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读书笔记摘抄 初中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优秀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初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读书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在初中阶段认真阅读了许多书籍,并记录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感悟。
第二段:读书笔记的必要性与价值
读书笔记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帮助我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让我能够回顾和复习已读过的书籍。通过写读书笔记,我能够理清思路,将书中的知识点和心得进行整理和梳理,这对我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另外,读书笔记还是我用于检查自己阅读理解的重要工具。通过不断地整理和回顾读书笔记,我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思考不足和理解错误,并进行纠正。可以说读书笔记是我提高自己阅读和学习能力的利器。
第三段:读书笔记的撰写与整理方法
撰写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我会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做标记,记录我觉得重要的或者有启发的内容。接着,在阅读结束后,我会将这些标记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笔记,包括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关键词、书中的例子和主旨等等。最后,我还会按照不同的主题或章节,将不同书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一份归纳总结型的笔记。这样一来,我的读书笔记就更有条理性和连贯性,方便我日后的回顾和复习。
第四段:读书心得与收获
通过读书笔记的整理和回顾,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首先,每本书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见解,通过阅读,我不仅能够了解到作者的思想,还能够从中汲取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知识。其次,读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思考。有时候,书中的某个观点或者某句话,能够迎合了我内心的某个想法,引发我对某个问题的思考和深入探索。最后,读书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清晰的规划。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我了解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并为自己的未来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决策。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与建议
经过这段时间的读书笔记的积累和整理,我感到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也看到了读书的乐趣和收获。因此,我打算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长期的习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和感悟,去借鉴和交流,以便共同提高。最后,我要鼓励身边的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到读书笔记的撰写和整理中来,相信这将对你们的学习和人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初中的读书笔记中,我不仅加深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读书笔记的撰写和整理方法让我有条理、有系统地掌握了所读书籍的知识和思想。通过整理和回顾读书笔记,我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所以,我将继续保持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与他人分享我的阅读经验,期望能够与更多的人共同成长和进步。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这仅仅是我在读林肯传之前对林肯的认识。“一个解放黑奴维护美国统一的伟人。”这是我对林肯这个伟人最认同的看法。
林肯上学不到一年,但他却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培养了自己渴求学习的品质,令我折服。
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现在的我去学习。就像我一样,奥数不好,不是因为永远都学不会,而是没有去努力完成。没有努力完成,就要更努力,比别人花百倍,千倍的精力把其中的不足给补回来。可能只离成功一步之遥,只是因为一时的的气馁,才造成了不可想象的`遗憾。记得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
他不仅坚持学习,还坚持自我。
林肯的一生实属不幸,不断遭受失败和挫折。他一直坚持着,是因为他没有放弃自己追求目标的原则。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次失败,从一次次挫折中赞下成功的经验。林肯先生说过一句话:“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对付屡战屡败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屡败屡战!”这句话从我看到就深深地记在我心。
林肯是我奋斗的目标,学习的榜样!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但是狡猾的兰花一直观察着周围的动向。它知道蜜蜂喜欢成群结队,又很贪婪忙碌,经常在阳光明媚时成群结队地外出,如吻的花香在花朵的门槛飘摇,蜜蜂就会成群结队挤进新婚帐幕中的宴席。于是甜蜜的花室里就会有三两只争着采蜜的蜜蜂:空间是狭窄的,墙壁是打滑的,而客人们却是粗鲁的。于是蜜房里就一定会钻进争抢的蜜蜂了。它们一哄而上,狼吞虎咽,结果一定有一只蜜蜂落在餐桌下面的吊桶里。这只蜜蜂不得不获得了一次意外的洗浴服务,不小心弄湿了它闪亮透明的翅膀,但无论付出多大努力都飞不动了。这就是老谋深算的植物为它设计的陷阱。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猎人笔记》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上星期的某天我班上的__可晴兴致勃勃地把它带到学校来,倒是让我先睹为快了。这是一本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小说,通过写“我”到各个地方去打猎时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景,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本书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首先是作者对大自然风光的精__描写。我的童年生活里也有田野、森林,小河和溪流,可是,我从来没有用心去感受它的美妙之处,然而本书中作者那生动、形象的描述激起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勾起了我对童年时代暑假生活的美好回忆。每每读到诸如“我坐在一片白桦林里,秋天的天气有点怪,一会儿阳光普照,一会儿又下起了小雨,天空中时而飘满白云,一忽儿又都散得干干净净,蓝蓝的天空显得纯洁、平静而温柔……”这样的句段时,都会有一种想放声朗读的欲望,的确可以陶冶__情。
