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故乡的风散文诗(汇总1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一
“我这里有老家的酸菜和老腊肉,有时间来撮一顿啊”。离开家乡,最爱听的还是这句话。
儿时的家里很穷,除了宰年猪的时候可以吃上一点鲜猪肉,平时都是吃挂在厨房墙壁木桩上的老腊肉,而且也不是顿顿都有,家里煮腊肉一般是有客人来或者是邻居帮忙干农活的时候,煮腊肉的日子对我们这些小馋猫来说,就是过年!酸菜却是我们饭桌上天天都有的,儿时的老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早早起床后,除了在家里煮饭的人外,其他的人都到外面干活。
春天的早晨,天刚麻麻亮,我们几姊姊就在家里大人的吆喝声和威胁声中,老不情愿地睁开惺忪的双眼,慢吞吞地背上背篼到山坡上去割垫圈草或者割猪草。冬天的早晨就更惨,搓着快冻僵的小手,在黄土地里捡玉米杆(煮饭引火用)。说是“捡”,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家乡缺水,秋天割了玉米以后,父辈们就用耕牛犁地,黄土地便成了满满的土疙瘩,这土疙瘩,大大的,硬硬的,用锄头或者“土巴锤”去敲碎,没有水份的土巴疙瘩,振的我们的小手全部裂开了口,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坚硬的土疙瘩敲碎,然后把里面的玉米杆装进高过自己的大背篼。为了得到家里大人们的表扬,我们都拼命地敲土疙瘩,拼命地把背篼里的玉米杆装的多多的,有时还在满满的背篼上面堆个大大的尖。等到红红的太阳照到了地里,家里煮饭的人就会站在房屋顶上,扯开喉咙叫着家里人回家吃饭。我们也在家人的吆喝下,背着大大的一背篼玉米杆,在邻居大人的夸奖声里,满心欢喜地回家吃饭了。
家里的早饭不是白米饭,因为家里根本没有大米,有时甚至连小麦面都吃不上,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的早饭基本上是烘洋芋玉米面馍馍,菜是大大的一碗酸菜或者腌菜,没有新鲜的蔬菜,偶尔饭桌上会有一小碗豆豉炒腊肉,这一小碗就成了我们这些小馋猫攻击的目标。。。。。
家乡酸菜的做法很特别,和市场上卖的不一样。首先酸菜的材料必须是圆根樱,圆根是一种根茎蔬菜,说是蔬菜也不全面,应该说是根茎植物吧,因为它的茎叶用来煮酸菜,根是圆圆的萝卜,可以生吃,也可以和腊肉一起炖着吃,被霜打过的圆根萝卜甜甜的,清爽可口。宰年猪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年猪骨头炖满满的一大锅圆根萝卜汤。甜甜的汤让我们在还没有正式吃饭时,就已经喝了一碗又一碗。
十一月份打过霜以后,就是收圆根的时候了,周末早早的就和家里的大人们到圆根地里,收圆根不用工具,我们小孩子们使足了劲,双手抓住圆根樱一拔,就连萝卜一起被拔出来了。我们把拔出来的圆根堆在一起,大人们就拿刀把萝卜和茎叶分开,萝卜捡大个的放在背篼里,背到早挖好的地窖里和胡萝卜一起埋起来,平时煮腊肉和过年的时候用。大人们把没有萝卜的圆根樱像编麻花辫一样编起来,编的`大概有三四米长,然后把编好的圆根樱搭在房架上风干。以备开春没有菜时煮。余下的圆根樱大人们就洗得干干净净的,烧一大锅不沾油的水,烧开了就把圆根樱放在里面打个滚,这时的火候最关键,时间长了,圆根樱就会腻,时间短了,圆根樱就太硬,嚼在嘴里费劲。酸菜的酸母子也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有老酸水时,圆根樱煮好捞在早准备好的大木桶里压紧,然后把老酸水加热后,趁热倒在桶里,拿一个大大的圆石头压好,在用油布把桶口封严实盖上桶盖。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第二天早上把油布取开,酸酸的味道扑面而来,抓一根尝尝,半边腮帮子都软掉了。美味的新鲜酸菜就这样诞生了(如果没有老酸水,就可以在煮圆根樱时煮几个嫩白瓜或者苹果,也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酸菜的吃饭有很多种,可以炒,可以煮,还可以凉拌。儿时记忆最深的是酸菜土豆面块,那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晚饭基本上就是酸菜洋芋丝面块。说是面块,其实到了我们的碗里,面块的影子都见不到了,全是洋芋丝和酸菜。家里有年老的祖祖和爷爷,妈妈在面块刚刚起锅时,就把面块挑起来给祖祖和爷爷吃了,我们吃的就是剩下的酸菜和洋芋丝。所以儿时的我,特别讨厌吃酸菜。
不知不觉时,我已经过了讨厌吃酸菜的年龄了,在离开家乡来到这美丽的大草原上,这里没有了家乡的酸菜,没有了那种绿油油的圆根樱,没有了甜甜的圆根萝卜,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偶然一个日子,我看见一家小饭馆的门上写着卖有家乡的酸菜面块,心里那个激动,仿佛看见了家乡那成片的圆根樱。快步走入,点了一碗老家的酸菜面块,心里忐忑不安地猜测着酸菜的模样,回味着自己曾经讨厌的酸味。面块好了,在酸酸的味道中,我看见碗面上躺着的竟然是正宗的老家腊肉炒的正宗的老家酸菜!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儿时的记忆全部浓缩在里面了,只是没有了讨厌,而是满心的感激:感激这种酸酸的故乡味道,感激儿时的浓浓记忆,感激游子漂泊的心有了栖息的地方,感激自己还能品尝活着的滋味。
故乡的腊肉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腊月间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宰年猪了。家乡的年猪都是肥肥的,壮壮的。家里有学生的,都会把日子选择在周末,这样学生就可以一饱口福了。儿时宰年猪的日子我们比过年还期盼,早早起床躲在屋顶上,看父辈们把猪赶出圏,几个人一起,逮的逮猪尾巴,逮的逮猪耳朵,宰猪匠手里拿着一圈皮绳,套住年猪的双腿一拖,年猪就倒在地上不能动弹了,父辈们把年猪放在杀凳上,宰猪匠从背后单腿跪压在年猪身上,左手把猪头使劲向后托,右手拿着宰猪刀,对准年猪的脖子,用力刺进去,旁边的人赶紧拿铁桶接住喷出的猪血,猪血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做酸菜血旺,也可以蒸血糕馒头。血糕馒头的做法很复杂,要有经验的老年人才会蒸。
宰年猪家家户户都要请客,父辈们把猪肉分好,用盐和花椒腌一会,然后一双一双地挂在厨房里面的吊杆上,因为只有用厨房里面煮饭的炊烟慢慢熏出来的腊肉才香。而且老家的年猪是不喂饲料,只喂玉米面和土豆,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深得人们的喜爱。
离开老家的日子,每当身心疲惫时,总是怀念家乡的酸菜和老腊肉。工作之余,几个老乡邀约一起,到有酸菜和腊肉的饭馆里,来一盘豆豉炒腊肉,一盘青椒炒酸菜,那个味道啊,让人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游子啊,不管走得多远,心都在故乡那片美丽的土地上。
浓浓的故乡情哦,多少游子为你魂牵梦绕!
