师:是的,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请大家回顾一下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展示ppt上季风性质表格)。
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展示广州、上海、北京气候特征图)请大家读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观察这三个城市所代表的三种气候,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理解。
章节梳理归纳。
教师:下面我们来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因素的影响?(学生:纬度)。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的影响(学生:海陆位置/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区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学生: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八年级的重要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内容和课标要求来看,既回顾、承接了七年级学过的知识,又有拓展、延伸并进行综合应用的部分。本节的学习加强了对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的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培养,比如,在本节内容中强调的纬度位置与温度带、海陆位置与降水、气候与季风等的关联性,虽然相关的知识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或者作为常识已经了解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仍需要锻炼,这就是地理思维的养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案,我认为,要想在八年级时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在深度、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上做文章,要让学生通过课堂能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地理原理结合起来,赋予其真正的“地理之脑”。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九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结板书: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习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来自 XUeFeN.cOM.cN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一)复习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引入新课:
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2、土地资源问题: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五、其他: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学生课堂作业: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地形区名称我推测的主要
土地利用类型推测理由
东北平原
横断山区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一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河流与湖泊》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共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本节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所谓承前,是要在我国地势、地形、气候等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所谓启后,我国的河流与湖泊的概况,为学习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做重要的铺垫,乃至也会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京杭运河及航运意义。
(二)能力目标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借助知识学习,知道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这是我的德育目标。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角度出发,来确定本课中的重点是: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名称、分布状况,外流区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经历少,综合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学生们比较难懂之处肯定是为什么河流与湖泊的分布、流量、长度等水文特征会是这样呢?河流与湖泊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间有着怎么的影响关系呢?因此把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定为难点。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和利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法。
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
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在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是根据“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
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三、说学法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中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合作学习。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自学学习。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四、说教学程序设计1.导入新课(2-3分钟)
2.讲授新课(30分钟)
3.学生小结(1-2分钟)
4.评价测试(1-2分钟)猜一猜?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如何认识我国的主要河流呢?
(2)怎么来认识外河流的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1.讲授新课外流河水文特征共同点及成因
2.讲授新课
(3)怎么来发现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的差异性呢?
我设计通过两组对比分析来完成。第一组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1.看图2.29,这四条河流,是我国东部地区非常典型的外流河,他们的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差异啊?(两条秦岭淮河以北,两条以南)
2.从水量流量来看,谁呢?(长江)汛期最长的呢?(珠江)
3.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条河流的汛期不相同,有什么规律呢?
比较分析(2)珠江从长度、和流域上都小于黄河,但珠江的年径流量为什么还比黄河多呢?(1)松花江的长度和流域也都小于黄河,为什么年径流量也大于黄河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第二组合作探究比较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小无长丰富短大短较小长小较长较大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分布地区主要特征河流西北地区水源补给:
季节性河流:
流程:我国的内流河:
塔里木河7-9月为汛期;10月以后水量大减高山冰雪融水夏季为丰水期,其他
季节水量少,甚至断流不长(蒸发.下渗.灌溉用水多)海河钱塘江三、京杭大运河京杭运河自北向南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最长的外流河流:
的内流河:
汛期最长的河流:
冰期最长的河流:
的湖泊(咸水湖):
的淡水湖:
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注入印度洋的两条河流:
1、我国河流大多分布()
a、东南部外流区内b、东北部外流区内
c、西北部内流区d、西南部外流区内
2.我国流入北冰洋的河流是()
a、黑龙江b、额尔齐斯河
c、澜沧江d、雅鲁藏布江
3.汛期最长的河流是()
a、珠江b、长江c、黄河d、淮江
4、下列河流与其水文特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珠江——我国水量的河流。
b、黄河——世界含沙量的河流。
c、长江——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
d、淮河——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评价检测:
abab5、塔里木河的丰水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a、夏季地下水补给丰富b、流域内夏季降水丰富
c、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d、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
6、下图是长江、珠江、黄河、松花江四条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图。代表长江的是()
abcd
7、我国的湖泊是____________。
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__________。
我国的内流河是______________。
评价检测:cc青海湖京杭运河塔里木河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训练。谢谢!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二
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难点是如何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教具。
世界地图中国疆域图。
导入新课。
在初一我们学习了世界地理,从本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中国地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东方大国。那大家对我们的祖国了解多少呢?我国的疆域范围?我国的地理位置究竟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就先从我国的疆域来进行了解。
板书:第一节:疆域。
疆域主要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海路兼备的大国和行政区划三个内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内容——优越的地理位置,看看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同学们先花两分钟时间大致浏览一下课本,在图1.1上找到中国的版图,判断它的半球位置和海陆位置。
1、半球位置。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生:可以从它所处的半球、维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判断。
师: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
生: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赤道。
归纳:从地图可知,中国的经度范围大致在东经75°和东经135°之间,纬度位置在赤道以北,即位于东半球,因此,从半球位置看,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
师:请问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界线是?
