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得体会(汇总12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一
看完《黄帝内经》,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说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二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第五章《五运行大论》是关于人体生理运动的讨论。在阅读了这一章节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对养生保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下来,通过对这一章节的体会和理解,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人体与宇宙的统一。
在《五运行大论》中,黄帝提出了“天人一体”的观点,即人体与宇宙是密切相连的。他认为人体内部的五运动(心、肝、脾、肺、肾)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相互影响。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以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段:平衡与调节的重要性。
《五运行大论》中强调了平衡与调节的重要性。黄帝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脏的平衡运动密切相关。如果五脏运动过旺或过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人们需要通过良好的饮食、运动和作息习惯来调节五脏的功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同时,情绪的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心态有助于维护人体的健康。
第四段:养生的方法与建议。
在《五运行大论》中,黄帝提供了一些养生的方法与建议。他强调了调养心情、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对维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此外,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他也提出了针对不同脏腑的调养方法。如,心属火,应以心平气稳为目标,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肝属木,应保持乐观开朗,避免郁闷气滞。这些养生方法与建议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习惯,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第五段:结论。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第五章《五运行大论》,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体与宇宙的密切联系,以及平衡与调节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拥有健康的生活。因此,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重视自己的养生保健,尽可能地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注:此文章示例由人工智能AI自动生成,按业务要求进行编写。其中的观点、立场和观点等仅供参考,不代表本AI的观点。)。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三
《黄帝内经》约定俗成地被看作是中华医学的开始,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传统医学理论典籍,是预防、保健、护理、生理、病理、病原、病症、针灸、药治、物治等医疗方法的开端,是中华医学的无上秘宝。
在我接触的所有“高人”当中,没有一位说过或者暗示“我懂《黄帝内经》”之类的话,全都奉为圭臬,尊崇有加。一方面自然是这些老师出于谦德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说明《黄帝内经》的“高大上”,不是一般功力的学者所能轻易窥其堂奥。但是,越是这样,就越让大家对《黄帝内经》敬而远之;越是敬而远之,就越是把它束之高阁,尘封于寻常典籍之间,不能造福天下人民,有失中华先祖殷切护佑子孙之慈心。对于经中岐伯所述部分内容,黄帝曾经“斋戒择吉日,藏之灵兰之室,以传保焉”,足见珍重和敬畏。国家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号召过,“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只有这样,传承才有依据,创新才有依托,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才能让经过历史验证的传统智慧重新造福当下的人民。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黄帝内经》这样的原创经典,难免强作解人,说些外行话,所以我只能是“外观”了。约定俗成的“外观”是整体形象的意思,这里除了打算简介《黄帝内经》概况之外,还有“外行看热闹”的意思,个人践行体会,不值方家一哂。但是由衷希望炎黄子孙能够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别人述说理论,而是为自己人生的幸福谋求保健安康的基石。
中华原创典籍,浩如烟海。如果让我选一本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作,我就会选择《黄帝内经》;选两本,就加上《易经》;选三本,就再加《道德经》。《易经》作为儒家经典,对于儒家典籍具有“道贯”的意义;《道德经》历来被世界公认为影响世界文明的原创经典,其内涵并不仅仅局限于后世所谓“道家”的范围。而《黄帝内经》只是被看作上古医学著作,显然是狭隘了。它是最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可验证元典。
根据季羡林先生两篇关于“天人合一”的论文,和钱穆先生《中华文化对未来世界应有的'贡献》一文的核心观点,“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以“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命名的《黄帝内经》,和有着“经中之经”称呼的《易经》,二者同为“医国医民、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的要典:前者揭示了天、地、人等万事万物的生发内涵与变化规律的数理原则,后者阐明了天、地、人合一的生理构造和运行维护机制。所以,最能够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易经》和《黄帝内经》,就应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创代表作。