浓浓的故乡情哦,你让多少文人志士诉说衷肠!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二
当我还是孩子时,就早早的离开了你——我美丽的故乡。我不会忘记,是你这块风水宝地养育了我。
还记的儿时,莲花湖畔,垂柳千条,万花簇拥,树木葱茏,水清日丽,鸟语花香,景色怡人。我坐在那儿,欣赏这绝美之景,不由的想起诗人吴朝晴之作:轻桡一击千层浪,倒影流光巧化妆。新柳四围荷出水,升平尤记古兵场。
而如今,我以多少年没看见过您,我的故乡,现在,你又有了何等的变化。
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崛起,一个个工业园林的兴建,枞阳已由昔日的偏僻小村庄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县城。招商引资之风也迅速袭来:金百超市、五福陵园、水产冷冻厂、太阳能设备厂等等。都为枞阳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流的设施,一流的设备,良好的环境,平坦的大道这一切的一切,都代替了过去的贫穷落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均gdp的不断攀升——这已不是昔日的枞阳了,它展现的是一番全新的面貌。
我,身在他乡,可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故乡。我为故乡的每一点进步而备感自豪与骄傲。故乡,请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的,弥补我多年的乡愁,献出我微薄的一份力量,一定!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三
春夜,静静地,如处子。
一缕清风飘来,摇曳着几点星光,好像恋人深情的目光,把我的思绪牵引。
踏着清风,踏着星光,飞向你那温馨的眼波里。
//
辗转不能入睡。我凭着窗棂向园中俯望,荷塘里有几颗星星在翠绿的柔波中闪动,仿如你那双明亮的眼睛。
倏忽间,园中神秘地飘来迎春花和紫丁香的清香,弄得我满屋芬芳。
仰望静寂的夜空,头顶上的星空是那样深邃那样广阔。
臆想中,你还是那样的年轻而秀美,你还是那样的楚楚可人,宛如云里的仙子——
//
时间暗暗飞过,思绪悄悄翻涌。
多么沉寂的夜色哦,哪里是我停泊的水域?
//
海滨,清楚地传来千鸟的鸣叫,一只孤独的船,在浪涛里摇摆。
我的视线越过树梢,眺望远方,朦胧的乡村,依稀仿佛。我的四周春光四射,却没有一处是我思念的故乡。
这里没有你,只有浪的娇喘,只有风的低吟,只有无尽的落寞和忧伤把我的心底缠裹。
//
如今我常在深夜里不寐倾听,听夜风是否还会吹向故乡?看星星是否还会照着故乡?问流逝的.海水会不会载着我的纸船流向故乡。
故乡,有我日夜思念的你。
//
我想,凡是在故乡建立家庭的人,他就不会再在异乡流浪,他的眼睛总是常常望着故里。
可我还在他乡漂泊,远离亲爱的你。
打点好行装,整理好思绪,明天我就可以回到故乡。
故乡有你,有你那一道深情的目光。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四
故乡的小路,永远是我记忆的风景;我游乡到哪里,哪里留有我对故乡的眷恋;
故乡,象一颗槐树系着一年四季的成长,就象我日日月月为生活奔波而忙碌的情景;
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放飞的梦想,春的气息浓的时候,梦之翅膀起飞;
故乡的村头站着我的娘,娘的脸上的皱纹和长长的秀发,让我忆起允奶的儿童时代;
故乡有娘牵挂儿的心声;故乡有我牵挂的远方;
故乡的黑土地上,有我童年的回忆,故乡的田埂上有我收获的喜悦;
故乡有家的温暖,有家乡带给我的快乐;
故乡的小河边,有我对春天的向往,山的一边,有游子望向家园的俊影;
故乡的人,时常想着远在他乡的异子,游子时常系着故乡人和故乡事。
故乡的日月,故乡的清明,故乡的雨露,故乡的村庄,故乡的山山水水不,都是我心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故乡的校舍,是我理想的学堂,从识字开始,从写文章开始,从我上完小学到中学,一路跟我同行,一路上教会了我怎样的生活。
故乡,永远是我心中的榜样,让我时刻记得故乡的好,故乡给予我的理想人生。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五
一、城墙?城壕?涝池和六叔
朱村这个地方北边有个城墙,哪个朝代修建也无法考证。城池里有庙,有戏楼,有房屋,人们为躲避战乱和土匪集中藏在这里。虽然是土墙,这城墙也有一架马车宽,有墙垛,有瞭望台。由于年久失修,墙壁上长滿了荆棘和灌木。
由于城壕地势低凹,雨季水从壕沟流向村中央的涝池里,涝池非常大,方圆数百米。水满时从溢洪道自然流向清峪河。城墙,壕沟,涝池,溢洪道,不但是景观,也是先祖们为了生存,用智慧创造的一种科学法则。
后来,城墙内新挖了几院庄子的窑洞,散落着四五户人家,因有城墙护着的缘故,里边栽了好多果树,枝叶繁茂,硕果累累,谁望见都流口水。
小伙伴常从塌了的壕沟偷爬上去摘吃果子。有个叫六叔的,个子有点瘦小,但身板儿十分硬朗,他见我们的头从城豁口上伸出来,就猫着腰像捉迷藏样逮我们,他来了我们就溜到城壕,他走了,我们又爬上去,我们感觉特好玩。他知道我们藏在下面,常常大声喊叫想吓唬吓唬我们。
我们六叔其实也不是很凶的人,虽然我们常摘城墙上的酸枣,也偷摘他的果子,但伙伴一点也不怕他,对他常常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拳脚十分厉害,几个棒小伙不是他的对手,麦场上的石碌碡他两手一翻一个过,上树爬山活跃灵动,说话幽默又很搞笑。
除此之外,他也是村里杀猪宰羊为数不多的能人一个,他跑龙套玩龙灯,哪里热闹就常常离不了他。他有一套烹饪的拿手菜,红白喜事只要有他,欢乐而热闹。
过去吃不饱的困难年月,许多人为遇到红白大事而发愁,因为没有更好的东西待客。他发明了“一盆四菜”的满桌待客菜肴。就是桌中间上一大脸盆烩菜,另四样是家常小菜,豆芽、炒洋芋,辣子,红白萝卜或白菜红苕什么的,这种简单做法非常实惠。特别是烩菜,盆大量足,里边主要是骨头猪肉熬制成汤后,烩些萝卜、豆腐、白菜、粉条什么的,再有少量的肥肉块,对全年很少能吃几次肉的人来说,这样的菜已经是美味了,人们吃着香吃得饱,满意而归,主人的难处解决了,香味儿、欢乐儿、满足儿在村庄久久飘荡。
哦!那长满了酸枣的城墙,围绕城墙的壕沟,那游泳、戏耍、洗衣、挑水的涝池,还有那本领高强、智慧幽默又十分亲切的六叔!