生:略。
归纳:热带与温带的划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是南北极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没有寒带。但在我国的高山地区也会出现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
3、海陆位置。
生:略。
归纳:从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位于亚洲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路兼备。而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过渡:知道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现在同学们来猜个谜语,谜面是:“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他在北,东西二分它具东,头只世界最大洋,尾靠全球最大陆。”谜底是大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这个谜面主要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去描述的,我们刚刚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很容易就猜出来这个谜底是我们中国。
正所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要判断我国的位置是否优越,我们就将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较。
“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与俄罗斯、加拿大、巴高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俄罗斯、加拿大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地区,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终年炎热。而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那被跨度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师: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略。
归纳:蒙古深居内陆,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降雨量少。日本是四面临海,是一个岛国,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而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是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背靠亚欧大陆,有利于与欧洲、中亚等地区的对外交往与贸易合作。如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铁路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那同学们看下我国的地理位置还有哪些方面的优越性呢?
位置的优越性。
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了解了我国在第球上的位置,其次通过读图分析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及其特点。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属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西岸。
第二课时。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领土包括陆地领土和海洋领土,并要学生掌握我国的陆地面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陆上疆界以及陆上邻国。
2、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邻四海一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大陆海岸线、主要的岛屿和群岛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
3、通过对我国陆疆和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等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重点是我国的领土面积和四至点、濒临的海洋、以及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难点是我国疆域的四至点、我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的名称。
读图分析法讨论比较法。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初一时已经知道我国是一个大国,那我国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我国国土这一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我们国家之大。请大家打开教材p3,进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正题-------海陆兼备的大国。
板书二、海路兼备的大国。
师:同学们看课本第三页内容,找出我国的四至点。
学生:略。
归纳:我国领土的四端为:
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31′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下面我将用一首口诀来帮助大家记忆四至点。口诀是“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下面请同学们背诵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需在地图上找出这四个点并且把他们标出来)。
1、冬季由于纬度的跨度大,受纬度的影响,南北气温差异大。
2、东西经度跨度近60°,时间相差近4小时。所以当乌苏里江洒满早餐金色阳光的时候,帕米尔高原还是漫天星斗的漫漫黑夜。
过渡:我国疆域辽阔,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有漫长的陆上国界线和大陆海岸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往下学习。
师:快速阅读第五页内容,找出我国的陆上国界和海岸线分别长多少?并通过“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及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学生:略。
师:我国的陆上国界长2.2万多千米,相邻的国家共有14个,逆时针数来分别是:朝鲜、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三字经记忆: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和不、缅老越)。
我国大陆濒临海洋,由北往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国家的位置)。
另外我的还有两大内海、三大海峡、三大半岛。
两大内海:渤海和琼州海峡。
三大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三
1.教材内容:
2.本课地位:
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目较多。由于它是我们相邻,为此容易与我国西南地区融合在一块进行考察,加大了它的难度。
3.教学目标:
(1)、能说出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2)、能说出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含义和重要性
(3)、能说出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
(4)、能说出东南亚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以及山河分布规律
4.教学重、难点:
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学案导学:提前发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可以做到重点和难点提前感知,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讨论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使用东南亚地形图、世界地图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四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多媒体课件。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
(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结板书: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异,知道了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五