考据派的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成书在战国初期,尚在《道德经》传世之后。可是不知道这些学者注意到没有,一方面,中华文化有着“口耳相传”的传统,口传心授是文化心法的主要传承方式;另一方面,西汉初年公开的治国理念,运用的是“黄老之学”。当时为什么不说是“老黄之学”?很显然,黄帝之道在前,一脉相承的老子之道在后,汉代人应比后的我们更清楚历史真相。
可以使人人健康自保的指南性著作。
最近十年来,我持续研读《黄帝内经》,不是想当医生,而是发现学习它可以自知、自保、自救,使我从一个不知“病从何来”的文弱书生,逐渐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强健者转化。《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已经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体系,是传统文化造福人民的良好开端。诚如经中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如果青年人能够了解一点《黄帝内经》,依教奉行,可以避免过早地破坏一生健康的基础;中年人学习一点《黄帝内经》,可以长养精神,避免英年早逝、壮士扼腕;老年人熟悉一点《黄帝内经》,可以颐养天年,提高寿命的长度和质量。最关键的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避免看医生的后果,个人不遭罪,家庭无负担,社会医疗的压力得到缓解,一石多鸟,善莫大焉。
《道德经》上说“自知者明”,未读《黄帝内经》以前,我不知道自己对生命的运行规律蒙昧无知。比如说,《上古天真论》中说的人的生长规律,男子以八年为周期,女子以七岁为周期,每一周期,身体和生理会发生标志性变化。这一点人人可以验证,人人可以体会。“理通法自明”,明白了生命的道理,养生维护的方法不教而知,就可以做到自主“养生”,随着四季变换,自然地调理精气神,完全可以自保。例如,如果做到如下所述包含的五个要点,长寿健康绝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唾手可得的自然结果:“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当年我初读《黄帝内经》,被下面这段话震撼到了:“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以《黄帝内经》成书最短的时间说法判断,这段话所说的“今时”距离今天也将近25了!这哪里是说古代,分明就是当下的写照嘛!特别与时下的中国青年朋友们共勉:我们的身体状况不但关乎自己人生的未来,还关乎国家民族的运势,切莫沉迷网络、娱乐、豪饮甚至有毒物品等快意感官的行为,过早毁掉一生事业的健康基础。
治理国家最高原则的启示性著作。
《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共十八卷。汉代之后几百年,战乱频仍,导致诸多经书残缺乃至失传。《黄帝内经》经过唐代王冰恢复整理,恢复了《素问》九卷八十一篇目;经过宋代史崧恢复整理,阐扬了《灵枢》九卷八十一篇目,遂成近日所见之规模,历代被医家推为医学至宝。
《黄帝内经》约定俗成地被看作是中华医学的开始,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传统医学理论典籍,是预防、保健、护理、生理、病理、病原、病症、针灸、药治、物治等医疗方法的开端,是中华医学的无上秘宝。作为一种崇高评价,这一点几乎没有任何异议。
但是可能绝大多数国人未曾想到,它不但是医民的圣经,还是治国的宝典,是管理国家、经济天下的无尽宝藏。有一段话,我认为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千百遍地诵读,《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在古代没有x光的条件下,在没有小白鼠试验的情况下,在没有活体解剖的情况下,中国的先祖是如何做到的?在没有现代化设备的古代,能够把“人”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揭示得如此清晰,实在令人惊叹!最为关键的还在后面的几句话:“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在读过上百遍之后,我才突然明白什么叫“以为天下则大昌”!一下子认识到原来国家经济管理的道理和人体养生的道理“一以贯之”!这也就是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文化传统的应用典范。“主明下安”四字说清楚了国家经济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挑明了经济管理的运作机制,并使政府和市场不再人为地分离,真正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看过《黄帝内经》,方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深化了我对中医学的认识。其中有关呕吐的章节,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对呕吐的病因与机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也明白了中医对待疾病的理念以及对病人的关怀之意。
第二段:呕吐的病因与机理(250字)。
根据黄帝内经的论述,呕吐是一种病变的反应,不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还可能与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黄帝内经将呕吐分为实呕吐和虚呕吐两种类型。实呕吐是由于胃中湿热等实质性物质引起的,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而虚呕吐则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常见于脾胃虚弱的人群。通过了解呕吐的病因与机理,我更加明白了中医中“因因所以然”的思想,通过探究呕吐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第三段:中医对待呕吐的理念(300字)。
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疗呕吐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按摩、药物治疗等,这些方法都体现了中医对待疾病的整体观念。中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中医也强调对病人的关怀和疾病的预防。在治疗呕吐时,中医不仅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施治,还要注意与病人的心理沟通,给予慰藉与安慰。这种综合性的治疗理念深深打动了我。
第四段:个人体会(300字)。