魂牵梦绕的记忆,心中有爱的家乡和六叔!
二、胡同?老人?碾盘?硬轱辘
朱村这个地方座落在清浴河中游的原上,也是丘塬中腰地带。
它是个坳地,有平展展的粮田,说不上鱼米之乡,也是耀州地区为数不多的粮仓之地。西边紧临沟壑即清峪河。因沟壑和河流是半圆形的,村庄也呈半圆形。
清晨傍晚的时候,炊烟缕缕,鸡鸣犬吠;也是成群骡马,牛羊结队而过的地方!远远望去,村庄被绿色的树木包围着,没有青堂瓦舍,看不见人影。走近细瞧,人们住在四合头庄子的地窑里。也有住在胡同里,胡同由东往西伸向沟壑。村中央也有很大的院落,都是座北朝南,或者坐南朝北,一孔孔一排排窑洞,十分向阳,阴面也很亮堂。
凡是胡同都是半明半暗的院子,用高高的土墙围着,这土墙很结实,上面长满了绿茸和苔藓。每户墙边都有门楼,有的是土门楼,有的是青砖门楼,砖门楼上还有炮楼,这可能是过去的`财东呀!墙和门楼都是绕地势而建,错落有致。
这地方一个祖先,六大家族,都是一脉血统。上古追溯到朱元璋,在到现代的朱德、朱容基都是朱氏一族。而朱村六个分枝即南霸、北边、老池岸;土壕、窑上和花店。
南霸和北边家族就驻东西或南北胡同,南霸驻在胡同的南边,北边驻在胡同的北边。南霸地势宽阔,也有人家利用地形坐南朝北盖了瓦房。院内栽植了石榴树和梨树,枣树;土墙外栽植杏树和核桃树,柿子树。其它杂木不多,柏树和秋树都长在沟壑院畔较远的地方。
北边家族散居的人家,也杂居着许多外姓人家,虽是向阳,院落十分破败,围墙不多,只有几户。其它人家院落敞开,吃啥饭做啥活也一清二楚的。大树下常聚集吃饭的乡亲,端着老碗,胡吹嗨谝,天南地北,东家西家,不时有忍俊不禁的大笑声。
南霸家族中男姓老人记忆模糊,有一个走路颤颤巍巍,拄着拐杖,个子高高的白胡子老人,后来离世了。只有一个老太婆,我叫姨婆,身材高大肥胖,脸面十分白净,还是个小脚,高喉咙大嗓门,虽常常拄着拐杖,但人十分精神。小时候,姐姐背着我去她家玩,即摘墙畔上的杏子,又摘酸梨儿。特别是院中间的石榴花,鲜红鲜红的,煞是好看,她的屋里屋外十分整齐清爽。她端出一篮儿核桃枣儿什么的,硬塞给来家里的孩子和大人吃。
北边也有一老妇人,时常在门外做针线活,或者坐在自已用秫秸编的圆堆堆上纺线,吱呀一一吱呀一一的声音,吸引着我们,在那儿瞧好一会儿。
胡同的尽头是好大的树林。侧旁有个青石碾盘,人们碾米,辣子,调料什么的。也有碾小麦和玉米糁糁的。
解放前夕,这里曾经住过队伍,他们在碾盘下烧火摊煎饼,这碾子可起了作用。
碾盘下散落的粮食,招致树上鸟儿叽叽喳喳叫唤,招呼同伴快来吃食儿,这是人多热闹最好玩的地方。
其它户族大致地方也就这样,没有住在胡同,就是四合院庄子,每族一水井,一碾盘;有大树有林木,有果院,更有德高望重的老人。
周围有城墙,有戏台,有学校,有商铺……
每条胡同非常宽,老人们赶着硬轱辘牛车拉粪,鞭子叭叭响,小孩儿追逐着硬要爬在车后架上,扑倒了再追,非爬上一段,赶车人的儿子或孙子坐在车辕上洋洋得意,瞧着小伙伴们个个露出羡慕的眼神儿。
每个家族都有下河的道路,在干旱年月,人们常常到泉水或河里挑水、拉水、背水,每个石崖下都有泉水,清澈干甜。夏季是凉的,冬季是温泉。腊月时份,一群一伙姑娘媳妇儿揣着脸盆来洗衣,孩子们也少不了,也是最快乐的时候。
正月时份,这村的社火十分有名。龙灯,狮子,旱船,大头娃娃。十几个人敲响的大老鼓。秦腔戏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打板的几个青壮年,就是天生的打板天才,一个是叫全哥的高个儿,一个是中年先生叫亚哥的,还有其它三个人,就是一户族一个能人里的代表,能打能敲能唱能武,还有叫盈哥的板胡二胡,民哥的唢呐,个个都是民间高手,绝门艺术功夫。
到清浴河去有个湾儿,这地方叫陡家湾,它可不是一般地方,是清峪河九曲十八湾的一个,这个湾在这个流峪是一个最大的湾,依山旁水,树木郁郁葱葱,岩石古怪嶙峋,杨柳枝条水中倒垂,鸟语花香。
这里河湾之上是个偌大的平台田地,平台上面依次是弯弯的半月形梯田,依山而上,鳞次栉比。
六十年代在上游的朱村河建了一个洪水坝,使河床不再被洪水冲刷,上游和下游的河水有了更高的落差,这洪水坝一年四季是一个开阔的瀑布,石崖峭壁上开掘有水渠,从坝边引流到陡家湾这个地方。
涓涓长流,一渠清水就成了石磨子和钢磨子的动力,那时没有电,大小十几个自然村的人们都在这里来磨面,石磨子和钢磨子用过后的水,又流入到了层层梯田,梯田就成了长流水,人们大多种植疏菜和水稻。
过去了的虽然过去了,硬轱辘、牛车、胡同、老人、到河里有水磨子的地方去磨面,抹不去的记忆!