《农业》是八年级中国地理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时是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在教学课件中展示,在此不再另加说明。知识目标通过课前预习,通过课堂对地图的阅读分析进行了强化。读图能力是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也是重要的技能,本节课通过对课本上面图的阅读分析,通过思考图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锻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课堂通过在课前播放烟台农产品的图片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激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唤醒学生对农业的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国庆60周年大典农业方阵,一方面再次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一步强调认真研究农业的重要性。课中通过播放辽宁双季稻的新闻视频,一方面启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关心时事新闻,注意留心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课堂最后,通过介绍李登海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向往,号召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建设祖国。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在预习中一看就懂的知识例如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不同部门,不在课堂过多讲解,把课堂重点放在了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的分析上。
教材分析:本课时教材有两个框题:一是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二是走科技强农之路。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2、让学生自己学知道科技强农的'重要性,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然后对学生不好理解的内容进行引导分析,并播放了11月22日新闻联播关于辽宁收割双季稻的新闻视频,以在教育学生随着科技的进步,能逐渐克服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限制。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水稻、油菜、甘蔗等,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视觉的接触,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最后通过活动探究,联系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六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b.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情感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b.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 ,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
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活动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的判读并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兴趣,达到主动获取知识的目的。
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解决每一个活动探究的问题,由“现象”到“本质”,通过归纳总结,不断使自己的认知升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采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渗透学法: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七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3、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5。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习,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
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抢答]——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师生小结](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 产品增加值 生产增长速度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 (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八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十二、三节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本教材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地理位置、组成范围、地形等方面介绍了本区的自然特征。后从国际经济贸易,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旅游等方面分析港澳的人文地理特征。针对本节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港、澳的概况能利用香港和澳门的相关地图,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及范围,总结香港和澳门地理特点。
2、利用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学会分析港、澳的经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比较港、澳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港澳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我这样设置是突出“三维”目标,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让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去学习。
重点: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地形特点。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记图,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而港澳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需要让学生在地图中获取知识,总结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把它作为重点。
难点:港澳的经济特点及经济发展。
之所以列为难点,是因为这部分比较抽象与学生生活实际离的较远,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我设置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科学设置问题,突出问题的层次性,学生的主体,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对问题认识。
(2)、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为主,分组讨论为辅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然后,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先在小组内研讨解决。小组仍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共同研讨,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科学设计问题。(二)、注意点拨的时机,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其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做到少讲、精讲。为学生的自主思维提供更大的空间。
我采用模块式教学,层层推进的方式,分为“历史回眸”、“港澳纵览”、“走进港澳”、“我当导游”、“明天更美好”。设计的目的主题鲜明,体现了内容的计划性、课改性和人文性,使知识化繁为简,增加了知识的思维特点。第一板块:历史回眸:
请同学们观看〈〈港澳回归〉〉视频短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了解港澳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强烈的爱国气氛为后面的正文部分作铺垫。第二板块:港澳纵览:(出示幻灯片)。
3、你能总结说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方式有哪些吗?请试着说一说原因?这样设计是因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为辅。通过学生的读图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对图的识记能力。并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归纳来总结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第二板块之前,请同学们看几幅港澳的景观图片,目的是让学生观看图片来领悟感受港澳的繁华与优美。
第三板块:走进港澳:(出示幻灯片)。
(一)“东方之珠”
[得天独厚]。
[繁华都会]。
结合下面展示的图片,你能举例说明香港的繁华景色吗?