其次,本书二十五个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善良的农民,有受欺凌的农奴,落魄的小地主和冷酷无情的贵族地主,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留有余地供读者想象和思考,有着意犹未尽的滋味。
书中的“我”是贵族出身,因为所受教育不同而与其他贵族地主的言行举止大相径庭,他以一个受人尊敬的猎人的姿态记录了农奴们平凡的生活故事,但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农民和农奴深切的同情之心,对贵族地主的高傲和自私还大胆地给予了讽刺和鞭挞,这一点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我欣赏书中的“我”,因为他热爱生活,因为他风度偏偏,因为他腹有诗书,因为他爱恨分明,更因为他“出淤泥而不染”!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闺情诗男女都可以写,但是男人写出来的往往不如女人写出来的好,归根到底,一个睡觉懒得脱袜子、喝完酒倒头就睡的大老爷们儿,根本没有切身体验过弱女子那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感受,而且,在过去,大男子主义思想泛滥,男人写闺情诗的时候,情不自禁就带出几句颇有“男人范儿”的句子,就连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不例外。
这首诗前两句,作者化作女人的口吻,细腻的描写燕地的草软了,秦地的桑绿了,通过两地春天的景物为全诗兴起。随后一句,直接承接兴起句,以九转回肠般的写作技法将“君”的怀归与“妾”的断肠融合一起,精致地写出那牵肠挂肚的思念。
那么,李白干嘛非要加上这句呢?难道李白是个情感白痴?非也!李白一生有四个女子,但是李白却从来是纵情山水,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没有任何兴趣。
有一个叫刘氏的女子因耐不住这种有丈夫、守活寡的寂寞,与李白分道扬镳,可是李白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生活习惯的反省,反倒是在春风得意、奉诏入宫的时候写诗骂人家是“会稽愚妇”,哎……我想,李白之所以希望女人能够做到不让春风入罗帏的忠烈,大概原因恐怕有两个:其一,李白不想自己外出游玩的时候被老婆戴了绿帽子;其二,他不希望第二个刘氏的出现!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一部伟大的作品,总会有辉煌的成就。《史记》这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祖国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境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简便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一向在想这是怎样的一位史官:文直,事核。洋溢着油墨的书香让我无法想象那些刻入竹简的坚韧,但那不虚美,不隐恶的文字仍向我展开历史的长卷。那些封沉的记忆在摇曳的光影下若隐若现,跨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我看见了英雄项羽的懦弱,瞧见了小人刘邦的伟业,了解了将军的小肚鸡肠,倾听了易水的萧萧哀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记忆中那些闪耀的光芒,在此处早已褪去了圣洁。那里没有十全十美,仅有一位位站在历史浪尖上的伟人。“人”一个多么难得的称呼。向所有的人呈现“君权神授”的可笑。在他的《史记》里,没有皇帝,没有将军,有的只是刘邦,李广。或许刚才的话错了,这《史记》本身就是十全十美,完美的无懈可击。因为它有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因为它有司马迁的坚持真理。他做到了“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看到了那位长信灯旁紧紧抱着孤单用心写下文字的身影。
听说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那最亮的一颗会是司马迁的眼睛吗?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街坊人都怕牛二,谁敢向前劝阻,牛二大声说道:“你说我打你了,我今天还就打你了!”说着,便挥拳打来……——摘自《水浒传》这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及动作描写,体现了牛二(李逵)泼辣无赖的形象。
张顺听了这话,便放了李逵,带住了他的.一只手,自把两条腿踏着水浪,如行平地……——摘自《水浒传》这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及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张顺的水性极好。
武松从青石上翻了下来,便把那条哨棒拿在手中,闪在青石边。那老虎又饥又渴,见了武松,急不可耐地把两只前爪往地上按了按,纵身一扑,猛地从半空中跳下来……——摘自《水浒传》这段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分别写出武松的反映能力快及老虎的凶猛性格。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作家升尼.卜伽丘(1313--1375)的一部名著,它在结构上采取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方法,以10个青年男女在10天内每人每日讲一个故事的框形结构方式,把100个故事浑然串成一体,整本书散发着意大利现实生活气息.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城内有10个青年男女(三男七女)到郊外风景优美的别墅里去躲灾避难,他们为了消愁解闷约好每天每人讲一个故事。十日谈第一天故事中的第二个,讲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天主教的故事,大概意思如下:巴黎有两个很要好的大商人,一个名叫杨诺,信奉天主教,另一个名叫亚伯拉罕,信奉犹太教,杨诺多次热诚地规劝亚伯拉罕放弃原来的信仰改信正宗的天主教,亚伯拉罕起初一口回绝,后来经不住好友的再三游说,才答应到罗马去一趟,先亲眼看一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表如何生活和为人处事的,再决定取舍。亚伯拉罕到了罗马之后,便暗暗查访教皇、红衣主教、主教以及教廷里其他教士的生活作风,发现他们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的,没有一点点顾及和羞耻之心;人人爱钱如命贪得无厌,非但把人口可以当牲口买卖,甚至连天主教徒的血肉,各种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至于教士,则只知道奸淫、贪欲、吃喝,可以说是无恶不做,坏到不能在坏的地步。教皇的住地——神圣的京城,原来是一个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