三、清明?粉房?货郎?木匠
清明节到了。
朱家祖坟在村北边。这里地势高,头枕黄土高塬,脚蹬乔马山脉,朝南向阳,是最好的风水地。站在这里放眼望去,整个村落尽收眼底,朱家祖先肯定关注着他的后辈们成长。清明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各户族召集人马敲锣打鼓上祖坟,女的不准去,全是男的。一队队一群群人马几里路长,清明纸五颜六色,象彩旗摇曳,有献鸡的,有献馍的,还有献羊的;饭食干果自不用说,个个穿着新衣,来祭典先祖。
清明过后,点瓜种豆。节气到了该忙的时候,人们开始下田了,播种春天的希望。
夏天和秋天,这是丰收日子。麦子,谷穗,高梁,玉米堆满了场院,这家帮这家,那家帮那家,家家都是喜上眉稍。又是一个丰收年。这时候马也壮,牛也壮,羊也肥。
冬天到了,雪下的有三尺厚。
村民这时候是最愜意的时候,喂了牛羊,扫了残雪,三一群伍一伙的闲聊。有的拉二胡,有的唱秦腔,有的吹锁纳,还有的敲罗鼓。没有人打麻将,朴克也很少有人打,最多是在地上划个方格下狼吃娃的游戏。也有柴伙不够烧上山打柴的。妇女侧是最忙的时候,纳鞋底,做棉衣,纺线织布,磨面喂猪。
有一个粉房,是做粉条子的地方。粉条什么料也不用,单纯是高梁或糜子磨成的粉,做出来的粉条筋道柔软好吃。做粉条的下角料用来喂猪,这都是给过年做准备,每户都能分到粉条和猪肉。这里也是冬季闲人最多的地方,有帮忙拉大风箱的,添柴搭火的,有坐热炕讲故事的,有抢着吃粉条过后的锅底的,也是村庄文化的传播地。
另一个地方则是村中央的戏庙。这村有很有名气的人物,人们都叫他钟叔的,他中等个儿,唱声宏亮,又爱演丑角这个角色,人们喜爱的叫他钟叔!在这里排节目,他自然是导演。每年公演,这村的戏名响八乡。钟叔更是出了名,出了风头,他从不顾家,婆娘用鞋底把他打出门外,你就一辈子唱戏吧!
冬闲也有货郎担子,卖茶叶的,卖旱烟的,弹花的,做毛毯的,做木匠活的在这村庄赶热闹。
河南人肩上担着货担子,唱着小调,摇着布朗鼓,卖的有糖葫芦,棉花糖,针头线脑的,不时有孩子妇女买东西。
卖茶叶的浙江人是压缩了砖茶,背多半麻袋几天就被年老的人分了,喝茶要用刀切。
玩把戏的在场院里划个大圈,敲着锣,让了猴子钻铁圈,热闹处有小姑娘拿着脸盆要零钱,人们三三俩俩的给着,没有钱的人退在后边看热闹。
弹花弹羊毛毯的大多都是父子兵,背着大弓给许多家里弹棉花做毯子,这毯子是羊毛的,辅在炕上隔潮暖和,一辈子都用不烂。
木匠大都是旬邑人,谁家准备娶媳妇都得做几样家俱,这是好的时候。冬季,寒冷而闲散。大家把嫁娶都放在这个季节。农闲人闲,帮忙人多,肉菜不易放坏。
这么多的户族,这么个村庄,有不寻常的人和事,就不再叙说了……
这就是过去的事儿了,家乡的事儿!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六
乡中有湖,名曰西湖。此湖非彼湖,却因与杭州西湖名讳相同而令人闻之不忘,在蜀中颇具盛名。春秋宜人时节,不乏有三两慕名而至的旅客湖边漫步,佳茗闲品或是留张影像。
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四川。乡处川西南,属丘陵地貌。城依水建,水为沱江。江自九华山穿过成都平原,经内江涌入县境。却被城廓周遭起伏山峦阻挡,似勒缰骏马,收缩成一束急流,自东向西勾成一弯弧形,半个县城便被拥在怀里。而恰是这弯江水在岁月的漫漶中,历经沧海桑田,不经意遗落下一座天然湖泊处于城中,那便是富顺西湖。
杭州西子湖,取古代四美西施称谓。将一潭清幽碧水比作妙女子,水是眼波,山是眉峰,微风过处,水若雪肌,闻其名便令人浮想联翩,骋驰思绪。而富顺西湖,名字由来却简单,即方位命名。《富顺县治》记载,古时城廓周边有四湖:东湖、西湖、南湖与北湖。经历代屯湖造田,四湖中的三个湖泊业已黄鹤缈影,仅在地标注名与百姓口传相诵中得知大概方位。即便西湖幸免,亦是屡遭瘦身,昔时风韵难觅,只可面对波光敛影、水淼山幽寻找到过往的点滴记忆。
天赐一湖清凉地,可令城市鲜活起来。在充斥着强烈时代气息的今天,富顺西湖无疑是给县城注入一缕暗香,在欣赏绝妙风景同时,令人感受这方水土浓厚的人文历史底韵。自隋因盐兴县,富顺千年走来文风颇盛,四百余名举人、进士就是从这里怀揣着一抔乡井土,踉踉跄跄步出秀壤蜀天,散入历史的宦海浮沉。
而恰是这班儒家学子在骨子里尚流淌着的晋唐之风,在半城山水半城湖的读易洞求学之时,便把陶渊明心中那株千年清馨的荷莲植在西湖当中。在朝晚诵读《子曰》疲乏时,略微仰头,面对那田田荷莲,便可净心养目,若茶香啧口,萦脾怡心,稍收思绪又沉浸于书中自有车簇簇的苦读。“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面对清末政权的风雨飘飖,在夙夜忧叹中,许是故乡那笼烟月给予他一丝慰藉,让他在客旅京城的寓所中写道:“县有湖山高蜀国,梦随烟月落杭州。两峰苍翠一孤艇,五里荷花十二楼。”如今荷莲依旧,似衣袂扬拂的凌波仙子,回眸一瞥玉生香,未曾沾惹世俗半点尘烟。而那斯人却已湮没于岁月无,在纸墨间只遗下马蹄声远、塔影锁江与文字间透露出的一份茕孑落寞。
西湖形似葫芦,紧束处筑有石拱桥一座,桥身两侧各镂雕龙凤,栩栩欲飞,故曰龙凤桥。湖内建有湖心亭,陆亭间以曲折便桥相连。春光时节,湖若止水,光洁如镜,仅湖岸柳树催春色,纷纷吐芽抽绿。待初夏时分,苏醒的荷叶才争相探出水面,层层叠叠的托起翠色玉盘,那粉色的`荷花便点缀其间,在微风摇曳中送出一股幽淡香味,给予炎热以清凉,浮躁以净心。那湖中觅食的锦鲤与金鱼,在沉寂了一个冬季后,亦三三两两悠闲地浮游在荷莲间那清澈的水中,即便是树叶跌落水面的惊扰,也会令它胆小地卷起一丝涟漪深潜水底。湖植荷莲本为观赏,并不采食。故江南水乡采莲景象在湖中不见,但那中国传统鱼戏荷叶间的水墨画,许就取材于这般景致,惹来不断遐想,勾起心隅几分诗情画意。