[唇齿相依]。
在板块中设置了两个环节,“东方之珠”和“海上花园”。在“东方之珠”中我设置了“得天独厚”、“繁华都会”、“唇齿相依”三个环节,这样设置的环节体现知识趣味性、层次性、逻辑性,由整体到局部、由直观到微观环环相扣,使知识层次清晰。“得天独厚”主要体现香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繁华都会”环节中针对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和观看图片,来领略香港的繁华都会,在“唇齿相依”环节中重点让学生知道大陆与香港的密切联系,了解内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而香港有着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的这种“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读图的形式来体会大陆与香港的紧密相连,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华作贡献的决心。
(二)“海上花园”
学习要求:
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澳门(温馨提示:可从澳门历史地理位置、范围组成、经济特征等方面探究)。
“海上花园”这个环节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澳门,把知识点以网络的形式展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四板块:我当导游:(出示幻灯片)。
奥运会将全球的目光吸引到了北京,他们来到中国游览了北京后想再领略香港和澳门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名胜古迹,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带领游客游览港澳的哪些旅游景点呢?(友情提示:可介绍港澳的地理位置、交通、景点等。)。
设计这个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性、生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旅游中完成这部分的教学。这样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参与性、能动性,更能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个环节不光是探究的过程也是总结的过程。
第五板块: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好:(出示幻灯片)。
让我们展望香港和澳门的未来,共同期盼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环节中设置的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港澳特别行政区美好的憧憬。使学生知道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盼望台湾早一天回到祖国的怀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勤奋学习为祖国繁荣做出贡献的决心。
八年级地理学习指南篇十九
第二单元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水文方面重点介绍了黄河和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学习黄河对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及改造利用地上悬河具有重要意义。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是学习气候的延伸,又是下面学习水资源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掌握黄河存在的问题及治理黄河的措施,通过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运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概况,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措施,从而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黄河的贡献与危害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本节课的难点是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及黄河的治理措施。我确定的依据一是教材内容,黄河的治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地理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的治理措施。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图形图表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黄河的水文特征和治理措施”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一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设置悬念即黄河容易泛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那为什么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呢?然后播放黄河概况的影片,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导入法有两个优点:一是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二是使用直观的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河的概况,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围绕着黄河流域轮廓图来进行讲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成巨大的“几”字形曲折东流入渤海。在黄河轮廓图让学生找出黄河上中下游河段的分界点。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黄河有哪些主要支流?2.黄河干流流经哪些省区?3.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4.黄河对两岸人民有什么贡献?这样处理的依据有二:一是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变静为动,增强了直观效果。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然后承转,黄河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但是黄河自古多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黄河为什么容易成灾呢?引出黄河的环境问题。
黄河的环境问题也就是黄河危害的根源,在上中下游河段各不相同。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如果处理好,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就会迎刃而解,在这个问题上我先让学生看课本找出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这样深入浅出的突破了难点。(如图)
在黄河上游地区气候趋于干旱,植被遭到破坏,荒漠化严重,因此水源遭到破坏,而且黄河流域用水量急剧增加,引发黄河断流。
中游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
下游黄河进入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凌汛:
然后再结合图表向学生讲解凌汛产生的原因。
这样处理可以使复杂的多种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清晰地在图表中体现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变难为易,找出各河段的水文环境及地上河的真正形成原因,还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黄河危害的根源找到了,在处理下一个难点——黄河的综合治理上,我采用先设疑问,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的方法解决,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上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水源破坏,因此要植树造林,修建水库、防止污染,保护水源。
在中游地区主要问题是植被破坏,河水泥沙含量大,因此要植树造林,进行水土保护综合治理。
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容易泛滥成灾。因此要筑要堤束水,加固大堤,确保安全。
这样根据因果关系找出解决对策,一目了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还可以让同学们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填图题,考查学生用图、填图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本节课的板书我是如下设计的:
这种网络式的板书设计可使知识条理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重难点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更加完整。然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布置作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在南阳淅川县,为了向北京等地区输送洁净的水资源,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水源?搜集相关材料,上交一篇作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