在阅读黄帝内经的呕吐章节时,我深切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不仅关注病症本身,更注重从根源上找到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与传统西医治疗不同,中医强调治疗过程中与病人的沟通交流,给予病人安慰与鼓励。这种关注病人身心健康的理念让我深受触动。此外,黄帝内经所提到的调理身体的方法,如针灸、按摩等,无论从实践经验还是现代科学研究都证明其有效性,使我对中医的实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五段:结语(200字)。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对呕吐的论述,我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开始学习相关知识。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是我以后成为一名医生时所要借鉴的。我相信,通过学习与实践,我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的治疗方法,将中医的智慧传承下去,为病人带来更好的健康和幸福。读黄帝内经不仅让我对呕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为我打开了探索中医知识的大门,带给我无限的启迪和希望。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五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到养生长寿的最高境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将这本中医学之宗尽收囊中吧!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六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知提高,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备受关注。作为一本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乏独到的见解和经验。本人最近对该经典进行了深入学习,并在其中找到了一个有趣而又重要的主题——呕吐。以下将从呕吐的病理机制、辨证论治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分享我读《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首先,呕吐在黄帝内经中被归为一种病理状态,它常常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不和、寒湿内伏等病理因素相关。由于呕吐的病理机制多种多样,因此在临床上对呕吐进行辨证论治时,首先要明确病因。黄帝内经指出,呕吐常常与胃脾虚弱、肾阴不足、肝胆热盛等病理状态相关。在实践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然而,在辨证论治之前,我们还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的问题——呕吐对人体的影响。黄帝内经认为,呕吐是一种排出体内瘀血、湿气等有害物质的方式。当人体受到外界寒湿侵袭或内部气血不畅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等。通过呕吐,人体可以排除体内积存的有害物质,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因此,呕吐虽然是一种不适症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此外,在呕吐的病理机制和辨证论治之外,黄帝内经还涉及到了一些与呕吐相关的其他问题。例如,呕吐与中医学中的“气机升降失常”相关,这与人体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黄帝内经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其功能调和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当脾胃功能失常时,便会导致人体排泄功能障碍,表现为呕吐等症状。因此,在治疗呕吐时,除了针对呕吐本身的病因进行治疗外,还要重视调和脾胃功能,促进身体的康复。
最后,在阅读黄帝内经时,我对中医文化和哲学思想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黄帝内经中所涉及的呕吐问题不仅仅关注病因与治疗,更深入探讨了人体的恢复能力与调适机制。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没有了解大医精诚,又怎么能理解黄帝内经所表达的“甚则病起同工而内外应”这样的思想内涵呢?通过读黄帝内经,我在悟出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也为个人修身养性提供了启迪。
综上所述,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之呕吐,不仅使我对呕吐的病理机制和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拓宽了我对中医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识。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疾病的诊治上,更蕴含着中医文化的智慧和中医学的精髓。通过对该书的研读,我相信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和应用会更上一层楼。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七
现总结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我们怎么来理解相生相克的理论调理身体呢?还是拿肝木来说,春天时候,肝火易旺,由于木克土,春节如果多吃酸的,会让肝火更旺,而伤脾胃,我们应该补弱势的,多吃甜的,黄色食品,补脾胃,让肝胆与脾胃平衡。其他由此类推。
相生为母子,如土是金的母,金是母的子;当有实症热症,就得泻/清子,当有虚症时,那就补其母;举例,如果胃热,肺是脾胃之子,那就清肺,如果肝虚,肾是肝之母,那就补肾。还有要记住:心肝肺宜清不宜补,脾肾宜补不宜清。
许多人,特别中老年人,一到冬天就开始药补,对一般人来说,一定要找中医确诊自己虚实在哪里,再决定补什么,用什么,不能瞎补,否则南辕北辙了。
健康的年轻人还是不要随便补,最好作息正常,就餐规律就可以了。
总之,均衡的营养,平常的心态,适量的运动,正常的作息能保持我们一个均衡的身体,远离失衡带来的病痛。
最后建议一些年轻人,不要透支身体,让其经常无所适从,尊重之,否则,一旦发疯发狂就不听你指挥了,最终会提前归还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八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远近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欲胆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矫足(骨行)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
人肝目应之九窍三百六十五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九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
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一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篇十二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单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始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