湖光映山色,方构绝妙画图。湖水东依五府,西倚钟秀,北拥玛瑙,三山林木茂郁绿意盎然,环衔而耸峙,将西湖紧紧地裹挟于腹隅。拾阶而登五府山,烈士陵园就座落在苍松翠柏之中,刘光第先生的坟冢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迁移至此。看淡生死的英雄与英雄作伴,每日里共听湖水拍岸的琴音,似是历史刻意安排,不由令人忆得青山有幸的句子。玛瑙山,山色似玛瑙,依山建有一寺,名千佛寺。唐时佛教盛行,不知哪位行脚僧人远游至此,不经意被这一池湖水羁绊,便歇住欲去的屐履,选中玛瑙山巨大的岩石,八方结善缘,成就工匠的梦想,用一凿一钎在岁月漶漫中将虔诚镂刻成慈悲的雕像。而千年的晨钟与低缓诵经声业已令这座千年古县习惯于每日里梵呗缭绕,净化芸芸众生。湖若深闺少女,掩窗遮面。若赏湖全景,则须登临钟秀山。沿青石所砌小径,伴着泉音鸟呜,穿梭于草蔓与柯枝盘旋而上,伫立峰巅纵目,一轴绝妙画幅便呈现眼底,虽无五百里滇池之壮观,却有云蒸霞蔚波烟浩渺之感觉。令人不禁幻想租借一舟或憩坐苇丛亭中,持壶浊酒,摊卷诗文,将剩余岁月付与清幽湖水,湖面月波,波中山色。
一池荷莲添雅韵,三分月色溢清香。这顷湖水,不再是简单的水。更多的是标记富顺印象,承载游子故乡。那些闯荡天南地北或是远走域外的乡人,每当提及故乡景致,大多脱口便指西湖。是的,那不仅意含对富顺西湖景色的眷恋,更多的许是西湖曾经作伴自己一路成长。城市拓展,湖居城中,走读城内学校皆要沿绕湖堤,年年柳绿,岁岁荷开,人亦伴着亘古未变的青山与绿水,在岁月的疯长中亦步亦趋迈向未知的广袤。美不美,乡中水。而这水,便是游子心底深处那一汪浅绿的西湖水,在夜深人寂涌上心坎,勾起浓得化不开的情结。
而我,便是那离乡游子中的一员。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七
敲钟人
学校传达室的房檐上悬挂着一口不大的铁钟。敲钟的是一位从村里请来的老汉,后来去世了,可那钟仍那么悬着。老汉敲钟已多年了,像队伍里的号手。这钟看上去黑不溜秋的,房檐里还有一个麻雀窝儿,钟上也落了几点灰白色的雀屎,虽然有点影响市容但却每天指挥着我们的作息。可有一天,这钟却在该响的.时候,只响了一声就意外的安静了。我们正在考试,“当”的一声响过,老师说大家再仔细检查一遍,剩五分钟交卷!过了五分钟,钟依然没响,校长气呼呼直奔传达室。只见老汉手还握着钟绳,身子依靠在墙上,已经软了,死在了临时工的岗位上。后来有了电铃,这口钟也只是在停电的时候用用,校长每次都打得很响很亮。那钟就那么悬着,系着的绳儿在风中摇曳着,偶然也发出声响,好像老汉还在一样。
沁园春
沁园春本是个词牌名,我那语文老师却因讲解那首领袖的《沁园春。雪》而出了名。不仅因为讲得生动活跃,更是用了陕西普通话,外地的学校都来观摩学习过。学校里已不习惯称他的大名了,叫他“沁园春”。
“沁园春”是个老民办,家住在望得见的五峰山里,脚上一双旧布鞋,粗布黑色大档裤,头发乱乱的,对襟上衣的口袋上插了支钢笔儿,那帽儿一亮一闪的倒像是旧时商号的伙计。他有个穷家境,星期天还要去贩猪贩鸡倒粮食种自留地,哪还有讲课的神采。一次上级突查老师备课本,他的本上却记满了自家豆腐帐和下周的贩运安排,抽屉里还塞着绑猪的绳子呢,令人啼笑皆非。其实他的文化不高,只是爱看书,课也讲得人人爱听。一次他代别人上地理课,他说“娃呀,地球大得很,站在学校门口往南瞅,雾腾腾的,一直走下去直到你老死了都是雾腾腾的,实际上你只走了一点。”多么形象。他也上过一节数学课,他说“宽阔的马路平静的湖泊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又是多么浅显。快高考了,村上在操场上放电影,我也去看了,“沁园春”生气地说“该弄啥弄啥,轻重不分的东西,滚!”骂人的时候又象当地的恶人。后来“沁园春”转正了,调到县教研室去了。我的心里一直思念着他,要去找他,还得找“沁园春”,知道这个名的人多。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八
在光和水中,遗篇了荒凉的景象。
是啊,我的故乡就在远方、远方。
山旮旯里故事,浓着风风雨雨。
石板路上的传说,漫着悲欢离合。
和着一种原始的风情,在麦地和稻田里,定格了父老乡亲的身影,浓酽进了跌荡的情节和内容,梦呓着春华与秋实。
——足音所弹唱的那一首流浪者之歌。
故乡,感动了我一生的记忆。
故乡,更是让我吃惊了那段日子。
故乡,让我情愿了所有的苦辣酸甜。
在远方,走过的足印里,清晰,从容。
在远方,永恒生命所拥有的不屈不挠。
是的,我的故乡就在远方,啊,
——在阳光月色所亲切的'山情水梦中。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九
春光和煦,杨柳吐艳,又是草长莺飞的季节。
3月15日,应家乡村委会父母官之邀请,有幸参与家乡仿古建筑物崇德祠奠基仪式。我的家乡坐落在库区富水河下游北岸,依山傍水,碧波荡漾。回家那天,小车在桔树丛林的盘山公路上奔驰,记忆里的蜿蜒小路不见了踪影,公路两旁密扎扎的桔树林成了天然屏障,自成特色绿化带,平坦宽敞的水泥路,烟尘无染,直通村组。坐在我身旁的阿伍弟笑呵呵地说:“几年来,国家惠民政策以百姓医、食、住、行为抓手,改善民生面面俱到,我们这条36公里长的通村公路,工程累计投入好几百万元呢,是用库区后扶专项资金修建的,属库区‘三通’重点工程之一,村组基本通路、通水、通电(闭路电视)。”目睹着老家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和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架起了“致富桥、”修通了“幸福路,”结束了祖祖辈辈肩挑背扛的历史。