亚伯拉罕从罗马归来,暗自思量,教会虽然一片黑暗,罪恶累累,但不仅没有垮台,反倒屹然不动,日益光大,显然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持,于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十日谈》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步现实主义巨著,又是全欧使用框形结构的小说集的首创作品,在囊括生活的广度一深度,刻画了人物心力的细腻、描写细节的真实、编排情节的富于技巧以及语言的精练、生活、幽默等方面,十日谈都为后世文学树立了榜样。
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故事。
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
然而,那书中最美的笔墨都倾注在了爱斯梅拉达身上:她美丽,因为她有一张天真清纯的脸孔;她善良,因为她的内心充满了同情和爱心。她可以为了保存甘果瓦的生命而嫁给他,她给饥渴难堪却无人理睬的敲钟人送水……她有菩萨一般无人能及的心肠,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她是善与美的化身!
怎么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层层面面是多么复杂却简单:尽管人的精神世界是双面的,没有完全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但是,美就是进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书中说得那样:
“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
当灭灯钟响彻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有故事都结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将永恒地被传诵……
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 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 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 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 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 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 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 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 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 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 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 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 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 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 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落 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的 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 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 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 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 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 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九
《单翼天使不孤单》这本书是我最尊敬的阳光姐姐伍美珍的杰作。这部小说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有趣,它给我一种亲切和真实的感觉。虽然伍美珍向我们这些读者声明,里面的内容是“真人假事”,但读起来,就感觉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只是被加工了而已,让读者越看越爱看。
这本书讲的是大家眼里的“优秀生”张小伟是失去父爱的'“单翼天使”。他的内心是一口深井,隐藏着伤心、孤独和难言的苦衷。渐渐地,他发现周围的同学中,有不止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单翼天使。他们表面上和大家一样快乐,内心却有抹不掉的忧伤。惟有给予和宽容才能为自己赢得温暖和爱,单翼天使们只有彼此拥抱着才能飞翔的故事。
在我的身边,其实也有一些单翼天使,他们表面上和大家一样快乐,但内心却隐藏着苦衷。他们和书中的张小伟一样,小心地隐藏着内心的忧伤,以坚强、乐观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我的一个同学,他失去了母爱,他想恨妈妈,但却恨不起来,因为他虽然失去了母爱,失去了和妈妈在一起玩的快乐,但他却得到了更多亲人的关爱和呵护。就这样,他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坚强。
我曾经听说过关于单翼天使的一个传说:在我们还没有出生以前,世上有很多苹果,有的苹果长得很可爱,上帝就忍不住咬上一口,这一口,就是一大片幸福。然后,被上帝咬去一口的那些苹果会遇到一些不如意,它们成熟过后就变成了单翼天使。生活的磨练,以及对人生的独特体会,将会使单翼天使们得到上帝格外的眷顾。
相信我,单翼天使永远不会孤独,因为只要拥有一颗坚强、乐观和充满友爱的心,那将会吸引越来越多心心相印的朋友。
初中读书笔记摘抄篇十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老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老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老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学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学的民主,在学生眼里,老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老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老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学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学家,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学家说过,老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老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老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使广大老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