从县城驱车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家门口。原先从老家去趟县城是件揪心事,既搭车又乘船,难免车船巅波,现在不但节约城乡两地来回时间,还提升百姓交通出行安全系数。秋香娘,是我家邻居,丈夫阿根伯病逝多年,一直带着身残的阿启哥过日子,母子俩相依为命,算是村里的特困户了。每次回家,我总要登门看望她老人家,嘘寒问暖,见到我,她更是喜出望外,掏心掏肺地向我讲述每年政府出台政策新鲜事儿,得知她民政低保、困难救助、后期扶持补贴等成了家庭生活主要来源,基本能满足生活费。她又一边慨叹:“特别我母子俩养老保、医疗保险全部由政府部门买单,大小病痛医疗费也有民政社保包揽,现在,要不是国家政策好,恐怕我这日子难熬,”此时,老人家已热泪盈眶。从她的口词中,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多亏党的好政策,对社会弱势群体无微不至的关怀,服务民生,有求必应;善待民生,有难必救。惠民政策如同冬日的太阳,缕缕阳光照耀着、温暖着他们。
一年之季在于春,国平是我高中同学,他围着自家鱼池跑上忙下,与几位水产专业人员讨论优化渔业品种结构,测算鱼池面积投放鲢、鳙鱼比例,如何使生物链达到平衡发展最佳期。他看好了家乡山水资源优势,开发了精品鱼池近千亩,成了全县水产实力派养鱼大户,每年享受国家财政贴息贷款和扶持项目。现在,他不满养殖现状,决心做大渔业养殖规模,看到河水网箱养殖胖头鱼走俏水产市场,又计划投资发展养鱼网箱1000余口。我笑着他说:“你吃在碗里的,又看着锅里,鱼池与网箱收入双兼得,这鱼财该你发的.。”
政好岁时丰,人勤春来早。眼下,正是播种植绿的好时节。桥二哥忙着催工上阵,雇请100多个劳力上山栽苗,怕耽误农时,错过栽植茶苗的黄金季节。几年前,政府部门为推广库区银杏产业,多数村民一时想不通,不愿意接纳抚育,说银杏果能当饭菜吃不?桥二哥看到几千株银杏苗无人承接,他想好孬这苗儿政府部门投资出钱的,眼巴巴看这树苗蔫了多可惜,不要白不要,栽上又何乐不为呢!经过十来年精心栽培,他那翠绿挺拔银杏林,绿得鲜亮照人,青翠欲滴,焕发着勃勃生机,一些长得慢的树干个头也有七八寸粗。去年经林业部门专家实地勘测评估,这座绿色银行价值不低于200多万元,他尝试到了播绿植树的甜头。他现在又申报千亩油茶基地项目,紧锣密鼓落实茶地复垦和栽苗计划。今年,政府部门出台发展油茶新举措,每亩可补贴500元,他又搭上了这趟为专业大户“输血供养”的早班车。
漫步在村头巷道,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仿佛村在林中,人在画中。鳞次栉比的小洋房沿巷而立,家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推进新农村走在了时代前列,乡亲们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身为一名财政人心底为家乡自豪,为自己骄傲。公路、房子的变迁呈现了新亮点,乡亲住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原先的茅棚屋、土坯房已销声匿迹,新建的小洋房少有百栋,其中多数按别墅户型设计的,格调新颖,气派豪华。巷道太阳能路灯像忠诚卫士,坚守不拔,守望着一方人幸福平安。村委会也建起了新办公楼,设有党员干部电教室、群众议事室、村民娱乐室,让干群也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农家书屋有模有样,种养产业科技丛书更为抢手,有的在摘录,有的为春播、春防而商讨,农家书屋就是大伙致富取经堂;农民健身场设计精致,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我琢磨着政府部门的用心良苦,读懂了奔小康新村要意内涵,百姓既要鼓腰袋,更要富脑袋,保健康才有小康。村支书高兴地告诉我,咱村属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享受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了,基本享受了医疗和养老保险,涉农补贴、旧危房改建补贴、村民“五改三建”、人饮工程、太阳能路灯工程、少生致富工程……为群众增收壮腰强肾。
更让人心悦和振奋的是,家乡人齐心思干,富而思进,看准认清了山水资源优势,家家户户已掌握了1至2门产业技术,种植业和养殖业成了乡亲茶前饭后的热门话题,村民不再望山而叹,因缺资少技而畏惧。家乡人处处沐浴着公共财政的阳光,惠风和畅,政府出台强农惠民政策渗透人心,在乡野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年年好戏连台,岁岁硕果累累,昔日穷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家乡风景秀丽,生态宜人,村靓了、民富了,一派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感受到了惠民强劲东风给村民带来实质变化。丝丝春风暖意,村庄又透析出了小康的新气息。
湖北省通山县财政局徐向东
20xx-3-17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十
月是故乡明,心系故乡情,养育恩情重,三生报答轻——提记
天微微亮,天色泛着黄,清晨的家乡,淡雅的青山,翠竹,苍松挺直着腰杆,青竹俊逸的身影在风中微微的颤抖着,微风中传送着泥土,蚯蚓的淡淡的腥气。。炊烟在低矮,错落的房舍上绽放,青烟随风直上在苍茫的上空绕了个圈儿,渐渐地消失在远方,最后融合在一片云雾中!三面青山环绕着美丽的村落,两山间的小溪流淌着鲜活的液体!小溪弯弯曲曲清缓地流经青山,水绕着山,山绕着水,山山水水分不清那是头尾!看那守护着山泉的青山高峻巍峨相互对峙着,恪守保卫乡人和万物的使命!山坡上有名的,无名的奇花异草,这来自人间的仙子在不同时节更换着大山的外衣,装扮着美丽的母亲,母亲则用厚爱的心养育着它们,从此使得他们根叶紧紧相连,永世不分,流动的花香慰藉着母亲,尽其所能回报着母亲,用欣欣向荣地生命力触动着母亲的心灵!进入盛夏时节,点缀一新的大山,望眼看去,大片大片满是的,翠绿,葱郁的枝叶。仔细一看,美丽鲜嫩的野花,红的,黄的,白色的散布在丛中,星星点点,低矮却不平凡,不显眼却开得愈发灿烂喜人!沉醉这静谧的美境中禁不住使我有一种万绿丛中一点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慨。每每重回故里,总有着不同的欣喜,心也随之激荡起来。
走进大山的怀抱,光着脚丫。泡着沁人心脾的溪水,闭上眼睛听着欢快的鸟声,闻着空气中传来的多种的声响,慢慢地,轻轻地,呼吸着清新,淡薄的气息!先前如果心情纵使再低落,再失意人至此境瞬间得以涣然冰释。时空犹如停止一般,感觉整个世界都围绕着你转,柔情的流水从我脚下流淌,一阵清凉激活全身的细胞,忍不住捧起清洌的溪水,慢慢放在嘴里吮吸,甘甜的溪水流进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舒畅!清晨的微风徐徐吹来,小溪两旁的水草轻轻转换着姿势,一切平静,空中跳动欢快的音符!村落上空笼罩着祥云,此刻没有诗,没有酒,有的是人情,和谐,包容和理解,山里人时而走过耳边响彻也随即响起淳朴的山歌,而那过往的马蹄声,有着丝竹所不及在空谷里来回传响。妙不可言。
放眼远处田地里传来庄稼人的耕作的吆喝声,忙碌的身影隐约在不停的晃动,盛夏过后,快要进入立秋时节,人们变得愈加忙碌起来了,天色很早,家里都早已有了响声,闲适的家禽在庭院里游走,渐渐地太阳从高山中探出了头,耀眼的光辉,静静地晒在河面上,熠熠闪光,此时河流里鱼儿也奈不住沉默,在河面欢腾,跳跃,或许它们为了迎接着今天到来的第一道晨光吧,河底白色的鹅卵石在柔和的光线照射下显得如此的透亮!劳作回来的人们,此时蹲坐在门槛上,嚼着米香,聊着家常,话着美丽的家乡,天幕下行云流水依旧静静地徜徉漂流着向着远方,飞鸟宝宝在窝里一遍遍轻声呼唤,也许它们在畅想,展望飞翔,终有一日穿越山地与海洋!早日展翔的飞鸟啊,请你捎给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讯息,告诉他们家乡正向着美好启航,富强正一天天在望!听着鸟声我仿佛看到异乡的天空,留有家乡的飞鸟的身影,正传响着熟悉的乡音,乡音中话着美丽故乡!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十一
前几天接到老家亲戚柏森的请柬,邀请我回乡参加他儿子的婚礼,我愉快的答应了。
其实我早就想着回家乡看看,我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了。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是我童年的记忆却像一樽化石,被尘封在家乡的那个小山村里,快乐、忧伤、懵懂、不谙世事都沉淀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之中,藏匿在村子的角角落落里。在我的记忆里,每每在夕阳落尽,暮霭将沉的时候,就是整个村子最热闹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那时候老师留的作业不多,大家都会早早的写完作业,吃了晚饭,陆陆续续地聚集在村子中心的一块空地上,三五成群,女孩子多的,大多是聚堆踢毽子,男孩子多的,大都是打“尜”,如果人再多的话,就在村子中间一个不大的土堆上作为战场,玩争大王。一群孩子分成两派,为哪方能占据土堆而推推搡搡、摔爬滚打,只争得每个人都是满身泥污一脸灰尘,但是清脆的笑声却在村子的上空飘荡开来,传出去很远很远。要是哪家来了客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便成了大家共同的客人,或是邀他加入游戏,或是围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这个村子之外发生的故事,每每总是要等到月到中天,各家父母拉长了声调吆喝着自家孩子的名字,在此起彼伏的狗叫声中方才散去。
我是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走进村子的,临近村口的时候,就惊诧于这些年农村的巨大变化了,各家各户早已不是原来的`土墙草舍,家家的独门独院里,都修建了高大的房屋,差不多有两米多高的围墙,在高高屋脊的衬托下,倒也显得错落有致,墙壁里里外外都被粉刷的雪白,在太阳的余晖中反射着刺眼的光。只是宽敞整齐的街道上,却鲜有人影,整个村庄甚至连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不用说被一大群孩子前后簇拥着,沉浸在“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优美意境里了。带着一身的落漠我孑然走在空旷的街上心里不免有些惊慌,大脑中不知为什么突的跳出了“坚壁清野”这个词。村子的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每家的大门口也基本上都是整齐划一的样式,还真找不到柏森家了。我放慢脚步,走到就近的一家门前,想进去问问,可是一只脚刚踏上台阶,油然而生的一种陌生感让我驻足,我已经没有了刚进村时那种象回到家里的气势,似乎自己是一个流落他乡之客,做什么都生怕显得很唐突。于是掏出手机想要给柏森打电话让他来接我,这时从院子里跑出来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身橘黄色的童装,刚理过的头上顶着桃形发髻的娃娃头,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稚嫩里透着无比的可爱,天真中飘着一丝警觉。他瞅了瞅我,没有做声,迟疑了一下,然后转身趴在门口的石阶上,把手里拿着的一些保持着各种各样战斗身形的小人放在地上,开始给他们排不同的战斗队形。
看到这个孩子,我身上又陡增了满满的对家乡的亲近感,轻轻凑到他跟前,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和蔼可亲地问:“小朋友,你是谁家的啊?你知道柏森家住在哪里,怎么走啊?”
小男孩抬起头来看看了我,满脸的狐疑,并不说话,只是摇了摇头,把石阶上的玩具一古脑的慌乱地抱在怀里起身便要往回走。我下意识地伸出手去摸了一下他的头,谁知他小嘴一撇,脸上立刻显出了要哭的样子,然后近乎歇斯底里的喊了一声:“妈。”
“阿福,”随着一声尖叫,跟着从院里冲出一个腰系围裙的年轻少妇,对着我大声呵斥道:“你想干什么?”
我吓的倒退了几步,差点摔倒在地上,因为我分明看到她手里拿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
“对……对不起,我只是想问一下路,”我赶紧解释。
“谁呀?”说着话从院里又走出一个六十多岁的妇人,我一下认出是本家的一个婶子。
“老婶,是我。”我象遇到救星一样喊道。
“哟哟,这不是小三吗,”婶子打量了我一下,马上颤颤微微的小跑着到了我面前,把手在身上抹了几下,拉住我的手说:“哎哟,你这有多少年没回来了,怪不得她们认不出你,连我都有点不太敢认了。”她边说着话边回过头对着还愣愣地站在那里的年轻女人说:“小娟啊,这就是我常提起的你大爷家的你三哥啊,你看你,怎么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了。”
“对不起啊,三哥。”听婶子这么一介绍,小娟也不好意思地一叠声地笑着向我道歉。
“没。。。。。。没关系。”我于慌乱之中仍然有点结巴。
老婶子看了看惊魂未定的我,叹口气说道:“哎,三啊,你不知道,现在这社会上啊,偷孩子的抢孩子的啥事情都有,孩子是家里的宝,大人们也都被吓怕了,这不连中央电视台的警官都告诉家长说,不要让孩子自己单独行动,不要让孩子脱离大人的视线,别让孩子和陌生人说话。”
“是啊,现在是得小心点。”我也随声说到。
“对了,你是去柏森家吧,他儿子明天结婚。”老婶子看着我说。
我点了一下头,嗯了一声。
“那先进屋喝口水,歇歇脚吧”老婶子和小娟都冲着我说道。
“不了,本来回来得就有点晚了,我还是先去柏森家吧,看看有没有需要我能帮得上的忙。”我说。
“也好,那你一会儿一定过来坐坐啊。你就一直向前走,到前面那棵大柳树下的胡同往左拐,穿过去胡同右拐第一家就是。”老婶子一边用手指着一边告诉我。
我道了谢,顺着指引走去,可是两条腿却向灌了铅似的,心里也一样的沉重,早没了回到故乡的那种兴奋,更没了寻找儿时的那种快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我记忆中的家乡应该是一个有着薄雾般的炊烟袅袅,有着杂剧社一样的热闹,有着鸡鸣狗吠的嘈杂,有着懵懂孩童的嘻戏……,乡村虽没有城市那样的繁华与喧嚣,但该是无处不闪现着满满的纯朴的民俗,淳厚的民风,不论什么时间,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美丽和谐的家园。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的友情,不需要多么复杂的交流和沟通,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是非的方式,我们不应该横加干涉。当然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宠爱,被关注,被抱在怀里,温暖的呵护。但并不是把他禁锢在自己的怀抱中,放在自己的视线里,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老去。我们爱孩子,我们就应该给他们自己一个空间,教给他如何去典承社会的文明,友好待人,遵守规定,和谐相处。记得有一个人说过: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树,达到静待花开的美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有人已经剪过枝,施过肥,浇过水。一切就绪,方能静待花开。
我站在胡同的拐角,拿不定主意,这条回乡的路,我是否该继续走下去呢?
感谢笔友若寒不吝赐教,加以斧正。
故乡的风散文诗篇十二
这是第三十天,不多不少。三十天的时间里,田轩得到了十天的浅谈,余下的二十天里便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在qq里,在所有指针都重合的时候,向着那个永远亮着的头像发去一天里的.感受。当然也有问候,有担忧,还有,一点点期待。然后看着对话框等待,没有任何一点波动,一直如此。
那个署名为豆豆的好友似乎只是曾经存在过,留下一个背影。任人如何喊叫,也没有再回头。每天深夜十二点,也唯有这个时候,田轩才会觉得自己与豆豆的距离是那么近。只要几个字母和一个回车键就行。因为时间还没到,所以心里就会有期待,也许这次就能收到回复,那该有多好!
又是晚上十一点,田轩照例开始输入,这一次的文字有些无奈,不知道该怎样写。已经删了几遍了。
诶!得不到就是得不到,那个人不给予回应,就该明白了。自己永远不会真的懂,每个人都有一面,是不会让其他人看到的,这就像是那些只有通过特殊方式才会在纸面上显现出来的文字。自己不是那个“特殊方式”,所以看不到那最不为人知的故事。即便自己再疯狂,也都只是自己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所有喜欢与不喜欢都是自己的臆想和单方面的垂死挣扎。无论以怎样的结果收场,都应该心存感激。
从友情到爱情,只要保持安全距离,就能克制的住,而一旦跨越那条分界线,能再退回原位的,真的没有几个人了。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回想起以前自己和豆豆的点点滴滴,那个时候即便不在一处,偶尔还会一个小闹剧,她还会没心没肺的笑,还会在路过时拨弄一下自己的头发。到了现在,一切都没有了。
其实豆豆一直都没变,还会那样笑,却不会对着自己了。眼里闪过的逃避已经永远成为了彼此的壁垒。
五十七了,田轩心里仍旧一点着落也没有。
“谢谢你,让我打扰了这么久。我从现在开始淡出,不是因为心变了,是因为我知道不该再打扰你了。三十天,这么久,我想已经够了,是该让人烦了!”
十一点五十九,该结束了,在新一天到来的前一分钟。按下回车,田轩知道……
希望明天又是一个愉快的日子,无论是否还会如此期待半夜十二点的到来,只要豆豆开心就好。
呵呵,…………晚安――大脸。
给那个喜欢了这么久的人,虽然没有回复,还是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